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玲;王佳琦;郭鑫;于浩;郑行跃;宋维铭;杨文爽;吴佳君;邹翀;薛文丽
目的:评价利用微小种植体作为支抗压低前牙改善露龈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室9例(男5例,女4例)前牙过长,开唇露齿露龈笑的深覆(牙合)病例,年龄18.6~28.3岁,平均24.7岁.9例患者前牙区存在Ⅱ度或Ⅲ度深覆(牙合),5例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牙列前突.9例患者在佩戴固定戴矫治器后在上、下颌前牙区相应部位植入微小种植体,治疗前后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进行测量对比,观察切牙的变化和改善露龈笑的情况.结果:9例患者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均有不同程度的压低,上颌前牙平均压低3.8mm,下颌切牙平均压低3.0mm,深覆(牙合)得到有效的治疗,同时露龈笑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2例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牙根吸收.结论:利用微小种植体支抗能有效地治疗前牙过长开唇露齿,达到真正压低前牙解除深覆(牙合)的效果.
作者:沈焕;王蕾;法永红;蔡兴伟;李亚朋;李冬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痤疮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累及毛囊、皮脂腺的多因素疾病.近年光疗法(phototherapy)治疗痤疮顺时而生,并以其无创有效、确实可行的优点渐为人们所接受.本研究选用一种新的低能量密度Q开关1 064nm近红外激光联合碳霜(激光碳膜术)治疗60例中、重度痤疮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
作者:权腾;蒋鹏;方红芳;张晓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他克莫司软膏联合三重修护特润霜治疗女性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开放试验,他克莫司组给予他克莫司软膏外用,2次/天,待皮疹痊愈后改为1次/天,连用3天后停药;特润霜组给予特润霜外用,2次/天,待皮疹痊愈后仍可维持;联合组给予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每日两次,特润霜外用2次/天,错时使用,待皮疹痊愈后他克莫司软膏改为1次/天,连用3天后停药,特润霜2次/天维持.于就诊的当日,用药的第7、28天复诊,记录皮疹变化,对红斑、丘疹、鳞屑及瘙痒、刺痛的总积分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第7天,联合组的显效率与他克莫司组相当,优于特润霜组;联合组的痊愈率优于他克莫司组或特润霜组.治疗第28天,联合组的显效率和痊愈率均优于他克莫司组或特润霜组.结论:他克莫司软膏联合三重修护特润霜治疗女性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安全性较高,在,临床有-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杨挺;袁惠英;浦洁;毕鸣晔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出于中面部提升简单化的趋势,介绍一种颧脂肪垫提升和SMAS移位的除皱技术.以期改善颧下区域空虚、鼻唇沟加深等中面部老化的问题.方法:采用一种中面部年轻化方法,行颊部耳前SMAS折叠,同时将下垂的颧脂垫缝线悬吊于耳前筋膜,使老化中面部维持长期的提升效果.结果:2006~2010年,在52例面部除皱术中运用该技术,中面部提升效果维持时间长,恢复期短,无面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皮下层的安全剥离避免了面神经分支的损伤.颧脂肪垫悬吊技术辅以SMAS折叠术,避免了较长的恢复期和深层剥离可能导致的损伤.这种方法可作为独立的中面部手术在局麻下实施,操作简单、安全、效果持久.
作者:张志宏;李文志;欧阳钟石;王佳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氟离子浓度对纯钛卡环疲劳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品卡环蜡型制作的纯钛卡环20个,分4组,分别在[F-] =0ppm、500ppm、750ppm,1000ppm的人工唾液中进行测试,初始载荷和疲劳失效前的载荷循环次数被自动记录.疲劳裂纹进行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纯钛卡环在不同测试条件下的初始载荷无差异(P>0.05),在不舍氟的人工唾液中的循环次数高,而随着氟离子浓度增大循环次数降低,分析表明4组之间的疲劳强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纯钛卡环的疲劳强度随着氟离子浓度增大而下降.
