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睑眼袋矫治的术式选择与应用体会

郭会越;刘林刚

关键词:下睑眼袋, 矫治术, 术式选择, 切口瘢痕, 皮下瘀血, 睑外翻, 并发症, 吸收, 塌陷, 术后, 手术, 女性, 年龄, 男性, 局部, 结节, 矫正, 睑袋, 不平
摘要:我院自1998年~2004年8月行下睑眼袋矫治术520例,男性182例,女性338例,年龄25~68岁,其中70%为40~58岁者.术后主要并发症为:睑袋矫正不彻底5例;切口瘢痕不平整,6个月后仍较明显者4例:皮下瘀血短期不吸收,在局部形成结节者8例;睑外翻、睑球分离1例;下睑塌陷1例;共19例,为手术总数的3.6%.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RGD多肽表面修饰对HA-TCP生物陶瓷修复骨缺损的影响

    目的:了解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RGD)多肽表面修饰对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hydroxyapatite-tricalcium phosphate,HA-TCP)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影响.方法:以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 s,MSCs)复合RGD多肽表面修饰的HA-TCP或单纯材料培养制备组织工程骨,选择60只新西兰白兔,制作15mm长的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实验根据植入不同的材料分为A、B、C和D组,A组:骨缺损区植入MSCs复合RGD多肽表面修饰的HA-TCP培养制备的组织工程骨;B组:骨缺损区植入MSCs复合HA-TCP培养制备的组织工程骨;C组:骨缺损区植入RGD多肽表面修饰的HA-TCP;D组:骨缺损区植入HA-TCP.术后4、8、16周取材,行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计算机图像分析和生物力学测定. 结果:术后4、8、16周各组骨缺损区均有新骨生成,成骨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经x线、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评估,成骨能力依次为:A>B>C>D(P<0.001,P<0.05),其中A组术后16周骨缺损完全修复,骨髓腔再通,生物力学性能接近正常骨.结论:RGD多肽表面修饰对以HA-TCP为支架材料组织工程骨的修复作用有明显优化作用.

    作者:蓝旭;梁军;葛宝丰;刘雪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额颞部小切口联合锯齿线悬吊除皱术

    目的:为进一步改善小切口除皱术的效果,解决小切口除皱术后皮肤回缩再次下垂的不足.方法:基于传统的小切口除皱术,联合锯齿线悬吊术:先根据额颞部的皱纹情况进行小切口除皱手术,完成后再根据术前额部皱纹情况,进行锯齿线悬吊提紧额颞部皮肤术.结果:自2003年至2007年初,共施术59例,手术效果显著,额颞部皱纹去除明显,就医者满意度高.结论:额颞部小切口除皱术联合锯齿线悬吊的术后效果优于单纯的小切口除皱术和单纯的额颞部锯齿线悬吊术.

    作者:邓艳雯;马文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护肤品对面部皮肤影响的量化评价

    目的:探讨护肤品对面部皮肤影响的量化评价.方法:将272名受试者按面部防晒霜、保湿类护肤品及洗面奶(液)使用方式分每日使用组、不规律使用组、不使用组三组.采用医生主观评分、角质层含水量测定、黑素指数(melanin index,MI)测定、红斑指数(erythema index,EI)测定、皱纹图像分析方法,评价面部护肤品对皮肤状态的影响.结果:使用护肤品可降低皮肤主观评分、提高角质层含水量、降低MI值和EI值、使皱纹图像分析仪(Visioscan VC98)的绝大多数灰度参数以及SELS参数中平滑度参数向有利于皮肤状态如皮肤变光滑、皱纹减少等方向变化.结论:面部护肤品对皮肤状态存在有利的影响,对延缓皮肤老化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

    作者:吴严;李远宏;舒春梅;董光辉;刘梅;康晓芳;陈洪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全上唇皮肤缺损修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和总结全上唇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自2002年9月起,我科共收治各种原因造成的全上唇皮肤缺损患者73例,分别应用皮片游离移植、鼻唇沟局部皮瓣转移、额部扩张皮瓣带蒂转移、头皮扩张皮瓣带蒂转移、上臂管形皮瓣和向上臂延伸的肩胛皮瓣转移修复.结果:73例中有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为扩张器注水过程中出现扩张器渗露,余5例为皮瓣转移术后出现皮瓣血运障碍,其中,鼻唇沟局部皮瓣出现血运障碍1例,额部单蒂皮下蒂扩张皮瓣出现血运障碍4例,仅1例出现皮瓣远端1/3皮肤坏死.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患者45人,除植皮术后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片挛缩和色泽深暗外,皮瓣成活良好,效果稳定.结论:全上唇皮肤缺损修复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各有相应的适应证和优缺点,需综合各种因素,择优而用.

