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动脉瘤合并胸主动脉瘤1例

张新东;陈月芹;孙占国;史志涛;李慧

关键词:肺动脉瘤, 胸主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患者女,43岁,体检疑诊纵隔占位,无高血压及先天性心脏病病史,有肺结核病史.X线检查:胸片示左上肺门高密度影,边缘清晰、光滑,外缘可见弧形钙化;胸部透视见肺动脉段局限性瘤样突出,随心动周期呈规律性搏动,疑诊动脉瘤.双源CTA:主肺动脉局部增宽,左侧壁近左肺动脉处见囊袋状瘤样突起,大横断面约34.7 mm×41.5 mm,呈均匀明显强化,强化特征与肺动脉一致,其内未见低密度充盈缺损,瘤壁略厚并蛋壳样钙化;双侧肺动脉形态未见异常;降主动脉动脉起始处管径24.1 mm,其后血管梭形扩张,宽处管径约39.9 mm,管壁可见点状钙化.诊断:主肺动脉动脉瘤合并胸主动脉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肺动脉瘤合并胸主动脉瘤1例

    患者女,43岁,体检疑诊纵隔占位,无高血压及先天性心脏病病史,有肺结核病史.X线检查:胸片示左上肺门高密度影,边缘清晰、光滑,外缘可见弧形钙化;胸部透视见肺动脉段局限性瘤样突出,随心动周期呈规律性搏动,疑诊动脉瘤.双源CTA:主肺动脉局部增宽,左侧壁近左肺动脉处见囊袋状瘤样突起,大横断面约34.7 mm×41.5 mm,呈均匀明显强化,强化特征与肺动脉一致,其内未见低密度充盈缺损,瘤壁略厚并蛋壳样钙化;双侧肺动脉形态未见异常;降主动脉动脉起始处管径24.1 mm,其后血管梭形扩张,宽处管径约39.9 mm,管壁可见点状钙化.诊断:主肺动脉动脉瘤合并胸主动脉癌.

    作者:张新东;陈月芹;孙占国;史志涛;李慧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组织多普勒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失同步运动

    目的 运用多普勒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分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左心室壁运动的失同步特点.方法 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为病例组,30名正常人为对照组.获取标准心尖二腔、心尖四腔、心尖长轴切面的二维彩色组织多普勒图像,脱机测量左心室各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时间间期并计算不同步指标.结果 ①对照组左心室同一室壁内不同节段、不同室壁同一节段的收缩期达峰时间(Ts)、舒张早期达峰时间(T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失同步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HF患者左心室壁运动普遍存在失同步性.QTVI可以定量、客观地评价心脏失同步运动.

    作者:张永恒;吴晓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MRI诊断女子排球运动员髌腱腱病

    目的 探讨女子排球运动员髌腱腱病(PT)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4名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运动员60个膝关节的MRI资料.结果 60个膝关节中,41个(26例)有PT(PT组),患病率76.47%,其中信号增强2级以上占82.93%(34/41).13名19个膝关节阴性为对照组.PT组髌腱近端、中点、下止点前后径分别为(9.21±2.31)mm、(5.39+1.01)mm、(6.53±1.32)m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组髌腱近端前后径与分级相关(r=0.334,P<0.01).PT急性期髌腱近端增粗,TlWI低信号,T2WI中、高信号,FS-PDWI高信号;慢性期髌腱近端呈“V”形增粗增厚,T1WI低信号,T2WI中、低信号,FS-PDWI中等信号.髌腱近端后缘紊乱不清晰、髌腱中部和下止点信号增强以及髌骨下极增生等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膝可见髌骨下极不规则片状、大小不一的信号增强.结论 女子排球运动员PT患病率较高.MRI有助于明确诊断、分期分级,鉴别髌骨下极损伤,监控康复效果以及评估运动能力.

