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鼻唇沟瓣修复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观察

雷明辉;王俊;郅克谦

关键词:鼻唇沟瓣, 颌面部恶性肿瘤, 缺损, 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鼻唇沟瓣修复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采用鼻唇沟瓣进行修复治疗,术后6个月、1年,2年随访。结果:8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2年,面部形态及功能恢复良好,未见肿瘤复发或淋巴结转移。结论:鼻唇沟皮瓣具有血运丰富、转移灵活、成活率高等优点,对于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所致的缺损在美观和功能方面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移植部位对组织工程化脂肪存活的影响

    目的:采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与蚕丝蛋白生物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研究不同移植部位对组织工程化脂肪存活的影响。方法: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蚕丝蛋白支架上,体外成脂诱导培养1-2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及黏附情况;同时,将细胞-支架复合物分别移植于6只Wistar雌性大鼠背部皮下和股二头肌内,观察其成脂及存活情况。结果:移植8周、12周后,组织冰冻切片油红0染色、HE染色及扫描电镜显示,实验组移植复合物内有脂肪细胞生成,背部移植复合物表面皮肤结合紧密,与底部肌肉组织结合疏松,体积较移植前增大,支架材料随移植时间延长逐渐降解;股二头肌内移植复合物移植8周后,与肌肉组织结合紧密,但体积较移植前明显减小,支架材料降解明显,到移植12周后移植处不见移植物存在。空白对照组移植物内无脂肪细胞生成,移植物体积较植入前减小,股二头肌内移植物减小更明显;股二头肌内移植物移植12周后,移植处不见移植物存在。结论:蚕丝蛋白生物支架具有良好的三维空间结构和生物降解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蚕丝蛋白生物支架可用于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的研究;不同移植部位对该组织工程化脂肪存活有一定的影响,而背部皮下为良好的移植位点。

    作者:唐军;徐斌;刘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人脂肪干细胞的体外培养鉴定及分化特性

    目的:在体外从脂肪块中分离出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stromal cells,ASCs),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干细胞鉴定、增殖和分化能力检测。方法:将腹部取皮术的皮下脂肪利用胶原酶消化法,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取第3代的细胞进行细胞爬片HE染色、流式鉴定、MTT、细胞周期检测等,利用成脂和成骨培养液诱导,油红0和茜素红染色鉴定诱导结果。结果:原代培养第1次换液时细胞多呈多角形和短梭形,第3代ASCs细胞爬片HE染色显示形态多为长梭形,呈漩涡状生长;流式鉴定显示:CD29+,CD31-,CD34-,CD44+,CD45-,CD49+,CD106-,CD1 33-;MTT显示ASCs生长增殖活性强;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G1=86.8%,G2=8.77%;成脂诱导后油红0染色阳性,对照组为阴性;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阳性,对照组为阴性。结论:人ASCs具有贴壁生长、多向分化以及干细胞表型等特征,且生长增殖活性强,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间充质干细胞。

    作者:赵建辉;李龙;杨阳;易成刚;刁建升;夏炜;刘蓓;郭树忠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生长因子基因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研究进展

