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丹;潘书惠;吉中磊;卞干霞;李洁华
目的:探讨双重超声造影(DCUS)在胃癌术前诊断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胃癌患者行DCUS检查,对病灶位置、大小、大体分型、T分期及N分期进行术前评估,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研究.结果:DCUS对胃癌定位的准确率为85.10% (40/47);能准确测量肿瘤浸润胃壁的厚度(P>0.05);对进展期胃癌大体分型准确率为86.84%(33/38),与病理结果一致性好(Kappa=0.783);T分期准确率为72.34% (34/47),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614);N分期准确率为59.57% (28/47),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差(Kappa=0.395).结论:DCUS能准确评估胃癌病灶的位置、厚度、大体分型和T分期,可成为胃癌术前诊断与补充诊断的一种可靠方法.
作者:谭蜀川;罗晓茂;李支尧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可显著降低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局部进展和远处转移风险,但是目前尚无标准的诱导化疗方案.本文前瞻性研究顺铂加卡培他滨诱导化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中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初治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56例,均接受PX方案(顺铂80mg/m2,第1天;卡培他滨1 000 mg/m2,每日2次口服;每3周为1个周期)诱导化疗3个周期.后续放疗由放疗中心医生安排.3个周期PX化疗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根据“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 4.03版本”评估化疗毒副反应.结果: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3个周期的诱导PX化疗.PX方案化疗3个周期后,鼻咽部和颈部的客观有效率(ORR)分别为78.6%[完全缓解率(CR)为19.6%]和81.5%(CR率为7.4%),鼻咽部+颈部的总体ORR为85.7%(CR率为3.6%).PX方案化疗期间3-4级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恶心/呕吐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分别为14.3%、7.1%、5.4%和17.9%,没有发生3-4级手足综合征、腹泻及肾功能损害.没有发生治疗相关的死亡.结论:PX方案诱导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疗效好,耐受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利;徐志渊;李济时;陈志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类非编码RNA,广泛分布于细胞中,其具有保守序列及特殊的反向剪接成环的结构特点,使其在细胞中稳定表达,同时具有组织特异性.随着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circRNA被发现,同时circRNA的功能也逐渐被了解证实,使其得到更多的关注,尤其在肿瘤疾病中的研究越来越广泛.circRNA通过不同途径调节基因的表达,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对造血与血液肿瘤的影响也逐渐被揭示.本文论述了circRNA的产生、结构特点与功能,以及其与造血及血液肿瘤的关系.
作者:陈芳;王孝会;张继红;刘卓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液骨钙素(OSC)、骨保护素(OPG)、Ⅰ型胶原吡啶交联氨基末端肽(NTX)及与尿液NTX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比40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实验组)和40例健康女性(对照组)血液OSC、OPG、NTX和尿液NTX水平,比较实验组治疗前和对照组的血液OSC、OPG、NTX和尿液NTX水平的差异.评估血液OSC与血液NTX水平相关性,血液OPG与血液NTX水平相关性,血液和尿液NTX水平相关性.结果:实验组中血液OSC、OPG和NTX水平比对照组要高,两组的OS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的OP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3),两组的NT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关性统计结果显示血液中的NTX的升高和血液中的OSC及OPG水平具有关性,血液NTX和OSC之间的r=0.768(P <0.001),血液NTX和OPG之间的r=0.685(P <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液NTX和尿液NTX之间也具有相关性r=0.638(P <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骨转移的患者血液OSC、OPG、NTX及与尿液NTX水平之间具有一定关系,且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邹燕鹏;孙宇;钱朋飞;黎冠宏;张树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伴非骨旁髓外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的多发性骨髓瘤伴非骨旁髓外病变患者26例(A组)、病例资料及随访较完整的无髓外侵犯患者130例(B组)及伴骨旁髓外病变患者10例(C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三者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多发性骨髓瘤伴非骨旁髓外病变患者发生率为4.68% (26/556),发生部位为睾丸、椎管硬膜外、皮肤等.伴骨旁髓外病变患者发病率为1.80%(10/556),发生部位为肋骨附近胸壁和脊柱旁等.A组中6例为反复治疗不缓解,出现髓外侵犯,自确诊到髓外病变出现中位时间为3(2~12)个月;9例为完全缓解后在骨髓复发或未复发状态出现髓外侵犯,自确诊到髓外病变出现中位时间为16.5(8 ~45)个月;11例为初诊时伴有髓外侵犯.A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7.2个月,B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7.3个月,C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5.3个月.结论:多发性骨髓瘤伴非骨旁髓外侵犯在骨髓不缓解和缓解状态均可出现,不依赖骨髓微环境生长,是骨髓瘤预后不良因素.骨髓瘤伴骨旁髓外病变患者预后优于伴非骨旁髓外病变患者.
