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临床研究

杨孙虎;侯军丽;阿不都斯木;阿合提别克;马博;郑建忠;姜亮

关键词:肝外胆管结石,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 内镜, 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
摘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术(LC+ LCBDE)与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 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行LC+LCBDE及60例行EST+ LC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2组在单次结石清除率、中转手术率、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指标方面的效果.结果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近,无手术死亡病例;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LCBDE组单次治疗成功率高于EST+LC组,而住院时间及中转手术率则短于或低于EST+LC组(P<0.05).结论 LC+LCBDE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乙醇性肝病肝移植新进展

    饮酒是人类文明盛传已久的习惯之一,近年随着全球酒的消费量猛增,乙醇性肝炎的发病率也不断攀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1],全球范围内有约7 630万人被诊断为乙醇滥用引起的肝炎,每年死于乙醇滥用的人数已达到3.2%,有4.0%的人被疾病困扰.在欧美国家,乙醇性肝病(ALD)在肝脏疾病发病中占相当高的比例,目前乙醇性肝病已经成为欧美国家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之一[2].

    作者:俞泽元;李玉民;焦作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术(LC+ LCBDE)与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 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行LC+LCBDE及60例行EST+ LC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2组在单次结石清除率、中转手术率、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指标方面的效果.结果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近,无手术死亡病例;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LCBDE组单次治疗成功率高于EST+LC组,而住院时间及中转手术率则短于或低于EST+LC组(P<0.05).结论 LC+LCBDE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孙虎;侯军丽;阿不都斯木;阿合提别克;马博;郑建忠;姜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空肠异位胰腺1例报道

    病例资料 患者,男,44岁,因“摔伤致头、胸、腹部疼痛4h”入院.查体:急性病容,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全腹软,略膨隆,无腹膜刺激征,左上腹及中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肠鸣音未闻及.腹部B超检查提示:腹腔大量积液;右下腹诊断性穿刺抽出不凝血约10 mL.遂以“闭合性腹部外伤、腹腔内出血”在全麻下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诊断为“空肠系膜动脉血管破裂出血,脾脏破裂Ⅰ型”,故行破裂血管结扎,脾破裂修补术.

    作者:梁勇;左晓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法尼酯X受体的激活抑制结肠癌细胞生长

    目的 探讨法尼酯X受体(FXR)的激活是否抑制结肠癌细胞的生长.方法 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四唑氮蓝还原法(MTT)和流式细胞仪测定FXR特异性激动剂GW4064对结肠癌HCT-116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同时应用RT-PCR方法检测其FXR mRNA及VEGF mRNA的表达.结果 FXR特异性激动剂GW4064可上调结肠癌HCT-116细胞的FXR mRNA表达,下调VEGF mRNA的表达;对结肠癌HCT-116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的凋亡,且均呈剂量及时间依赖关系.结论 FXR特异性激动剂GW4064可以显著抑制结肠癌HCT116细胞的生长,激活FXR受体可能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一种潜在的靶点.

    作者:朱松明;张超峰;张捷;戴刚;黄侠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microRNA调控肿瘤细胞能量代谢机理的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近年来microRNA对肿瘤细胞能量代谢调控的新研究进展.方法 根据PUBMED检索获取的相关资料,就近年来关于microRNA对肿瘤细胞能量代谢调控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有氧糖酵解(Warburg效应)是恶性肿瘤主要的能量代谢特点,microRNA能够通过对肿瘤细胞葡萄糖摄取、糖酵解途径、三羧酸循环以及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与三羧酸循环的联系等途径中的关键环节进行调控,结果使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糖酵解处于增高状态.可见,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转运和代谢对肿瘤细胞至关重要,且与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结论 研究microRNA对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的调控,为破解肿瘤细胞基于能量代谢异常而表现出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及新的思路和途径.就目前关于microRNA对肿瘤细胞能量代谢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来看,必须要揭示清楚的是microRNA异常表达引起肿瘤细胞代谢变化后,能够直接引发肿瘤生物学行为变化的肿瘤细胞代谢因素有哪些.

    作者:唐世磊;李岩;刘丹;李航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胰高血糖素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胰高血糖素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 报道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新发胰腺胰高血糖素瘤临床案例1例,并对该病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胰高血糖素瘤主要来源于胰腺α2细胞,少数来自于胃或十二指肠的氨前体摄取和脱羧细胞,以坏死性溶解性游走性红斑、糖尿病、消瘦、贫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手术疗效理想.结论 胰高血糖素瘤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手术切除是其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刘毫;吴诚义;朱之坤;屈洪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13例影像学分析

    目的 总结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学检查或糖皮质激素治疗证实的AI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均行CT检查,7例同时行MRI检查、DWI扫描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2例同时行超声检查.8例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4例表现为胰腺局限性肿大,1例表现为胰腺混合型肿大.CT动态增强扫描结果提示,胰腺病变呈“雪花状”渐进性强化,T1WI信号减低,T2WI信号略高,DWI信号增高;MRCP检查可见胆总管胰内段呈“鸟嘴样”狭窄;超声检查显示胰腺病变部位肿大,回声减低.结论 AIP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影像学检查是发现和诊断AIP的重要手段.