    如今,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已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健康话题中的焦点。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人口老龄化比例的增加,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预计将从2000年的1.71亿增长到2030年的3.66亿[1]。而一直以来,糖尿病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的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因其高截肢率和高致残率给患者带来的不仅仅是长期的住院治疗和沉重的家庭负担,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有文献报道,糖尿病患者一生之中有高达25%的儿率发生DFU[2]。如何治疗DFU就成了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的医学难题之一,其难点和焦点就集中在如何攻克DFU创面愈合差、创面愈合延迟甚至久治不愈等问题。传统疗法的疗效大多不尽如人意,而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的出现,似乎给DFU的治疗带来了希望。研究发现,DFU创面的GF及其受体绝对或相对减少是导致DFU难以愈合的重要因素[3],而局部应用活性的GF可以促进DFU的愈合[4]。可外源性GF半衰期短,局部使用之后很快被稀释和降解,需反复大量使用,且价格昂贵。基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学的发展,GF的基因治疗给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DFU愈合受损机制和相关GF的基因治疗在糖尿病创面愈合和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为进一步探讨GF的基因治疗在促进DFU愈合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作者:万江波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超脉冲CO2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153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超脉冲CO2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局部复方利多卡因软膏表面麻醉后,应用能量调节为5~12mJ,频率10~20次/s的超脉冲CO2激光治疗153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并进行疗效判定。结果:153例患者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100%,治疗1次痊愈率为89.45%,2次痊愈率为97.6%。结论:超脉冲CO2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有效、快捷,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姚芹;董正邦;潘永正;张敬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影响的量效关系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增殖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方法:取第2代hUCMSCs接种于96孔板,分为7组(G1,G2…,G7)。前5组分别加入含不同剂量IGF-I(40,60,80,100,120μg/L)的体积分数为0.02的胎牛血清培养液;第6组加入体积分数为0.05的胎牛血清培养液做为阳性对照,第7组加入体积分数为0.02的胎牛血清培养液做为阴性对照,采用MTT法观察不同剂量的IGF-I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①第3天、第6天,G1组、G2组和G7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G3组、G4组和G5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第3天,G6组增殖高于G1组与G2组,低于G3组、G4组和G5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0或<0.006);第4天,G6组增殖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0或<0.006)。③第3天、第6天,G1组、G2组和G6组低于G3组,G4组,G5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0);G6组增殖高于G7组,统计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00)。结论:外源性IGF-I对hUCMSCs增殖的促进作用,随IGF-I浓度增高而有增强趋势,100μg/L为其较适合浓度,为实现hUCMSCs体外快速扩增提供适宜的条件.

    作者:徐斌;唐军;刘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研究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体外分离、诱导培养及增殖特点, 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抽取兔骨髓,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BMSC,诱导培养液定向诱导传代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观察Ⅰ型胶原表达,并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细胞矿化作用。结果:体外培养的BMSC贴壁生长,10-14天后形成克隆。细胞形态为均一的长梭形并呈漩涡状排列,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45阴性,CD44阳性。免疫组化可检测到Ⅰ型胶原表达,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并且出现矿化结节。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BMSC,操作简单,细胞易于成活,诱导条件下成骨能力肯定,适合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作者:夏德林;刘道华;贾娟;付光新;陈俊良;周航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中度磨牙症患者软(牙合)垫治疗的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中度磨牙症患者软(牙合)垫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振动的特征,探讨软(牙合)垫治疗磨牙症的效果。方法:收集20例中度磨牙症患者和20例临床无症状的志愿者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磨牙症患者进行分级,用BioPAK口颌功能诊疗仪记录试验对象颞下颌关节表面振动情况。结果:中度磨牙症患者的关节振动能量和振幅明显高于正常人;正常人关节振动的发生率为75%,中度磨牙症患者关节振动的发生率为1 00%;中度磨牙症患者经3个月软(牙合)垫治疗后关节振动的发生率为80%。结论:中度磨牙症患者软(牙合)垫治疗后关节振动的发生率降低,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姜海英;闫征斌;邱明;张兆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扩张皮瓣血循环障碍改用真皮下血管网皮片补救1例报道

    皮肤扩张术在烧伤瘢痕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使用,在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时,需根据被修复畸形、缺损及部位,选择恰当的皮肤扩张,如稍有不慎将给患者带很大的痛苦。1临床资料某女,28岁,15年前不慎煤火烧伤右面部,愈合后遗留右面颊色素脱失,右眼角、口周瘢痕挛缩畸形。入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查体:右面颊可见10cm×7cm萎缩性瘢痕,外观平坦与周围皮肤相齐。表面平滑光亮,间杂色素减退及色素沉着,质地柔软,基底松动。右眼角及口角可见增生性瘢痕(稳定期)挛缩牵扯右眼角低于左眼角约0.5cm,右口角瘢痕牵拉下唇红缘外翻,较左侧口角下唇红缘低约0.3cm。行“右锁骨下胸前区扩张器植入术”,扩张器容量600ml,肾形,埋置浅筋膜深层,注射壶置于体外,术中注水120ml。术后1周开始注水,常规注水1次/天,3个月后扩张器注水1200ml。扩张期间无扩张器外露及渗漏现象,继续充分扩张3个月后。在全麻下行“扩张器取出、右面部瘢痕切除松解、扩张皮瓣转移术”,充分利用扩张皮瓣覆盖创面[1]。

