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头皮扩张术修复瘢痕性秃发

朱雄翔;胡大海;陈璧;徐明达

关键词:瘢痕性秃发, 修复, 头皮扩张术, 并发症
摘要:目的:总结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的临床应用经验与教训.方法:回顾1988年1月至2000年12月应用头皮扩张术修复瘢痕性秃发136例.统计秃发面积、扩张容量、修复面积、修复效果、并发症及其原因.结果:本组秃发区大于100cm2者67例,平均面积103cm2,共放置容量为140ml~450ml扩张器261个,一次性完全修复秃发者120例,10例经一次头皮接力扩张术或延期再扩张术后完全修复.6例遗留较小面积秃发区.平均4ml扩张容量能修复1cm2秃发面积.并发症发生率为22%.手术并发症为14.7%,扩张器质量并发症7.3%,影响手术效果的并发症为7.3%.结论:皮肤组织扩张术是修复瘢痕性秃发较理想的方法,平均4ml扩张容量能修复1cm2秃发面积.提高扩张器质量,重视提高外科基本操作技能可降低头皮扩张术较高并发症的发生率.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牙根瘘管误诊为疣状痣一例

    1病例介绍某女,78岁,八个月前发现左鼻翼外侧缘有一肤色疣状物,并逐渐增长,曾多次在外医院皮肤科外用药物治疗,结痂脱落后又自行长出,遂来我科要求手术摘除.专科检查:患者神清、体健,左侧鼻翼外缘有一疣状物隆起皮肤,约黄豆大小,表面色暗,表皮少许破溃伴渗液.考虑为疣状痣,怀疑恶变遂行手术切除送病检.术中见疣状物基底部带蒂,蒂如导管样深达上颌骨,与骨膜相连,遂考虑根尖脓肿.追问病史,二年前有牙疾、左侧尖牙不全脱落史,牙根残留.手术紧贴上颌骨缝扎切断蒂部,取出疣状物及瘘管.切开蒂部,见蒂内有管腔,腔内少许分泌物,标本送病检.镜检:左鼻唇沟皮肤溃疡、上皮增生,以及炎性肉芽形成伴感染.

    作者:傅晓梁;陶宏炜;董龙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婴幼儿唇腭裂同期修复的手术体会

    目的:探讨对婴幼儿唇腭裂进行早期同期修复术的必要性.方法:对26例6个月~20个月的婴幼儿单侧或双侧唇腭裂进行唇裂、腭裂同期手术修补,对术后患儿的反应及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手术全部获得成功,患儿术后恢复佳,不良反应较3岁以上患者轻.结论:在手术技术熟练和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对2岁以内的婴幼儿唇腭裂进行同期修补术是可行的,既有利于婴幼儿今后的成长,也使患儿及其家长在经济和精神心理上的损失大为降低.

    作者:梁飞燕;封兴华;徐萃杰;李宝明;王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快速上颌扩大术矫治前后口颌系统变化的研究

    目的:综合探讨快速上颌扩大术对口颌系统中牙齿、颌骨、肌肉的作用.方法:对16名上颌牙弓狭窄患者在快速上颌扩大术矫治前后拍摄上颌咬合片和后前位定位片,并进行测量分析;同时测量颊肌压力的变化.结果:快速上颌扩大术可以打开腭中缝,在产生矫形作用的同时也产生正畸作用,矫治后牙齿、颌骨、颊肌压力均产生显著性变化.结论:快速上颌扩大术矫治上颌牙弓狭窄可以取得理想的矫治效果,但要注意术后保持,防止复发.

