高燕;徐桂芬;张华
目的:比较多种三维调强放疗计划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65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对于每例患者设计四种放疗计划,方案一:0°、72°、144°、216°、288°五野等分,方案二:0°、50°、150°、210°、310°不等分五野。方案三:0°、51°、102°、153°、204°、255°、306°七野等分。方案四:0°、40°、80°、120°、160°、200°、240°、280°、320°九野均分方案,比较这四种方案的靶区、危机器官的剂量学差异。结果:四种IM-RT计划都可以满足靶区D95的全覆盖,四种方案剂量学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危机器官(OARs)方面,5野非均分方案在肺的Dmean、V5、V10的剂量学比较上有明显优势,在心脏受量方面5野非均分方案相对较高,但没有统计学差异。在脊髓受量方面5野非均分方案也相对较高,但是同样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相同靶区相同处方剂量下,5野非均分方案可以有效降低肺部的照射剂量。
作者:陈丽;谭飞;武文娟;蒋亚齐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是MR成像中唯一能够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无创性方法,已被广泛用于研究脑肿瘤及其对治疗的疗效反应。因肿瘤细胞结构与肿瘤的分级在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测定ADC值对病变进行诊断具有一定的潜力及适用性;颅内生殖细胞瘤(intracranial germ cell tumors,IGCTs)作为颅内罕见的肿瘤,因其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特异性,遂予临床准确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回顾ADC在IGCTs中应用的相关文献,探索其关系及应用价值。
作者:何丽;蒋瑾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系统评价实时超声弹性成像中的弹性评分法对于区分涎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High Wire Press、Ovid、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至2016年5月31日,检索语言为英文和中文。选取应用超声弹性评分法区别涎腺结节良恶性的文章。合并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比值比(DOR)评价超声弹性评分法区别涎腺结节的诊断准确性。进行综合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Q*值来分析超声弹性评分法区别涎腺结节的综合诊断价值。结果:终纳入11篇研究,包含642名患者,共计691个结节。超声弹性评分法区别涎腺结节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比值比分别为:0.77(95%CI:0.68~0.84),0.74(95%CI:0.65~0.82),10.12(95%CI:4.67~21.94)。综合SROC曲线下面积为0.82,Q*指数为0.7623。结论:实时超声弹性对于诊断腮腺及颌下腺结节的良恶性方面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它可以作为一个辅助工具与传统超声联合使用,提高腮腺及颌下腺结节诊断的准确度。
作者:侯怡如;于韬;张宇虹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D-L1、Ki67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术后进展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术后肿瘤组织中PD-L1、Ki6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94例患者中 PD -L1阳性表达为44例(46.81%),阴性表达50例(53.19%)。Ki67高表达33例(35.11%),低表达61例(64.89%)。PD-L1表达与Ki67表达具有相关性(χ2=8.05,P=0.01)。PD-L1阳性表达组术后无进展(PFS)生存期为(21.86±2.93)个月,阴性表达组为(35.69±3.08)个月,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0.60,P=0.00)。Ki67高表达组术后PFS为(21.01±2.76)个月,低表达组为(33.11±2.92)个月,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5.69,P=0.02)。PD-L1表达水平与肿瘤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及术后肿瘤进展相关(P<0.05)。Ki67表达与患者性别、病理类型及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PD-L1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后PFS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中PD-L1和Ki67蛋白是预测肿瘤术后进展的重要指标,且表达越高预示术后PFS越短。
作者:刘明东;余宗阳;赵忠全;雷泽民;欧阳学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二甲双胍是广泛使用的双胍类抗糖尿病药物,其通过需肝激酶B1的机制降低肝葡萄糖,该酶为控制体内代谢的要点,二甲双胍通过该机制引起蛋白合成减少、细胞增殖减慢,这激发了人们研究其在肿瘤细胞增殖、自噬和凋亡调控方面作用的兴致,其中二甲双胍相关性自噬在不同的肿瘤及其肿瘤细胞的不同时期,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并不相同。目前,已有大量的实验致力于二甲双胍能否作为抗肿瘤药物应用于临床,二甲双胍有望成为新一代抗肿瘤药物或辅助用药。
作者:高燕;徐桂芬;张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评价PARP1(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1)表达与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同时辅助其他检索,收集所有关于PARP1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关系的相关文献,应用Cochrane协作网RevMan 5.2软件对满足条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终纳入5篇文献,共700例病人,其中三阴性乳腺癌331例,非三阴性乳腺癌36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相比,PARP1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OR=3.24,95%CI:1.45~7.23,P=0.004)。结论:PARP1的表达与三阴性乳腺癌呈正相关关系,或可作为判断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指标,但仍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常规检测PARP1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秀伟;钟文;魏士博;温健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4年南京大学鼓楼医院普外科结直肠癌患者201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201例结直肠癌患者中,肝转移4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径、CEA、CA199、CA125、肿瘤T分期、分化程度、病理组织类型、糖尿病、肿瘤位置、吸烟是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径、CEA、CA199、CA125、肿瘤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糖尿病是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大径、CEA、CA199、CA125、肿瘤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糖尿病是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朱信强;管文贤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影响直肠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搜集2008年6月-2010年6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100例直肠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行手术治疗的46例患者,对照组为行放化疗的54例患者。