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影响的量效关系

徐斌;唐军;刘毅

关键词:hUMSCs, IGF-I, 组织工程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增殖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方法:取第2代hUCMSCs接种于96孔板,分为7组(G1,G2…,G7)。前5组分别加入含不同剂量IGF-I(40,60,80,100,120μg/L)的体积分数为0.02的胎牛血清培养液;第6组加入体积分数为0.05的胎牛血清培养液做为阳性对照,第7组加入体积分数为0.02的胎牛血清培养液做为阴性对照,采用MTT法观察不同剂量的IGF-I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①第3天、第6天,G1组、G2组和G7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G3组、G4组和G5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第3天,G6组增殖高于G1组与G2组,低于G3组、G4组和G5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0或<0.006);第4天,G6组增殖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0或<0.006)。③第3天、第6天,G1组、G2组和G6组低于G3组,G4组,G5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0);G6组增殖高于G7组,统计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00)。结论:外源性IGF-I对hUCMSCs增殖的促进作用,随IGF-I浓度增高而有增强趋势,100μg/L为其较适合浓度,为实现hUCMSCs体外快速扩增提供适宜的条件.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缺损

    目的:总结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经验。方法:对25例应用游离腓骨肌皮瓣行下颌骨缺损修复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探讨不同类型下颌骨缺损,所采用腓骨肌皮瓣的设计,复合组织瓣的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25例患者游离腓骨肌皮瓣成活率1 00%,长的腓骨为16cm,分为三段者3例,两段者20例。结论:血管化的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血供丰富、抗感染力强、骨愈合快、塑形好、成活率高。

    作者:赵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影响的量效关系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增殖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方法:取第2代hUCMSCs接种于96孔板,分为7组(G1,G2…,G7)。前5组分别加入含不同剂量IGF-I(40,60,80,100,120μg/L)的体积分数为0.02的胎牛血清培养液;第6组加入体积分数为0.05的胎牛血清培养液做为阳性对照,第7组加入体积分数为0.02的胎牛血清培养液做为阴性对照,采用MTT法观察不同剂量的IGF-I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①第3天、第6天,G1组、G2组和G7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G3组、G4组和G5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第3天,G6组增殖高于G1组与G2组,低于G3组、G4组和G5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0或<0.006);第4天,G6组增殖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0或<0.006)。③第3天、第6天,G1组、G2组和G6组低于G3组,G4组,G5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0);G6组增殖高于G7组,统计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00)。结论:外源性IGF-I对hUCMSCs增殖的促进作用,随IGF-I浓度增高而有增强趋势,100μg/L为其较适合浓度,为实现hUCMSCs体外快速扩增提供适宜的条件.

    作者:徐斌;唐军;刘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水合氯全醛辅助局麻在小儿整形外科中的应用

    目的:论述水合氯醛辅助局麻在小儿整形外科中的应用。方法:对学龄前小儿的体表肿物,先用0.5%~1%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麻,之后即刻用5%的水合氯醛灌肠,一般在15~20min可入睡,此时进行手术,可顺利完成。结果:应用此方法治疗84例,均取得成功,术中麻醉和镇静效果满意。结论:水合氯醛辅助局麻用于学龄前小儿体表手术的麻醉及镇静,效果可靠副作用小,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作者:李永忠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人脂肪干细胞的体外培养鉴定及分化特性

    目的:在体外从脂肪块中分离出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stromal cells,ASCs),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干细胞鉴定、增殖和分化能力检测。方法:将腹部取皮术的皮下脂肪利用胶原酶消化法,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取第3代的细胞进行细胞爬片HE染色、流式鉴定、MTT、细胞周期检测等,利用成脂和成骨培养液诱导,油红0和茜素红染色鉴定诱导结果。结果:原代培养第1次换液时细胞多呈多角形和短梭形,第3代ASCs细胞爬片HE染色显示形态多为长梭形,呈漩涡状生长;流式鉴定显示:CD29+,CD31-,CD34-,CD44+,CD45-,CD49+,CD106-,CD1 33-;MTT显示ASCs生长增殖活性强;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G1=86.8%,G2=8.77%;成脂诱导后油红0染色阳性,对照组为阴性;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阳性,对照组为阴性。结论:人ASCs具有贴壁生长、多向分化以及干细胞表型等特征,且生长增殖活性强,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间充质干细胞。