    作者:田佳;刘元波;刘立强;甘承;焦鹏;唐欣;朱珊;范金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RGD多肽表面修饰生物陶瓷修复骨缺损BMP-2的表达

    目的:了解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RGD)多肽表面修饰的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hydroxyapatite-tricalcium phosphate,HA-TCP)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局部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的表达.方法:以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复合RGD多肽表面修饰的HA-TCP或单纯材料培养制备组织工程骨,选择60只新西兰白兔,制作15mm长的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实验根据植入不同的材料分为A、B、C和D组,A组:骨缺损区植入MSCs复合RGD多肽表面修饰的HA-TCP培养制备的组织工程骨;B组:骨缺损区植入MSCs复合HA-TCP培养制备的组织工程骨;C组:骨缺损区植入RGD多肽表面修饰的HA-TCP;D组:骨缺损区植入HA-TCP.术后4周取材,行修复区局部BMP-2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术后4周各组骨缺损区均有新骨生成,修复区局部BMP-2表达水平依次为:A>B>C>D(P<0.001,p<0.05).结论:RGD多肽表面修饰对以HA-TCP为支架材料组织工程骨的修复作用有明显优化作用.

    作者:李慎松;李琳;张炼;王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Ad-METH1对培养的内皮细胞分泌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基因重组血管抑制剂Ad-METH1(metalloprotea se and thrombospondin1)对培养的内皮细胞分泌活性的影响,探讨血管生成抑制防治增生性瘢痕的可能机制.方法:制备重组血管抑制剂Ad-METH1,转染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及酶联免疫分析法研究Ad-METH1对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影响.结果:基因转染后24h内皮细胞ET-1、bFGF分泌受到明显抑制.结论:Ad-METH1对内皮细胞ET-1、bFGF分泌活性有影响,此是其早期参与抑制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可能机制之一.

    作者:宋保强;鲁开化;郭树忠;张阳;张琳西;王云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平面导板在深覆(牙合)矫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平面导板矫治重度深覆(牙合)患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作用要点.方法:对18名生长发育期的重度深覆(牙合)患者,用平面导板来打开咬合,并对咬合打开前后的硬软组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①上下后牙及牙槽高度均增加,下后牙及牙槽高度的增加值大于上后牙及牙槽高度的增加值,而对前牙及牙槽高度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②上下颌骨在水平方向上无改变,但下颌平面角与下面高/全面高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大,后面高/前面高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小;③覆(牙合)减小,Spee氏曲线得到整平;④松弛的下唇肌肉得到紧张,从而改善了侧貌外形.结论:平面导板使覆(牙合)减小主要是后牙及后牙齿槽突高度增加的结果,对生长发育期的低角重度深覆(牙合)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王宝红;周洪;邹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采用双蒂瘢痕组织皮瓣治疗关节部位的瘢痕挛缩畸形

    目的:介绍双蒂瘢痕组织皮瓣治疗关节部位的瘢痕挛缩.方法:2004年10月~2007年初,利用双蒂瘢痕组织皮瓣共治疗了5例关节部位瘢痕组织挛缩畸形的患者,1例为肘关节,2例为腋窝,2例为膝关节,手术均在伤后半年以上进行.术后随访3个月~1年,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结果:对所有患者,术后效果都是可以接受的.双蒂瘢痕皮瓣的优点是手术简单,皮瓣坏死可能性低,肢体固定时间短,瘢痕挛缩复发的可能性低.结论:这种双蒂瘢痕组织皮瓣可作为关节部位瘢痕挛缩治疗的选择方法之一.