    作者:毛宁;孙天会;徐聪;姜兴岳;王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肝癌外科治疗前后AFP和sICAM-1的变化对生存预测的价值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前后血清甲胎蛋白(AFP)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变化对其生存预测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西京医院和解放军第451医院接受肝癌切除术或射频消融(RFA)治疗的86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AFP和sICAM-1水平的变化,并根据其变化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组,再对各组的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前AFP< 20 μtg/L或sICAM-1<1 000 U/L的患者,其治疗后的肿瘤复发率及生存率高于治疗前两指标水平较高组(AFP:P=0.018,P<0.001;sICAM-1:P=0.027,P<0.001);较大肿瘤病灶、较晚TNM分期和较高的肿瘤复发率与治疗后两指标增高者有关(AFP:P=0.016、P=0.026及P=0.025; sICAM-1:P<0.001 、P=0.024及P=0.032);治疗前两指标正常及治疗前增高但治疗后恢复正常者有较好的生存情况,尤其是在接受肝癌切除术患者中更为明显(AFP:P=0.006及P=0.001;sICAM-1:P=0.001及P=0.002);两指标联合分析结果表明,AFP和sICAM-1同时增高者,其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差(P=0.007,P<0.001).结论 对于接受肝癌根治术的患者,检测术后早期血清中AFP和sICAM-1的水平变化,对于监测肿瘤复发和预测生存情况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域;曹大勇;李霄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医源性胆管损伤16例治疗体会

    病例资料 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医源性胆管损伤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53.6岁.Ⅰ型7例,Ⅱ型5例,Ⅲ型3例,Ⅳ型1例.16例中5例系术中发现胆管损伤者,Ⅰ型2例,行胆囊床损伤小胆管缝扎、腹腔引流管引流治疗;Ⅱ型2例,行损伤胆管修补、T管引流术;Ⅲ型1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均恢复顺利.

    作者:李振峰;霍仁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Ghrelin提高L6大鼠成肌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及其机理

    目的 研究Ghrelin对L6大鼠成肌细胞在棕榈酸诱导下的葡萄糖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理.方法 培养L6大鼠成肌细胞,诱导分化后利用0.3 mmol/L的棕榈酸作用16 h,实验组加入不同剂量的Ghrelin(1、10和100 nmol/L)作用8h,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GOD-POD)检测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并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葡萄糖转运因子-4 (GLUT-4)蛋白染色;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骼肌细胞中总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总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GSK-3β)和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pGSK-3β)蛋白的表达.结果 Ghrelin使胰岛素抵抗之L6大鼠成肌细胞葡萄糖摄取量增加,细胞膜GLUT-4染色加深,pAkt及pGSK-3β蛋白表达增加(磷酸化表达增加),而总Akt和总GSK-3β蛋白无明显变化,这种作用可被PI3K阻断剂(LY294002)消除.结论 Ghrelin通过磷酯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PI3K/Akt/GSK-3β)信号途径促进L6大鼠成肌细胞葡萄糖摄取量,从而提高L6大鼠成肌细胞胰岛素的敏感性.

    作者:孙英冬;周勇;王勇;刘金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信号通路在肝细胞癌发展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EGFR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IKB/NF-κ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Hedgehog信号通路在肝细胞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信号通路在肝细胞癌发展中作用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EGFR、MAPK、IKB/NF-κB、PI3K/Akt、WNT/β-catenin、Hedgehog等信号通路之间复杂交织和相互作用,并且可能存在一些肿瘤标志物、抑癌基因、原癌基因和miRNA的协同作用.结论 分子信号通路的异常改变是肿瘤发生及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信号通路在肝细胞癌发病中有着复杂的交叉和冗余.

    作者:李汛;孟文勃;白仲添;严俊;张磊;周文策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胃手术后输入袢急性梗阻的诊断及手术方式

    目的 探讨Billroth-Ⅱ胃大部切除术后输入袢梗阻的诊断和手术方式.方法 本组共17例输入袢梗阻患者,对17例患者的手术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典型的输入袢梗阻表现为上腹胀痛、上腹部触及张力较高且有压痛的囊性包块,腹部CT检查见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横向走行的扩张肠管.17例患者均再次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输入袢扩张,5例行Braun吻合术,12例行Roux-en-Y吻合术.术后无严重合并症,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均恢复顺利,梗阻症状消失.术后随访1~4年(平均2.5年),经X线胃肠钡餐检查见吻合口钡剂通过顺利,无狭窄;胃镜检查未见胆汁反流.结论 严格遵守正确的手术操作常规是预防输入袢梗阻的关键;经腹部CT诊断明确后,应尽早再手术;Braun吻合术及Roux-en-Y吻合术为胃大部切除术后输入袢梗阻较理想的术式.