作者:吴迪;余艳丽;刘芳;卢蓉;王雯娟;郝锦霞;王孟昌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IVIM)双指数模型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肿瘤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76例脑肿瘤患者分别进行常规MRI扫描、IVIM多b值扫描,并对IVIM多b值扫描图像进行单/指数模型分析,比较两种模型脑肿瘤诊断和分级的效果.结果:32例良性肿瘤呈圆形,T1WI序列呈等或低信号,T2WI序列呈等或高信号,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扫描不强化或均匀强化,44例恶性肿瘤呈圆形或不规则形,T1WI序列呈等或低杂信号,T2WI序列呈等或高混杂信号,34例占位效应明显,10例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扫描时病灶均明显强化.良性肿瘤的ADC、ADCslow、ADCfast值均明显高于恶性肿瘤(P<0.05),ADCfast、Ffast值ROC曲线下面积显著低于ADC和ADCslow组(P<0.05),单/双指数模型诊断良恶性脑肿瘤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级别胶质瘤的ADCslow、ADCfast和Ffast均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0.05),ADCfast值ROC曲线下面积显著低于ADC、ADCslow组和Ffast组(P<0.05),常规MRI序列和双指数模型对胶质瘤分级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是脑肿瘤诊断的有效补充技术,其双指数模型多b值DWI技术的ADCslow可用于脑肿瘤良恶性的诊断,其诊断效能与单指数模型的ADC值相当.另外,双指数模型的ADCfast值能够准确地进行胶质瘤分级,是区分高、低级别胶质瘤的敏感性参数.
作者:张前芳;杨星;詹利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肿瘤发生的问题始终没有明确答案,现有的资料提示肿瘤发生的理论模式包括微驱动基因突变、蛋白质失衡、中心体扩增、线粒体衰竭、干细胞分裂、体细胞进化、基质衰老、区域癌化、肿瘤传染、神经依赖、大爆炸模型和细胞行为异常等.理解肿瘤发生的理论模式为寻找新的肿瘤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
作者:周晓丰;张百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热凝技术(HIFU)结合根治性放疗、顺铂化疗治疗宫颈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附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4例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采用HIFU辅助治疗分为HIFU组(n=36)和放化疗组(n=48),丽组患者均采用根治性放疗、顺铂化疗,HIFU组辅以HIFU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差异.结果:HIFU组患者的治疗一个月后的疗效分布显著的优于放化疗组(P<0.05),HIFU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4.44%显著高于放化疗组的75.00% (P <0.05).HIFU组患者的KPS评分提高率达到66.67%高于放化疗组的41.67%,HIFU组的获益率达到100%高于放化疗组的89.58% (P <0.05).HIFU组患者的1、2、3年存活率分别为94.44%、86.11%、77.78%均高于同期放化疗组患者的91.67%、79.17%、60.42%,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U组患者的3年生存中位时间32个月显著长于放化疗组的28个月(JP<0.05).HIFU组和放化疗组患者的白细胞降低、恶心呕吐、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HIFU结合根治性放疗、顺铂化疗治疗宫颈癌能够改善患者的近期疗效,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具有显著效果,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张要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腹腔镜卵巢移位对年轻中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后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2至2016年年轻中晚期宫颈癌进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将患者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术前血清促卵泡成熟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和雌二醇(E2)水平.