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赵玉沛;刘卫平;邓伊伶
目的 报道楔形切开浆肌层的全阑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 对72例根部肿胀增粗、坏疽穿孔合并盲肠壁增厚的急、慢性阑尾炎,从基底部楔形切开盲肠浆肌层,进行全阑尾切除术.结果该72例中无一例发生粪瘘、残端出血、残株炎及肠粘连等并发症.结论合理应用从基底部楔形切开盲肠浆肌层的全阑尾切除术可有效预防根部肿胀增粗、坏疽穿孔的阑尾切除术后的粪瘘、残端出血、残株炎及肠粘连等并发症.
作者:孙浩;周明川;余厚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8肽(SS-8)对人原发性肝癌细胞凋亡和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肝癌细胞SMMC-7721,用10 μg/ml SS-8处理后,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癌细胞凋亡率和c-myc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SS-8使实验组S期和G2/M期细胞数减少、G0/G1期细胞数增加,两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6.1%和 14.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SS-8作用24 h后,实验组c-myc蛋白表达水平为0.833±0.03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0),而在SS-8作用48、72、96、120和144 h后,实验组c-myc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 0.818±0.04、0.721±0.029、0.669±0.026、0.648±0.045和0.642±0.028,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SS-8有诱导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和降低c-myc蛋白表达的作用.
作者:张燕玲;张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我院自1997年3月至2002年6月共收治5例合并胆石症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25~62岁,平均43岁.
作者:胡强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腹壁巨大切口疝的修补是很困难的手术,在一些特殊的病例中,由于患者的全身情况严重恶化使得切口疝无法修补,如年老、病态性肥胖及呼吸功能严重紊乱的患者。
作者:李基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 报告1例分期肝肾联合移植,并探讨分期肝肾联合移植治疗技术及其效果.方法 对1例晚期乙型肝炎肝硬变伴肾功能衰竭患者实施原位肝移植术,所用免疫抑制方案为环孢霉素A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用药,于肝移植术后3个月行肾移植术.结果 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但肾功能持续恶化,经血液透析治疗无效而行肾移植术.患者肝肾联合移植术后9个月,一般情况良好,移植肝和移植肾功能均正常.结论 对肝移植后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功能衰竭,当血液透析治疗无效时可再行肾移植术.同时,免疫抑制剂用量并未增加.
作者:王学浩;吴宏飞;张峰;钱建民;钱立新;李相成;刘军;李国强;成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 考察皮下通道型胆囊肝胆管成形术(STHG)治疗肝胆管结石及胆管狭窄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对该院1994年12月至2000年6月期间行STHG手术的59例患者的术后中、远期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THG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而且并发症的种类也较少;本组病例术后无返流性胆管炎的表现,也无胃肠道功能紊乱和吻合口溃疡发生.结论 STHG既保存了胆囊及Oddi括约肌功能,又保证了胆汁的生理流向,还能防止肠液的返流,从而避免了术后消化功能紊乱和返流性胆管炎的发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肝胆管结石和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术式.
作者:王雨;田伏洲;蔡忠红;汤礼军;张晓琼;李旭;赵铁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时肾脏自分泌内皮素(ET)的变化及其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结扎胆总管 (BDL)制备阻塞性黄疸大鼠模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鼠仅行假手术.分别于术后5、10及15 d,两组各取10只大鼠检测其肾脏对氨基马尿酸清除率(CPAH)、菊粉清除率(CIN)和钠排泄分数(FENa+),并用鲎试剂法测定血浆内毒素(EX)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肾动、静脉血浆及肾组织中ET-1含量.结果 ①实验组术后5 d仅 FENa+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术后10 d起,CPAH、CIN及FENa+呈进行性下降,术后15 d FENa+已较对照组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②实验组术后血浆EX水平呈进行性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③实验组术后肾动脉血浆ET-1水平呈持续性降低,而肾静脉血浆及肾组织中ET-1含量呈持续性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④血浆EX水平与肾组织ET-1含量呈正相关(r=0.762 4,P<0.01),肾组织ET-1含量与CPAH和 CIN呈负相关 (r=-0.883 2,P<0.01; r=-0.945 2,P<0.01)、与FENa+呈正相关(r=0.873 4,P<0.01).结论 内毒素血症及其诱导的肾内ET分泌增加在阻塞性黄疸所致大鼠肾损害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丰深;何振平;段恒春;李昆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是一个近百年来未引起重视的问题.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Marey、Heinricios和Wendt等发现,腹内压升高到27~46 cmH2O时可导致动物呼吸功能不全、心血管功能紊乱和肾功能不全,甚至死亡.
