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
患儿女,16个月,主因“发现左顶部肿物12月余”入院.体检:左顶部触及鹌鹑蛋大小包块,质硬、位置周定,无压痛,皮肤无红肿热.影像学检查:CT平扫见左顶骨内类圆形膨胀性骨质破坏影,病变呈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CT值45 HU,境界清楚,肿块突破颅内外板,向颅外突出,边缘硬化(图1),邻近脑组织及皮下结构清晰.MRI示均匀等T1等T2信号(图2);DWI示病灶无扩散受限,边缘清楚;Gd-DTPA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邻近硬膜无强化(图3).诊断为良性肿瘤.行局部顶骨切除术,术中见肉红色肿物由板障向外突出,1.82 cm×1.50 cm×1.60 cm,包膜不明显,突破颅骨内外板,未侵及硬脑膜,肿块血供不丰富,切面灰白、质韧.病理示梭形肌纤维母细胞沿薄壁血管周围分布,胞浆相对空泛、红染,染色质呈空泡状,其内含有一个或两个的小核仁,核分裂象少见,细胞间见散在黏液样基质及血管断面(图4).免疫组化:SMA(+),Vim(+),CD34(-),Des(-),S-100(-).病理诊断:(左顶骨)肌纤维瘤.术后行全身核素检查未发现其他病灶.确诊为左顶骨孤立性肌纤维细胞瘤.
作者:王林省;陈月芹;王皆欢;曹冠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永存三叉动脉(PTA)的3D TOF MRA表现、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40例经MRA诊断为PTA的患者资料,分析PTA的MRA表现、Saltzman分型以及年龄、性别、左右侧发病率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40例患者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平均年龄为(55.7±13.9)岁;Saltzman Ⅰ型24例(24/40,60.00%),Ⅱ型13例(13/40,32.50%),Ⅲ型3例(3/40,7.50%);对SaltzmanⅡ型进一步细化为a、b、c三个亚型.24例PTA伴基底动脉发育不良.结论 MRA可作为PTA的常用检查手段,PTA的分型和表现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程豪;冯平勇;邢千超;冯文峰;孙培培;沈杉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和肺炎支原体合并链球菌感染肺炎(MP+SP)的影像学表现差异,为临床早期鉴别单纯MP及MP+ SP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血清学及血培养证实的23例单纯MP和23例MP+ SP患儿的胸部CT图像,分别对病变分布、病变形态及合并症(如肺气肿、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等)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MP+SP比较,单纯MP多表现为肺间质病变,包括支气管壁增厚、磨玻璃影、网状影及支气管血管束增厚(P<0.05);而MP+ SP则以肺实变影为主,且胸腔积液量及肿大淋巴结直径均大于单纯MP患儿(P<0.05).从病变形态上看,单纯MP的肺内阴影多为自内向外,呈扇形分布的薄片影;MP+ SP则多为无分布规律的大片实变影.结论 单纯MP表现为在较少肺实变基础上合并较明显的肺间质改变;而MP+SP的肺泡炎症程度较重,片状阴影密度高、范围大,但肺间质表现不突出,同时易伴有中大量胸腔积液及淋巴结显著增大.
