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应君;杨汉东
心肌梗死后导致的心功能障碍和心律失常的细胞学基础是正常心肌细胞的丧失,而代之以纤维瘢痕组织的修复.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心肌再生能力,因而显示出其治疗心肌梗死的巨大潜能.现综述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兴起、移植途径、作用机制、异体移植和免疫反应、细胞疗法和基因治疗相结合、临床实验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杨国勋;刘唐威;钟国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被广泛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重要的始动环节,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证实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其为重要的机制之一就是血管内皮功能的明显改善.现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角度对体外反搏作一综述.
作者:陈宝峰;徐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原发性心肌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起源于右室的室性心律失常.由于疾病的异质性导致推荐的诊断标准有较大的局限性.现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曹华;殷跃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肾脏疾病的重要并发症及透析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重视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对改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预后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现就近年来慢性肾脏疾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情况、临床预后及相关处理等问题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张莉;卢华;曾朝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瘦素是肥胖基因编码的一种蛋白质产物,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发挥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的生物学作用.近来的大量研究显示瘦素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相关,现就近年来发现的瘦素在冠心病中的作用机理作一综述,以期进一步了解冠心病发病机理,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帮助.
作者:陈剑飞;张藜;黄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心脏起搏从简单的VOO逐步升级为SSI、DDD、频率应答起搏,右室间隔及双心房、CRT起搏,后到兼具双室起搏/频率应答/自动复律除颤/事件存储等功能的CRT-D问世,起搏治疗符合患者生理需求一直是临床医师不懈的追求,通过起搏系统软/硬件优化实现自身节律点和传导路径优先、无线远程心血管事件监测与干预,预示着多学科尖端技术的完美结合正在将起搏系统从心脏节律支持者升格为真正的心脏疾患管理者.
作者:郭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γ是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核内靶点,其激动剂作为胰岛素增敏剂临床已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新近研究显示,缺血再灌注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γ激动剂同时具有减轻心肌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作者:潘静;刘仁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高胆固醇血症(HC)损害从早期的内皮功能失调,发展到动脉粥样硬化经历了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HC早期存在的内皮功能失调、血流变学改变及血管炎症性损伤等可能引起缺氧,而缺氧通过直接损害和适应性反应促进缺氧诱导因子等相关基因转录、表达对机体产生复杂的反应和损害.HC损害发生的精确机制迄今仍未完全明确,尽管HC早期是否会引起缺氧以及缺氧与HC病理生理之间的关系尚待研究,但现有资料提示缺氧可能是引起HC损害的重要原因.
作者:蔡必晶;魏文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阿司匹林抵抗即阿司匹林不能减少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并因此引起血小板活化和聚集.阿司匹林抵抗的可能原因包括用量不当、药物相互作用、环氧合酶-1的遗传多态性和涉及血栓素生物合成的其他基因、血栓素生物合成的非血小板源性因素的上调和血小板更新增强.阿司匹林抵抗程度的增强可能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增加独立相关.目前还没有一种精确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来检测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功能异常,从而解释生物化学的阿司匹林抵抗.今后的研究旨在准确定义阿司匹林抵抗、开发可靠的检测方法并确定相关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作者:赵燕;沈潞华;杨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随着老年化和医学的发展,心力衰竭将成为21世纪心血管两大流行疾病之一.尽管随着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甚至是基因重组药物等的面世,心力衰竭治疗的目的及方法有了全新的改变,但心力衰竭的诊断、预后判断仍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目前多以临床评估为主.现对心力衰竭中相关生化指标的意义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黄秋萍;金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接受抗凝剂治疗或预防栓塞的病人,常使用肝素,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肝素治疗的并发症,此并发症与肝素预期的治疗效果相反.
作者:李小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代谢综合征是近年新定义的一种症候群,对该疾病的管理是近来的研究热点.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管理依照其定义进行人群确认,以循证实践为指导,立足于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积极防治主要危险因素,并对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和管理.提倡患者自我管理,医生与服务提供者协调运作,定期报告和反馈健康信息.
作者:胡大一;魏毅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心脏变时功能不全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多年来这一指标在国内未受到重视,在临床工作中有关变时功能不全的信息未得到应用,造成重要医学信息丢失,现对心脏变时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冯应君;杨汉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不断有研究证实餐后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许多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是引起餐后高脂血症的主要原因,且餐后血脂的幅度与胰岛素抵抗的严重程度有关.因此,胰岛素抵抗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仝珊;黄淑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以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集聚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机制与胰岛素抵抗、肥胖以及一些糖、脂类代谢异常有关的因子如致炎因子、过氧化物激活酶增生激活受体、丙酮酸、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解偶联蛋白、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异常、遗传因素等的异常改变有关.
作者:祈丽萍;严晓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研究证实,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踝-肱动脉压力指数、肱动脉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脉压、动脉弹性功能的测定可以作为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裴林林;陈庆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前脑血管疾病占我国死因的第一位,卒中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第三位死因,也是常见的致死、长期致残和住院的原因之一.糖尿病是导致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因而重视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对预防卒中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对2型糖尿病病人,予以降压、降脂和抗血小板治疗以及对行为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明显降低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李毓萍;何秉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曲美他嗪能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是非常具有前景的一种抗心肌缺血药物.现就曲美他嗪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梁丽华;江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脑钠肽是心室肌细胞在室壁牵张力刺激下分泌的一类肽类激素,因其反映心室前后负荷及收缩、舒张功能的敏感性与无创性,广泛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现主要针对血浆脑钠肽水平在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危险性分层和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应用潜力作一概述.
作者:宋丹丹;赵仙先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AS)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Toll样受体4(TLR4)通过激活天然免疫,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促进炎症的发展,在AS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AS发展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发生增殖、迁移,并分泌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蛋白酶等,促进AS 的发生、发展.此外,TLR4与VSMC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对AS的不同阶段产生影响.
作者:方玲;刘先哲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