    作者:潘勇;卢丙仑;钱洪军;田师政;韩岩;郭树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错(牙合)畸形中(牙合)关系建立与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错(牙合)治中如何建立稳定的(牙合)关系.方法:结合典型病例介绍矫治方法. 结果:建立良好的(牙合)关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牙合)位的调整与牙位的调整.结论:要实现两者的调整,取决于矫治方案的确定,矫治力系统的选择及控制牙齿移动的能力这三方面的因素.

    作者:陆晓丽;周珊;韩晶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物取出术相关问题探讨

    目的:探讨与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物取出术相关的问题.方法:选择手术适应证,按术前定位进行彻底的清除和冲洗.结果:21例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物取出的问题应因人而异,在尽量清除注射物和保护正常组织的原则下,采用手术取出注射物加腔内反复冲洗的方法,效果肯定.

    作者:杨恰佳;彭晓茹;姜海洋;吕华;曾瑜华;杨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自体移植皮片中黑素细胞的密度和功能变化

    目的:通过对自体移植皮片中黑素细胞密度和功能变化的测定,进一步认识黑素细胞密度变化在自体移植皮片过度色素沉着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自体中厚移植皮片黑素细胞中特异性抗原显示黑素细胞,计算表皮中黑素细胞的密度,并与自体正常皮肤对照;利用银染一丽春红法检测自体中厚移植皮片和正常皮肤中黑素含量.结果:自体移植皮片与自体对照正常皮肤中黑素细胞的密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自体中厚移植皮片中黑色素含量较自体正常对照皮肤中的黑色素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体皮片移植后表皮中黑素细胞密度无明显变化,与皮片色素沉着程度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薛春雨;邢新;李蠡;李军辉;张敬德;蒋平;龚志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隆鼻术后硅胶假体外露的原因及防治

    目的:探讨硅胶假体隆鼻术后假体外露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6例鼻假体外露就医者,手术取出假体,根据假体外露部位,雕刻形态、隧道层次、切口位置等分析假体外露的原因,从而提出预防措施及提高手术效果的方法.结果:16例中,6例假体短臂由鼻小柱侧缘切口穿出,5例假体由鼻尖下点穿出(其中3例为柳叶形假体),3例由鼻前庭切口穿出,其中1例合并感染,2例经鼻背皮肤穿出.取出的假体形态:柳叶形假体雕刻太尖,L形假体短臂过长而长臂宽厚、假体叠加等.结论:假体与鼻头、鼻背不相称导致置入后张力过大或假体形状雕刻欠佳是假体外露的根本原因.因此,隆鼻术后使假体处于无张力状态以及提高假体雕刻技巧是避免假体外露的主要措施.

    作者:于甫;杨川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扩张器Ⅰ期术的手术设计及相关问题探讨

    目的:探讨扩张器Ⅰ期术的手术设计,纠正并克服对Ⅰ期手术不重视的倾向.方法:回顾我院20余年的临床经验.结果:扩张器Ⅰ期术部位的选择,采用皮瓣逆行设计原则,同时防止扩张囊移位,使其有目的的定向、定位扩张,为Ⅱ期术带来便利.扩张容量的选择在计算缺损面积的同时,将扩张术后的回缩计算到扩张面积中,才能使皮肤组织充裕,术后瘢痕细小.术中彻底止血十分必要,依靠加压包扎,超量注液等方法止血不可取.我们认为慢性扩张才符合组织细胞的生长规律,故不主张急性扩张.结论:重视扩张器Ⅰ期术的手术设计原则及相关操作细节,才能使Ⅱ期术终达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彭湃;马显杰;宋保强;郭树忠;鲁开化;韩岩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阴囊Paget病的诊断及整形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阴囊Paget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整形外科治疗.方法:术前24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阴囊Paget病,术中据冰冻切片结果指导扩大切除范围+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邻位旋转皮瓣修复缺损.结果:24例患者切缘阳性者6例,淋巴结转移3例.伤口愈合良好,局部形态及功能满意,随访20例3个月~4年,局部复发4例,脑转移1例.结论:阴囊Paget病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术中扩大切除范围,在根治病灶的同时采用整形外科方法修复会阴部Paget病的皮损,既能完好地修复大面积的皮损,又能恢复其外形及功能.