    作者:段九梅;贺立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在整形美容治疗中的巧用

    整形外科手术要求精细微创,一般器械都必须精细和锋利。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具有灭菌可靠、尖细锋利、取用便捷等特点,因此我们将不同型号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巧用到整形美容治疗中,效果十分显著。1材料采用多厂家生产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型号7号、4.5号、16号。2方法及用途2.1巧做“单齿拉钩”代替浅表皮肤拉钩:采用5ml或1ml注射器针头(7号或4.5号)长度适合、易弯曲。用持针器或大号血管钳将针头前1/3部分弯折成70°左右钩形,用于皮肤精细微创手术。

    作者:蹇映;吴玉家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复发甘草酸苷胶囊治疗女性颜面再发性皮炎疗效观察

    颜面再发性皮炎为反复发作的颜面轻度红斑、鳞屑性皮肤炎症,女性多发,影响美观。2010年3月~2011年3月,笔者应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皿治林治疗颜面再发性皮炎患者,并与皿治林治疗进行疗效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144例均为我科门诊就诊的颜面再发性皮炎女性患者,符合颜面再发性皮炎的诊断标准[1],年龄18~45岁,平均34.8岁,病程1周~8年。表现为:眼睑周围、面颊、耳前,甚至颜面部红斑、细小脱屑及色素沉着,均无心、肝、肾等系统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无电解质紊乱等。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6例,对照组68例,两组在年龄、病情、病程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周永安;仵宁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面部痣样病变476例分析

    目的:分析色素痣样病变临床和病理之间的关系,为评估病情、制定正确治疗方案提供线索。方法:对476例面部色素痣样病变术前临床诊断与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临床上表现为色素痣样病变的病例中,病理检查确诊为色素痣者共有385例(80.9%),余91例分别是基底细胞上皮瘤13例,脂溢性角化43例,扁平疣19例,表皮囊肿9例,日光性角化5例,黑素棘皮瘤和黑色丘疹性皮肤病各1例。激光等非手术方法治疗178例,其中复发46例(25.8%)。结论:多种疾病可呈色素痣样改变,单凭临床印象难以确诊。术前可采用削取或切取方法获得病理标本,手术切除是治疗色素痣的佳方法.

    作者:潘政;严道金;张羽文;徐丽霞;周吉林;杨海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爱贝芙面部填充术护理体会

    爱贝芙(Artecoll,国药管械(进)字2002第3660535号。生产厂商:荷兰汉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近年两年来风行的新医学美容技术。爱贝芙的成分:20%容积的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80%容积的牛胶原蛋白悬浮液以及很少量的利多卡因。它是在微针美塑疗法(也称中胚层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非手术美容疗法。它属于微整形手术填充材料中的一种,利用高科技的医疗技术,不需开刀,短时间使人变美变年轻的特性,取代过去的整形外科手术,由于它具有安全、无伤口、痛苦小、恢复期短的优点,现已被广大的爱美人士追捧。现对我院自2007年5月~2010年1月爱贝芙面部填充2 516例患者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孙云霞;张爱民;崔凤英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下睑袋个体化修复208例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提高下睑袋整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08例下睑袋整复术者,针对其不同临床分型分别采用结膜入路眶隔脂肪切除术、皮肤切口入路眶隔缩紧和眼轮匝肌瓣骨膜悬吊固定术、眶隔脂肪移位眶隔膜固定术进行治疗。结果:208例患者术后下睑皮肤平整,无睑退缩及下睑凹陷等并发症,下眶缘、眶鼻沟的凹陷得到明显矫正,下睑缘轮廓自然,远期随访效果满意。结论:针对睑袋形成原因及不同病理改变采用个体化手术设计,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手术效果明显、稳定,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宋玫;刘毅;陈元婕;张瑞丽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双侧Medpor置入矫正鼻旁区凹陷畸形

    目的:探讨应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置入矫正鼻旁区凹陷畸形方法。方法:对17例先天鼻旁区凹陷患者以Medpor作为置入材料,在凹陷区下方骨质表面贴附充填。结果:17例患者鼻旁区凹陷得以矫正,外形效果满意,无感染、假体外露等并发症。结论:Medpor置入矫正鼻旁区凹陷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俞冰;刘剑锋;牛峰;归来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腋臭微创手术治疗复发原因及再次手术探讨

