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检测中老年人群无名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病变及其临床意义

陶杰;常明;李茜;邓旦;陈重;夏荣妍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内膜中层厚度, 颈动脉, 无名动脉, 超声检查
摘要: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无名动脉分叉部粥样硬化病变的患病率及超声筛查的意义.方法 选择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受检者1619名,根据年龄分为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和≥70岁组.超声观测各年龄组无名动脉分叉部内膜中层增厚和粥样硬化斑患病率,并与颈动脉各部位及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病变进行对比.结果 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及≥70岁组超声检测无名动脉分叉部内膜中层增厚及粥样硬化患病率分别为10.38% (22/212)、24.63%(50/203)、27.88%(126/452)、53.85%(343/637);单独病变检出率分别为90.91%(20/22)、66.00%(33/50)、32.54%(41/126)、11.37%(39/343).无名动脉分叉部内膜中层增厚及粥样硬化在40~49岁组及50~59岁组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颈动脉的各个部位及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P<0.05);60~69岁组无名动脉分叉部内膜中层增厚及粥样硬化斑病变患病率与颈总动脉分叉部相近(P>0.05),但单独出现比例仍然较高.结论 超声检查中老年患者颈部血管时,检查无名动脉分叉部有利于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早期检出率,可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分形特征序列的乳腺X线图像分类方法

    目的 表征乳腺图像中肿块部分纹理特征,通过纹理分析实现乳腺图像中肿块部分与正常腺体部分的分类.方法 应用分形特征值表征乳腺图像纹理特征,利用多级分形特征提取法将乳腺图像分解成一系列细节图像,提取出多个分形特征值;利用分类精度、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进行特征选择构建分形特征序列,后应用支持向量机(SVM)方法进行分类.结果 对60幅图像的可疑病变区域进行分形特征序列提取分析,SVM交叉验证分类精度达84.50%.结论 基于分形维数的乳腺图像分类方法不仅能对肿块与正常腺体进行图像分类,还可有效表征乳腺图像的纹理信息,有助于提高乳腺肿块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柯丽;张雪;康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超声检测中老年人群无名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病变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无名动脉分叉部粥样硬化病变的患病率及超声筛查的意义.方法 选择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受检者1619名,根据年龄分为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和≥70岁组.超声观测各年龄组无名动脉分叉部内膜中层增厚和粥样硬化斑患病率,并与颈动脉各部位及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病变进行对比.结果 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及≥70岁组超声检测无名动脉分叉部内膜中层增厚及粥样硬化患病率分别为10.38% (22/212)、24.63%(50/203)、27.88%(126/452)、53.85%(343/637);单独病变检出率分别为90.91%(20/22)、66.00%(33/50)、32.54%(41/126)、11.37%(39/343).无名动脉分叉部内膜中层增厚及粥样硬化在40~49岁组及50~59岁组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颈动脉的各个部位及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P<0.05);60~69岁组无名动脉分叉部内膜中层增厚及粥样硬化斑病变患病率与颈总动脉分叉部相近(P>0.05),但单独出现比例仍然较高.结论 超声检查中老年患者颈部血管时,检查无名动脉分叉部有利于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早期检出率,可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

    作者:陶杰;常明;李茜;邓旦;陈重;夏荣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颅骨孤立性肌纤维瘤1例

    患儿女,16个月,主因“发现左顶部肿物12月余”入院.体检:左顶部触及鹌鹑蛋大小包块,质硬、位置周定,无压痛,皮肤无红肿热.影像学检查:CT平扫见左顶骨内类圆形膨胀性骨质破坏影,病变呈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CT值45 HU,境界清楚,肿块突破颅内外板,向颅外突出,边缘硬化(图1),邻近脑组织及皮下结构清晰.MRI示均匀等T1等T2信号(图2);DWI示病灶无扩散受限,边缘清楚;Gd-DTPA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邻近硬膜无强化(图3).诊断为良性肿瘤.行局部顶骨切除术,术中见肉红色肿物由板障向外突出,1.82 cm×1.50 cm×1.60 cm,包膜不明显,突破颅骨内外板,未侵及硬脑膜,肿块血供不丰富,切面灰白、质韧.病理示梭形肌纤维母细胞沿薄壁血管周围分布,胞浆相对空泛、红染,染色质呈空泡状,其内含有一个或两个的小核仁,核分裂象少见,细胞间见散在黏液样基质及血管断面(图4).免疫组化:SMA(+),Vim(+),CD34(-),Des(-),S-100(-).病理诊断:(左顶骨)肌纤维瘤.术后行全身核素检查未发现其他病灶.确诊为左顶骨孤立性肌纤维细胞瘤.

