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测定24种植物的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任冰如;吴菊兰;汪洪江;梁呈元;李维林;张涵庆

关键词:植物提取物, 酪氨酸酶
摘要:目的:测定几种民间药用植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24种植物,以多巴为底物,加入植物提取物和蘑菇酪氨酸酶,测定A475,计算酪氨酸酶的抑制百分率.结果:与古方中常用的增白药相比,繁缕的抑制百分率高,绞股蓝、猪秧秧也有抑制作用.结论:繁缕对酪氨酸酶有明显的抑制性,提示它对皮肤有增白效果.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CO2激光治疗婴儿鲜红斑痣115例

    鲜红斑痣是婴儿体表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其发病率为3‰~8‰,多见于头面部,其次为四肢及躯干,直接影响美观及健康的心理发育,治疗越早,影响越轻微,所以对于婴儿先天性鲜红斑痣的早期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于1992年6月至2003年5月选择性的应用CO2激光治疗婴儿先天性鲜红斑痣115例,均收到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曼华;刘毅;黄小段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端粒、端粒酶与病理性瘢痕

    皮肤创伤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是美容、整形外科棘手的题之一,病理性瘢痕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和瘢痕疙瘩(keloid).在组织学上,两者十分相似,胶原结节HS中较K中少,但细胞的形态相似;实验室的多种检查观察结果两者虽有一定的差别,但没有一个绝对的指标;临床检查多见增生性瘢痕不超过原损伤范围,而瘢痕疙瘩超出原损伤范围,边缘向正常皮肤侵袭,持续很久且不断扩大,损伤中心常可见到变平、色浅的退化现象[1].病理性瘢痕形成的机制尚未弄清,因此临床疗效不如人意.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病理性瘢痕的形成与细胞凋亡不足或延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近年研究发现端粒、端粒酶在细胞凋亡的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端粒、端粒酶在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值得进行探讨和研究,也许随着端粒、端粒酶与病理性瘢痕的关系的研究,有望在病理性瘢痕形成机制的认识上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作者:谢文洪;刘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曲安奈德局部注射联合冷冻治疗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疾病之一,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可由轻微外伤所引发.目前的治疗有药物、放射、手术等多种方法,但疗效报道不一[1~2].笔者采用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局部注射联合冷冻治疗瘢痕疙瘩,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艾勇;王春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从唇裂继发畸形修复评价单侧唇裂修复术式选择

    单侧先天性唇裂手术修复方法很多,改良术式亦屡见不鲜[1].由于术者基于不同的考虑,会选取不同的方法,但终目的都是修复先天畸形,恢复功能,使其形态尽量接近于正常.我们总结1998年11月至2002年11月共107例单侧唇裂继发畸形手术修复病例,来探讨不同术式的远期疗效及其对二次手术的影响,以便同行在治疗早期唇裂选择术式时多一些考虑.

    作者:张锤;张春莉;苏晓光;赵雪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刺络拔罐加药物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

    在临床中,笔者应用针灸刺络拔罐加TPD照射、药物三联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月;郑晓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局部注射VEGF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重组鼠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rVEGF)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探讨VEGF在正畸牙齿移动中的作用机制.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牵引其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实验中分别将rrVEGF及生理盐水注射入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右侧上颌第一磨牙腭侧的骨粘膜下,于实验前3天开始注射,每3天一次.分别在加力1、3、7、14、21天后记录上颌第一磨牙移动距离.然后将各组动物处死,用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组织中表达的VEGF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大鼠压力侧破骨细胞数和成骨细胞数在实验全过程中均多于对照组,而且,实验组大鼠牙齿移动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进一步证实VEGF作为旁分泌因子,参与了牙齿移动过程中的牙周组织改建,内源性VEGF和注射VEGF都使牙齿移动量显著增加.因此,VEGF在正畸牙齿移动的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建林;林珠;李永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α-促黑素细胞激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泌IL-8的影响

    目的:研究α-促黑素细胞激素对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泌IL-8的影响,为研究与瘢痕疙瘩有关的细胞因子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取人的瘢痕疙瘩,利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DMEM培养液传代、扩增培养,加入10-6mmol/L浓度的α-MSH,应用ELISA方法检测IL-8的水平,分析α-MSH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泌IL-8的影响.结果:10-6mmol/L浓度的α-MSH可明显促进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IL-8的分泌.结论:α-MSH对体外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IL-8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其有效浓度为10-6mmol/L.

