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腋臭微创手术治疗复发原因及再次手术探讨

杨涛;李俊;高艳丽;李倩;杨定文

关键词:腋臭, 微创手术治疗, 复发原因, 大汗腺, 治疗方法, 复发率低, 并发症, 治疗效果, 治疗报道, 随访研究, 术后复发, 手术方式, 临床治疗, 微创法, 手术后, 清除术, 组合, 病人
摘要:腋臭的治疗方法很多,微创大汗腺清除的手术方式因并发症少、效果较为确切而成为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其手术后较高的复发率是其明显的缺点[1]。微创大汗腺清除复发后的研究和治疗报道相对较少,笔者对2005年2月~2010年5月微创法治疗腋臭156例及术后复发的35例病人进行了临床治疗和随访研究,认为微创大汗腺清除术组合复发后再次微创手术治疗腋臭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治疗效果良好。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扩张皮瓣血循环障碍改用真皮下血管网皮片补救1例报道

    皮肤扩张术在烧伤瘢痕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使用,在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时,需根据被修复畸形、缺损及部位,选择恰当的皮肤扩张,如稍有不慎将给患者带很大的痛苦。1临床资料某女,28岁,15年前不慎煤火烧伤右面部,愈合后遗留右面颊色素脱失,右眼角、口周瘢痕挛缩畸形。入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查体:右面颊可见10cm×7cm萎缩性瘢痕,外观平坦与周围皮肤相齐。表面平滑光亮,间杂色素减退及色素沉着,质地柔软,基底松动。右眼角及口角可见增生性瘢痕(稳定期)挛缩牵扯右眼角低于左眼角约0.5cm,右口角瘢痕牵拉下唇红缘外翻,较左侧口角下唇红缘低约0.3cm。行“右锁骨下胸前区扩张器植入术”,扩张器容量600ml,肾形,埋置浅筋膜深层,注射壶置于体外,术中注水120ml。术后1周开始注水,常规注水1次/天,3个月后扩张器注水1200ml。扩张期间无扩张器外露及渗漏现象,继续充分扩张3个月后。在全麻下行“扩张器取出、右面部瘢痕切除松解、扩张皮瓣转移术”,充分利用扩张皮瓣覆盖创面[1]。

    作者:段九梅;贺立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痤疮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对痤疮患者生活质量的调查及评分,了解痤疮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及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痤疮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填写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问卷,根据病情分级给予不同治疗。结果:治疗前得分(11.86±5.1 3)分,治疗后得分(8.43±3.68)分,治疗前后得分比较t=5.91,P<0.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DLQI评分表对观察痤疮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更加直观。

    作者:姜昱;雷立清;张艳彩;周颖;叶楠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研究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体外分离、诱导培养及增殖特点, 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抽取兔骨髓,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BMSC,诱导培养液定向诱导传代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观察Ⅰ型胶原表达,并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细胞矿化作用。结果:体外培养的BMSC贴壁生长,10-14天后形成克隆。细胞形态为均一的长梭形并呈漩涡状排列,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45阴性,CD44阳性。免疫组化可检测到Ⅰ型胶原表达,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并且出现矿化结节。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BMSC,操作简单,细胞易于成活,诱导条件下成骨能力肯定,适合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作者:夏德林;刘道华;贾娟;付光新;陈俊良;周航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人脂肪干细胞的体外培养鉴定及分化特性

    目的:在体外从脂肪块中分离出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stromal cells,ASCs),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干细胞鉴定、增殖和分化能力检测。方法:将腹部取皮术的皮下脂肪利用胶原酶消化法,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取第3代的细胞进行细胞爬片HE染色、流式鉴定、MTT、细胞周期检测等,利用成脂和成骨培养液诱导,油红0和茜素红染色鉴定诱导结果。结果:原代培养第1次换液时细胞多呈多角形和短梭形,第3代ASCs细胞爬片HE染色显示形态多为长梭形,呈漩涡状生长;流式鉴定显示:CD29+,CD31-,CD34-,CD44+,CD45-,CD49+,CD106-,CD1 33-;MTT显示ASCs生长增殖活性强;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G1=86.8%,G2=8.77%;成脂诱导后油红0染色阳性,对照组为阴性;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阳性,对照组为阴性。结论:人ASCs具有贴壁生长、多向分化以及干细胞表型等特征,且生长增殖活性强,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间充质干细胞。