    作者:赵建辉;李龙;杨阳;易成刚;刁建升;夏炜;刘蓓;郭树忠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瓷贴面修复中的护理措施

    目的:探讨瓷贴面修复时的护理配合措施。方法:修复科护士在110例患者瓷贴面修复过程中积极配合医师开展四手操作,并且加强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结果:110例患者顺利完成瓷贴面的美容修复,取得较为理想的修复效果。结论: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医护患沟通,创造和谐的治疗环境,是保证贴面修复成功的重要基础;较高专业技术水平,良好的四手配合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及时的健康指导,科学的行为干预是保证瓷贴面修复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谭文宏;赵英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基于MEAW的(牙合)平面左右向偏斜治疗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分析采用多曲方丝弓(MEAW)在治疗(牙合)平面左右向偏斜时牙周膜的应力分布情况,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方法:应用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上颌牙列三维模型,Pro/E软件建立上颌MEAW和牙周膜的实体模型,将模型导入ANSYS软件,建立牙列-牙周膜-MEAW的有限元模型。对MEAW进行位移偏置,计算牙周膜的应力分布。结果:整体弓丝应力分布较均匀,并且弓丝每个“L”型曲水平部位应力较适度,牙周膜应力分布均匀,利于牙齿的整体移动。结论:控制MEAW的“L”型曲位移使弓丝两侧产生的方向相反、均匀适度的应力,能对左右向(牙合)平面偏斜产生有效的治疗作用,为临床治疗(牙合)平面左右向偏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张晗;邵玶;闫伟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三叶形局部皮瓣在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三叶形局部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对56例各种原因造成的颌面部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创面采用三叶形局部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术后72h内,皮瓣可能出现局部皮下淤血、轻度水肿等轻度静脉回流障碍,1周内均可自行恢复。所有病例皮瓣成活良好,修复后功能及外形满意,瘢痕不明显。结论:只要供区条件良好,三叶形局部皮瓣修复颌面部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是一种效果优良、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孟英堂;李健;孟姗姗;左璐;龙腾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表皮移植术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性皮肤病,表现为局部或泛发性色素脱失,明显影响患者外观美容及社会交往。目前治疗方法很多,疗效不一。笔者应用表皮移植术治疗白癜风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白癜风患者共60例,均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症状典型。皮损分布:头面部103块,躯干部135块,四肢150块;白斑面积:小0.3cm×1cm,大18cm×30cm。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治疗组:20例,采用表皮移植术;对照1组:20例,白癜风丸口服配合卤米松乳膏外用;对照2组:20例,白癜风丸口服配合卤米松乳膏外用,同时卡介苗提取素注射液肌注。治疗组,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7~51岁,平均27.6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3.4年;对照1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5~61岁,平均25.3岁,病程1.5~8年,平均3.1年;对照2组,男9例,女11例,年龄20~59岁,平均31.2岁,病程5月~17年,平均4.9年。各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皮损分布与皮损大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史书林;沈新华;郝思辉;王志兰;魏国祥;杨林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横纹平行小切口腋臭清除术178例临床分析

    传统的根治腋臭手术方式往往因为受到切除皮肤局限而影响效果,且瘢痕明显为年轻患者所不能接受。为了既能根治腋臭义能保持局部外形美观,我院自2004年始,应用腋窝横纹平行小切口大汗腺清除治疗双侧腋臭患者178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伟忠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超脉冲CO2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153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超脉冲CO2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局部复方利多卡因软膏表面麻醉后,应用能量调节为5~12mJ,频率10~20次/s的超脉冲CO2激光治疗153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并进行疗效判定。结果:153例患者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100%,治疗1次痊愈率为89.45%,2次痊愈率为97.6%。结论:超脉冲CO2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有效、快捷,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姚芹;董正邦;潘永正;张敬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爱贝芙面部填充术护理体会