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分析影响脑卒中瘫痪经手术治疗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以及5年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性别、原发肿瘤组织学分级等因素不是影响直肠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影响直肠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是原发肿瘤直径、脑转移灶数目、血清CEA水平、治疗方法、脑转移灶治疗与否以及年龄。经Logistic回归逐步分析可知,血清CEA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大(OR=3.743),其次是脑转移灶数目(OR=3.153)、治疗方法(OR=2.946),年龄(>60岁)影响小(OR=1.900)。结论:影响直肠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是原发肿瘤直径、脑转移灶数目、血清CEA水平、治疗方法、脑转移灶治疗与否以及年龄等。及时掌握这些预后影响因素能够显著提高直肠癌脑转移患者生存状况,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曹淑琴;段利侠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GE LightSpeed RT型CT模拟机及Nucletron SIMULIX HQ型模拟定位机在头颈部肿瘤IMRT靶区治疗中心位置校正方法及各自优势。方法:抽取60例采取头颈肩热塑网膜固定的头颈部肿瘤IM-RT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利用DRR正侧位图像在模拟定位机下校正位置30例,利用中心层面的横断面图像在CT模拟机下复位30例。分别测量在X(左右)、Y(头脚)、Z(前后)三个方向上校位中心与治疗中心的位置差别,记录三个方向上的误差为Ex、Ey、Ez。结果:误差整理分为三个等级范围Ea≤±1mm,±1mm<Eb≤±2mm,Ec >±2mm。CT模拟机校正中心时X方向上各误差等级范围例数依次为8(26.7%)、18(60.0%)、4(13.3%);Y方向上为19(63.3%)、8(26.7%)、3(10.0%);Z方向上为9(30.0%)、14(46.7%)、7(23.3%)。模拟定位机校正中心时X方向为6(20.0%)、19(63.3%)、5(16.7%);Y方向上为9(30.0%)、18(60.0%)、3(10.0%);Z方向上为8(26.7%)、14(46.7%)、8(26.7%)。三个方向上CT模拟机校正中心的平均误差分别为1.39mm、0.53mm、1.48mm;模拟定位机分别为1.51mm、1.43mm、1.66mm。60例患者首次治疗时按照校正后的中心进行摆位,经加速器治疗前IGRT验证其三维方向上的误差均控制在±2mm以内。结论:对于采取头颈肩热塑网膜固定的头颈部肿瘤IMRT患者,无论是采取CT模拟机复位还是模拟定位机复位,其三维方向上整体高只有40%的患者位移精度在1 mm以内,所以为确保患者的治疗,IMRT计划出来后进行位置验证和修正是非常有必要的;三维方向上,CT模拟机和模拟定位机的复位平均精度都控制在2mm以内,所以两种设备都可以适用于IMRT计划的位置验证,有利于提高模拟机的使用率和工作效率;CT定位机复位方法在三维方向上平均精度高于模拟定位机的平均精度,主要是在Y方向上的差异明显。
作者:肖友立;谢冠慧;欧益民;倪千喜;张九堂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托泊替康(TPT)和伊立替康(CPT-11)单药治疗老年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0例老年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TPT 1.2mg/m2静脉点滴第1~5天;CPT-1165mg/m2第1天和第8天静脉点滴化疗,3周一个化疗周期,共进行2~6周期。治疗开始后随访6~20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延迟性腹泻、肝功能、血小板计数、贫血等资料,评价近远期疗效,观察二者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TPT组白细胞减少比例(64%)高于CPT-11组(32%),有统计学差异(P=0.048),而CPT-11组延迟性腹泻发病率(64%)显著高于TPT组(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托泊替康和伊立替康单药治疗老年小细胞肺癌的近远期疗效无差异,伊立替康组骨髓抑制轻于托泊替康组,但胃肠道不良反应比托泊替康重。
作者:聂磊;薛迎利;李雅;刘敏;丁海斌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胃印戒细胞癌和非印戒细胞癌患者病例资料的对比,了解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经术后病理确诊的5481例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组织学分型将其分为印戒细胞癌组和非印戒细胞癌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印戒细胞癌与非印戒细胞癌在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及大小、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上存在差异(P<0.05),在远处转移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早期胃印戒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非印戒细胞癌。结论:胃印戒细胞癌多发生于年轻女性患者,好发部位以胃中下1/3部位多见,早期即可出现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
作者:聂爱英;梁丽娟;雷超;吴琼;时永全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细胞黏附分子Catenin家族成员之一δ-catenin(也被称为NPRAP,neural plakophilin-related armadillo protein)初被发现主要表达于神经元突触,它对突触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维持起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δ-catenin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且现有的研究结果揭示δ-catenin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增高并与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本文主要综述了δ-catenin在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食道癌、结直肠癌等几个常见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为下一步深入研究δ-catenin促进肿瘤侵袭转移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孙丽红;张朝军;董彩凤;张健;张俊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PTEN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此蛋白的表达量与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初步揭示两者在PTC发生、发展中的致癌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70例PTC 中PTEN 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 PCR法及 DNA 测序法检测上述标本中BRAFV600E突变情况,分析PTEN蛋白表达与BRAFV600E突变的相关性及其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70例PTC中PTEN阴性率为78.6%(55/70),与癌旁组织18.6%(13/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表达下调与性别、肿瘤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BRAFV600E突变、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0.05)。70例PTC中BRAFV600E突变率为60%,BRAFV600E突变与肿瘤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PTEN蛋白表达与BRAFV600E突变无相关性。两者可能是PTC生物侵袭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作为评估PTC预后不良的不同肿瘤标记物。两者对甲状腺癌的临床个体化治疗及判定预后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仕亮;孙纷纷;邵国安;孙林雍;薛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肝细胞癌是临床常见的难治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大量证据表明肝脏干细胞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两个关于肝癌干细胞关键问题值得回答:肝细胞癌是否来源于肝干细胞?肝细胞癌是否有肿瘤干细胞的特点?然而到目前为止,肝癌的干细胞仍未被分离,且可靠的表面标志仍未被确认。