    作者:郑健生;邢新;张敬德;郑庆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前臂游离皮瓣移植阴茎再造术式的发展与演变

    前臂皮瓣游离移植阴茎再造经典术式由张涤生、高学书等于1984年首先报道[1,2] ,至今仍被国内外广泛采用,并被称为中国方法(Chinese method)[3].

    作者:邢新;李蠡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综合标准在瘢痕疙瘩诊治中的应用评价

    瘢痕疙瘩(Keloid,简称K)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纤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肿块形态不一,呈粉红色或红褐色,质地如软骨样的硬性肿块,无弹性,表面可凹凸不平,肿块明显突出并向周围进行性扩张,无自愈倾向,且单纯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1].组织学上表现为瘢痕边缘有过度增生的胶原纤维组织,成旋涡状,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边缘不清.长期以来,由于对其诊断与鉴别主要根据瘢痕的外表、组织学上是否侵犯周围组织、形态学和手术后的复发等诸多方面.所以很难对其严重程度进行客观评价,从而妨碍了临床疗效的准确观察.到目前为止,从循证医学角度讲,瘢痕疙瘩诊断治疗的金标准尚未建立,临床上对于瘢痕疙瘩也无确切能被普遍接受而广泛适用的分级方法[2].了解分级方法的利弊,制定选择恰当的分级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十分必要.根据多年来的经验,笔者认为综合各家之长而形成的综合标准较为理想,对瘢痕疙瘩的诊断及疗效判断比较客观、理想.

    作者:李惠斌;蔡景龙;刘振中;赵剑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B型肉毒毒素(myobloc)除皱临床疗效初期报告

    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BT)是由革兰氏阳性、产孢、厌氧性肉毒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产生的毒素.它可以分为8个血清型:A,B,Cl,C2,D,E,F,G.其中以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毒力强,提纯早,生产工艺成熟,所以早生产出BTXA应用于临床.到1989年美国FDA正式批准商品名为Botox,用于治疗12岁以上的眼睑痉挛、面肌痉挛和颈肌张力障碍(CD).

    作者:虞瑞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脂肪堆积部位瘢痕治疗的新方法

    瘢痕治疗一般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除面积较小的可直接切除缝合外,面积较大的就要采取分次切除、游离皮片移植、皮瓣转移和皮肤扩张等方法.脂肪抽吸术中我们发现脂肪抽吸后术区皮肤松弛、移动度大,为修复抽吸部位及其相邻部位组织缺损提供了条件.对于瘢痕手术,我们采用先在包括瘢痕在内的一定区域行脂肪抽吸术,然后切除瘢痕,拉拢缝合刀口.2002年以来,笔者对12例瘢痕较大患者采用此种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刘志芳;焦新胜;王艳婷;方新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运用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翼缺损

    1997年以来,我科应用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鼻翼缺损8例,均获成功,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8例,男5例,女3例.年龄6~56岁.缺损原因,人咬伤4例,鼠咬伤2例,鼻翼黑痣切除术后2例,均为单侧,全部应用耳廓复合组织瓣全层嵌入游离移植修复鼻翼缺损,移植物面积小0.8cmx 0.5cm,大1.8cmx 1.2cm.