    爱贝芙(Artecoll,国药管械(进)字2002第3660535号。生产厂商:荷兰汉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近年两年来风行的新医学美容技术。爱贝芙的成分:20%容积的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80%容积的牛胶原蛋白悬浮液以及很少量的利多卡因。它是在微针美塑疗法(也称中胚层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非手术美容疗法。它属于微整形手术填充材料中的一种,利用高科技的医疗技术,不需开刀,短时间使人变美变年轻的特性,取代过去的整形外科手术,由于它具有安全、无伤口、痛苦小、恢复期短的优点,现已被广大的爱美人士追捧。现对我院自2007年5月~2010年1月爱贝芙面部填充2 516例患者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孙云霞;张爱民;崔凤英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rhBMP2作用下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中OCIF、ODF的表达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来测定不同浓度的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中OCIF、0DFmRNA在不同作用时间点表达的影响,了解rhBMP2对骨改建相关基因的调控方式。方法:原代培养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取生长良好的第六代细胞,分别用25ng/ml、50 ng/ml及100 ng/ml的rhBMP2作用于细胞,于作用1、3、5、7天后收集细胞。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细胞四个时间作用点OCIF、ODF mRNA含量,PCR产物1%琼脂糖凝胶电泳后,采用Image Pro Plus5.0图像分析软件对电泳胶带亮度进行分析。结果:在rhBMP2作用初期,由于OCIF mRNA的表达快速上升,ODF mRNA的表达缓慢增高,二者的表达差异远大于正常生理水平;随作用时间的延长,由于0CIF mRNA的表达下降,ODF mRNA的表达缓慢增高,二者的表达差异逐渐缩小,在作用末期低于正常生理水平。结论:基于0CIF与ODF二者表达的相对变化,HPDLffs在rhBMP2的作用下可能对破骨细胞的形成在初期表现为较强的抑制,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HPDLfs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逐渐转变成为促进其活化的作用。

    作者:吉玲玲;鲍庆江;李昂;饶国州;周洪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研究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体外分离、诱导培养及增殖特点, 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抽取兔骨髓,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BMSC,诱导培养液定向诱导传代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观察Ⅰ型胶原表达,并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细胞矿化作用。结果:体外培养的BMSC贴壁生长,10-14天后形成克隆。细胞形态为均一的长梭形并呈漩涡状排列,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45阴性,CD44阳性。免疫组化可检测到Ⅰ型胶原表达,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并且出现矿化结节。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BMSC,操作简单,细胞易于成活,诱导条件下成骨能力肯定,适合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作者:夏德林;刘道华;贾娟;付光新;陈俊良;周航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腋臭微创手术治疗复发原因及再次手术探讨

    腋臭的治疗方法很多,微创大汗腺清除的手术方式因并发症少、效果较为确切而成为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其手术后较高的复发率是其明显的缺点[1]。微创大汗腺清除复发后的研究和治疗报道相对较少,笔者对2005年2月~2010年5月微创法治疗腋臭156例及术后复发的35例病人进行了临床治疗和随访研究,认为微创大汗腺清除术组合复发后再次微创手术治疗腋臭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杨涛;李俊;高艳丽;李倩;杨定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耳后推进皮瓣联合肋软骨移植一次性修复部分耳廓缺损

    目的:介绍一种一次性修复外伤后部分耳廓缺损的方法。方法:以耳廓缺损缘为蒂形成耳后推进皮瓣,取自体肋软骨雕刻成片状支架与缺损缘拼接,形成耳后筋膜瓣覆盖支架后侧,联合肋软骨供区全厚皮片移植一次性修复部分耳廓缺损。结果:临床应用8例,缺损一次性修复,双侧耳对称,外形满意。结论:联合应用以缺损缘为蒂的耳后推进皮瓣及自体肋软骨移植技术可一次性修复外伤性部分耳廓缺损,具有治疗周期短、效果可靠的特点。

    作者:吴玉家;周国勇;常春娟;贾赤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干细胞用于创伤修复的新进展