    作者:王林省;陈月芹;王皆欢;曹冠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量化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整体心肌梗死大小:与磁共振延迟强化成像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使用2D-STI技术量化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整体心肌梗死大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43例确诊的连续性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行2D-STI、MR延迟强化成像(DE-MRI).2D-STI左心室整体水平指标包括整体纵向应变(GLS)、旋转及扭转指标,而量化评价左心室整体水平心肌梗死大小指标包括整体心肌梗死容积率及梗死质量.结果 在左心室整体水平,GLS与左心室整体心肌梗死容积率显著相关(r=0.620,P=0.008);GLS和心尖大旋转率是左心室整体心肌梗死容积率的显著预测因子(P=0.005、0.014),标准回归系数(Beta)分别为0.720和0.592;GLS是左心室整体心肌梗死质量的显著预测因子(P=0.024),Beta为0.545.结论 在左心室整体水平,2D-STI技术的左心室GLS可准确量化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整体心肌梗死大小,左心室心尖旋转率也能准确评估整体心肌梗死大小.

    作者:孙旭东;黄子扬;陈良龙;孙斌;陈智勇;段青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组织追踪技术测量二尖瓣环位移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组织追踪技术(TT)测量收缩期二尖瓣环位移(MADs)在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6例(心衰组)及健康志愿者20名(对照组).以二维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采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心尖四腔及两腔切面,应用TT技术测量左心室侧壁、室间隔、前壁及下壁4个位置的MADs,并计算其平均值,与M型超声测量的MADs进行一致性及相关性分析.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心衰组的年龄、LVEDD、体表面积对LVEF与MADs均值的相关性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的LVEDD、LVEDV、LVESV明显增高(P均<0.01),LVEF显著降低(P均<0.01).心衰组4个位置的MADs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TT与M型超声测量的MADs平均值高度相关且一致性良好(r=0.97,P<0.01).MADs平均值与LVEF的关系受LVEDD的影响(r2=0.69,P<0.01).结论 TT测量MADs结合LVEDD可以准确、简洁、快速地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

    作者:商志娟;王珂;孙颖慧;丛涛;安乐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联合运用多普勒探头与脉搏波传感器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可行性

    目的 探讨联合运用超声多普勒探头与脉搏波传感器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30名正常人,分别将超声多普勒探头与脉搏波传感器放置于受试者左侧颈总动脉起始段及左侧踝部胫后动脉,将两测量点间距离与测得动脉多普勒血流流速曲线的起点和动脉脉搏波曲线起点间的传播时间相比,以所得比值作为颈-踝动脉段的PWV(caPWV);并对检测结果与动脉硬化仪检测同一受试者肱-踝动脉段PWV(baPWV)的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将脉搏波传感器放置于颈总动脉、多普勒探头放置于胫后动脉时的PWV与动脉硬化仪检测得到的baPWV呈显著正相关(r=0.657,P<0.01).将多普勒探头放置于颈总动脉、脉搏波传感器放置于胫后动脉时的PWV与动脉硬化仪检测得到的baPWV呈显著正相关(r=0.526,P<0.01).结论 联合运用超声多普勒探头与脉搏波传感器检测PWV为检测PWV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任亚娟;肖沪生;徐智章;张爱宏;徐芳;银浩强;彭欣;俞成杰;许轶君;高东雯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基于特征配准的[PET+CT+MR]“三机三维”影像一体化融合尝试

    目的 尝试以基于图像特征的二维图像配准方法,实现PET、MR和CT异机图像之间的精确三维融合.方法 输入PET/CT/MR原始数据后,采用数字化格式转换,设计“9点3面”立体定位法进行配准,在Mimics实时工作站按照信息交互自动融合模式并通过信号叠加技术施行图像融合.结果 以头、胸、腹为实例交叉试验[CT+ MR]、[PET+MR]、[PET+CT]和[PET+ CT+ MR]立体图像的异机融合,生成了同时分辨软硬组织病灶性质和位置的互补影像.结论 在现阶段,此种异机融合方法是对同机成像功用的必要补充.