作者:贾乾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在双侧腹股沟疝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9年5月至2002年4月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双侧腹股沟疝25例,其中采用充填法18例, 双层补片5例, 一侧充填一侧双层补片2例.结果 全组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 术后5~7 d出院,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 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手术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是治疗双侧腹股沟疝的佳术式.
作者:陈志新;胡建昆;陈佳平;肖乾虎;周总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 报告小儿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3例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儿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生长缓慢,症状不典型,以腹部疼痛时轻时重、右上腹肿块为主,均手术摘除肿瘤.结论 小儿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以腹部肿块为主,B超、CT和X线钡餐透视是主要检查手段,治疗原则是将肿瘤完整切除.
作者:陈立天;李心元;吕庆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胃起搏在术后胃轻瘫治疗中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在术后急性胃轻瘫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应用胃起搏和静脉注射红霉素(1 mg/kg),观察胃动力学指标的改变.结果 胃起搏组和红霉素组胃窦压及胃窦-十二指肠压力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基础压(P<0.01);胃起搏组胃窦压及胃窦-十二指肠压力差又高于红霉素组(P< 0.05),但两组十二指肠内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胃起搏2 h的胃排空率为(66.37±7.21)%,高于静脉注射红霉素2 h的胃排空率[(49.92±9.27)%,P<0.01].结论 高频胃起搏能明显改善胃动力学指标,可用于术后胃轻瘫的治疗,且疗效优于红霉素.
作者:李富宇;何生;于运海;毛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在外科领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主要是为了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外科手术后的切口感染和手术部位的深部腔隙或器官感染,如胸腔感染、腹腔感染、脓肿形成等。
作者:黎沾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众所周知,传统上对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再发生的疝,都认为是腹股沟复发疝(以下简称复发疝),这种认识一直沿用至今,不仅给临床工作带来困扰,有的还当成“医疗事故”,并对临床疗效的判断、分析以及科研资料的统计带来不利影响。
作者:肖乾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膜假性粘液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本院1988~2002年收治的5例腹膜假性粘液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结果 该5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腹部包块,其中4例行减瘤手术治疗,并在术后辅以腹腔内化疗.术后随访,1例3年内死亡,1例7年内死亡,另2例现已分别存活9年零5个月和3个月.结论 腹膜假性粘液瘤是一种少见疾病,其来源多见于阑尾,术前诊断困难,多次针吸和血清癌胚抗原检查对诊断可能有帮助.多数患者术中探查可见腹腔内广泛病变,一次清除很困难,往往需采取多次减瘤术.外科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向进见;沈世强;童仕伦;韩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 报告32例膈肌破裂与创伤性膈疝的诊治体会.方法 对该院收治的32例创伤性膈肌破裂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32例中,开放性损伤12例,闭合性损伤20例,26例并发创伤性膈疝.经X线检查,18例有阳性发现; 16例行CT检查,结果 均为阳性;术前确诊24例(75%),治愈28例,死亡4例(12.5%).结论 CT和X线检查是诊断膈肌破裂和创伤性膈疝的主要依据.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武有林;严星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男,27岁,因腹痛、腹胀,停止从肛门排便、排气2天伴恶心、呕吐入院.
作者:王茂旭;刘厚东;郑建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 报道腹壁切口疝的诊治进展.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国内、外腹壁切口疝的病因、病理、临床流行病学资料以及诊断和治疗进展加以综述.结果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致病因素多样,治疗较为复杂.结论 腹壁切口疝重在预防,人工合成材料无张力修补是目前应用广泛、效果良好的治疗手段.
作者:邱健;阎立昆;王小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作常温下大鼠部分肝叶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前经门静脉给予PGE1,45 min后恢复血流灌注,并于1 h后取门静脉血测定血清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乳酸脱氢酶(LD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内皮素1(ET-1),同时取缺血肝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GOT、GPT、LDH及TNF -α和ET-1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GE1组则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GE1组的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明显轻于缺血再灌注组,并接近正常对照组.结论 PGE1对肝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季德刚;刘秉义;郑泽霖;王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 报告在局麻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体会.方法 对该院70例腹股沟疝患者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后的早期自主活动、进食、排尿以及住院日期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在局麻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之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有更宽的手术指征,且术后进食早,下床早,排尿困难明显降低,住院时间缩短,费用也较低.结论 在局麻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对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简单易掌握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郭志义;黄俊伟;李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