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乐;李洪涛;曹廷宝;朱万坤;韩晓鹏;刘宏斌
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手术效果及其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科室行阑尾切除术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资料,纳入研究患者201例,分为腹腔镜组(102例)和开腹组(99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术前基线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但住院费用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2组患者的腹腔感染率、腹腔引流率及30 d内再入院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阑尾穿孔及腹腔镜手术能够增加腹腔引流率[OR=2.710,95%置信区间(1.129,6.507),P=0.026].结论 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都是治疗急性阑尾炎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相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感染率低、术后下床时间早、肠道功能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的优势,尽管住院费用更高,仍可作为急性阑尾炎的首选方法.此外,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影响腹腔引流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杜亚琼;花豹;吴巨钢;倪晓春;王守练;姜波健;俞继卫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肿瘤大小对各T分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535例行根治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下面积取截断点,根据肿瘤直径分为<4.5 cm组和≥4.5 cm组.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相同T分期中不同肿瘤大小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肿瘤直径<4.5 cm组和≥4.5 cm组患者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6.9%和28.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1期患者中,肿瘤直径≥4.5 cm组与<4.5 cm组之间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及T3期患者中,肿瘤直径≥4.5 cm组和<4.5 cm组之间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4期患者中,肿瘤直径≥4.5 cm组和<4.5 cm组之间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大小是影响T2及T3期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李小宝;姬乐;曹波;黄江;刘勇峰;白铁成;梅乐园;车向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纳米碳染色在甲状腺癌复发再次手术淋巴结清扫中的效果.方法 纳入2015年7~1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和甲状旁腺外科诊断为甲状腺癌术后复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再次手术之前行超声引导下纳米碳注射淋巴结染色,并对染色情况及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2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患者,手术时间(60.45±12.91) min.总共清扫淋巴结405枚,7~34枚/例,平均18.4枚/例;黑染率为71.9%(291/405).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纳米碳黑染淋巴结阳性率为45.0%(131/291),非黑染淋巴结阳性率为5.3%(6/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目标淋巴结中,纳米碳黑染和未被黑染的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30.2%(62/205)和5.3% (6/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纳米碳引导下淋巴结精准清扫”可有效提高对不可触及淋巴结转移灶的清除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赵婉君;罗晗;苟泽辉;魏涛;李志辉;龚日祥;朱精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和超声诊断水平的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在全部甲状腺癌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在部分大医院已经占全部甲状腺癌的75%左右.这类患者的不断增多,使得社会大众和医学业界对于PTMC的诊疗高度关注,也使得原本相对已经达成共识的诊疗原则不断被质疑,围绕PTMC的诊断和治疗,近几年争议突起.现就主要的争议话题和相关临床证据进行讨论,以期将争议引入到更为客观、科学、理性的轨道上来.
作者:黄韬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53岁.因“甲状腺全切术后7年,双侧颈淋巴结长大4年”入院.7年前患者因甲状腺左叶结节于当地医院行“甲状腺全切术+左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部分为滤泡变异亚型.4年前,患者复查发现双侧颈部淋巴结长大,遂于当地医院行131I治疗;1年前发现双肺转移,继续行131I治疗,共7次,总剂量810 mCi (29.97 GBq),治疗后复查提示颈淋巴结未见明显缩小,转移灶不摄碘.4个月前患者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颈部彩超提示:双侧颈淋巴结长大.
作者:陈文杰;王彬;周骏译;雷建勇;朱精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荧光法在示踪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前哨淋巴结(SL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cT1~ 3N0M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共40例,用吲哚菁绿(ICG)作为荧光示踪剂,通过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及术后石蜡病理学检查,观察并检出SLN,分析ICG示踪SLN的作用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对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指导作用.结果 40例甲状腺癌患者均行SLNB后再做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有37例检出SLN,其检出率为92.5% (37/40),共检出SLN 98枚,1~5枚/例,平均2.65枚/例.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示28例患者SLN有癌转移,9例患者SLN无癌转移,其中有l例术中检测SLN无癌转移的患者,术后石蜡病理学检查检测出微转移,其余8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中央区淋巴结未见癌转移.3例未检出SLN者中央区淋巴结无癌转移.ICG荧光示踪法行SLNB的灵敏度为96.6% (28/29),假阴性率为3.45% (1/29).结论 荧光示踪法检测甲状腺癌的SLN,具有检出率高及灵敏度高的优势,能较为准确地对cN0期甲状腺癌患者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进行指导.