    作者:赵建辉;李龙;杨阳;易成刚;刁建升;夏炜;刘蓓;郭树忠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不同移植部位对组织工程化脂肪存活的影响

    目的:采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与蚕丝蛋白生物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研究不同移植部位对组织工程化脂肪存活的影响。方法: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蚕丝蛋白支架上,体外成脂诱导培养1-2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及黏附情况;同时,将细胞-支架复合物分别移植于6只Wistar雌性大鼠背部皮下和股二头肌内,观察其成脂及存活情况。结果:移植8周、12周后,组织冰冻切片油红0染色、HE染色及扫描电镜显示,实验组移植复合物内有脂肪细胞生成,背部移植复合物表面皮肤结合紧密,与底部肌肉组织结合疏松,体积较移植前增大,支架材料随移植时间延长逐渐降解;股二头肌内移植复合物移植8周后,与肌肉组织结合紧密,但体积较移植前明显减小,支架材料降解明显,到移植12周后移植处不见移植物存在。空白对照组移植物内无脂肪细胞生成,移植物体积较植入前减小,股二头肌内移植物减小更明显;股二头肌内移植物移植12周后,移植处不见移植物存在。结论:蚕丝蛋白生物支架具有良好的三维空间结构和生物降解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蚕丝蛋白生物支架可用于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的研究;不同移植部位对该组织工程化脂肪存活有一定的影响,而背部皮下为良好的移植位点。

    作者:唐军;徐斌;刘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水合氯全醛辅助局麻在小儿整形外科中的应用

    目的:论述水合氯醛辅助局麻在小儿整形外科中的应用。方法:对学龄前小儿的体表肿物,先用0.5%~1%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麻,之后即刻用5%的水合氯醛灌肠,一般在15~20min可入睡,此时进行手术,可顺利完成。结果:应用此方法治疗84例,均取得成功,术中麻醉和镇静效果满意。结论:水合氯醛辅助局麻用于学龄前小儿体表手术的麻醉及镇静,效果可靠副作用小,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作者:李永忠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新型强脉冲光(IPL-OPT)治疗228例微静脉畸形疗效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型强脉冲光(IPL-OPT)治疗228例微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参数、治疗次数、皮损情况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按治疗次数、皮损情况等对228例病例进行分组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次数与疗效呈正相关,总有效率为75.9%;皮损越厚总有效率越高,但治愈率降低(P<0.05);不同部位皮损疗效以颈部>面部>躯干>四肢近端>四肢末端;不同颜色皮损总有效率以紫红色>鲜红色,但治愈率两者相反(P<0.05)。结论:新型强脉冲光(IPI-OPT)治疗微静脉畸形安全、有效,疗效与皮损部位、颜色、厚度、治疗次数及合理的治疗参数等综合因素相关。

    作者:刘耿;应朝霞;张淑兰;王永贤;邹芥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老年患者重度磨耗全口义齿再修复的探讨

    目的:讨论老年患者再修复重度磨耗的全口义齿的体会。方法:选取全口义齿重度磨耗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25例)采取常规全口义齿制作方法;另一组(25例)采用旧义齿高度增加2mm的方法。结果:全口义齿组适应时间为2~5周以上,旧义齿高度增加组适应时间为1~3周;后者适应时间明显短于前者,且满意度后者明显高于前者。结论:对重新修复全口义齿的老年患者在考虑到口腔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经采取适当的措施,尚可达到较为满意的修复效果。

    作者:李桂春;刘曙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基于X线的颅面部软组织三维重建及测量分析研究

    目的:利用头颅定位X线片实现颅面部软组织的三维重建及测量。方法:同期分次摄取侧位、45°位和正位头颅定位X线片。利用侧位和45°位X线片上相匹配的外加金属标志点,获得颅面部软组织的三维信息,进行颅面部软组织形态的三维重建。在所建面部三维模型基础之上选8个解剖标志点,进行10项测量,并与人群的正常值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利用侧位和45°位的两张X线片,对颅面部软组织实现三维重建。建立了颅面部软组织的三维测量系统,测量结果同正常值相比较,除面宽和下颌宽有较大的差异外,测量值都具有很好的同一性,面部比例指数除去面宽和下颌角宽的影响大多数都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系统基于头颅定位X线片实现颅面部软组织的三维重建和测量,为面部畸形的诊断,正颌手术的定量化手术设计,术后疗效评价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作者:侯玉霞;周洪;潘俊军;张艳宁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牙合)垫式义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26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牙合)垫式义齿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多牙缺失伴牙齿重度磨耗导致咬合垂直距离过低而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运用(牙合)垫式义齿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26例患者经4~28个月的治疗后,原有的关节症状均基本消失,均能符合永久性修复的条件。结论:(牙合)垫式义齿对于多牙缺失伴牙齿重度磨耗导致咬合垂直距离过低而出现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建华;夏金星;薛昌敖;刘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护理