作者:王仕刚;李天侠;罗晓婷;樊久铭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地塞米松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背部超长任意皮瓣成活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大鼠血清中TNF-α及皮瓣中内皮细胞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背部皮瓣模型,术后即刻腹腔内一次性大剂量注射地塞米松,皮瓣下均匀滴注bFGF,术后24h内观察TNF-α及ICAM-1的变化,术后7天观察皮瓣成活率及组织学变化.结果:皮瓣成活率联合用药组(58.2±5.2)%>bFGF组(50.5±3.9)%>地塞米松组(48.7±4.2)%>对照组(39.5±3.7)%,(F=32.08,P<0.01);联合用药组与地塞米松组较对照组及bFGF组血清中TNF-α含量达高峰时间更晚,峰值更低,且各组均于术后24h下降明显;各组于术后4h皮瓣组织的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均呈现ICAM-1的mRNA表达,并均于术后8h呈现ICAM-1阳性蛋白表达高峰,对照组及bFGF组明显高于联合用药组和地塞米松组(P<0.01),之后缓慢下降,术后12h仍保持较高水平.结论:地塞米松和bFGF均能促进皮瓣成活,且地塞米松+bFGF促进皮瓣成活优于单用地塞米松和单用bFGF.地塞米松能够延迟血清中TNF-α达到峰值的时间,显著降低其峰值含量,并通过抑制皮瓣中ICAM-1,干预炎症反应起始过程,从而减轻皮瓣炎症反应.
作者:蔺洁;仇树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外科临床工作中,由于骨缺损或者组织填充需要而要求植骨的情况十分多见,但自体骨的来源有限,体积、形态的塑造均受到很大限制,且会对供区组织的连续造成破坏,并有引起并发症的风险;异体植骨可能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少数甚至可引发传染性疾病,所以两者的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人工骨的制备和临床应用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作者:刘家祺;亓发芝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下颌牙弓的有效后移量及找寻下颌牙弓移动的后界.方法:选取涉及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或下颌第三磨牙缺失的病例18例(男6例,女12例).采用种植支抗牵引下牙弓向远中,治疗完成时所有病例均明确到达下颌牙弓后界,即下颌第二磨牙远中到达下颌升支前缘软组织交界处.应用治疗前后的曲断片测量下颌第二磨牙远中到升支前缘的距离.结果:下颌第二磨牙后移量为(3.49±1.21)mm;治疗后磨牙后间隙的长度为(4.43±0.97)mm.结论:下颌牙弓可确定性地实现整体后移;大后移量由磨牙后间隙的长度决定;其后界止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与下颌升支前缘软组织交界处.
作者:韩剑丽;刘进;葛元输;郭鑫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牙隐裂、牙折裂是临床上常见的非龋性牙体疾病.牙纵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牙折裂类型,对该型患牙以往均予以拔除.近年来,随着口腔医学发展,对于折裂牙的保存治疗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的重视.我科自2002~2006年,有条件地选择纵折早期活髓牙,对并进行保存性综合治疗,经4年临床观察均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於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研制具有抗菌、美白、保湿功能的壳聚糖中药面膜.方法:以白芷、黄芩、栀子,金银花、蒲公英提取液为中药原料,以壳聚糖为配伍成分,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明胶为成膜物质,对面膜配方及中药加入方式进行优化.结果:确定面膜制备的佳配方为,3%的壳聚糖溶胶30ml,1%羧甲基纤维素钠和1%明胶组成的复合溶胶20ml,8%的白芷提取液2ml,8%黄芩、栀子、金银花、蒲公英混合提取液8ml.结论:该面膜经初步试用具有-定保湿、美白和抗菌功能,可用于日常皮肤护理.
作者:徐晶;管春梅;王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Epidermodysplasiaverruciformis,EV)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皮肤疾患[1-2] .目前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及某些特定亚型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等与EV的发病有关,EV患者对特定亚型的HPV易感性明显增高,全身泛发扁平疣样和/或花斑癣样损害,日光暴露部位的皮损发生皮肤癌的危险性显著增高,其中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3-6] .
作者:察鹏飞;陈阳;彭铮;张成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改良Z成形术联合活血化瘀中药(田七、丹参)治疗重度内眦赘皮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Z成形术的基本原理,明确固定标志,对重度内眦赘皮实施手术,手术当天开始服用活血化瘀中药,连续7天.结果:术后观察重度内眦赘皮的就医者,经6~12个月随访,术后赘皮消失、泪阜外露适度、睑裂开大并与内眦间距比例协调,内眦角形态良好、睑裂美观自然,所有就医者内眦处手术痕迹不显.结论:本改良Z成形术联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重度内眦赘皮,术后效果好、无复发,手术痕迹不显,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江;孟令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乳牙滞留对恒牙萌出及牙颌面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诊治的400例患者,共2011颗滞留乳牙进行分析,年龄5~18岁.结果:滞留乳牙以下颌乳中切牙多,占24.99%;健康状况正常的有210例,仅占10.42%;其中在有继承恒牙的1994颗中,萌出正常的仅202颗,占10.13%.结论:乳牙滞留可影响患者的牙颌面发育,导致错(牙台)畸形.