    作者:钱红;段银钟;孙应明;胡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先天性副鼻一例

    1病例介绍张某,女,3个月,以出生时发现鼻背有一圆筒样物而入院.3月前出生时发现鼻背有一圆筒样物,且能透气,随着发育而增大.家族中无类似疾病.专科查体: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畸形;鼻背左侧鼻骨下方有一圆筒样副鼻,突向前方,长约2.0cm,外径约0.7cm,内径约0.4cm,透气,外为皮肤,内衬粘膜,扪之其中之软骨与鼻翼软骨延续,用探针检查可伸入鼻腔.(如图1).入院3天后,在全麻下行副鼻切除整形术.设计皮瓣,作基底相对的U形皮瓣及粘膜瓣,逐层分离,见副鼻内有皮肤、粘膜、软骨等结构,与正常鼻结构相延续;取除软骨,粘膜瓣作鼻腔侧衬里,封闭鼻腔,分别缝合粘膜及皮肤,加压包扎.术后一般情况良好,一周后出院,鼻部平整.

    作者:赵巍;张建鹏;陈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腭裂患者语音评价系列研究(二)-3~7岁正常儿童单元音三维声学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正常儿童普通话单元音三维声学元音模型,为腭裂患儿三维声学元音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本研究实验(一)[1]所得正常儿童普通话单元音:[a]、[o]、[e]、[i]、[u]、[ü]前三个共振峰频率的算术标度分别为x、y、z轴坐标,利用数学软件Matlab 5.3开发并建立三维立体模型.结果:正常儿童的普通话单元音三维声学模型直观、全面的反映了各元音的声学特征及其相互的空间位置关系.结论:正常儿童单元音三维声学模型便于直观地比较患儿与正常儿童单元音声学上的差异.

    作者:封兴华;张立军;宗小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下睑眼袋整复术300例临床体会

    目前,临床上对于下睑袋矫正方法很多,主要有外路法(包括肌皮瓣法、皮瓣加肌皮瓣法)及内路法(结膜入路法).依据下睑眼袋形成的机理和解剖形态学特征,手术处理时,主要应从加强睑袋前壁(皮肤、肌肉、筋膜)和处理好眼袋内容物(眶脂肪)两方面着手进行[1].除上述两个关键点外,针对不同类型的眼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本文就我们所做的300例临床资料论述具体手术操作时的经验和体会.

    作者:屈晶;林茂昌;郜杰;赵新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埋线重睑术的并发症及治疗

    目的:探讨埋线重睑术并发症的成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该中心8年间共行埋线重睑术的2022例受术者中出现并发症的297例(占埋线重睑术的14%)患者,进行总结回顾,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讨论了治疗方法.结果:297例患者产生的并发症主要有:重睑线变浅或消失;线结外露;上睑紧缩及异物感;皮下异物性结节;表皮样囊肿:重睑线不对称;上睑下垂.经重新手术修整,效果满意.结论:埋线重睑术虽术式简单、操作容易,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并发症出现,应引起重视.

    作者:马显杰;艾玉峰;夏炜;鲁开化;郭树忠;韩岩;张琳西;杨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门诊肿胀麻醉脂肪抽吸术的护理配合

    在门诊行肿胀麻醉吸脂术适用于一次抽吸量不超过1500ml的局限性脂肪堆积的受术者.其优点是不用住院,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切口小、创伤少、出血少、效果好.自1998年以来我科门诊在肿胀麻醉下共行脂肪抽吸术146例,169个部位,现将护理配合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郭平;韩继芹;郭丹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安徽省正常殆青年面部软组织侧貌分析

    目的:建立安徽省正常青年软组织侧貌常用指标的参考值,并探讨其软组织侧貌的性别特征.方法:以102名安徽籍正常大学生为对象,拍摄头颅定位侧貌照片,运用IDAS软件获取各项测量指标值并以SPSS统计软件处理.结果:建立了安徽省正常青年软组织侧貌常用指标的参考值;正常青年男女在面部垂直向以及侧貌突度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安徽省正常青年男性面上部高和上下唇长以及软组织侧貌突度大于女性,女性的颏部较男性前突.

