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娜
目的:观察护士干预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将62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状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8周末,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比护理前有明显改善(P<0.01).但对照组护理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观察组护理后焦虑,抑郁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采用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
作者:赵晓春;崔隽;黄艳 刊期: 2011年第z5期
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对慢性乙肝患者肝脏硬度测量值与肝脏影像学检查之间的相关性.在31例影像学正常组患者中,肝脏硬度测量值为7.895±4.007,21例光点增粗组中硬度测量值为10.357±4.602,16例肝硬化组为18.342±4.347,正常组与光点增粗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正常组与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但光点增粗组与肝硬化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
作者:张俊芳 刊期: 2011年第z5期
目的:探讨副乳腺切除后外形美观、不留瘢痕的手术方法.方法:将副乳腺手术适应证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用传统的梭形切除法;B组用溶脂吸脂后摘除副乳腺腺体的方法.结果:A组术后留10cm长、1.5cm宽瘢痕;B组术后切口1-2cm,切口隐蔽,腋下曲线流畅,外观美.结论:溶脂吸脂后摘除副乳腺腺体手术切口隐蔽,治疗彻底,并发症少,外观美,值得推广.
作者:潘新荣 刊期: 2011年第z5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意义.方法:将10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只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循证护理内容,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1周、2周VAP的发生率以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实验组机械通气1周、2周,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6.02,4.98,P<0.05),且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3.15,P<0.01).结论:循证护理可显著减少机械通气1周、2周VAP的发生,同时可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作者:郑辉宇;郑海燕;卜春红;刘海娟 刊期: 2011年第z5期
无创面罩机械通气技术操作简便、迅速,能有效纠正低氧血症,可避免或减少因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带来的问题,降低感染率,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急慢性呼吸衰竭抢救.但如何掌握面罩无创机械通气适应症.观察面罩机械通气的疗效,除与呼吸机和面罩的性一能密切相关外,更重要的是护士能否观察患者病理生理的变化.协同医生合理地调节机械通气模式和各种参数,给予病人有效护理.
作者:孙晔;谷改坤 刊期: 2011年第z5期
目的:探讨应用微波门诊治疗青少年较小面积鼻腔粘连.方法:将112例鼻腔粘连直径不大于0.5cm的门诊青少年患者随机分成3组:微波组(39例):应用微波辐射头分离粘连处粘膜,并使之相互脱离接触.止血棉组(37例):分类粘连处,并以生物止血棉隔离粘连处.纱条组(36例):分类粘连处,并以凡士林纱条隔离粘连处.比较三组2周后治愈率.结果:①三组治愈率分别为:98.13%、82.69%、62.00%.②术后随访半年复发率,三组分别是3.774%、13.95%、22.58%.结论:微波门诊治疗青少年较小面积鼻腔粘连,效果明显,且探作方便、患者痛苦小.
作者:宋国昶;刘杰;章松林 刊期: 2011年第z5期
目的:监测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不断完善防护措施.方法:对208例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方式、职业暴露源、暴露后处理、随访等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职业暴露发生在内科99例(47.6%),外科82例(39.4%),感染科27例(13.0%).职业暴露的方式为针刺伤171例(82.2%),血液或体液喷溅污染皮肤/粘膜25例(12.0%),锐器割伤12例(5.8%).暴露源占前四位的分别是乙肝、丙肝、梅毒和HIV阳性;暴露后进行规范的应急处理规范201例,不规范7例.针对性实施预防用药32例,208名研究对象没有感染相关的疾病.结论:护士主动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职能科室积极的监测督导能为职业暴露防治工作创造一个既严谨又宽松有利的工作环境.
作者:曾伟杰;杨翠华;徐晓芸 刊期: 2011年第z5期
临床路径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各个领域.了解临床路径的相关概念、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医务人员更好地应用该模式.
作者:王莉莉;邓钰;王淑琴;杨静 刊期: 2011年第z5期
急性酒精中毒俗称醉酒,是指短期内饮入过量含酒精饮料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的状态.一般在成人多见,是门急诊常见病和多发病.我院急诊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急性酒精中毒患者52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静滴盐酸纳洛酮进行催醒,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王小玲;廖小凤 刊期: 2011年第z5期
目的:探讨改良Hotz法治疗伴有眼睑松弛的瘢痕性上睑内翻的手术效果.方法:20人35例伴有眼睑松弛的瘢痕性睑内翻患者,用改良Hotz法矫正倒睫及眼睑松弛.结果:随访3个月,所有患者上睑内翻矫正,眼睑松弛改善,外观美观自然.结论:改良Hotz法治疗伴有眼睑松弛的瘢痕性上睑内翻效果良好,自然美观.
