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向红;曹铁生;段云友;李朝军
目的 通过分析瘤周水肿区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在治疗前行常规MRI及DWI检查的幕上胶质瘤共28例,其中低级别胶质瘤(Ⅱ级)10例,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18例.以瘤周1 cm为界线.将胶质瘤瘤周水肿区划分为近瘤区及远瘤区,分别测量ADC值,并计算相应的rADC值.结果 Ⅱ级胶质瘤的近瘤区rADC值(1.74±0.25)与远瘤区rADC值(1.86±0.21)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Ⅲ~Ⅳ级胶质瘤的近瘤区rADC值(1.61±0.38)明显低于远瘤区rADC值(1.94±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Ⅱ级胶质瘤与Ⅲ~Ⅳ级胶质瘤的近瘤及远瘤区r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瘤周水肿区rADC值能反映高级别胶质瘤瘤周渐变浸润现象,但在Ⅱ级与Ⅲ~Ⅳ级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有限,不能作为瘤周区肿瘤细胞浸润的量化指标.
作者:范光明;沈金丹;沈桂权;焦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高频超声对乳腺微小钙化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钼靶X线片证实的56例患者的66个乳腺微小钙化灶进行高频超声观察,评价高频超声显示乳腺微小钙化灶的能力及影响因素,并对钙化的良、恶性倾向进行判断.结果 66个乳腺微小钙化灶中,高频超声共显示出45个(68.18%),其中对恶性病变的微小钙化灶显示率(84.78%)大于良性病变(30.00%,P<0.05).在声像图中,高频超声对低回声背景内的微小钙化灶的显示率(97.67%)大于正常回声背景内的微小钙化灶的显示率(13.04%,P<0.05).结论 高频超声可以显示乳腺微小钙化灶,对乳腺恶性病变和声像图中低回声背景内的微小钙化灶显示较好.当超声发现多发微小钙化时,多提示为恶性病变.
作者:康姝;王学梅;耿晶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不同声强和辐照时间的超声破坏微泡对兔正常角膜组织的生物学效应.方法 采用不同声强(0.5 w/cm2、1.0 w/cm2、2.0 w/cm2)和辐照时间(30 s、60 s、120 s)的超声作用于微泡干预的兔眼角膜,并对角膜进行定量分析和病理组织观察.结果 超声声强1.0 W/cm2、2.0 W/cm2与0.5 W/cm2组比较,角膜组织损害严重,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辐照时间120 s与30 s、60 s比较,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联合微泡能明显增强角膜组织的空化效应,且超声能量越大,角膜组织损害越严重.
作者:胡文静;张良珂;李攀;王志刚;周希瑗;许川山;周善璧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胎儿心室内强回声点(EIF)在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中及孤立出现和联合其他软标志出现时的临床意义.方法 3344例无明显结构异常胎儿分成高、低风险组,发现EIF的胎儿依据风险高低及其是否孤立出现,分别采取分娩时取脐血检查及妊娠期间行羊水或脐血穿刺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计算其EIF及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结果 高风险胎儿EIF检出率高于低风险胎儿,有EIF的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高于低风险组.高风险组22例EIF,19例EIF孤立存在的病例中有2例染色体异常,3例合并其他超声软标志的病例中有2例染色体异常;低风险组50例EIF,46例EIF孤立存在的病例中无一染色体异常,4例合并其他超声软标志的病例中有1例染色体异常.结论 低风险组中孤立的EIF临床意义不大;高风险组中孤立的EIF有临床意义.须结合多方面临床资料,谨慎对待.如EIF合并多项超声软标志,则不论是高风险组还是低风险组胎儿均与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建议作染色体核型分析.