    作者:卫雍绩;郏潜新;屈辉;鲁智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基于Contourlet的医学图像融合技术探讨

    针对不同医学影像设备获得的多源图像信息有效融合和综合利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ontourlet区域特性的医学图像融合算法——CRSIF算法,借助于Contourlet变换的优良特性,在Contourlet变换域使用加权平均和选择方式实现频域系数的有效融合,对低频子带采用局部加权能量作为评价标准,高频子带采用区域加权Contourlet对比度的树型结构设计,以满足区域的融合规则.对CT/MR脑部医学图像的仿真分析表明,该算法可克服传统规则下融合图像不连续及产生毛刺和斑点的缺陷,使融合图像与人类视觉系统的感知特性相吻合.

    作者:徐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能谱CT佳单能量成像去除体模对比剂硬化伪影及图像噪声

    目的 选择CT能谱成像的佳单能量水平,以小化对比剂所致的线束硬化伪影(BHA)和图像噪声.方法 9支含有不同浓度碘溶液(浓度分别为100.0、50.0、30.0、20.0、10.0、5.0、2.0、0.7、0.4 mg/ml)的硬塑料试管,将浓度高者置于塑料体模的中心,将其余8支按浓度梯度依次等距环形排列于体模周边.分别采用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模式和能谱(GSI)模式进行扫描,共获得1组120 kVp混合能量和21组单能量图像.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4分量表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目测评分,测量并比较图像内指定区域(硬化伪影明显处)的噪声值(以SD值表示)及BHA.选取噪声及BHA低、图像主观评分高的单能量图像,与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图像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选定组间数据差异.结果 21组单能量图像中,85 keV和90 keV图像的主观评分高,图像噪声及BHA低.与120 kVp混合能量图像比较,上述两组单能量图像噪声分别降低了约82.5%和82.0%(P均<0.001),BHA分别降低了约96.1%和95.7%(P均<0.001),主观评分提高了1倍.但85 keV及90 keV两组单能量图像间噪声和BH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2、0.817).结论 与传统120 kVp混合能量图像相比,CT能谱成像能够提供一系列单能量图像,其中85 keV和90 keV佳单能量图像能够显著降低图像噪声和对比剂产生的线束BHA,提高图像质量.

    作者:王万勤;刘斌;周勇;吴兴旺;余永强;汪洁;王乐;张帅;沈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超声诊断舌根部异位甲状腺合并结节形成1例

    患者女,49岁,无任何不适,体检发现血清FT3、FT4正常,TSH偏高.超声:颈前正常甲状腺位置未见正常甲状腺结构,皮下组织及肌肉层次结构清楚,气管、颈总动脉及颈内静脉未见异常.于舌根部两侧见中等均质回声,与甲状腺实质类似,正中是否相连显示不满意,其右侧范围约35 mm×27 mm,内见约15 mm×12mm低回声,边界欠清晰,形态尚规则,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图1A),左侧范围约25 mm×26 mm;考虑异位甲状腺可能(右侧者合并结节形成).

    作者:黄淑英;柴启亮;陈悦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三维超声诊断胎儿小下颌畸形的价值

    目的 应用三维超声定量检测胎儿下颌骨位置及大小,为产前诊断小下颌畸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经腹三维超声观察且比较188胎20~36孕周正常胎儿(正常组)及7胎小下颌畸形胎儿(异常组)下颌骨发育情况,测量胎儿颜面部角度及下颌骨宽度与上颌骨宽度之比,分析其与孕周的关系,并比较两组测量数据.结果 188胎中,成功测量178胎的全部下颌骨指标.正常胎儿颜面部角度为(62.37土6.23)°,与孕周无相关性(r=0.001,P-0.757),颜面部角度<49.90.诊断为颏后缩;下颌骨宽度与上颌骨宽度之比为0.98土0.09,在观察孕期内无显著变化,下颌骨宽度与上颌骨宽度之比<0.80诊断为下颌骨短小.7胎下颌骨短小且颏后缩,产前超声诊断为小下颌畸形,为产后或尸检结果证实.结论 应用三维超声测量胎儿颜面部角度及下颌骨与上颌骨宽度之比可在产前定量诊断小下颌畸形.