    皮肤组织的创伤修复是整形和烧伤外科中常见的问题,它需要在细胞迁移、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沉积的共同作用下,通过三个相互重叠但又彼此不同的阶段:炎症期、增殖期及成熟期来完成[1]。对于较浅的烧伤创面或小面积的皮肤全层缺损,可以通过残存皮肤附件的干细胞再生或临近皮肤的上皮细胞迁移而愈合。对于较深的创面,如:Ⅲ度烧伤创面或大面积的皮肤全层缺损,需要采用自体皮肤或人工组织工程化皮肤进行修复。临床常用的修复方法存在着许多缺点,如:造成供区的损伤,大面积烧伤患者缺乏足够的自体皮肤,而异体皮肤移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等。因此,促进皮肤创伤修复已成为组织修复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研究皮肤创伤愈合修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作者:张英博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左西替利嗪联合初榨橄榄油治疗颜面再发性皮炎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左西替利嗪联合初榨橄榄油对女性颜面再发性皮炎的疗效。方法:选取67例女性颜面再发性皮炎患者,并随机分组,分别外用初榨橄榄油(实验组)和肝素钠软膏(对照组)治疗,同时口服左西替利嗪胶囊5mg,每日1次。于使用前、首次使用后第1周、第2周进行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自觉红斑、干燥、瘙痒、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治疗后第1周、第2周两组比较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第2周有效率明显高于第1周(P<0.05)。结论:左西替利嗪联合初榨橄榄油治疗女性颜面再发性皮炎安全、有效,且2周疗效较好.

    作者:周艳;牟宽厚;韩丹;王莉;冯利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结合邻近皮瓣转移修复难治性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结合邻近皮瓣转移在难治性组织缺损修复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方法:自2010年3月,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结合邻近皮瓣转移修复不同原因造成的大面积深度组织缺损或骨外露患者16例,其中车祸伤后躯体大面积深度组织缺损伴感染创面2例、下肢骨折骨外露创面9例,小腿及足部的慢性溃疡3例,臀骶部褥疮2例。根据不同病情,辅助应用VSD于创面,视创面情况,在5~1 0天后去除或更换VSD装置,待创面缩小、感染控制、肉芽新鲜时应用邻近局部皮瓣或邻位皮瓣转移修复创面。结果:经持续负压引流并根据创面情况更换VSD敷料后,创面感染得到理想控制,创面明显缩小,结合应用邻近皮瓣转移修复,均达到理想效果。结论:持续负压封闭引流能及时清除引流区渗出物和坏死组织,改善局部微循环和促进组织炎症、水肿消退,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缩小创面,只需结合相对简单易行的邻近皮瓣应用即可理想地修复多数难治性组织缺损创面。

    作者:朱飞;刘烨;李小静;宁金龙;汪垠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护理

    皮肤撕脱伤是由于车轮或机器传动带等产生的外力作用致皮肤和皮下组织从深筋膜深面或浅面强行剥脱,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碾挫损伤[1]。大面积皮肤撕脱伤伤情严重而复杂,多因伤后大量失血而发生休克,治疗不当,可致皮肤坏死、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晚期则可因形成慢性溃疡或瘢痕挛缩,严重影响外观和功能[2]。我科于2010年1月至今收治16例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撕脱伤患者,经清创自体皮移植术,治疗效果好,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魏霞;刘毅;李玉环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扩张皮瓣血循环障碍改用真皮下血管网皮片补救1例报道

    皮肤扩张术在烧伤瘢痕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使用,在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时,需根据被修复畸形、缺损及部位,选择恰当的皮肤扩张,如稍有不慎将给患者带很大的痛苦。1临床资料某女,28岁,15年前不慎煤火烧伤右面部,愈合后遗留右面颊色素脱失,右眼角、口周瘢痕挛缩畸形。入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查体:右面颊可见10cm×7cm萎缩性瘢痕,外观平坦与周围皮肤相齐。表面平滑光亮,间杂色素减退及色素沉着,质地柔软,基底松动。右眼角及口角可见增生性瘢痕(稳定期)挛缩牵扯右眼角低于左眼角约0.5cm,右口角瘢痕牵拉下唇红缘外翻,较左侧口角下唇红缘低约0.3cm。行“右锁骨下胸前区扩张器植入术”,扩张器容量600ml,肾形,埋置浅筋膜深层,注射壶置于体外,术中注水120ml。术后1周开始注水,常规注水1次/天,3个月后扩张器注水1200ml。扩张期间无扩张器外露及渗漏现象,继续充分扩张3个月后。在全麻下行“扩张器取出、右面部瘢痕切除松解、扩张皮瓣转移术”,充分利用扩张皮瓣覆盖创面[1]。

    作者:段九梅;贺立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