作者:赵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对Wistar大鼠睾丸间质体细胞转染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慢病毒,为进一步标记睾丸间质体细胞移植组织工程实验奠定基础.方法:获取Wistar大鼠睾丸间质体细胞,用慢病毒转载绿色荧光对其转染标记,体外培养,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生长、增殖等情况.回植于去势鼠体内,培养一定时期后取心脏血进行雄激素的检测.结果:睾丸间质体细胞于90h后,在荧光显微镜蓝光激发波长下,可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转染率达80%.传代后的细胞仍能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回植后血清学检测有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激素检出.结论:经GFP转染后的睾丸间质体细胞仍具有睾丸间质体细胞的特性.采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慢病毒标记睾丸体细胞中梭形及不规则形细胞(SLCs等)转染细胞效率高且持久,简便有效,且能保持睾丸间质体细胞原有生物学特性.
作者:李鸣;徐枫;徐红霞;王晓云;樊星;毕宏达;邢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近年来,工业、交通、能源等呈现高速发展,与此相关的大面积创伤、组织缺损病例也在逐年增加.这类创伤在修复后多遗留不同程度的畸形和功能障碍,尤其是颜面部创伤畸形,其治疗仍是整形外科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该部位修复要求高、供区少,常规治疗方法如植皮、皮瓣、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等很难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预构皮瓣已逐渐成为-种有效治疗创伤复杂且修复要求高的畸形或缺损的手段.
作者:马旭;杨大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聚合瓷改良式马里兰桥在单个前牙缺失美容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单个前牙缺失病例为操作对象,进行舌侧牙体预备及邻缺隙侧针道预备后,制作马里兰桥修复体,利用聚合瓷材料制作桥体部分,临床试戴后粘固.结果:对11例单个前牙缺失患者进行聚合瓷改良式马里兰桥修复后,经过1年随访,仅出现1例脱落,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结论:聚合瓷改良式马里兰桥具有美观效果好、磨削牙体组织少、不易变色、易于被患者接受等优点,在临床前牙美容修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牛林;逯宜;刘越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应用改进的综合方法对中下面部进行三维除皱术,以恢复年轻时的面部立体轮廓形态.方法:局部麻醉下进行中下面部三维除皱术,术中应用了改进的筋膜悬吊、面颊部软组织折叠,下颌部超声去脂、面部局部吸脂、脂肪充填等手术方法;其中将传统的筋膜悬吊改进为多层次的分段提紧和选择性的连续提紧方法.结果:2006年1月~2009年10月间,采用此法完成手术56例,不仅提高了除皱效果,还减少了愈合后瘢痕的形成.结论:通过以上手术方法不仅术后除皱效果良好,而且使面部轮廓形态得到了显著改善,三维面部年轻化的概念也得到了体现.
作者:王晓媛;王雪顽;田丽萍;齐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皮肤的抗衰老作用.方法:健康4月龄昆明种小鼠12只,作为青年对照组(A);健康18月龄昆明种小鼠60只,随机分成5组:老年空白对照组(B)、老年阳性对照组(C)、老年绞股蓝皂苷时照组(D)、老年白藜芦醇高剂量组(E)、老年白藜芦醇低剂量组(F).每日灌胃给药,以生化分析方法测定GSH及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结果:与青年对照组对比其余五个老年组的GSH和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在药物的作用下明显提高.结论:白藜芦醇能够延缓小鼠的衰老.
作者:张效莉;吴景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脂质代谢障碍性疾病患者剧增,睑黄瘤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高.我科自2006年以来,应用手术切除法治疗睑黄瘤,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曹丽娜;张继忠;陈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针高频电凝治疗体表血管瘤的治疗效果、适应证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7年7月~2010年12月应用小针高频电凝治疗体表血管瘤876例,共913处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共913处病变,治愈率58.16%,显效率30.23%,门诊随访时间6~20个月.108处出现色素沉着(11.8%),45处出现表浅性瘢痕(4.9%),3处出现局部感染(0.3%),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及意外损伤.结论:小针高频电凝治疗体表血管瘤是-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尤其适合于中小面积体表血管瘤及残余血管瘤的治疗,能较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结构的解剖形态和功能,加速血管瘤的消退.
作者:陈石海;吴伟民;于海生;刘庆丰;韦强;廖明德;蒙旭昌;马珂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