    皮肤撕脱伤是由于车轮或机器传动带等产生的外力作用致皮肤和皮下组织从深筋膜深面或浅面强行剥脱,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碾挫损伤[1]。大面积皮肤撕脱伤伤情严重而复杂,多因伤后大量失血而发生休克,治疗不当,可致皮肤坏死、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晚期则可因形成慢性溃疡或瘢痕挛缩,严重影响外观和功能[2]。我科于2010年1月至今收治16例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撕脱伤患者,经清创自体皮移植术,治疗效果好,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魏霞;刘毅;李玉环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手术治疗鼻尖圆钝的研究进展

    对鼻尖形态的手术矫正在整个鼻整形手术中占据重要地位。解剖上,鼻尖的细微解剖结构多细。尤其在正面观,鼻尖的形态为三维立体形态,分鼻尖小叶及鼻翼沟。鼻尖圆钝的表现或圆钝程度无法用数字或者角度来描述[1]。因而,手术难度也较大,其手术方式一直是研究热点,鼻尖圆钝的治愈无金标准。理想的鼻尖大小应该与面部其他器官比例协调,基本对称。并非一味地追求小而秀气的鼻尖或窄而薄的鼻翼[2]。目前,国内外矫正鼻尖圆钝的报道很多,但尚无手术矫治的固定术式,对其主要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怡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改良横一字法内眦赘皮矫正术在内眦与重睑同期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求一种简单、有效、无痕的内眦赘皮矫正新方法。方法:先采用常规术式行重睑成形术,再横“一”形切开内眦皮 肤,剪除内眦浅层增厚的组织,剪断内眦处错构的浅层眼轮匝肌,原内眦点与鼻侧腱膜固定。结果:85例就医者重睑线弧度自然,泪埠显露充分,内眦角形态自然,半年后内眦处无明显痕迹。结论:该术式的切口顺应了朗格氏线,皮下原内眦点与鼻侧腱膜固定有效进行了减张,故术后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谭章梅;黄泽春;王庭阔;李帅华;晏丹;梁志为;张安利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自制拇外翻微创刀矫正足拇外翻48例分析

    近年来在足病就诊的患者中,足拇外翻畸形为常见,可引起患足变形、疼痛及功能障碍,女性患者的数量大约是男性的10倍[1]。分析病例资料发现多与遗传和后期穿鞋不当有关。成功的拇外翻矫正术将使外翻的拇趾得到矫正,改善足弓,消除疼痛症状,而且使前足变窄,使足更美,伤口愈合后没有明显的手术切口痕迹,自2008年1月以来,我们采用自制拇外翻微创刀矫正足拇外翻48例,效果十分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刘新宁;韩明建;李美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二氧化锆全瓷冠、桥用于修复前牙的临床效果评价

    烤瓷熔附金属全冠(porcelain-fused-to-metal,PFM)因形态逼真、色泽美观、高强度,价格低廉等优点而为多数患者所接受。但其金属基底的存在及金瓷界面结合等问题,使其在美学和耐用性上存在缺憾。全瓷牙因其与天然牙相近的物理特性,特别是吸光度和透光性,使其成为较理想的修复体[1]。但由于传统的长石质瓷的抗疲劳强度的限制,使其修复体的临床应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进步,二氧化锆全瓷不但克服了PFM的缺点,而且它的韧性和强度也有了显著提高,扩大了全瓷修复的范围。笔者2005年开始用二氧化锆全瓷冠进行冠桥修复,并比较了其与传统的镍铬合金烤瓷冠应用于前牙的修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梅;刘瑶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生长因子基因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研究进展