    作者:彭鳒侨;鞠向阳;李新春;韩佩;朱巧洪;白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常规MRI及DWI诊断中耳表皮样瘤

    目的 探讨常规MRI及DWI诊断表皮样瘤型中耳炎的价值.方法 对21例临床疑诊表皮样瘤型中耳炎患者行术前常规MR检查,其中20例加行DWI,并将影像学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结果 常规MR检查23只患耳,其中18只符合表皮样瘤诊断标准,3只影像表现不典型;手术及病理均证实为表皮样瘤,另有1只假阳性及1只假阴性;在加行DWI的22只患耳中,20只呈明显高信号,诊断为表皮样瘤;1只呈低信号,考虑为炎症,均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另1只伪影明显.常规MRI诊断表皮样瘤型中耳炎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36%(19/22)、50.00%(1/2),而DWI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24%(20/21)、100%(1/1).结论 联合应用常规MRI和DWI有利于准确诊断并定位表皮样瘤病灶.

    作者:梅红林;徐林根;刘俊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观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双侧钩束损伤

    目的 应用DTI评价偏执型精神分裂症(SP)患者双侧钩束的损伤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症状等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3例偏执型SP患者(SP组)和30名正常人(对照组)行脑部DTI扫描,测量双侧钩束的FA值和平均弥散率(MD)值,对同侧DTI指数进行组间比较,并对患者两侧钩束的DTI指数进行组内比较及不对称性分析,其中不对称性分析采用不对称系数(AI)进行计算,并统计分析,后对SP患者双侧钩束的DTI指数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偏执型SP者左右侧钩束的FA值分别为0.65±0.31和0.55±0.12,MD值为(0.75±0.04)×10-3 mm2/s和(0.75±0.04)×10-3 mm2/s;对照组FA值分别为0.66±0.09和0.65±0.07,MD值为(0.75±0.04)×10-3mm2/s和(0.75±0.05)×10-3mm2/s.SP患者双侧FA值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FA值与PANSS的阴性症状得分(rL=0.36,P<0.05;rR=0.35,P<0.05)、一般病理症状得分(rL=0.35,P<0.05;rR=0.39,P<0.05)及总分(rL=0.40,P<0.05;rR=0.41,P<0.05)均呈正相关,而与PANSS阳性症状得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SP组与对照组同侧钩束MD值及SP组双侧钩束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SP患者钩束不存在显著左右不对称性(P>0.05).结论 DTI能发现偏执型SP患者双侧钩束纤维微观结构的损害以及两侧不对称性的缺失,并且这些损害与临床症状及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王宏磊;邬海博;袁慧书;刘毅;阎浩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双指数表观扩散系数鉴别诊断椎体良、恶性病变

    目的 探讨多b值双指数衰减模型的DWI对椎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2例椎体疾病患者(共34个病变椎体)行多b值双指数衰减模型的DWI(b值为0、50、100、200、400、600、800、1000 s/mm2),其中良性病变13例(21个椎体,良性组),恶性病变9例(13个椎体,恶性组).以患者自身正常椎体作为对照组(共34个正常椎体).通过AW 4.3工作站测量并两两比较3组间的Fast ADC及Slow ADC值.结果 良性组、恶性组及对照组Fast ADC分别为(4.31±1.48)×10-3 mm2/s、(2.85±1.26)×10-3 mm2/s、(0.86±0.63)×10-3 mm2/s,Slow ADC分别为(0.68±0.08)×10-3mm2/s、(0.38±0.08)×10-3mm2/s、(0.23±0.04)×10-3mm2/s.3组间Fast ADC及Slow AD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多b值双指数衰减模型的DWI可为鉴别诊断椎体良、恶性病变提供有价值的组织学参数(Fast ADC及Slow ADC).

    作者:韩瑞;夏黎明;孙子燕;黄璐;林华;陆玮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1H-MRS结合LCModel软件对原发性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应用1 H-MRS结合LCModel软件对原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的脑代谢物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并探讨其在P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原发性PD患者31例(PD组)及正常对照组20名,采用单体素点解析波谱序列扫描对大脑一侧豆状核及双侧黑质的脑代谢物进行测定,利用MR仪自带的Sage波谱处理软件及LCModel软件分别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后处理,并将PD组及正常对照组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PD组豆状核及黑质的tNAA浓度、黑质的tCr浓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两组豆状核及黑质的tCho浓度及tNAA/tCr、tCho/tCr浓度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由MR自带的Sage软件计算的豆状核及黑质的NAA/Cr、Cho/Cr比值,P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H-MRS结合LCModel软件可以对脑代谢物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其在原发性PD的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作者:钟小梅;黄飚;梁长虹;罗海营;王丽娟;王广谊;张玉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采用红细胞指数评价甲状腺实质内血流

