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张力疝修补术治疗126例腹股沟疝的体会

王明亮

关键词:腹股沟疝, 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提高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1990~2001年采用低张力疝修补术治疗126例腹股沟疝的经验. 结果 126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平均45 min, 平均住院8 d,无伤口感染.术后并发尿潴留5例,阴囊积液4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本组病例术后随访2年无一复发,87例随访2~7年,仅1例复发.结论 该术式符合解剖生理特征,掌握其手术适应证,可以避免术后复发.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的分离、纯化与扩增

    目的 探讨从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分离、纯化与扩增树突状细胞(DC)的有效方法.方法 分别从健康人(10例,对照组)和胰腺癌患者(12例,实验组)外周血中分离出单核细胞,而后将实验组的单核细胞与GM-CSF及IL-4共同培养,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前、后的DC数量及DC表面HLA-DR及B7-2的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 DC表面HLA-DR及 B7-2表达水平较低(P<0.01);经GM-CSF及IL-4联合培养7天后,其单核细胞中的DC数较培养前明显增多(P<0.01),且DC表面HLA-DR及 B7-2表达水平较培养前明显增高(P< 0.01),与对照组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GM-CSF与IL-4的联合应用能有效地从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制备出大量具有功能活性的DC.

    作者:唐朝晖;邹声泉;邱文洪;杨想平;裘法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分期肝肾联合移植1例报告

    目的 报告1例分期肝肾联合移植,并探讨分期肝肾联合移植治疗技术及其效果.方法 对1例晚期乙型肝炎肝硬变伴肾功能衰竭患者实施原位肝移植术,所用免疫抑制方案为环孢霉素A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用药,于肝移植术后3个月行肾移植术.结果 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但肾功能持续恶化,经血液透析治疗无效而行肾移植术.患者肝肾联合移植术后9个月,一般情况良好,移植肝和移植肾功能均正常.结论 对肝移植后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功能衰竭,当血液透析治疗无效时可再行肾移植术.同时,免疫抑制剂用量并未增加.

    作者:王学浩;吴宏飞;张峰;钱建民;钱立新;李相成;刘军;李国强;成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在局麻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附70例报告)

    目的 报告在局麻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体会.方法 对该院70例腹股沟疝患者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后的早期自主活动、进食、排尿以及住院日期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在局麻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之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有更宽的手术指征,且术后进食早,下床早,排尿困难明显降低,住院时间缩短,费用也较低.结论 在局麻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对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简单易掌握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郭志义;黄俊伟;李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03] 简述门静脉高压的外科治疗现状并作出评估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阻塞性黄疸患者并发肾功能损害时血清一氧化氮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患者并发肾功能损害时血清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5例阻塞性黄疸并发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血清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BUN和Cr值进行检测,并以26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阻塞性黄疸组BUN和Cr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NO和NOS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1).相关分析显示,NO与BUN和Cr呈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19和-0.553(P<0.01).结论 阻塞性黄疸并发肾功能损害时其血清NO和NOS下降,提示NO在阻塞性黄疸时对肾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王华;李智宇;张小文;李越华;李立春;王炳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股沟复发疝的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领域里常见的疾病之一。

    作者:唐健雄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02] 简述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支持对1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并与同期22例未采用上述治疗措施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生长抑素用思他宁,并按6 mg/d持续静脉滴注;肠外营养支持视临床情况按常规给予.结果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具有较佳的治疗效果.

    作者:易瑛;刘勇;刘山;何咏林;徐晓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在外科领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主要是为了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外科手术后的切口感染和手术部位的深部腔隙或器官感染,如胸腔感染、腹腔感染、脓肿形成等。

    作者:黎沾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胆石的手术治疗

    我院自1997年3月至2002年6月共收治5例合并胆石症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25~62岁,平均43岁.

    作者:胡强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前列腺素E1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作常温下大鼠部分肝叶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前经门静脉给予PGE1,45 min后恢复血流灌注,并于1 h后取门静脉血测定血清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乳酸脱氢酶(LD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内皮素1(ET-1),同时取缺血肝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GOT、GPT、LDH及TNF -α和ET-1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GE1组则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GE1组的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明显轻于缺血再灌注组,并接近正常对照组.结论 PGE1对肝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季德刚;刘秉义;郑泽霖;王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诊治现状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是一个近百年来未引起重视的问题.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Marey、Heinricios和Wendt等发现,腹内压升高到27~46 cmH2O时可导致动物呼吸功能不全、心血管功能紊乱和肾功能不全,甚至死亡.

    作者:贾乾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闭合性肝损伤38例保守治疗体会

    我院1995~2000年收治闭合性肝损伤患者54例,其中行保守治疗38例,非手术率为70.37%.男26例,女12例.年龄7~68岁,平均29.5岁.