作者:吴朔春;袁新宇;徐昕;曹玲;郭宏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3.0T MR多序列成像显示正常腕关节的价值.方法 采用GE Signa HDxT 3.0T MR对23只健康腕关节行FSE-FS-PDW、FSE-FS-T2W、T2* GRE、MERGE冠状位扫描,分别计算腕骨间软骨、骨髓、肌肉、TFC的SNR和软骨/骨髓、肌肉/骨髓、三角纤维软骨盘(TFC)/骨髓的对比噪声比(CNR),以四点评分法分析腕关节的TFC、腕骨间软骨、月三角韧带、舟月韧带的能见度.比较各序列诸结构间的SNR、CNR及能见度.结果 各序列间腕关节结构的SNR及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MERGE和T2*GRE显著高于其他序列,FSE-FS-T2W均为低;各序列两两比较,部分序列显示同一结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FC、腕骨间软骨、月三角韧带、舟月韧带的能见度以MERGE高,FSE-FS-PDW较高,各序列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同一结构各序列两两比较,部分序列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RGE是显示正常腕骨间软骨、TFC以及月三角韧带、舟月韧带的优选序列,对于诊断腕关节软骨病变可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作者:崔丽贺;李松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应用三维超声时间-空间关联成像( STIC)技术观察胎儿房室瓣结构、测量正常胎儿房室瓣的周长和面积、观察其随孕周的变化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STIC技术采集176胎胎龄20~32周正常胎儿的心脏容积数据,在不同成像模式下观察胎儿房室瓣立体形态,手动测量房室瓣环的周长和面积,分析所得数值与孕周的关系.结果 ①176胎中,144胎应用STIC技术观测房室瓣成功,成功率为81.82%(144/176).二、三尖瓣的周长和面积与孕周呈正相关.从20周到32周,二尖瓣平均周长从(2.41±0.35)cm增至(3.49±0.25)cm,平均面积从(0.36±0.14)cm2增至(0.97±0.23)cm2;三尖瓣平均周长从(2.46±0.23)cm增至(3.56±0.21)cm,平均面积从(0.34±0.10)cm2增至(0.96±0.23)cm2.②与二维超声相比,STIC技术可以更好地显示房室瓣结构,瓣叶在各种模式下均可得到较好显示,瓣环、乳头肌分别在表面模式、断层显像模式下显像效果较好.结论 STIC技术评价胎儿房室瓣具有一定优势,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王彧;蔡爱露;张颖;李婧宇;李婷;孙微;吴红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判定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SLN)性质并引导手术活检的可行性.方法 对22例乳腺癌患者,先用二维超声成像观察腋窝SLN、并综合评分判断其性质,再于乳晕周围皮下注射造影剂SonoVue,超声观察同侧腋窝SLN造影表现,判定其性质,并用细针穿刺定位引导手术切除活检.将二维超声和CEUS结果与病检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均成功在细针穿刺定位引导下完成手术切除活检.与病理结果相比,二维超声判断SLN的敏感度为87.50%(7/8)、特异度为66.67%(10/15)、准确率为73.91%(17/23) ;CEUS判定SLN性质的敏感度为100%(8/8)、特异度为93.33%(14/15)、准确率为95.65%(22/23).结论 CEUS较二维超声能更好地预测SLN的性质,并能定位引导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
作者:张茂春;顾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超声ClarifyTM血管增强(VE)技术联合CDFI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3例患者(186支肾动脉)分别行常规二维超声联合CDFI、VE技术联合CDFI检测,与肾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 186支肾动脉中,常规二维超声联合CDFI检出10支肾动脉狭窄,21支肾动脉显示不清,肾动脉显示率为88.71%(165/186) ;VE技术联合CDFI检出16支肾动脉狭窄,7支肾动脉显示不清,肾动脉显示率96.24% (179/186).肾动脉造影检查发现22支肾动脉狭窄,2支闭塞.常规二维超声联合CDFI的敏感度39.13%(9/24),特异度99.38%(161/162);VE技术联合CDFI的敏感度58.33%(14/24),特异度98.78%(160/162).结论 VE技术联合CDFI对肾动脉的显示率及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比常规二维超声联合CDFI有较大提高.
作者:李可基;杜毅力;曹永政;彭格红;乔向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利用二维多体素波谱(2D-CSI)技术定量分析及评估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aMCI)的颅内代谢物.方法 利用1.5T MR扫描仪对19例aMCI患者(aMCI组)及21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行CSI扫描,对所得数据用LCModle联合SAGE 7.0软件进行后处理,在双侧扣带回后部(PCG)、双侧楔前叶(Pr)、双侧侧脑室后角旁白质区(PWM)、双侧背侧丘脑(DT)及双侧豆状核(LN)选取体素,比较两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肌醇(MI)的绝对浓度及NAA/Cr、Cho/Cr、MI/Cr及NAA/MI比值.结果 aMCI组NAA浓度于双侧PCG、双侧PWM及左侧Pr较对照组降低(P均<0.05);右侧PCG MI浓度及左侧PWM Cho浓度较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间Cr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A/Cr于左侧PCG、左侧DT及右侧PWM较对照组降低(P均<0.05);NAA/MI于双侧PCG、双侧PWM及左侧DT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降低(P均<0.05);两组间MI/Cr、Cho/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2D-CSI技术能够检测aMCI患者颅内不同区域代谢物的变化,为临床评估提供有效的生化信息.