    目的 探讨红细胞指数在评价甲状腺实质内血流情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初发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66例,根据TSH、FT4分为两组(甲亢组54例、甲减组11例);正常对照组65名.分析3组红细胞指数的差异,计算甲状腺功能异常组与正常对照组的佳诊断界点及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 3组间红细胞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判定甲状腺功能有无异常的红细胞指数的佳诊断界点为9.84,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率分别为95.40%、87.70%、91.60%.结论 红细胞指数作为一项定量参数,能较好地反映甲状腺实质内的血流情况.

    作者:丛淑珍;梁婷;甘科红;安秀艳;郭汉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正常人听觉皮层功能

    目的 探讨正常人听觉皮层与全脑的正相关及负相关的功能连接.方法 采用静息态下平面回波成像技术采集44名健康受试者fMRI数据,分别以左侧及右侧AⅠ区为种子点,用功能连接的方法观察左、右大脑初级听觉皮层与全脑的正相关及负相关功能连接脑图.结果 分别以双侧AⅠ区为种子点时,正激活的脑网络主要包含双侧AⅠ、AⅡ、岛叶、辅助运动区及扣带回,以同侧为主;与右侧AⅠ区相关的正激活脑区还包括同侧背侧丘脑.与双侧AⅠ区相关的负激活脑网络与脑默认网络大体一致,主要包括双侧后扣带回/楔前叶、额叶内侧回、顶下小叶,双侧小脑半球可见明显激活.结论 静息态磁共振功能连接可满意显示听觉皮层的连接脑图.正相关功能连接主要局限在听觉系统内,负相关功能连接类似于默认网络.

    作者:李晶;杨明;刘斌;张光玉;杨小庆;吴旻;黄志纯;季慧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胰泌素刺激-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定量分析猫慢性胰腺炎的胰腺外分泌功能

    目的 探讨胰泌素刺激-磁共振胰胆管成像(S-MRCP)定量评估猫慢性胰腺炎(CP)胰腺外分泌功能的价值.方法 将32只健康成年猫分为实验组(n=24)及对照组(n=8);实验组剖腹行胰管不全结扎,建立CP模型,对照组仅行无菌开腹,不结扎胰管.对实验组分别于建模后3、5、7周分批行S-MRCP检查,每批次8只;对照组于缝合关腹后立即进行检查.S-MRCP检查完成后对动物胰腺进行病理学分析,根据病理结果将实验组分为3个亚组:CP-Ⅰ(轻度CP)、CP-Ⅱ(中度)、CP-Ⅲ(重度CP).对各组注射胰泌素前、后胃肠道液体量的增加程度(FVID)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24只中,1 5只建模成功,CP-Ⅰ、CP-Ⅱ、CP-Ⅲ亚组分别为7、5、3只.注射胰泌素5 min及15 min后实验组整体FVID低于对照组(F=9.742、13.543,P均<0.05).对照组与CP-Ⅱ亚组间、对照组与CP-Ⅲ亚组间及CP-Ⅰ与CP-Ⅲ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各组间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随着胰腺炎程度加重,FVID有逐渐下降趋势.结论 利用S- MRCP可通过测量注射胰泌素前、后胃肠道液体量的变化评价猫CP模型胰腺外分泌功能.

    作者:张霆霆;王莉;李玉华;黄志军;陆建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正常腕关节3.0T MR多序列成像对比

    目的 比较3.0T MR多序列成像显示正常腕关节的价值.方法 采用GE Signa HDxT 3.0T MR对23只健康腕关节行FSE-FS-PDW、FSE-FS-T2W、T2* GRE、MERGE冠状位扫描,分别计算腕骨间软骨、骨髓、肌肉、TFC的SNR和软骨/骨髓、肌肉/骨髓、三角纤维软骨盘(TFC)/骨髓的对比噪声比(CNR),以四点评分法分析腕关节的TFC、腕骨间软骨、月三角韧带、舟月韧带的能见度.比较各序列诸结构间的SNR、CNR及能见度.结果 各序列间腕关节结构的SNR及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MERGE和T2*GRE显著高于其他序列,FSE-FS-T2W均为低;各序列两两比较,部分序列显示同一结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FC、腕骨间软骨、月三角韧带、舟月韧带的能见度以MERGE高,FSE-FS-PDW较高,各序列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同一结构各序列两两比较,部分序列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RGE是显示正常腕骨间软骨、TFC以及月三角韧带、舟月韧带的优选序列,对于诊断腕关节软骨病变可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作者:崔丽贺;李松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妊娠期乳腺癌临床特点及超声诊断