    作者:杨姝;蔡爱露;辛忠秋;李婷;刘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中ECG“不稳定波形”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 评估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Flash模式)中ECG呈现的“不稳定波形”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Flash模式冠状动脉成像的73例连续病例,与采集数据前ECG波形比较,观察采集数据的单个R-R间期中波形变化.采用4级法评估图像质量.结果 组1(30例)为“不稳定波形”组,组2(43例)为“稳定波形”组.“不稳定波形”发生于数据采集时和(或)数据采集完成后,表现为基线抬高或下移,P波或QRS波群倒置、宽大畸形,T波~P波之间无命名的波形,波形呈M形、W形、V形或A形,但R-R间期无变化.以血管段及患者为单位,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可评估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前门挖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时,仅在图像采集RR间期呈现的ECG“不稳定波形”可能为伪差,不对图像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作者:王小玲;赵青;佟海滨;宋庆桥;薛超;张民;杨树华;王群;汪平;石凤祥;徐磊;方继良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超声微泡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大鼠阴茎组织

    目的 探讨超声靶向破坏微泡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VEGF165)转染于高脂模型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的可行性.方法 以含4%胆固醇及1%胆酸饲料饲养36只2月龄雄性SD大鼠3个月,建立大鼠高脂模型,将其随机均分为高脂模型组(对照组)、VEGF165组和1.O W/cm2超声十微泡+ VEGF165组(US+ MB+ VEGF165组).于基因转染后7天处死大鼠,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165基因表达水平,以Western Blot检测大鼠阴茎组织VEGF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大鼠阴茎组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蛋白质表达.结果 转基因7天后,US+MB+ VEGF165组VEGF165基因水平明显高于VEGF165组及对照组(P均<0.05),其阴茎海绵体组织VEGF蛋白质表达较VEGF165组及对照组增加(P均<0.05);IHC结果显示,US+ MB+ VEGF165组大鼠阴茎组织eNOS较其他组高表达(P均<0.05).结论超声靶向破坏微泡可介导VEGF165基因在大鼠高脂模型阴茎海绵体组织的高效转移,为基因治疗高脂勃起功能障碍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唐海林;王志刚;李巧;李攀;冉海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胎儿超声心动图产前诊断二尖瓣发育异常

    目的 探讨胎儿超声心动图在产前诊断二尖瓣发育异常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9胎胎儿二尖瓣发育异常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并与随访结果比较.结果 二尖瓣闭锁47胎(47/79,59.49%),二尖瓣重度狭窄22胎(22/79,27.85%),二尖瓣反流10胎(10/79,12.66%),其中轻度反流4胎,中度反流4胎,重度反流2胎.胎儿超声心动图可清晰显示胎儿二尖瓣形态、结构以及开闭活动,CDFI可显示二尖瓣跨瓣血流情况,评价血流动力学情况.结论 胎儿超声心动图在二尖瓣发育异常的产前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娇;朱琦;郭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产前超声检测中孕期胎儿心脏发育

    目的 建立21~25孕周正常胎儿心脏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 采用节段分析法对203胎中孕期(21~25周)正常妊娠单胎胎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脏房室、肺动脉、主动脉、动脉导管内径及房室瓣血流速度、半月瓣血流速度、动脉导管血流速度及静脉导管血流速度.对各测量值与孕周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 ①心脏各房室、大血管及动脉导管内径随孕周增加而增大;②肺动脉与升主动脉内径比值不随孕周改变;③房室瓣口血流峰值流速不随孕周改变;④三尖瓣及二尖瓣血流A峰大于E峰;⑤半月瓣口、动脉导管、静脉导管血流峰值流速随孕周增加而增大.结论 建立21~25孕周胎儿心血管各结构内径及血流动力学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可为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提供参考.

    作者:伍颖恒;马小燕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弥漫型丛状神经纤维瘤病超声图像分析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5例弥漫型丛状神经纤维瘤病的超声表现,综合有关文献资料,观察其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征.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一2010年1月我院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弥漫型丛状神经纤维瘤病的患者,女3例,男2例,年龄17~39岁,平均(24.8±8.3)岁.