作者:刘艳艳;杨忠现;陈薇;曹震;吴仁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利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TE)技术结合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DSE)试验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40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分析其运动异常心肌节段静息与DSE条件下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变化.PCI术后9个月复查心脏超声,以室壁运动分数改善作为判断心肌存活的标准.结果 PCI前225个运动异常心肌节段中,术后101个节段室壁运动明显恢复(44.89%),判定为存活心肌,124个节段运动无明显改善(55.11%).单独应用DSE准确预测72个节段为存活心肌[敏感度71.29%(72/101)],87个节段未恢复心肌[特异度70.16%(87/124)].STE静息状态下ROC曲线下面积为0.76; SRs截断点-0.49,敏感度71.30%,特异度70.20%;结合DSE后ROC曲线下面积为0.89,SRs截断点-0.75,敏感度89.10%,特异度90.30%.无论静息还是DSE条件下存活心肌SRs均显著大于未恢复心肌(P<0.01).结论 STE与DSE相结合可显著提高预测存活心肌的准确性.潜在的有功能的存活心肌可作为筛选PCI适应证和预测PCI疗效的可靠指标.
作者:陈军红;李东野;张辉;王晓萍;陈静;闫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儿童坏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7例坏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17例坏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均表现为肺内实质浸润及液性坏死,9例为单一肺叶受累,8例2个及以上肺叶受累;9例肺内有空腔形成;15例合并胸膜改变.随访中17例肺内实质浸润及液化坏死区范围缩小或者明显吸收,2例局部残留支气管扩张.结论 儿童坏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表现为肺内实质浸润及液性坏死,可有空腔形成及胸腔积液、胸膜增厚.
作者:宋蕾;彭芸;刘志敏;曾津津;孙国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VVI技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缩功能早期变化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80例正常构型高血压患者(NG组)和45例向心性重构高血压患者(CR组),以80名血压正常者(NC组)为对照.常规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IDd)、室间隔厚径(IVST)、左心室后壁厚径(LVPWT)、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频谱E、A峰比值,在VVI条件下采集左心室短轴乳头肌水平二维图像,检测收缩期和舒张期左心室前壁、侧壁、后壁、下壁及前后间隔各节段心肌周向应变和应变率.结果 3组间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组E/A比值低于NC组和NG组(P<0.05).CR组局部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应变率及舒张早期局部心肌应变率均低于NC组和NG组(P<0.05) ;NG组舒张早期局部心肌应变率低于NC组(P<0.05),收缩期局部心肌应变和应变率与NC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3组间舒张晚期局部心肌应变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I技术可定量评价左心室局部功能,早期发现高血压患者局部心肌的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舒张早期局部心肌应变率减低可能是高血压患者心功能的较早期改变.