    目的 探讨妊娠期乳腺癌的临床、超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妊娠期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的临床、超声和病理学特征.结果 1例患者在早孕期获得诊断,6例在中晚孕期诊断;对5例行术前超声检查,均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其中4例血流丰富,术前均正确诊断为恶性病变;7例患者均接受患侧乳癌改良根治术,孕期未接受化疗及放疗;病理示病灶大小1.7~5.5 cm;术后病理5例为浸润性导管癌,1例导管内癌,1例浸润性多形性癌;3例有患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结论 妊娠期乳腺癌恶性度高,预后差,超声有助于早期、正确诊断妊娠期乳腺癌.

    作者:玄英华;朱庆莉;姜玉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联合CDFI诊断肾动脉狭窄

    目的 探讨超声ClarifyTM血管增强(VE)技术联合CDFI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3例患者(186支肾动脉)分别行常规二维超声联合CDFI、VE技术联合CDFI检测,与肾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 186支肾动脉中,常规二维超声联合CDFI检出10支肾动脉狭窄,21支肾动脉显示不清,肾动脉显示率为88.71%(165/186) ;VE技术联合CDFI检出16支肾动脉狭窄,7支肾动脉显示不清,肾动脉显示率96.24% (179/186).肾动脉造影检查发现22支肾动脉狭窄,2支闭塞.常规二维超声联合CDFI的敏感度39.13%(9/24),特异度99.38%(161/162);VE技术联合CDFI的敏感度58.33%(14/24),特异度98.78%(160/162).结论 VE技术联合CDFI对肾动脉的显示率及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比常规二维超声联合CDFI有较大提高.

    作者:李可基;杜毅力;曹永政;彭格红;乔向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MRA观察40例永存三叉动脉

    目的 探讨永存三叉动脉(PTA)的3D TOF MRA表现、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40例经MRA诊断为PTA的患者资料,分析PTA的MRA表现、Saltzman分型以及年龄、性别、左右侧发病率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40例患者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平均年龄为(55.7±13.9)岁;Saltzman Ⅰ型24例(24/40,60.00%),Ⅱ型13例(13/40,32.50%),Ⅲ型3例(3/40,7.50%);对SaltzmanⅡ型进一步细化为a、b、c三个亚型.24例PTA伴基底动脉发育不良.结论 MRA可作为PTA的常用检查手段,PTA的分型和表现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程豪;冯平勇;邢千超;冯文峰;孙培培;沈杉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测量3~13岁儿童胸部X线片正常胸廓数据

    目的 通过胸部X线平片测量3~13岁儿童正常胸廓容积和形态的数据,得出测量值与年龄的相关量表,为诊断胸廓功能不全综合征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在我院就诊的、北京地区3~13岁胸廓正常儿童422例,分别测量第1~10肋弓间距(C1~C10)、胸廓高度(H)、胸廓宽度(W);观察各测量值随生长发育变化的趋势,比较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各测量值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各年龄组的C1~C10变化基本一致.结论 利用X线平片测量胸廓体积可行,各测量值可以作为参考指标.

    作者:孙记航;彭芸;曾骐;陈诚豪;韩忠龙;赵晶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CT灌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评价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灌注及Willis环结构对灌注分布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CT灌注(CTP)成像联合CTA检查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及Willis环结构对脑血流灌注分布影响的价值.方法 对经颅多普勒(TCD)诊为单侧颈动脉狭窄的42例患者行CTP联合CTA检查,观察血管狭窄部位、程度、Willis环形态及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 经CTP联合CTA检查,29例为颈内动脉狭窄,13例为大脑中动脉狭窄;轻度狭窄11例,中度狭窄13例,重度狭窄14例,闭塞4例.狭窄侧与对侧血管相比,轻度狭窄患者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度狭窄患者狭窄侧MTT、TTP高于对侧(P均<0.05);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狭窄侧CBF低于对侧,CBV、MTT、TTP高于对侧(P均<0.05).42例中21例存在灌注异常,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间异常灌注区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联合CTA检查可较好地评价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Willis环血管形态.

    作者:颜利辉;戴真煜;姚立正;李新;周桂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