    作者:郑建伟;蔡淑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手术技巧

    胰腺癌是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全球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4位[1].目前,手术切除仍旧是胰腺癌患者获得长久生存并有望治愈的唯一治疗方式.尽管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胰腺癌的手术技术和方式得以逐步完善,根治性切除术可使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15%~25%.但是绝大多数的患者在确诊时肿瘤已经处于进展期而失去了根治手术的机会.从手术角度来讲,规范的淋巴结清扫有助于降低肿瘤的局部复发率并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因此,回顾胰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研究,辨证地分析胰腺癌淋巴结清扫范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备;苏维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袋形缝合术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骶尾部藏毛窦13例报道

    目的 探讨袋形缝合术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袋形缝合术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骶尾部藏毛窦13例.结果 13例患者全部治愈,随访1年,未见明显复发及并发症.结论 袋形缝合术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骶尾部藏毛窦手术操作简单,治疗彻底,缩小了手术创面,愈合时间相对缩短,复发少,患者痛苦少,长期效果优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伟伟;谷云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中加长型Trocar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全乳晕人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中加长型Troca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加长型Trocar组和普通型Trocar组患者术中颈胸部分离面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加长型Trocar组与普通型Trocar组相比,颈胸部分离面积小于后者(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明显短于或少于后者(P<0.05);普通型Trocar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加长型Trocar组(P<0.05).结论 加长型Trocar应用于腔镜甲状腺手术可明显减小颈胸部分离面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胡振涛;吴延花;张多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McKittrick-Wheelock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McKittrick-Wheelock综合征或消耗综合征(depletion syndrome)是以结直肠高分泌性绒毛状腺瘤所导致的大量腹泻、严重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异常为主要特点的一种罕见疾病.目前,世界各国报道McKittrick-Wheelock综合征仅60例.近年来,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1]等亚洲地区均有报道,而中国内地尚无相关文献报道.

    作者:李畅;范雷涛;李春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Roux-en-Y胃空肠吻合术在远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Roux-en-Y胃空肠吻合术在远端胃大部切除消化道重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科室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31例远端胃癌行Roux-en-Y消化道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无吻合口漏、十二指肠残端瘘、输入空肠段梗阻及倾倒综合征发生.28例(90.3%)患者术后半年进食3~4次/d,每餐量150~400 g;血红蛋白110~150 g/L,血清白蛋白38~50 g/L;24例(77.4%)患者体质量恢复或超过术前水平.胃镜检查未发现反流性食管炎,有残胃炎表现者3例,但无临床症状.结论 Roux-en-Y胃空肠吻合术可成为远端胃大部切除消化道重建的主要术式.

    作者:徐成栋;陈晓明;喇旭;廖茂生;易代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肠内生态免疫营养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的应用

    目的 了解肠内生态免疫营养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方法 复习国内外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并加以综述.结果 围手术期早期给予肠内生态免疫营养能大大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重建肠道菌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肠内生态免疫营养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的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减少应激反应,改善其预后,但其使用的佳剂量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徐锐;庄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动脉优先入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技术要点

    目的 探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利用动脉优先入路(artery first approach)早期探查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腹腔干以判断肿瘤可切除性,并完成以SMA及腹腔干为轴的右侧神经及淋巴组织的完全切除的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胰腺外科中心2010年9月至2013年12月期间27例实施动脉优先入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术前均疑诊为“胰头癌”,且术前CT判断均为交界性可切除者.8例行内引流手术,2例行全胰切除术,1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5例行联合门静脉(PV)/肠系膜上静脉(SMV)切除,1例行肝总动脉切除,2例行扩大右侧胰腺切除术.手术时间(281.28±78.53) min (133~354 min),术中出血(352±537) mL (189~1 352 mL).无术后死亡,无因并发症再次手术者.结论 动脉优先入路适合于术前判断为交界可切除病例,具体的入路方式需根据肿瘤位置以及侵犯情况灵活采用.

    作者:高文涛;蒋奎荣;吴峻立;钱祝银;戴存才;李强;苗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降阶治疗在肝细胞肝癌治疗中的进展

    目的 总结肝癌降阶治疗在肝癌治疗中的进展与地位.方法 通过检索MEDLINE和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与综述.结果 晚期肝癌临床预后差,降阶治疗后肝切除或肝移植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但是不同的降阶治疗方法,不同的入组标准,使患者的临床疗效参差不齐.结论 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合理的降阶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远期预后.

    作者:黄志平;张鹏;王文涛;严律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