作者:吴炜;费哲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大网膜扭转的临床表现及CT检查的影像学特点,以期减少大网膜扭转的误诊、漏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1998~2014年期间收治的16例大网膜扭转(继发性15例,原发性1例)及同期收治的286例急性阑尾炎(排除肝下、腹膜后等异位阑尾)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大网膜扭转有转移性右下腹痛表现者1 1例,4例无明显转移性右下腹痛者,发病即以脐周偏右压痛、反跳痛为主,另1例表现为左侧腹股沟区包块伴疼痛,脐周持续性疼痛.16例患者术前均行腹部螺旋CT检查,13例发现脐周及以下平面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增高影,偏离麦氏点位置.1例腹股沟嵌顿疝合并大网膜扭转漏诊.结论 大网膜扭转以转移性右下腹痛或右下腹痛为主,脐周偏右压痛、反跳痛,易与阑尾炎相混淆;腹部螺旋CT检查是术前诊断和鉴别大网膜扭转的有效手段.
作者:朱德伦;王聪;王金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腔内激光闭合术联合刨吸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201 1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了大隐静脉曲张患者48例(60条患肢),对大隐静脉主干采用腔内激光闭合术,小腿曲张静脉采用刨吸术治疗.结果 48例患者共60条患肢均手术治愈,单侧皮肤小切口1~3个,单侧手术时间18~43 min,平均22.6 min.术后患肢静脉曲张均消失,酸胀感消失,色素沉着减轻或消失;患肢疼痛轻微,均未用止痛药;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皮下青紫,术后2周~1个月恢复,均无皮下血肿发生;皮肤灼伤2例,对症治疗后愈合;踝部肿胀5例,消肿治疗后6~13d恢复;术后并发局部皮肤麻木6例,均在3~7个月内逐渐恢复.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 36个月,平均26.7个月,2例(2条患肢)失访,获访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腔内激光闭合术联合刨吸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安全有效,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无疤痕,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乐;李洪涛;曹廷宝;朱万坤;韩晓鹏;刘宏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基因与胰腺癌的相关性.方法 复习近年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从胰腺癌的相关基因、IGFBP相关的肿瘤及IGFBP与胰腺癌相关性的研究等方面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结果 大多数研究提示IGFBP能通过IGF依赖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功能,但目前对IGFBP基因缺失或突变以及调控机理尚不清楚.结论 IGFBP与肿瘤密切相关,但其对胰腺癌的具体影响及其机理尚无定论,要想通过内源性的IGFBP基因水平改变来影响细胞的分化程度、调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概率,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谭志辉;张先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稳定的甲状腺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损伤动物模型.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全甲状旁腺损伤组(n=10)和下甲状旁腺损伤组(n=10).下甲状旁腺损伤组结扎双侧下甲状旁腺血管;全甲状旁腺损伤组行甲状腺全切除(含上甲状旁腺切除),然后行双侧下甲状旁腺血管结扎.记录术中甲状旁腺显露情况.测定造模术前以及造模术后1d、2d、3d、5d、1周、2周、3周及4周的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统计造模成功率及动物死亡情况.结果 兔有4枚甲状旁腺,双侧下甲状旁腺位于颈总动脉、胸骨甲状肌、胸骨舌骨肌包绕形成的筋膜间隙内,而上甲状旁腺并不能常规显露,病理证实位于甲状腺内.2组造模术前血钙及PT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甲状旁腺损伤组造模术后1d、2d及3d血钙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5),全甲状旁腺损伤组造模术后1d、2d、3d及5d的血钙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5),且以造模术后1d低.2组造模术后1d、2d、3d、5d、1周、2周及3周时血PTH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4周时血PTH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术后1d低.全甲状旁腺损伤组造模术后1d、2d及3d时血PTH水平显著低于下甲状旁腺损伤组(P<0.05),造模术后5d、1周、2周、3周及4周时全甲状旁腺损伤组的血PTH水平低于下甲状旁腺损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术后血钙及PTH的变化成正相关关系(r=0.771,P=0.000).全甲状旁腺损伤组造模术后3d及5d时成模率高于下甲状旁腺损伤组(P<0.05).结论 采用甲状腺全切除+双侧下甲状旁腺血管结扎可建立稳定的甲状腺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损伤动物模型,可用于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苏艳军;钱军;张建明;刁畅;杨婷婷;刘彬;程若川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病例资料 患者,女,52岁,因“腹部胀痛、恶心、呕吐”7d以“腹痛待查、急性肠梗阻”收入笔者所在医院.患者于入院前7d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胀痛,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及恶心、呕吐,呕吐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无发热.患者既往无手术史及外伤史.查体:患者急性面容,一般状态差,呼吸急促.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包块.全腹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亢进.