    作者:张俊艳;胡建中;袁超英;张乃勤;孙晨薇;亓玉青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外阴癌广泛切除术后外阴重建术的护理体会

    外阴癌为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中较少见者,占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3%~5%[1].外阴癌广泛切除术后外阴重建术,手术范围广、创伤大,因此,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尤为重要.本文总结了我院行外阴癌根治术后外阴重建术患者37例的术前、术后临床护理经验与体会,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第三磨牙与错(牙合)畸形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M3在正畸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50例(男156,女194),12~18岁无正畸治疗,拔牙史的患者;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及头颅定位侧位片,以判别M3先天缺失和测量ANB角(ANB<0°骨性Ⅲ类,ANB>5°骨性Ⅱ类,ANB=2~5°骨性Ⅰ类);制取研究模,测量牙量骨量(牙量>骨量,牙列拥挤;牙量<骨量,牙列稀疏).结果:M3先天缺失与牙列拥挤有显著关系(P<0.05);M3先天缺失与牙列稀疏有显著关系(P<0.05);不同骨型与M3先天缺失与否无显著关系(P>0.05),但骨性Ⅲ类多存在上颌M3先天缺失;骨性Ⅱ类多存在下颌M3先天缺失;牙列拥挤在错(牙合)构成比中高;骨性Ⅰ类、Ⅱ类、Ⅲ类所占比例分别是58.3%、26.6%、15.1%.结论:牙列拥挤与M3存在有关;牙列稀疏者多存在M3先天缺失;骨性Ⅲ类多存在上颌M3先天缺失;骨性Ⅱ类多存在下颌M3先天缺失;牙列拥挤在临床中为常见;要重视Ⅱ类、Ⅲ类错(牙合)的早期预防和阻断.

    作者:邹敏;罗璐霞;周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在面部软组织挫裂伤整形美容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我科自2003年3月~2006年12月,共收治42例面部软组织挫裂伤患者,采用整形美容外科技术缝合,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文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硬腭两维牵张成骨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手术建立犬腭裂实验动物模型,探讨应用自行设计制作的腭骨外固定两维牵张器关闭硬腭骨裂隙和后退腭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7只年龄在1~1.5岁的健康杂种犬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抽取2只为对照组,其余5只作为实验组.通过手术制造10mm×25mm的人工腭裂模型,观察对照组能否自然愈合.在实验组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硬腭两维骨牵张器,通过骨牵张关闭裂隙并延长硬腭骨,观察牵张过程.结果:实验犬术后均成活、健康状况良好,实验组牵张器固定牢靠,顺利关闭约10mm的间隙,硬腭骨延长约12mm,对照组裂隙无明显变化.结论:设计的硬腭两维牵张器,具有稳定可靠的牵张作用,可以同时关闭裂隙和延长硬腭骨,为修复腭裂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作者:赵恒辉;封兴华;张浚睿;魏建华;石照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可扩张乳房假体加背阔肌肌皮瓣的乳房再造术

    目的:报告应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转移术及可扩张的乳房假体(BECKER)置入,修复乳腺癌根治术后的胸壁畸形,同时再造乳房的手术方法.方法:根据乳腺癌病灶清除术后患者胸部的畸形状况,设计患侧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的肌瓣长度、体积以及皮瓣的面积和形状,切取肌皮瓣后经腋部皮下隧道转移至胸前.用肌瓣修复胸前软组织缺损,皮瓣则用于弥补胸部皮肤的不足.肌瓣与胸壁间置入可扩张的乳房假体.术后经注射壶注水,逐步扩张至额定值.6个月后,可抽除注射壶并重建乳头,完成治疗.结果:自1999年以来,对各种乳腺癌术后患者行乳房再造术共26例,获得了满意效果.结论:应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转移术及可扩张的乳房假体置入,不仅可修复乳腺癌病灶清除术后的胸部软组织的缺损、锁骨下的凹陷畸形而且可重建乳房.该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再造乳房的外形及质感逼真等特点.

    作者:张波;王炜;张群;余力;王键;杨川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局部光动力疗法在损容性皮肤病应用中的进展

    光动力反应是在光敏剂和光辐射作用下所导致的依赖于氧化反应的一种组织反应[1].光动力疗法初是作为治疗各种人类肿瘤的经验方法,现在该疗法不仅应用于非黑素细胞瘤,而且还用于痤疮、光线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等损容性皮肤病的治疗[2-3].

    作者:刘昕;骆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