    腋臭的治疗方法很多,微创大汗腺清除的手术方式因并发症少、效果较为确切而成为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其手术后较高的复发率是其明显的缺点[1]。微创大汗腺清除复发后的研究和治疗报道相对较少,笔者对2005年2月~2010年5月微创法治疗腋臭156例及术后复发的35例病人进行了临床治疗和随访研究,认为微创大汗腺清除术组合复发后再次微创手术治疗腋臭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杨涛;李俊;高艳丽;李倩;杨定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乳腺癌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006年9月~2010年9月我院1 36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结果:本组1 36例术后皮瓣坏死18例(1 3.2%),皮下积液21例(1 5.4%),患侧上肢水肿15例(11.0%),术后出血2例(1.4%),经综合治疗均获痊愈。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常并发症的原因较多较复杂,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是可以防治的,及时妥善处理均可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牛正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新型强脉冲光(IPL-OPT)治疗228例微静脉畸形疗效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型强脉冲光(IPL-OPT)治疗228例微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参数、治疗次数、皮损情况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按治疗次数、皮损情况等对228例病例进行分组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次数与疗效呈正相关,总有效率为75.9%;皮损越厚总有效率越高,但治愈率降低(P<0.05);不同部位皮损疗效以颈部>面部>躯干>四肢近端>四肢末端;不同颜色皮损总有效率以紫红色>鲜红色,但治愈率两者相反(P<0.05)。结论:新型强脉冲光(IPI-OPT)治疗微静脉畸形安全、有效,疗效与皮损部位、颜色、厚度、治疗次数及合理的治疗参数等综合因素相关。

    作者:刘耿;应朝霞;张淑兰;王永贤;邹芥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结合邻近皮瓣转移修复难治性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结合邻近皮瓣转移在难治性组织缺损修复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方法:自2010年3月,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结合邻近皮瓣转移修复不同原因造成的大面积深度组织缺损或骨外露患者16例,其中车祸伤后躯体大面积深度组织缺损伴感染创面2例、下肢骨折骨外露创面9例,小腿及足部的慢性溃疡3例,臀骶部褥疮2例。根据不同病情,辅助应用VSD于创面,视创面情况,在5~1 0天后去除或更换VSD装置,待创面缩小、感染控制、肉芽新鲜时应用邻近局部皮瓣或邻位皮瓣转移修复创面。结果:经持续负压引流并根据创面情况更换VSD敷料后,创面感染得到理想控制,创面明显缩小,结合应用邻近皮瓣转移修复,均达到理想效果。结论:持续负压封闭引流能及时清除引流区渗出物和坏死组织,改善局部微循环和促进组织炎症、水肿消退,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缩小创面,只需结合相对简单易行的邻近皮瓣应用即可理想地修复多数难治性组织缺损创面。

    作者:朱飞;刘烨;李小静;宁金龙;汪垠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二氧化锆全瓷冠、桥用于修复前牙的临床效果评价

    烤瓷熔附金属全冠(porcelain-fused-to-metal,PFM)因形态逼真、色泽美观、高强度,价格低廉等优点而为多数患者所接受。但其金属基底的存在及金瓷界面结合等问题,使其在美学和耐用性上存在缺憾。全瓷牙因其与天然牙相近的物理特性,特别是吸光度和透光性,使其成为较理想的修复体[1]。但由于传统的长石质瓷的抗疲劳强度的限制,使其修复体的临床应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进步,二氧化锆全瓷不但克服了PFM的缺点,而且它的韧性和强度也有了显著提高,扩大了全瓷修复的范围。笔者2005年开始用二氧化锆全瓷冠进行冠桥修复,并比较了其与传统的镍铬合金烤瓷冠应用于前牙的修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梅;刘瑶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水合氯全醛辅助局麻在小儿整形外科中的应用

    目的:论述水合氯醛辅助局麻在小儿整形外科中的应用。方法:对学龄前小儿的体表肿物,先用0.5%~1%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麻,之后即刻用5%的水合氯醛灌肠,一般在15~20min可入睡,此时进行手术,可顺利完成。结果:应用此方法治疗84例,均取得成功,术中麻醉和镇静效果满意。结论:水合氯醛辅助局麻用于学龄前小儿体表手术的麻醉及镇静,效果可靠副作用小,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作者:李永忠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