首次放化疗后3、6、12个月检查患者血清中FSH、LH、E2以及Kupperman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经筛选后共4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手术组20例,对照组27例.两组患者术前各项参数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手术组患者血清FSH低于对照组(P<0.05),E2高于对照组(P<0.05),Kupperman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个月手术组患者血清L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卵巢移位术对年轻中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后卵巢功能的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翟振波;张秀珍;王平;高露;郭汉玉;张苗;宁静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肺巨细胞癌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道1例肺巨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对肺巨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例肺巨细胞癌患者因刺激性呛咳、左侧胸部闷痛3个月入院.胸部CT检查及病理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肺巨细胞癌.采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3周方案化疗,化疗2个周期后临床症状轻微好转且疗效评价稳定(SD),化疗4个周期后疗效评价进展(PD),口服阿帕替尼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后疗效评价亦是PD.结论:肺巨细胞癌临床罕见,生存期短,预后差,目前无标准的治疗方法,化疗可能短暂延缓肿瘤进展,阿帕替尼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效果可能欠佳.
作者:李巧珍;张才金;王爱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胃癌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及三维重建后进行术前分期,评价其准确性及对胃癌治疗方式选择的价值.方法:2010年8月-2011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胃肠、营养外科住院,并经术前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64例.全部患者在术前一周内进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将获得的扫描影像数据以1.0 mm薄层重建后传至后期工作站.由2名从事腹部CT 工作5年以上的高年资影像科医生应用工作站软件对图像作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s,MpR).再由1名从事腹部CT工作5年以上的高年资影像科医生和1名高年资胃肠外科医生在不明了胃镜结果的情况下在PACS上通过协商读片,分别分析MSCT横断位及MpR图像.对照手术后的病理结果,计算MSCT横断位和MpR图像对胃癌的检出率和T、N分期的准确性;比较MSCT横断位和MpR图像对胃癌T、N分期准确性.结果:对原发胃癌病灶的检出率,MSCT横断图像和MpR图像分别是90.63%(58/64)和95.31%(61/64).与组织病理学分期比较,依据MpR图像的T分期准确率为85.25%(52/61),高于依据MSCT横断位图像的65.57% (40/61)(P=0.012);而MpR图像的N分期准确率为73.77%(45/61),与MSCT横断位图像的67.21%(41/61)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27).结论:MSCT横断位结合MpR图像能更清晰显示肿瘤形态、大小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能较为全面和准确地观察胃癌淋巴结的位置、大小及数量,更好地进行术前分期,有助于胃癌治疗方式的选择.
作者:邵华;梁宏元 刊期: 2018年第04期
肿瘤的增殖与侵袭有赖于肿瘤新生微血管的形成,破坏或者抑制此过程就能切断肿瘤生长的“营养与能源”,因此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抗血管生成的药物及研究方法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小管形成实验在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应用及影响小管实验管腔形成的各项因素做一综述.