作者:罗青;戴常平;江锦雄;陈军初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表面重建三维数字肠道和肠道位置映射模型.方法 利用第2套中国虚拟人数据集的彩色断面图像手动分割出肠道,再在VC++环境下借助可视化工具包VTK进行表面重建和肠道相对位置映射功能实现.结果 系统的实现功能包括:①虚拟人体肠道的面绘制,其中实体颜色、透明度、背景颜色、网格删减系数、表面平滑次数和光线效果等参数可以设定,以达到不同的面绘制效果.②具有旋转、平移、缩放和正交视图等方便的交互式操作.③从三维空间坐标到肠道相对位置的映射.结论 此系统可以独立运行,具有较强的可移植性和扩展性,可应用于肠道内的定位,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辅助的演示系统.
作者:刘利;罗洪艳;张绍祥;郑小林;侯文生;杨琴;谭立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学类型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软骨肉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 CT表现:7例高分化普通髓腔型和1例透明细胞型仅见膨胀性骨质破坏;其余17例表现为骨质破坏伴分叶状软组织肿块.所有病变均可见到环形或絮状钙化影,其中14例高分化普通髓腔型钙化明显,1例中分化普通髓腔型、6例黏液型、3例间质型和1例透明细胞型旱局限、轻微钙化.MRI表现:10例高分化普通髓腔型呈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5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3例黏液型呈以明显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2例问质型呈中等T1中等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透明细胞型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软组织肿块内部可见长T1短T2信号分隔.发生于长管状骨者可见骨内膜扇贝形压迹.结论 根据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可以推测软骨肉瘤的病理学类型,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作者:郝大鹏;徐文坚;王振常;刘吉华;杨本涛;崔久法;宋乐;姜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诊断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采用3.0T超高场磁共振的SWI及常规MR序列(包括自旋回波T1加权像、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及体液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诊断为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的22例患者,对SWI及常规MR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常规MR序列中,8例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较低信号.FLAIR呈低信号,2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FLAIR呈较高信号.12例T1wI、T2WI及FLAIR呈等信号而未能发现病变.在SWI中,所有22例患者均显示了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典型SWl影像特征.除4例病变局限性于桥脑外,其余累及基底节区、小脑、丘脑及大脑皮层下区.结论 磁敏感加权成像是检出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为敏感的序列.
作者:庞军;韩长利;吕品;戴世鹏;戴景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时强曲线在盆腔良恶性肿块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4例盆腔肿块患者术前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进行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结果 24例中,良性肿块15例,恶性9例.良、恶性肿块在造影剂进入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块以周边先增强为主,恶性肿块以中央先增强为主(P<0.01);造影后恶性肿块内造影剂信号上升斜率明显高于良性组(P=0.002),且恶性组增强时间短(15.22 s vs 25.89 s,P=0.049)、造影剂信号绝对强度增加值高(19.1,15.25,P=0.022)、相对强度增加值高(0.26 vs 0.23,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肿块在始增时间、始增强度、峰值时间、峰值强度指标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在盆腔良恶性肿块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勤;陈文卫;张玉国;盛余敬;徐英;付文瑾;陈孝义;孙彬;张蔚;王岳;洪莉;史玉霞;许学先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当代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发展之快,使医学发生着Et新月异的变化,新方法、新理念层出不穷.在临床医学中,影像医学的发展尤为突出.在影像诊断方面,进展已从形态影像扩展到功能影像,从病例形态影像扩展到分子影像.新的影像技术如CT、MRI和PET/CT等突破了传统X线诊断的限定.当传统X线诊断和CT诊断已成为常用影 像诊断方法后,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要求影像诊断医生必须跟上形势,方能胜任日常工作.面对新技术潮流,面对繁忙的临床工作,面对不断更新的概念,影像学医师必须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才能做到既不迷失方向又不沦为落伍者.下述点滴体会供同道参考.
