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创伤性膈肌破裂32例诊治体会

武有林;严星荣

关键词:膈肌破裂, 创伤性膈疝
摘要:目的 报告32例膈肌破裂与创伤性膈疝的诊治体会.方法 对该院收治的32例创伤性膈肌破裂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32例中,开放性损伤12例,闭合性损伤20例,26例并发创伤性膈疝.经X线检查,18例有阳性发现; 16例行CT检查,结果 均为阳性;术前确诊24例(75%),治愈28例,死亡4例(12.5%).结论 CT和X线检查是诊断膈肌破裂和创伤性膈疝的主要依据.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巨大腹壁切口疝的现代外科治疗

    腹壁巨大切口疝的修补是很困难的手术,在一些特殊的病例中,由于患者的全身情况严重恶化使得切口疝无法修补,如年老、病态性肥胖及呼吸功能严重紊乱的患者。

    作者:李基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疝和腹壁外科的现状与进展

    疝是普通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外科基本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受到普外各级医师的重视。

    作者:马颂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在局麻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附70例报告)

    目的 报告在局麻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体会.方法 对该院70例腹股沟疝患者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后的早期自主活动、进食、排尿以及住院日期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在局麻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之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有更宽的手术指征,且术后进食早,下床早,排尿困难明显降低,住院时间缩短,费用也较低.结论 在局麻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对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简单易掌握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郭志义;黄俊伟;李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76例体会

    我院自1999年以来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腹股沟疝修补76例,其中男69例,女7例,年龄17~72岁,平均45岁.

    作者:陈健林;夏庚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1 Th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the recurrent groin herniasEver since the advent of elective surgical intervention for inguinal hernia recurrences have been observed.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部影像学与腹部外科学的关系

    1 腹部影像学的现状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B超等断面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以前,腹部疾病的诊断常常遇到一些难题,而上述各种断面成像技术应用于腹部之后,使腹部疾病的诊断发生了质的变化。对大部分腹部疾病,术前均能做出比较明确的定位与定性诊

    作者:宋彬;周翔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阻塞性黄疸大鼠肾脏自分泌内皮素的变化及其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时肾脏自分泌内皮素(ET)的变化及其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结扎胆总管 (BDL)制备阻塞性黄疸大鼠模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鼠仅行假手术.分别于术后5、10及15 d,两组各取10只大鼠检测其肾脏对氨基马尿酸清除率(CPAH)、菊粉清除率(CIN)和钠排泄分数(FENa+),并用鲎试剂法测定血浆内毒素(EX)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肾动、静脉血浆及肾组织中ET-1含量.结果 ①实验组术后5 d仅 FENa+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术后10 d起,CPAH、CIN及FENa+呈进行性下降,术后15 d FENa+已较对照组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②实验组术后血浆EX水平呈进行性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③实验组术后肾动脉血浆ET-1水平呈持续性降低,而肾静脉血浆及肾组织中ET-1含量呈持续性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④血浆EX水平与肾组织ET-1含量呈正相关(r=0.762 4,P<0.01),肾组织ET-1含量与CPAH和 CIN呈负相关 (r=-0.883 2,P<0.01; r=-0.945 2,P<0.01)、与FENa+呈正相关(r=0.873 4,P<0.01).结论 内毒素血症及其诱导的肾内ET分泌增加在阻塞性黄疸所致大鼠肾损害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丰深;何振平;段恒春;李昆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老年腹股沟疝的外科治疗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尤其多见于老年患者。据美国健康中心资料,美国每年因疝手术住院患者约68万人,其中1/3(34%)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1]。

    作者:王广义;杜晓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股沟复发疝的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领域里常见的疾病之一。

    作者:唐健雄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02] 简述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诊治现状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是一个近百年来未引起重视的问题.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Marey、Heinricios和Wendt等发现,腹内压升高到27~46 cmH2O时可导致动物呼吸功能不全、心血管功能紊乱和肾功能不全,甚至死亡.

    作者:贾乾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阻塞性黄疸患者并发肾功能损害时血清一氧化氮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患者并发肾功能损害时血清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5例阻塞性黄疸并发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血清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BUN和Cr值进行检测,并以26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阻塞性黄疸组BUN和Cr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NO和NOS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1).相关分析显示,NO与BUN和Cr呈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19和-0.553(P<0.01).结论 阻塞性黄疸并发肾功能损害时其血清NO和NOS下降,提示NO在阻塞性黄疸时对肾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王华;李智宇;张小文;李越华;李立春;王炳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胆石的手术治疗

    我院自1997年3月至2002年6月共收治5例合并胆石症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25~62岁,平均43岁.