作者:杨传玉;刘荣亮;柯恩明;刘静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晚期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2013年4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肿瘤内科收治的晚期癌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40例.观察组联合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照组仅单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记录的疼痛程度分级、抑郁量表评分、药物使用剂量以及不良反应进行整理分析,综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NR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R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NRS评分降低幅度更大;与之类似,治疗前两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SDS和HRSD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同时观察组比对照组评分降低更显著(P<0.05);观察组人均日剂量为(45.62±5.17)mg/d,对照组人均日剂量为(62.18±4.37) mg/d,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晚期癌痛患者的疗效确切,能够进一步改善癌痛患者的焦虑抑郁,并且可以降低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使用剂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卜岗;孙欣;王辉;王锁良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E2F1在外阴鳞癌(VS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q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30例VSCC及对应癌旁组织中E2F1的水平,分析E2F1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VSCC组织中E2F1的mRNA相对表达量为(1.27 ±0.04),高于癌旁外阴组织的E2F1水平(0.84-±0.06) (P <0.05);VSCC组织中E2F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16±0.04),高于癌旁外阴组织的E2F1水平(0.93±0.03)(P<0.05);免疫组化示VSCC组织中E2F1的阳性表达率(56.67%,17/30)明显高于癌旁外阴组织(33.33%,10/30) (P <0.05),且其阳性表达率与FIGO分期有关(P<0.05).结论:E2F1在VSCC组织中表达上调,且与FIGO分期有关,提示E2F1可能与VSCC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杨秀华;武昕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不可逆电穿孔是一种全新的肿瘤消融技术,该技术利用脉冲电场在细胞膜上造成不可逆的纳米级孔洞,从而使肿瘤细胞死亡,这是一种独特的非热效应灭活机制.近年来,越多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证实了不可逆电穿孔消融技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本文就目前不可逆电穿孔消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元章;薛超;李晓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MACC1是新近发现的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一些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或生物分子可能参与了MACC1的表达调控以及MACC1促进肿瘤侵袭转移的相关机制.由于MACC1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高表达,可能使其成为新的判断肿瘤预后和治疗的靶点.本文就消化系统肿瘤中MACC1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思诗;耿敬姝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UL4A基因在胃癌增殖、侵袭和转移中的机制.方法:siRNA干扰胃癌SCG-7901细胞中CUL4A基因的表达;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Transwell小室观察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Annex-in-V-FITC/PI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分析CUL4A对细胞凋亡的影响;Real time-PCR分析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siRNA有效干扰了胃癌SCG-7901细胞中CUL4A基因的表达(P<0.05);干扰CUL4A基因有效抑制了胃癌细胞的增殖(P<0.05);Transwell小室结果显示,干扰CUL4A基因阻碍了SCG-7901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细胞凋亡结果显示,干扰CUL4A基因促进了细胞的凋亡(P< 0.05);Real time-PCR结果显示,干扰CUL4A基因后Snail mRNA和ZEB1 mRNA的表达降低(P<0.05),E-cadherin mRNA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CUL4A基因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凋亡和侵袭,且影响了EMT相关基因的表达.
作者:李妍;田昕;孟凡东;隋承光;吴迪;付立业;姜又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PHA-767491对结直肠癌细胞系Colo32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配置不同浓度的PHA-767491作用于Colo320细胞,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CCK-8结果显示PHA-767491能显著抑制Colo320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PHA-767491能诱导Colo320细胞的凋亡.结论:PHA-767491能够抑制Colo320细胞的增殖并且诱导凋亡.
作者:刘洋;刘迪;王晶莹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调查研究直肠癌患者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发生术后感染的情况以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入住我院的68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已确认需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开腹组:选择传统的开腹手术;腹腔镜组:选择使用腹腔镜手术).根据所采用的术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每组患者各34例,在术后对所有患者的恢复情况、感染情况以及免疫功能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要短于开腹组,而且其术中出血较少,肛门开始排气时间也较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实验中,手术后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发生,开腹组的总感染率为32.35%,腹腔镜组的总感染率为11.76%,开腹组感染率明显要高于腹腔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和7d腹腔镜组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干扰素-γ白介素-2水平明显要高于开腹组,而白介素-10水平要比开腹组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较于开腹手术方式具有较低的术后感染率,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也较小,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刘伟;薛迎利;聂磊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脑转移的患者分别接受同步放化疗和序贯放化疗的近期临床疗效及2年内生存质量的差别.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脑转移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接受同步放化疗33例,接受序贯放化疗27例.比较两组近期疗效、中位生存时间、不良反应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结果:同步放化疗组与序贯放化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9%、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放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和PFS均优于序贯放化疗组(P<0.05);同步放化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序贯放化疗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序贯放化疗相比,同步放化疗可显著提高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脑转移患者的近期疗效,延长生存期且不会更多地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冯淑娟;杨文龙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