作者:王新亭;陈欣菊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体内S100A6基因过表达对肺腺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8只健康Balb/c雄性裸鼠随机分为三组,空载体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S100A6基因过表达组,每组6只;分别应用含有空载质粒、未转染任何质粒以及过表达S100A6基因的A549肺腺癌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构建肺腺癌移植瘤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组移植瘤组织体积、质量及微观形态学,检测S100A6基因的表达和细胞凋亡。结果:成功构建了S100A6基因过表达肺腺癌移植瘤动物模型;S100A6过表达组肿瘤组织的体积和质量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载体对照组;S100A6基因过表达组肿瘤细胞体积较大,核异型性明显;核浆比例大,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较多,肺泡隔小血管内可见癌栓;S100A6基因或蛋白表达在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100A6基因过表达组肿瘤凋亡细胞数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载体对照组(P<0.05)。结论:肺腺癌细胞S100A6基因过表达可显著促进在体肺腺癌细胞的生长,其可能涉及了细胞凋亡途径,为探索肺癌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姜华;南岩东;房延凤;金发光;杨拴盈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使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癌症的细胞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显示了它的作用。不同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不同的性质,然而,不同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抗癌的应用中并没有被完全研究透彻,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不同,对肿瘤的作用不同。一些研究显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可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也有部分文献表明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促进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
作者:黄磊;郑建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卡培他滨单药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方案一线化疗老年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86例老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治疗组给予卡培他滨单药联合恩度方案,对照组给予卡培他滨单药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44.2%)明显高于对照组(23.3%),治疗组患者的临床获益率(83.7%)明显高于对照组(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手足反应、恶心呕吐及腹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高血压、心血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和2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培他滨单药联合恩度方案可提高老年晚期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和生存率,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郭茜;齐秀恒;武振明;董久兴;刘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膀胱肉瘤样癌是一种罕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尚不深入,多为散在的病例报道。其既不同于尿路上皮癌,又不同于膀胱肉瘤,临床病理诊断较困难,预后差,我院于2014年9月收治1例膀胱肉瘤样癌患者,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
作者:惠鹏宇;倪锋;岳晚侠;康博;杜永辉;于靳;牛彬;党建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变化及诊断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4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子宫肌瘤患者(病例组)、84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分别对比两组血清MMP-9、E GF水平,并根据肌瘤生长位置、肌瘤大小对病例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的血清MMP-9、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鉴别诊断子宫肌瘤与健康人群的佳临界值为1.40μg/ml,EGF鉴别诊断子宫肌瘤与健康人群的佳临界值为288.5pg/ml,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16、0.739。黏膜下肌瘤患者的血清MMP-9、EGF水平均高于肌壁间肌瘤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瘤大径>5.0cm 和肌瘤大径≤5.0cm患者的血清MMP-9、EGF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MMP-9、EGF水平有利于鉴别诊断子宫肌瘤患者。
作者:冯利;杨欣慰;李晓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瘤细胞(CTC),探讨其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2015年1月至6月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8例,同期体检健康人4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中CTC,分析相关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CTC阳性24例(50.0%),对照组为0,差异显著(P<0.05);CTC阳性不受年龄、性别、吸烟与否、组织学类型及肿瘤病灶的分化程度的影响;化疗后观察组CTC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与疗效存在负相关性。结论:检测外周血CTC有助于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情、预后及疗效评价。
作者:唐志军;严俊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