    作者:胡强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分布特征的CT、MR表现探讨

    目的 探讨胆囊癌腹部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CT、MR影像表现.方法 以37例经手术与病理检查证实,并同时伴有中、上腹部区域内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短径≥1.0 cm)的胆囊癌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1例行螺旋CT增强扫描,6例行MR扫描.由3位医生集体阅片,着重观察中、上腹部区域淋巴结的大小、位置及分布情况.结果 该37例中,①门腔间隙-胰头后组肿大淋巴结出现率为89.1%(33/37),并主要分布于门腔间隙和胰头后方;②腹腔动脉干组肿大淋巴结出现率为78.3%(29/37),并主要分布在肝总动脉、腹腔动脉干周围;③肠系膜血管组肿大淋巴结出现率为29.8%(11/37),并分布于肠系膜上动脉胰后段周围;④腹主动脉组肿大淋巴结出现率为51.3%(19/37),并主要分布于左肾静脉平面的腹主动脉左侧和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结论 胆囊癌转移所致的肿大淋巴结主要分布在门腔间隙-胰头后方、腹腔动脉干周围、肠系膜上动脉周围以及腹主动脉周围.这种分布特点与胆囊-胰后区、胆囊-腹腔动脉干和胆囊-肠系膜这3条胆囊淋巴引流途径有关.CT和MR影像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胆囊癌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作者:徐隽;宋彬;严志汉;刘再毅;陈卫霞;陈宪;熊燕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03] 简述门静脉高压的外科治疗现状并作出评估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支持对1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并与同期22例未采用上述治疗措施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生长抑素用思他宁,并按6 mg/d持续静脉滴注;肠外营养支持视临床情况按常规给予.结果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具有较佳的治疗效果.

    作者:易瑛;刘勇;刘山;何咏林;徐晓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卵黄管未闭、内疝形成导致肠梗阻1例报告

    患者,男,27岁,因腹痛、腹胀,停止从肛门排便、排气2天伴恶心、呕吐入院.

    作者:王茂旭;刘厚东;郑建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在外科领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主要是为了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外科手术后的切口感染和手术部位的深部腔隙或器官感染,如胸腔感染、腹腔感染、脓肿形成等。

    作者:黎沾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进展期胆囊癌的转移方式和扩大根治术

    目的 介绍进展期胆囊癌转移方式和手术方法的新进展.方法 对近5年来国内外关于进展期胆囊癌的转移和手术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淋巴转移和肝浸润是进展期胆囊癌的主要转移方式,日本胆道外科协会的胆囊癌分期比国际抗癌联盟的分期更为合理.进展期胆囊癌中,T2n1~2M0的患者行胆囊癌根治术效果好;对侵及周围脏器但尚无n3转移的患者,可实施扩大根治术;对已有n3、n4淋巴结转移或手术已不能完整切除肿瘤的患者,手术意义不大.结论 胆囊癌分期以采用日本胆道外科协会的标准为宜.对进展期胆囊癌的病例选择性的行扩大根治术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韩玥;石景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细胞凋亡与增殖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囊状、梭状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壁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关系,了解细胞凋亡/增殖在胆总管囊肿中的作用.方法 以胆总管囊状扩张组32例、梭状扩张组35例及胆总管结石致胆管扩张组(对照组)25例为研究对象.术中取部分胆总管壁送检,观察胆总管壁损伤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凋亡的相关指标bcl-2、bax及细胞增殖指标PCNA的表达;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囊状扩张组胆总管壁粘膜上皮细胞破坏严重,梭状扩张组镜下所见与囊状扩张组相似,但程度较轻.对照组胆总管粘膜上皮细胞破坏轻,其凋亡细胞呈散在分布,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凋亡阳性率较低,分别为(2.74±1.00)%和(2.95±0.87)%; bcl-2、bax表达率较低,水平相似(P> 0.05); PCNA表达率较高,分别为(3.74±1.00)%和(3.71±1.77)%.囊状扩张组与梭状扩张组囊壁残留上皮中的bcl-2和PCNA表达率低,分别为(0.99±0.51)%和(0.90±0.38)%; bax呈高表达,bcl-2呈低表达,凋亡细胞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3.94±4.77)%和(7.51±3.46)%;成纤维细胞中的PCNA表达率较高,分别为(9.91± 2.91)%和(9.70±3.18)%,bax呈低表达,bcl-2呈高表达,凋亡细胞阳性率较低,分别为(3.74±2.12)%和(4.46±2.41)%.两组之间上述各项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的bcl-2和bax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 细胞凋亡在胆总管囊肿形成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爱民;雷正明;黎靖;植勇;龙汉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