    作者:邵景祥;张福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pCDNA3.0载体介导METH1基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的抑制

    目的:研究METH1基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METH1,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中.体外扩增HUVEC,采用MTT法检测HepG2/METH1及HepG2培养的上清对HUVEC增殖的影响.结果:成功的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METH1,并在HepG2中稳定表达.MTT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epG2/METH1组对HUVEC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P<0.01);而HepG2组对HUVEC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pCDNA3.0-METH1对HUVEC体外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METH1对瘢痕内血管的抑制治疗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阳;鲁开化;宋革;裴兆辉;郭树忠;雷永红;夏文森;张琳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中年患者行肿胀吸脂术的护理

    随着人们对美的认识不断提高,吸脂减肥已不再是青年人的需求.自1987年Klern[1]发明了肿胀吸脂术,因其低创、安全、高效的特点,已成为一些中年患者易接受的术式之一.我院自2002年8月至今,应用肿胀吸脂术治疗中年患者39例,通过注重其术前心理护理及术后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唐大虹;赵红静;李富强;刘策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肿胀麻醉小切口皮下剥离加搔刮法治疗腋臭

    笔者采用肿胀麻醉法加小切口皮下剥离搔刮法治疗腋臭,效果良好,术后瘢痕不明显,一次性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亚平;李强;雷云霄;靳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毛乳头细胞在毛囊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1毛乳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1.1毛乳头的结构形态: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大多数毛乳头(dermal papilla,DP)呈梨形,是由结缔组织和一细胞群组成的一个小瘤样的结构,位于毛囊的底部.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毛乳头细胞的胞核内可见棒状物质.除毛乳头细胞外,毛乳头中还含有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随着毛囊的周期性循环,毛乳头的形态也发生着周期性的改变.在毛发生长期,毛乳头种植在疏松结缔组织的基质中,它被毛球部的上皮细胞所包绕,但与上皮组织之间由一结构明确的三层基膜所隔开.在退化期的早期,毛乳头的基质开始减少,而且毛球的上皮组织回缩使毛乳头显露.在静止期,毛乳头浓缩成球点状,成为一个密集的细胞团依靠在毛囊的基部,这些细胞实际上并不包含有超微结构可识别的细胞外基质(ECM)[1].

    作者:蔡湘娜;李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超声吸脂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超声脂肪乳化抽吸术是20世纪90年代应用的一项减肥新技术,它以低创、高效为特点,己成为整形美容外科受欢迎的手术方式之一.

    作者:李娜;马桂贞;吕艳丽;张秋玲;李燕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人毛乳头细胞生长相关蛋白作用下细胞VEGF的表达

    目的:研究人毛乳头生长相关蛋白作用下不同代人毛乳头细胞VEGF的表达.方法:通过体外培养低传代的人毛乳头细胞,收集其上清配制成条件培养基,用此条件培养基培养高传代人毛乳头细胞,通过RT-PCR观察各代毛乳头细胞的VEGF变化.结果:用低传代人毛乳头细胞的上清液培养过的9代人毛乳头细胞的VEGF表达不仅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而且明显好于基础培养基作用下的7代人毛乳头细胞的VEGF表达(P<0.01).结论:低传代人毛乳头细胞的培养液在体外能明显地促进VEGF的表达.

    作者:罗洋;郝飞;钟白玉;麦跃;姜晓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超常量扩张促进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内利多卡因的渗透作用

    目的:探讨超常量扩张对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内利多卡因的渗透作用.方法:实验分为常量扩张组和超常量扩张组,注入2%的盐酸利多卡因后将扩张囊置入生理盐水中,分别于2、8、24h取样,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囊外的药物浓度.结果:扩张器对利多卡因有渗透作用,超常量扩张组各个时间点渗透到扩张囊外的利多卡因浓度大于常量组.结论:超常量扩张可增加利多卡因的渗透性,在患者注水过程中可减轻疼痛.

    作者:刘云景;张琳西;杨力;郭树忠;白汝芬;文爱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真两性畸形性腺恶变一例报告

    我科2002年6月收治真两性畸形病人一例,其抚养性别为女性,核型为46XY,左侧性腺为卵睾合并精原细胞瘤,右侧无性腺.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蠡;邢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