作者:段鹏羽;曲凤智;王刚;曹成亮;武林枫;孙备;李泮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病例资料 患者为56岁中年男性,因“发现右颈包块3个月”入院.甲状腺彩超示:右叶下份见一7 mmx6 mmx6 mm大稍强回声结节;右颈见3个弱回声团,大约40 mmx40 mmx25 mm,位于右锁骨上窝.右颈包块穿刺病检示: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血清降钙素(hCT)>1 051 pg/mL(测量极限),癌胚抗原(CEA)326.2 ng/mL;甲功及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正常.完善检查后行甲状腺全切术+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右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作者:王彬;雷建勇;苏安平;朱精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明显增高,其中病灶直径小于1 cm的微小癌为主要新发病例.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诊断中,细针穿刺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甲状腺微小癌病灶小,超声引导下穿刺定位、取材难度大,如何提高FNAB诊断的效率仍是临床中的挑战.笔者单位已开展超声引导下FNAB近15 000例,检查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由前期的91.4%和59%上升至成熟期的96.3%及97.2%[1].现笔者就其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并结合文献复习,浅谈FNAB在诊断甲状腺微小癌时的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
作者:周乐;孙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策略性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是否能有效减少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再次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因PTC复发(淋巴结转移)再次行单侧或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包括颈侧区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初次手术是否行策略性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分为移植组和未移植组.统计及比较2组患者一般情况、术前血Ca2+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首次手术方式、再次手术前是否存在声带麻痹、再次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74例PTC再次手术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移植组35例,未移植组39例.术后ld血Ca2+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移植组明显高于未移植组(P<0.05);移植组2例患者新出现喉返神经损伤,未移植组5例新出现喉返神经损伤(5.7%比12.8%,P>0.05);移植组和未移植组分别有4例和12例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1例和4例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2组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3%比41.0%,P<0.05).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2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2.1±1.3)枚和(1.4±0.7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策略性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可有效减少PTC再次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从而大大提高手术安全性及彻底性.
作者:苏安平;朱精强;龚日祥;李志辉;魏涛;刘枫;龚艳萍;马宇;邹秀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近年来干细胞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引发的相关基因变化及机理,以求指导ACLF临床治疗以及疗效评估.方法 通过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Pubmed等检索数据库,检索出近年干细胞治疗ACLF引发的基因差异性表达,综合论述其治疗过程中引发的相关基因变化.结果 国内外均有报道,干细胞治疗ACLF过程中引发mir27b、TRAIL、Tg737等基因改变,部分基因变化呈固定趋势.结论 干细胞在治疗ACLF的过程中,引发mir27b、TRAIL、Tg737等基因变化,为下一步监测干细胞治疗ACLF疗效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马霖杰;陈晓;邹龙;陈刚;刘洪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1],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其增长率位居全身实体肿瘤中的第一位[2].而甲状腺癌的增长主要归因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直径≤10 mm)的增长[2].伴随着PTMC爆发式增长,对其的诊疗争议也日益加剧[3-4],而对PTMC是否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及其清扫范围一直是争议的热点.笔者参考近年发表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并结合其所在中心的临床实践经验,探讨PTMC的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特点及处理策略.