作者:邢茜;陆炯;顾正 刊期: 2011年第z5期
目的:了解唐山市部分医院脑梗死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应用现状,为改进脑梗死二级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唐山市4家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的位院患者,调查患者二级预防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现状.结果:脑梗死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存在不同程度不规范情况,血清低密度值蛋白胆固醇水平越高,他汀类药物应用规范程度越高.结论:唐山市部分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对他汀类药物用于脑梗死二级预防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与卒中预防指南尚有距离,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脑卒中二级预防知识的培训.
作者:祁静波;吴莉青;李迥;尚淑玲;沈海涛;郑子龙;孟令海 刊期: 2011年第z5期
目的:通过对出院病人的回访,及时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需求,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方法:由专人负责在病人出院后10天内通过打电话的方式,了解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并告之康复护理知识.结果:及时得到出院病人的心声,解决病人的后顾之忧.结论:回访是完全必要的,促进了病人的身心健康.
作者:吴强 刊期: 2011年第z5期
1一般资料近期在临床上遇到10例经传统的依靠解剖标志插管失败,后改行经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病例.其中4例为探测不到颈内静脉,6例为导丝送入受阻.分析其原因,其中4例患者常规插管前体检发现颈部有异常体征:1例为甲状腺肿大,1例为颈部有烧伤疤痕组织,1例为肥胖颈部短粗,1例为颈部饱满,颈外静脉扩张.
作者:田蜜;杨建军 刊期: 2011年第z5期
目的:评价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总结手术经验.方法:自2009年01月至2010年10月采用PVP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例,共13个伤椎.分别于术前,术后3天、1个月及终末随访时对患者的VA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12例手术均完成,疼痛于术后明显缓解.随访(3-22)个月,平均8.5个月.VAS评分由术前8.2士0.9到术后3d2.8士0.6,术后1个月2.6士0.7和终随访2.5士0.6(P<0.01);2例2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泄漏.结论:PVP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霍霁;智新力;孙利明;康献刚;邢振广 刊期: 2011年第z5期
目的:探讨金属异型接膏板在股膏髁上髁间骨折内固定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股骨髁上髁间膏折应用金属异型接骨板的情况.结果:27例病人术后膝关节功能均获得较好恢复,手术效果满意.结论:金属异型接骨板在股骨髁上髁间骨折的治疗效果优良.
作者:买吐送·阿不都拉;依明江·亚森 刊期: 2011年第z5期
目的:探讨鼻腔、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平扫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09年10月至今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36例的CT平扫表现,其中男性28例,女性8例,年龄29~76岁,平均53岁.分析鼻腔、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平扫价值.结果:36例均为单侧,呈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多位于上颌窦口和筛窦交界处,常沿中鼻甲生长,常伴轻度鼻甲骨质吸收,并易引起同侧副鼻窦口梗阻而造成相应鼻窦积液、骨质增厚硬化.结论:CT平扫对鼻腔、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检出具有很高的价值,对定性缺乏特异性,能提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可能性,判断肿瘤的范围,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艾国平 刊期: 2011年第z5期
目的:探讨低温可调钠透析对于透析中低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行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经常出现低血压的患者14例,先后实施常规常温透析和低温可调钠透析进行自身对照,比较透析中出现低血压的次数.结果:用低温可调钠透析,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率较常规常温透析明显降低.结论:低温可调钠透析可以有效预防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避免了因透析中低血压发生时注入生理盐水而增加的容量负荷,从而达到预期的透析效果.
作者:赵玉霞 刊期: 2011年第z5期
目的:探讨非药物治疗对于癌症晚期患者负性心理的影响.方法:将开展非药物治疗前后癌症晚期患者焦虑、抑郁自评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开展非药物治疗后,癌症晚期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均得到明显的改善(P<0.001).结论:非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癌症晚期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提升其生命质量.
作者:孙向红 刊期: 2011年第z5期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腹部外科为复杂的手术之一[1],随着手术技术及围术期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并发症的发生率已逐步下降,但术后出血仍是该手术危险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5%~18%,病死率高达14%~38%[2-3].
作者:莫玉兰 刊期: 2011年第z5期
目的:了解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对小儿肠道菌群的影响,增强儿科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保持微生态平衡的意识.方法:对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250例非胃肠道感染性疾病的住院患儿,分别在使用抗生素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进行肠道菌群检测.结果:62%的患儿出现不同程度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多发生在抗生素使用的1周内.其中婴儿组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高,与幼儿组及儿童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抗生素的使用对婴儿肠道菌群影响明显,故在使用抗生素时应对肠道菌群进行监测,并合理使用抗生素,保持微生态平衡.
作者:刘伟;邱晓莉;任海莲;才让 刊期: 2011年第z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