作者:刘海涛;周长钰;梁燕;蒋荷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CEUS诊断弥漫性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直肠穿刺病理证实的18例弥漫性前列腺癌患者(弥漫性前列腺癌组)及12例中重度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BPH组)进行CEUS检查,观察造影增强表现,绘制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定量参数达峰时间(TTP)及达峰绝对值(DPI)的变化特征.并于CEUS前对前列腺被膜支动脉、尿道支动脉阻力指数(RI)进行检测.结果 弥漫性前列腺癌组内腺TTP较BPH组内腺TTP短(P<0.01),而DPI较BPH组高(P<0.01).弥漫性前列腺癌组外腺TTP较BPH组外腺TTP短(P<0.01),而DPI较高(P<0.01).弥漫性前列腺癌组及BPH组前列腺内腺DPI均高于自身外腺(P<0.01),TTP均短于自身外腺(P<0.01).18例弥漫性前列腺癌CEUS呈整体快速不均匀高增强,12例中重度BPH呈均匀有规律增强.弥漫性前列腺癌组被膜支动脉RI均值高于中重度BPH组(P<0.01).以被膜支动脉RI=0.77为临界值,诊断弥漫性前列腺癌的敏感度89.01%、特异度83.25%.结论 CEUS对弥漫性前列腺癌及中重度BPH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前列腺内被膜支动脉的RI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李慎义;陈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者女,2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颈部及腋窝均发现肿块1周.查体: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于双侧颈动脉旁及左侧腋窝外侧均可触及蚕豆大肿物,质软,触痛不明显,可扪及血管搏动,听诊可闻及吹风样血管杂音.上腹部剑突下可触及包块,闻及吹风样杂音.超声:双侧颈总动脉呈瘤样扩张,右侧宽外径25.6 mm,左侧20.7 mm,内壁毛糙,均于中上段后壁可见厚薄不一的低回声附着,厚处右侧10.3 mm(图1),左侧9.6 mm(图2);CDFI:扩张囊腔内可见红色、深红色、蓝色、深蓝色血流,频谱形态为低速涡流.左腋窝处探查,见左腋动脉出现囊状扩张,宽处可达32.1 mm,扩张段管壁增厚,内见厚薄不一的附壁低回声,厚处11.1 mm,彩超见红蓝各半的漩涡血流(图3).腹主动脉局限性扩张,其内未见明显异常,CDFI于其内见彩色血流呈漩涡状,为湍流.超声诊断:①双侧真性颈总动脉动脉瘤并附壁血栓形成;②左侧真性腋动脉瘤并附壁血栓形成;③真性腹主动脉瘤.经动脉造影及MRI证实.
作者:杨青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通气控制高分辨率CT(CV-HRCT)诊断婴幼儿小气道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拟诊为小气道病变的30例婴幼儿,使用CV- HRCT进行呼气、吸气双气相扫描.选用主动脉弓上缘、隆突水平、左肺门下缘以及膈上2 cm处4个层面进行影像评价.对每层图像的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气体潴留进行计数统计.结果 4个层面上支气管扩张征象在呼气相与吸气相的显示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支气管壁增厚征象在呼气相与吸气相的显示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气体潴留征象在呼气相与吸气相上显示的肺段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V-H RCT对诊断婴幼儿肺小气道病变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白凤森;袁新宇;闫淯淳;郭宏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者男,31岁,主因“腹痛、腹胀5天”就诊.查体:腹部饱满,触诊较韧,压痛阳性,无反跳痛,肠鸣音减退.血常规:WBC10.8×109/L,中性粒细胞分布0.80;尿常规:蛋白(+++),潜血(+++),红细胞526.3/μl,白细胞368.7/μl,上皮细胞28.8/μl.超声:腹部偏右可见囊性回声,边界尚清,囊壁较厚(图1).CT:右侧中下腹肠间隙内见囊性低密度影,壁厚,厚处约1.5 cm,边缘毛糙,边壁呈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内缘似见黏膜样强化,病变上缘位于右肾下极水平,下缘位于直肠膀胱陷凹,与邻近回肠伴行(图2).考虑肠重复畸形,行肠切除肠吻合术.病理检查:小肠重复畸形(重复肠管内膜主要被覆鳞状上皮,上皮下见黏液腺组织,小部分被覆小肠上皮),见图3.