    作者:王云;倪进发;周健;孙少宣;许天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培养细胞牵拉模型的建立与牵拉后细胞生长曲线的相关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机械作用细胞培养模型,将细胞培养在该模型上,验证模型的可行性.方法:自行设计一种机械牵拉细胞培养模型,将3~5代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种植在弹性硅胶膜上,设计牵拉组与非牵拉组(牵拉组采用40%的延长率),比较牵拉与非牵拉组12h、24h、36h、48h、72h细胞数量,绘制生长曲线.结果:细胞在牵拉模型上生长良好,40%延长度的牵拉能刺激细胞增殖,生长曲线显示牵拉能明显刺激细胞增殖.结论:细胞在牵拉模型上生长良好,牵拉能刺激细胞增殖,模型可以用于模拟体外应力刺激细胞效应的实验研究.

    作者:舒茂国;郭树忠;张琳西;杨力;杨清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睑袋手术中皮肤及眼轮匝肌处理原则及方法

    目的:探讨睑袋手术时皮肤切除及眼轮匝肌处理的佳方案.方法:摘除膨出的脂肪球后,患者眼睛向头顶注视时行垂直于睑缘的多个纵形切口切开皮肤至与下睑缘对应位置,再以各纵形切口前端为连线切除多余皮肤及松弛的眼轮匝肌,将切除后分开的眼轮匝肌纤维缝合,并向外眦部提拉固定,缝合皮肤.结果:本组50例,男性9例,女性41例,年龄30岁~63岁,术后下睑平整,皱纹消除,美容效果满意.结论:该方法可以适度地祛除下睑部松弛的皮肤及肌肉,并保证术后下睑平整及适度的皮肤和肌肉张力,恢复下睑的支持结构,防止睑袋的复发,延长手术的有效时间.

    作者:乌日娜;刘策励;贺忠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金属硫蛋白参与皮瓣缺血预处理的延迟保护作用

    目的:金属硫蛋白(MT)参与皮瓣缺血预处理(PC)延迟保护作用(DP)的可能性.方法:在猪背阔肌岛状皮瓣PC和培养肌细胞缺氧PC的模型上,检测PC后即刻,12hr和24hrMT含量变化,观察PC后24hr对再次长时间缺血/再灌注或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皮瓣坏死范围,细胞存活率,LDH释放和细胞MDA含量)以及用PD098059抑制PC后MT含量增高对PC和DP的影响. 结果:MT含量在PC后12hr(肌细胞)和24hr(肌细胞和皮瓣组织)显著增高,与未PC的皮瓣组织或肌细胞遭受I/R或A/R的损伤相比较,PC后24hr其皮瓣坏死范围缩小,血浆LDH活性升高程度减轻,肌细胞成活率增高,细胞MDA含量和LDH释放均降低.用PD098059抑制MT生成增多时,则消除了PC后的DP作用,上述皮瓣损伤指标接近单纯I/R组或A/R组(P>0.05).结论:1.PC后24hr皮瓣或肌细胞对再次I/R或A/R的损伤有保护作用;2.MT参与了皮瓣或肌细胞PC后的DP作用.

    作者:郭杰;姜洪池;王淑杰;徐学武;杨大平;鲁开化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三角形双叶皮瓣修复头皮缺损

    目的:探讨修复头皮缺损的一种新方法.方法:笔者设计了一种由两个三角形皮瓣组成的三角形双叶皮瓣对头皮缺损进行修复,其中第一个皮瓣的三角形夹角是该菱形的锐角的3/4,第二个皮瓣的三角形夹角为第一个皮瓣的三角形夹角的3/4.结果:采用此方法成功地修复了6例头皮缺损患者,其中顶部缺损3例,颞部缺损2例,枕部缺损1例,其中修复的大头皮缺损面积为55mm×50mm.结论:采用该方法修复头皮缺损有如下优点:①皮瓣转移后张力小,血运丰富,癜痕形成不明显;②因缝合线呈锯齿形,缝线区瘢痕秃发被隐藏在毛发中;③皮瓣可在头皮区任何部位进行设计;④手术设计及方法简便,费时少.

