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涛
高胆固醇血症(HC)损害从早期的内皮功能失调,发展到动脉粥样硬化经历了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HC早期存在的内皮功能失调、血流变学改变及血管炎症性损伤等可能引起缺氧,而缺氧通过直接损害和适应性反应促进缺氧诱导因子等相关基因转录、表达对机体产生复杂的反应和损害.HC损害发生的精确机制迄今仍未完全明确,尽管HC早期是否会引起缺氧以及缺氧与HC病理生理之间的关系尚待研究,但现有资料提示缺氧可能是引起HC损害的重要原因.
作者:蔡必晶;魏文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前脑血管疾病占我国死因的第一位,卒中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第三位死因,也是常见的致死、长期致残和住院的原因之一.糖尿病是导致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因而重视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对预防卒中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对2型糖尿病病人,予以降压、降脂和抗血小板治疗以及对行为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明显降低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李毓萍;何秉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心房颤动(房颤)时心房电图会呈现特征性的复杂碎裂电图.多个研究认为复杂碎裂电图反映了局部折返激动,且与心脏自主神经兴奋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复杂碎裂电图指导临床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已取得较高成功率,进一步证实复杂碎裂电图代表了房颤的基质.
作者:张晔;王玉堂;单兆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以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集聚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机制与胰岛素抵抗、肥胖以及一些糖、脂类代谢异常有关的因子如致炎因子、过氧化物激活酶增生激活受体、丙酮酸、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解偶联蛋白、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异常、遗传因素等的异常改变有关.
作者:祈丽萍;严晓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是交感神经信号传递途径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功能是将神经元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重新摄取回突触前膜中,通过这种方式调控神经递质信号强度.心脏交感神经去甲肾腺素转运蛋白功能异常对心力衰竭恶化、进展发挥重要作用.心力衰竭时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功能异常可能与交感神经去神经、神经元表面表达降低、内化、转录后异常、氧化负荷增加、细胞因子对心脏交感神经的损伤作用有关.
作者:梁栋;刘旭东;李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冠心病已经成为危害全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并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青年冠心病与老年冠心病不同,有自己的特点.国外关于它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国内相关报道较少.现就青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易感基因以及干细胞移植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旭杰;张兴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原发性心肌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起源于右室的室性心律失常.由于疾病的异质性导致推荐的诊断标准有较大的局限性.现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曹华;殷跃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阿司匹林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关键用药之一.虽然它能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但是有些患者经过长期随访仍有心血管事件发生,称为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不明确,而且缺乏快速的、临床实用的、准确的检测方法.通过进一步研究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和临床特征,我们应该象监测胆固醇、血压、血糖一样,监测血小板活性而指导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从而提高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志军;柯元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代谢综合征是近年新定义的一种症候群,对该疾病的管理是近来的研究热点.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管理依照其定义进行人群确认,以循证实践为指导,立足于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积极防治主要危险因素,并对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和管理.提倡患者自我管理,医生与服务提供者协调运作,定期报告和反馈健康信息.
作者:胡大一;魏毅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代谢综合征(MetS)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组合,以胰岛素抵抗、腹型肥胖、高三酰甘油(TG)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和空腹血糖受损为其临床特征[1].尽管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胰岛素抵抗在其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观点被学术界一致认可[1,2].因此,MetS被认为是机体正常代谢与2型糖尿病的中间代谢状态.大量新近研究证据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激活与胰岛抵抗的发生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1].故对激活的RAS进行干预应成为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治疗靶点,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现就近年来有关RAS激活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RAS被阻断后胰岛素抵抗的改善和临床上心血管事件减少的基础和临床证据及其意义综述如下.
作者:周亦秋;杨国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肾脏疾病的重要并发症及透析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重视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对改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预后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现就近年来慢性肾脏疾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情况、临床预后及相关处理等问题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张莉;卢华;曾朝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代谢起源的、相互关联的、群集发生的危险因子.它们直接促进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其首要处理目标是降低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风险.一线治疗应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主要危险因子:吸烟、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血压和糖尿病.其另一处理目标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其处置重点应是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减轻可纠正的内在危险因子(肥胖、缺乏体力活动和致粥样硬化饮食).
作者:华琦;尹春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瘦素是肥胖基因编码的一种蛋白质产物,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发挥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的生物学作用.近来的大量研究显示瘦素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相关,现就近年来发现的瘦素在冠心病中的作用机理作一综述,以期进一步了解冠心病发病机理,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帮助.
作者:陈剑飞;张藜;黄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动脉弹性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因素存在密切的关系,其参与了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张竹林;王瑞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冠心病和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反应的共同土壤,均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及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CRP、PAI-1水平较单纯冠心病、糖尿病均高,增高的CRP、PAI-1具有潜在的预测不稳定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作用,同时增高的CRP、PAI-1对2型糖尿病发病情况也起重要预测作用.并且为早期干预、指导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作者:欧阳菊艳;买买提·阿不都热依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研究证实,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踝-肱动脉压力指数、肱动脉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脉压、动脉弹性功能的测定可以作为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裴林林;陈庆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组织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细胞的趋化和迁移均与之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过程中的平滑肌细胞增殖也与之相关.
作者:黎娜;朱文玲;柯元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心脏变时功能不全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多年来这一指标在国内未受到重视,在临床工作中有关变时功能不全的信息未得到应用,造成重要医学信息丢失,现对心脏变时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冯应君;杨汉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随着老年化和医学的发展,心力衰竭将成为21世纪心血管两大流行疾病之一.尽管随着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甚至是基因重组药物等的面世,心力衰竭治疗的目的及方法有了全新的改变,但心力衰竭的诊断、预后判断仍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目前多以临床评估为主.现对心力衰竭中相关生化指标的意义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黄秋萍;金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γ是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核内靶点,其激动剂作为胰岛素增敏剂临床已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新近研究显示,缺血再灌注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γ激动剂同时具有减轻心肌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作者:潘静;刘仁光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