    作者:杨裕佳;凌文武;邱逦;蒋璐蔓;王红;刘春乘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超声造影导向活检在常规超声检查阴性前列腺癌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匹配成像(CnTI)技术在靶向引导常规超声无可疑前列腺癌病灶前列腺穿刺活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6例因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4.00 ng/ml)而常规超声未发现明确病灶的患者在穿刺前行经直肠前列腺CnTI实时扫查.在超声引导下对患者行底、中、尖三切面10点穿刺,如相应穿刺点有可疑病灶,则直接对病灶进行活检.统计分析CnTI实时扫查图像结果与病理结果.结果 56例患者共穿刺560针,穿刺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11例(11/56,19.64%)共39针(39/560,6.96%),CnTI实时扫查检出7例(7/11,63.64%)共22针(22/39,56.41%).在4例CnTI实时扫查假阴性病例中,2例仅有1针穿刺点阳性,1例2针穿刺点阳性,1例3针穿刺点阳性,其Gleason分值均为6分.CnTI实时扫查真阳性与假阴性前列腺癌穿刺点Gleason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 vs 6.6,P =0.134).结论 对血清PSA升高但常规超声未发现明确前列腺癌病灶的患者,经直肠前列腺CnTI实时扫查有助于检出前列腺癌可疑病灶并指导前列腺穿刺活检.

    作者:谢少伟;李凤华;李红丽;夏建国;杜晶;郭祎芬;辛玫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特征与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CEUS增强特征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136例患者有无颈动脉斑块.将颈动脉斑块CEUS增强特征分为3级:无增强(1级)、基底部增强(2级)和中心部增强(3级).比较脑梗死和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CEUS增强特征,随访观察各级增强颈动脉斑块患者中的新发脑梗死病例比例.结果 近期脑梗死同侧颈动脉斑块出现2级、3级增强者分别占30.77%(16/52)和40.38% (21/52),陈旧性脑梗死为28.00%(21/75)和21.33%(16/75),无脑梗死患者为24.03% (31/129)和8.53% (11/129),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56,P<0.01).随访发现,1、2、3级增强斑块,同侧大脑半球新发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47% (2/136)、8.93% (5/56)和7.14%(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CEUS增强特征与脑梗死关系密切.

    作者:白志勇;李敬府;杨玉杰;张华斌;刘蕾;李小刚;贾建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声脉冲辐射力成像( ARFI)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具备定性和定量分析组织弹性的能力.本文就ARFI技术在肝脏疾病的应用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光晨;吴长君;倪子龙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超声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胎儿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右心室功能

    目的 运用超声速度向量成像技术( VVI)评估胎儿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HLHS)右心室功能,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Ⅰ组为56胎HLHS胎儿:分为Ⅰa组(心室腔狭小,30胎)和Ⅰb组(心室腔不可见,26胎),Ⅱ组为147胎正常胎儿(正常对照组).通过Syngo US Workplace VVI工作站处理胎儿标准四腔心二维动态图,获得右心室心肌的运动参数,包括应变(S)、收缩期应变率(SRs)、舒张期应变率(SRd)、收缩期达峰速度(Vs)、舒张期达峰速度(Vd).结果 Ⅰ组与对照组比较,右心室心肌各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 a和Ⅰb组比较,右心室心肌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Vs与孕周呈正相关(r=0.835,P<0.05),Vd与孕周无显著相关性(r=0.013,P>0.05).结论 HLHS胎儿右心室收缩功能增强,舒张功能受损,孕中晚期Vs随孕周增加的程度高于正常胎儿.VVI为探讨胎儿心肌发育的生理及病理学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作者:夏珣;李胜利;余艳红;文华轩;廖玉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扩散张量成像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诊断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的价值.方法 对22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12例,良性脑膜瘤10例),测量肿瘤实质区与健侧正常脑组织的平均ADC值和FA值,比较测值,并观察两种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影响.结果 星形细胞瘤及脑膜瘤患者肿瘤实质区FA值均较健侧正常脑组织降低(P均<0.05);星形细胞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较健侧正常脑组织高(P<0.05),脑膜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与健侧正常脑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患者比较,肿瘤实质区ADC值、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DTT图中,星形细胞瘤多数表现为纤维束部分中断、受压、偏移或变形、移位;脑膜瘤纤维束呈现为稀疏、移位.结论 测量肿瘤实质区ADC值和FA值可鉴别脑内和脑外肿瘤如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DTT可清晰显示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浸润、破坏和推移,有利于术前制定手术方案.