    作者:潘勇;袁文周;高小青;贾平;艾玉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超高频皮肤整形仪治疗睑部病变826例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睑部皮肤病变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对8种826例睑部皮肤病用超高频皮肤整形仪治疗.结果:特定频段的超高频电极可使皮肤病变组织气化,操作精细,不损伤深层组织,创面新鲜,愈合后皮肤恢复正常.结论:超高频皮肤整形仪治疗睑部皮肤病变效果良好.

    作者:陈辉;赵新华;陈红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100首痤疮专方的用药分析

    中医治疗痤疮手段多样、疗效明显、副作用少,笔者对近几年来在杂志上发表的100篇文章中的治疗痤疮的100首专方的用药、用方和其它相关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医治疗痤疮的规律和不足有所了解.结果如下:

    作者:魏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头皮扩张术修复瘢痕性秃发

    目的:总结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的临床应用经验与教训.方法:回顾1988年1月至2000年12月应用头皮扩张术修复瘢痕性秃发136例.统计秃发面积、扩张容量、修复面积、修复效果、并发症及其原因.结果:本组秃发区大于100cm2者67例,平均面积103cm2,共放置容量为140ml~450ml扩张器261个,一次性完全修复秃发者120例,10例经一次头皮接力扩张术或延期再扩张术后完全修复.6例遗留较小面积秃发区.平均4ml扩张容量能修复1cm2秃发面积.并发症发生率为22%.手术并发症为14.7%,扩张器质量并发症7.3%,影响手术效果的并发症为7.3%.结论:皮肤组织扩张术是修复瘢痕性秃发较理想的方法,平均4ml扩张容量能修复1cm2秃发面积.提高扩张器质量,重视提高外科基本操作技能可降低头皮扩张术较高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朱雄翔;胡大海;陈璧;徐明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术前及术后护理指导

    我科自1997年1月至2000年底,共收治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66例,均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法行耳廓再造术,术后取得满意效果.在此类手术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护士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全面、正确、细致的术前、术后指导,增进了护患感情交流,帮助患者克服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知识的认识,达到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手术和护理的目的,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刘云景;田娜;戚锐;张东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管牵拉性撕脱伤损伤机理

    1血管牵拉性撕脱损伤1877年俄国Eck创立了血管吻合术[1],成为血管修复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血管吻合方法[2]、手术器材的更新及其抗凝剂、血管扩张剂、抗生素的出现和应用,使血管吻合后的栓塞率大幅度下降[3.4 ],许多有严重损伤的病例也被救治成功.但比起其它的损伤因素所致的断指来说,有牵拉性撕脱损伤的病例其再植成功率相对要低[5].动脉血栓的发生率,在牵拉损伤时明显高于其它损伤机制[6].

    作者:潘宝华;李荟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可吸收的多孔块状β-磷酸三钙陶瓷与兔颅骨表面之间骨界面的观察

    目的:通过可吸收的多孔块状β-磷酸三钙(β-TCP)兔颅骨表面骨膜下的种植,观察材料及新生骨和颅骨间是否有软组织间隔,或者是否为直接的骨粘连,并观察β-TCP的骨引导性,为临床筛选合适的可在颜面皮质骨表面贴敷的具有可吸收性的骨缺损修复材料.方法:全麻下对动物(家兔)进行手术,将多孔块状β-TCP种植在兔颅骨骨膜下的顶骨表面,术后12周取材,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材料和颅骨之间的界面,并和对照组羟基磷灰石(HA)组对比.结果: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材料、新生骨和兔颅骨间为直接的骨性结合,无软组织间隔,β-TCP能引导新骨向材料内长入.结论:可吸收的多孔块状β-TCP陶瓷是一种较好的可在皮质骨表面贴敷的具有可吸收性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作者:程晓兵;刘彦普;薛振恂;周树夏;张浚睿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Q-Nd:YAG激光治疗色素性皮肤病变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Q-Nd:YAG激光治疗色素性皮肤病变的效果.方法:应用Q-Nd:YAG激光1064nm、532nm波长对544例色素性皮肤病变进行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6%,对色素痣的疗效欠佳.结论:采用Q-Nd:YAG激光治疗色素性皮肤病变具有效果显著,副作用少的特点,为目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