    作者:聂文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1 Th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the recurrent groin herniasEver since the advent of elective surgical intervention for inguinal hernia recurrences have been observed.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分布特征的CT、MR表现探讨

    目的 探讨胆囊癌腹部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CT、MR影像表现.方法 以37例经手术与病理检查证实,并同时伴有中、上腹部区域内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短径≥1.0 cm)的胆囊癌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1例行螺旋CT增强扫描,6例行MR扫描.由3位医生集体阅片,着重观察中、上腹部区域淋巴结的大小、位置及分布情况.结果 该37例中,①门腔间隙-胰头后组肿大淋巴结出现率为89.1%(33/37),并主要分布于门腔间隙和胰头后方;②腹腔动脉干组肿大淋巴结出现率为78.3%(29/37),并主要分布在肝总动脉、腹腔动脉干周围;③肠系膜血管组肿大淋巴结出现率为29.8%(11/37),并分布于肠系膜上动脉胰后段周围;④腹主动脉组肿大淋巴结出现率为51.3%(19/37),并主要分布于左肾静脉平面的腹主动脉左侧和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结论 胆囊癌转移所致的肿大淋巴结主要分布在门腔间隙-胰头后方、腹腔动脉干周围、肠系膜上动脉周围以及腹主动脉周围.这种分布特点与胆囊-胰后区、胆囊-腹腔动脉干和胆囊-肠系膜这3条胆囊淋巴引流途径有关.CT和MR影像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胆囊癌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作者:徐隽;宋彬;严志汉;刘再毅;陈卫霞;陈宪;熊燕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进展期胆囊癌的转移方式和扩大根治术

    目的 介绍进展期胆囊癌转移方式和手术方法的新进展.方法 对近5年来国内外关于进展期胆囊癌的转移和手术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淋巴转移和肝浸润是进展期胆囊癌的主要转移方式,日本胆道外科协会的胆囊癌分期比国际抗癌联盟的分期更为合理.进展期胆囊癌中,T2n1~2M0的患者行胆囊癌根治术效果好;对侵及周围脏器但尚无n3转移的患者,可实施扩大根治术;对已有n3、n4淋巴结转移或手术已不能完整切除肿瘤的患者,手术意义不大.结论 胆囊癌分期以采用日本胆道外科协会的标准为宜.对进展期胆囊癌的病例选择性的行扩大根治术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韩玥;石景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光动力治疗裸鼠胰腺癌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在裸鼠胰腺癌瘤内注射光敏剂血卟啉衍生物(HpD)、竹红菌甲素(HA)及2-丁胺-2-去甲氧基竹红菌甲素(2-BA-2-DMHA)后,光动力治疗(PDT)的效果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将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接种到裸鼠皮下,建立胰腺癌动物模型,而后将光敏剂HpD、 HA及 2-BA-2-DMHA注射入肿瘤,再用激光照射肿瘤局部,观察PDT治疗胰腺癌的效果.另以第Ⅷ因子为标记,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研究肿瘤血管损伤的情况.结果 PDT对胰腺肿瘤有明显杀伤作用,能使胰腺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DT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管结构破坏.结论 PDT对胰腺癌有治疗作用,血管损伤是其杀伤肿瘤的重要途径.

    作者:张波;赵玉沛;刘卫平;邓伊伶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膜假性粘液瘤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膜假性粘液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本院1988~2002年收治的5例腹膜假性粘液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结果 该5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腹部包块,其中4例行减瘤手术治疗,并在术后辅以腹腔内化疗.术后随访,1例3年内死亡,1例7年内死亡,另2例现已分别存活9年零5个月和3个月.结论 腹膜假性粘液瘤是一种少见疾病,其来源多见于阑尾,术前诊断困难,多次针吸和血清癌胚抗原检查对诊断可能有帮助.多数患者术中探查可见腹腔内广泛病变,一次清除很困难,往往需采取多次减瘤术.外科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向进见;沈世强;童仕伦;韩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阻塞性黄疸大鼠肾脏自分泌内皮素的变化及其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时肾脏自分泌内皮素(ET)的变化及其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结扎胆总管 (BDL)制备阻塞性黄疸大鼠模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鼠仅行假手术.分别于术后5、10及15 d,两组各取10只大鼠检测其肾脏对氨基马尿酸清除率(CPAH)、菊粉清除率(CIN)和钠排泄分数(FENa+),并用鲎试剂法测定血浆内毒素(EX)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肾动、静脉血浆及肾组织中ET-1含量.结果 ①实验组术后5 d仅 FENa+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术后10 d起,CPAH、CIN及FENa+呈进行性下降,术后15 d FENa+已较对照组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②实验组术后血浆EX水平呈进行性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③实验组术后肾动脉血浆ET-1水平呈持续性降低,而肾静脉血浆及肾组织中ET-1含量呈持续性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④血浆EX水平与肾组织ET-1含量呈正相关(r=0.762 4,P<0.01),肾组织ET-1含量与CPAH和 CIN呈负相关 (r=-0.883 2,P<0.01; r=-0.945 2,P<0.01)、与FENa+呈正相关(r=0.873 4,P<0.01).结论 内毒素血症及其诱导的肾内ET分泌增加在阻塞性黄疸所致大鼠肾损害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丰深;何振平;段恒春;李昆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存在胆囊肠道瘘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附5例报告)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时对存在胆囊肠道瘘的诊断与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4 200例LC手术中5例存在胆囊肠道瘘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5例患者胆囊肠道瘘的诊断均为术中证实,其中胆囊十二指肠瘘4例及胆囊结肠瘘1例.4例胆囊十二指肠瘘患者的治疗包括腹腔镜下缝合瘘口1例、使用钛夹夹闭瘘口1例及中转开腹后直视下缝合瘘口2例; 1例胆囊结肠瘘患者则在腹腔镜下直接缝合瘘口.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痊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胆囊肠道瘘是胆囊结石症的少见并发症,术前明确诊断者以选择开腹手术为宜.LC术中发现应视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对于有经验的术者在局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钛夹夹闭、镜下缝合或切割吻合器封闭瘘口的方法.

    作者:舒晔;杨海波;于永扬;周总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