    作者:魏璇;金国宏;张国栋;马金宇;李德刚;朱凯;赵建国;李宁富;张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DWI鉴别诊断实质性肝脏肿瘤的价值

    目的 探讨DWI鉴别诊断实质性肝脏良性与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肝腺瘤、14例肝局灶性增生(FNH)及32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25例肝癌和7例转移瘤)的DWI定量分析结果,比较肝脏FNH和腺瘤与肝脏恶性肿瘤ADC值的差异.结果 7例肝腺瘤9个病灶的平均ADC值为(1.05±0.28)×10-3mm2/S,14例FNH 18个病灶的平均ADC值为(1.13±0.46)×10-3mm2/s,32例肝脏恶性肿瘤49个病灶的平均ADC值为(0.96±0.29)×10-3mm2/s(b=800 s/mm2).FNH、肝腺瘤与肝脏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DC值对实质性肝脏良性肿瘤(FNH和肝腺瘤)与肝脏恶性肿瘤的鉴别无帮助.

    作者:沈新平;冯飞;聂伟霞;吕建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腹膜假黏液瘤的超声特征与病理分型对照分析

    目的 观察腹膜假黏液瘤(PMP)的超声特征并与病理分型进行对照分析,探讨术前超声诊断PMP的价值.方法 收集PM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学特征分腹膜弥漫性黏液腺瘤病(DPAM)、腹膜黏液腺癌病(PMCA)及交界性病变(PMCA-I/D)3型,分析不同病理分型的超声特征.结果 经病理证实为PMP且有术前超声资料的患者49例,DPAM 14例、PMCA-I/D 17例、PMCA 18例.超声检查显示92.86% (13/14) DPAM、88.24% (15/17) PMCA-I/D和83.33%(15/18)PMCA存在腹腔积液.64.29%(9/14)DPAM、29.41% (5/17)PMCA-I/D和55.56% (10/18) PMCA的肝脏表面及35.71 %(5/14)DPAM、11.76% (2/17) PMCA-I/D和27.78% (5/18) PMCA的脾脏表面有黏液结节产生的压迹.PMCA更倾向于伴有肝脏黏液结节浸润(P=0.045).64.29% (9/14)DPAM、70.59% (12/17)PMCA-I/D和83.33%(15/18)PMCA伴腹膜种植结节.PMCA者更倾向于伴有网膜饼(P=0.018).结论 PMP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特异性.虽然不同病理类型的患者均可出现内脏表面压迹和腹膜种植,但肝脏浸润和网膜饼更常见于PMCA.

    作者:李岩密;唐杰;郭爱桃;汪龙霞;王军燕;于德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右心室功能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右心室功能的价值.方法 依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将44例T2DM患者分为无微血管病变组(T2DM Ⅰ组,n=19)和合并微血管病变组(T2DMⅡ组,n=25),另选28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NC组).应用STI技术于静息状态下采集心尖四腔切面二维图像,分析右心室游离壁各节段峰值应变、应变率指标.结果 与NC组比较,T2DM l组各节段收缩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以及基底部的收缩期峰值应变(ε)和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减低(P<0.05),T2DMⅡ组各节段的ε、SRs、SRe、SRa明显减低(P<0.05);与T2DM Ⅰ组比较,T2DMⅡ组基底部的ε、SRs、SRe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I技术测量右心室游离壁应变及应变率能够无创地评价T2DM患者右心室功能.

    作者:张琳;张军;苏海砾;朱永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