作者:朱精强;雷建勇;姜可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检测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基因及蛋白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脓毒血症发生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分离AOSC患者(n=25)治疗前及治愈后l周时PBMC和血清,以及同期健康自愿者(正常对照组,n=15)外周血PBMC和血清,分别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PBMC中PTEN、核因子κB p65 (nuclear fator κB p65,NF-κB p65)和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因子(inhibitor of NF-κB,IκB)蛋白和基因的表达以及磷酸化水平;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10 (interleukin 10,IL-10)的含量.结果 AOSC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LPS、TNF-α和IL-10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愈后1周时,上述指标则明显下降并接近正常水平.AOSC组患者治疗前PBMC中PTEN和IκB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愈后1周时,两者的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是两者治疗前的磷酸化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愈后1周时恢复正常;而NF-κB p65基因及蛋白在AOSC组患者治疗前其表达增高,治愈后1周时下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脓毒血症的发生可能与肠道LPS的移位有关,并引起机体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失衡;PTEN在脓毒血症发生过程中可能通过磷酸化降解IκB或直接激活NF-κB,在脓毒血症发生初期可作为治疗靶点之一.
作者:成正军;何中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肾上腺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和SAP组,SAP组又再分为3、6、12及24h4个亚组,每组8只大鼠.采用5%牛黄胆酸钠(0.1 mL/100 9)逆行胆胰管注射法建立SAP大鼠模型,测定各组大鼠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水平,观察胰腺和肾上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进行评分;用TUNEL法检测肾上腺细胞凋亡情况,并比较各组大鼠的凋亡指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肾上腺组织中TNF-α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造模术后各时间点SAP组大鼠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以及胰腺组织和肾上腺组织的病理学评分均较SO组显著升高(P<0.05);随病程延长,SAP组大鼠肾上腺细胞凋亡指数也进行性升高,并均高于SO组(P<0.05);SAP组大鼠肾上腺组织中TNF-α和Caspase-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也逐渐增高,24 h时略有下降,但均高于SO组(P<0.05).结论 TNF-α可能参与了SAP时的肾上腺损伤,可能通过激活Caspase-3在SAP肾上腺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晓佳;石乔;余佳;陈辰;何斌;赵亮;王鹏;胡鹏;李晨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PTMC患者的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予以总结.结果 110例PTMC患者中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包括Ⅱ~Ⅵ区)76例(69.09%),多灶性癌34例(30.91%),肿瘤突破包膜者(cT3-4)12例(10.91%).结论 PTMC依然具备一定的侵袭性,应重视术前诊断和术中快速冰冻活检,掌握PTMC的临床特点,及时手术治疗可使患者获益.
作者:杞灵斌;詹想想;尹哲;程若川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和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笔者所在医院科室2008年9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有128例纳入研究,采用数字表法将纳入研究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2组各64例.检测2组患者术前1d及术后3d的免疫功能指标,并统计切口感染率.结果 术前1d,2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及CD4十/CD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开腹手术组的CD3+及CD4+/CD8+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而腹腔镜手术组术后3d的CD3+及CD4+/CD8+下降不明显,并高于开腹手术组(P<0.05).开腹手术组术后3d血清IgG、IgA、IgM及IgE水平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腹腔镜手术组术后3d血清IgG、IgA、IgM及IgE水平与术前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且均高于开腹手术组(P<0.05).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开腹手术组为17.2%(11/64),腹腔镜手术组为7.8% (5/64),后者低于前者(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小,切口感染率低.
作者:王银中;韩朝阳;张艳萍;付艳忠;唐照鹏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