作者:王雨充;王景宇;徐卫玲;王淑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组织追踪技术(TT)测量收缩期二尖瓣环位移(MADs)在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6例(心衰组)及健康志愿者20名(对照组).以二维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采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心尖四腔及两腔切面,应用TT技术测量左心室侧壁、室间隔、前壁及下壁4个位置的MADs,并计算其平均值,与M型超声测量的MADs进行一致性及相关性分析.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心衰组的年龄、LVEDD、体表面积对LVEF与MADs均值的相关性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的LVEDD、LVEDV、LVESV明显增高(P均<0.01),LVEF显著降低(P均<0.01).心衰组4个位置的MADs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TT与M型超声测量的MADs平均值高度相关且一致性良好(r=0.97,P<0.01).MADs平均值与LVEF的关系受LVEDD的影响(r2=0.69,P<0.01).结论 TT测量MADs结合LVEDD可以准确、简洁、快速地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
作者:商志娟;王珂;孙颖慧;丛涛;安乐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表征乳腺图像中肿块部分纹理特征,通过纹理分析实现乳腺图像中肿块部分与正常腺体部分的分类.方法 应用分形特征值表征乳腺图像纹理特征,利用多级分形特征提取法将乳腺图像分解成一系列细节图像,提取出多个分形特征值;利用分类精度、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进行特征选择构建分形特征序列,后应用支持向量机(SVM)方法进行分类.结果 对60幅图像的可疑病变区域进行分形特征序列提取分析,SVM交叉验证分类精度达84.50%.结论 基于分形维数的乳腺图像分类方法不仅能对肿块与正常腺体进行图像分类,还可有效表征乳腺图像的纹理信息,有助于提高乳腺肿块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柯丽;张雪;康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ARFI)对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64例患者76个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ARFI检查并分析,包括声触诊组织成像技术(VTI)和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TQ).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或两种增强影像学检查(CEUS、CT、MRI)确诊.采用ROC曲线评价剪切波速(SWV)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并确定临界点.结果 VTI声像图中,31个(31/40,77.50%)恶性病灶和13个(13/36,36.11%)良性病灶呈灰黑色(P<0.05);良性病灶SWV明显低于恶性病灶[(1.67±0.61)m/s vs(2.80±1.07)m/s,P<0.01).以SWV=2.04 m/s为临界点鉴别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是82.50%、80.60%和81.58%.结论 ARFI有助于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类婷婷;王兴田;崔建华;王荣;亓培君;沈培璞;胡春梅;薛涵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多b值双指数衰减模型的DWI对椎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2例椎体疾病患者(共34个病变椎体)行多b值双指数衰减模型的DWI(b值为0、50、100、200、400、600、800、1000 s/mm2),其中良性病变13例(21个椎体,良性组),恶性病变9例(13个椎体,恶性组).以患者自身正常椎体作为对照组(共34个正常椎体).通过AW 4.3工作站测量并两两比较3组间的Fast ADC及Slow ADC值.结果 良性组、恶性组及对照组Fast ADC分别为(4.31±1.48)×10-3 mm2/s、(2.85±1.26)×10-3 mm2/s、(0.86±0.63)×10-3 mm2/s,Slow ADC分别为(0.68±0.08)×10-3mm2/s、(0.38±0.08)×10-3mm2/s、(0.23±0.04)×10-3mm2/s.3组间Fast ADC及Slow AD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多b值双指数衰减模型的DWI可为鉴别诊断椎体良、恶性病变提供有价值的组织学参数(Fast ADC及Slow ADC).
作者:韩瑞;夏黎明;孙子燕;黄璐;林华;陆玮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PCa)患者内分泌治疗前后DWI表现和ADC值的变化情况及其与PSA的相关性.方法 对22例接受内分泌治疗的PCa患者测量治疗前后ADC值、PSA的变化情况,并对其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Ca患者治疗前后ADC值分别为(0.82±0.18)×10-3mm2/s、(1.13±0.35)×10-3 mm2/s,PSA分别为(418.89±1505.71)ng/ml、(330.68±1092.21)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Ca患者治疗前后ADC值与PSA呈负相关(r=-0.763,P<0.0001).结论 单纯依靠PSA难以全面评估PCa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DWI可作为治疗监测与疗效评估手段,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PCa.
作者:张贝;王玮;宦怡;赵海涛;崔光彬;白建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