    如今,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已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健康话题中的焦点。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人口老龄化比例的增加,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预计将从2000年的1.71亿增长到2030年的3.66亿[1]。而一直以来,糖尿病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的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因其高截肢率和高致残率给患者带来的不仅仅是长期的住院治疗和沉重的家庭负担,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有文献报道,糖尿病患者一生之中有高达25%的儿率发生DFU[2]。如何治疗DFU就成了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的医学难题之一,其难点和焦点就集中在如何攻克DFU创面愈合差、创面愈合延迟甚至久治不愈等问题。传统疗法的疗效大多不尽如人意,而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的出现,似乎给DFU的治疗带来了希望。研究发现,DFU创面的GF及其受体绝对或相对减少是导致DFU难以愈合的重要因素[3],而局部应用活性的GF可以促进DFU的愈合[4]。可外源性GF半衰期短,局部使用之后很快被稀释和降解,需反复大量使用,且价格昂贵。基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学的发展,GF的基因治疗给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DFU愈合受损机制和相关GF的基因治疗在糖尿病创面愈合和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为进一步探讨GF的基因治疗在促进DFU愈合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作者:万江波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结合邻近皮瓣转移修复难治性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结合邻近皮瓣转移在难治性组织缺损修复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方法:自2010年3月,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结合邻近皮瓣转移修复不同原因造成的大面积深度组织缺损或骨外露患者16例,其中车祸伤后躯体大面积深度组织缺损伴感染创面2例、下肢骨折骨外露创面9例,小腿及足部的慢性溃疡3例,臀骶部褥疮2例。根据不同病情,辅助应用VSD于创面,视创面情况,在5~1 0天后去除或更换VSD装置,待创面缩小、感染控制、肉芽新鲜时应用邻近局部皮瓣或邻位皮瓣转移修复创面。结果:经持续负压引流并根据创面情况更换VSD敷料后,创面感染得到理想控制,创面明显缩小,结合应用邻近皮瓣转移修复,均达到理想效果。结论:持续负压封闭引流能及时清除引流区渗出物和坏死组织,改善局部微循环和促进组织炎症、水肿消退,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缩小创面,只需结合相对简单易行的邻近皮瓣应用即可理想地修复多数难治性组织缺损创面。

    作者:朱飞;刘烨;李小静;宁金龙;汪垠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甲状腺手术后切口瘢痕的康复治疗

    随着人们追求完美的要求不断提高,并十分注重暴露在体表外部位的完美感觉。而甲状腺手术后切口瘢痕往往给患者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因此甲状腺术后瘢痕的早期康复治疗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医患的共同关注与重视。我科自1994年1月~2010年12月共治疗甲状腺手术切口瘢痕患者225例,术后早期伤口采用精华素离子导入治疗,对明显增生性瘢痕予以二次瘢痕切除加美容缝合,并给予软化瘢痕精华素离子导入加热蒸汽喷雾及局部按摩复方肝素钠尿素凝胶等措施治疗,有效地控制了瘢痕增生。

    作者:刘曼华;刘毅;许斐;汤迎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强脉冲光联合Q开关倍频Nd:YAG激光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联合Q开关倍频Nd:YAG激光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 00例1岁以内婴幼儿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IPL和Q开关倍频Nd:YAG激光联合治疗,对照组仅使用IPL治疗,每3周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分析疗效及安全性,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皮损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未见明显色素沉着、色素减退及瘢痕形成。结论:IPL联合Q开关倍频Nd:YAG,激光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临床效果优于单独IPL治疗.

    作者:杨斌;晏洪波;吴宁;罗颖;孔生生;余君贤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基于MEAW的(牙合)平面左右向偏斜治疗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分析采用多曲方丝弓(MEAW)在治疗(牙合)平面左右向偏斜时牙周膜的应力分布情况,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方法:应用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上颌牙列三维模型,Pro/E软件建立上颌MEAW和牙周膜的实体模型,将模型导入ANSYS软件,建立牙列-牙周膜-MEAW的有限元模型。对MEAW进行位移偏置,计算牙周膜的应力分布。结果:整体弓丝应力分布较均匀,并且弓丝每个“L”型曲水平部位应力较适度,牙周膜应力分布均匀,利于牙齿的整体移动。结论:控制MEAW的“L”型曲位移使弓丝两侧产生的方向相反、均匀适度的应力,能对左右向(牙合)平面偏斜产生有效的治疗作用,为临床治疗(牙合)平面左右向偏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张晗;邵玶;闫伟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