作者:李铁一;贺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DCE-MRI对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出BI-RADS 3-5级微钙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44例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发现BI-RADS 3-5级微钙化的患者于活检前完成双乳DCE-MR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BI-RADS 3-5级微钙化病变的DCE-MRI特点.结果 病理证实良性微钙化病变13例,恶性微钙化病变31例.38.46%(5/13)良性单纯微钙化病变在DCE-MRI上无强化,93.33%(14/15)恶性微钙化伴肿块或局限性致密影病变在DCE-MRI上有明显强化,良恶性微钙化病变在DCE-MRI上早期增强率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DCE-MRI对微钙化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77%和92.31%.结论 良恶性微钙化病变的DCE-MRI表现有明显差异,DCE-MRI有助于微钙化病变的定性诊断.
作者:任阿红;张晓鹏;李洁;孙应实;唐磊;曹崑;欧阳涛;王天峰;陆爱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血氧依赖水平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融合技术,初步观察脑瘤、皮质脊髓束(CST),初级皮层运动区(M1)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8例邻近M1区脑瘤患者行术前及术后Bold-fMRI和DTI检查.采用Bold-fMRI与DTI融合技术建立脑瘤、M1区、CST三者融合的三维图像,观察手术前后三者的关系及手术前后变化.按照肿瘤级别将脑瘤分为2组.结果 术前脑瘤使M1区及CST受压、移位,部分CST出现中断和缺损.高级别脑瘤对CST的影响程度高于低级别脑瘤.术后M1区及CST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高级别脑瘤与低级别脑瘤术后恢复程度差异没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用Bold-fMRI与DTI融合技术,术前可直观地观察脑瘤、M1区、CST三者间的关系,了解M1区和CST的受累程度,有助于手术方案制定,术后可观察M1区和CST变化情况,并同术前进行比较,为评估手术效果提供依据.
作者:高万军;张云亭;张敬;张权;李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各类抗肿瘤药物均可能对患者的心脏造成损害,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早期心脏毒性的检测对于及时预防或治疗迟发性心脏损害甚为重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相应检测方法不断发展完善.常规超声心动图结合超声心动图新技术是其中颇有价值的方法之一.本文复习近年来相关文献,对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及超声心动图在其评价领域的进展做一概述.
作者:郑玮;李安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测量肱骨头偏心距的方法.方法 收集51根干肱骨标本、50根肩关节防腐湿标本,行16层螺旋CT扫描,用厚层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T)测量肱骨头偏心距,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肱骨头向内侧偏心距MPR测量值(4.42±1.27)mm(1.00~8.50 mm),VRT测量值(4.36±1.43)mm(0.50~8.80 mm);向后偏心距MPR测量值(3.32±1.38)mm(-1.00~7.50 mm),VRT测量值(3.59±1.42)mm(0.00~7.20 mm).经统计学处理两种测量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VRT)测量肱骨头偏心距是更简单、更快捷的方法.
作者:李锦青;王健;唐康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单次大剂量碘对大鼠甲状腺内钠碘转运体(NIS)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探讨应用99m TcO4-进行甲状腺扫描前是否应对碘的摄入进行限制.方法 将SD大鼠分成给碘后1d处死组、给碘后7d处死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将2000 ug碘化钠(NaI)溶于0.5 ml生理盐水注入前两组大鼠腹腔内,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处死后,取其甲状腺,应用Western免疫印迹方法探测NIS蛋白含量,通过光密度分析方法对信号强度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给碘后1 d处死组大鼠甲状腺内NIS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给碘后7 d处死组(P均<0.001),而给碘后7 d处死组与对照组间NIS蛋白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次大剂量碘摄入可降低甲状腺内NIS蛋白的表达量,此效应在给碘1 d后明显,7 d后可恢复至正常水平.
作者:张新;李亚明;宗志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证实的肠梗阻CT扫描图像,主要采用MPR技术对CT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必要时进行CPR、MIP及VRT对图像进行二维或三维重建.结果 50例中,包括肠道肿瘤16例,粘连19例,胆石性2例,腹外疝9例,肠扭转2例,肠套叠2例.CT轴位图像及后处理图像均显示了肠梗阻的存在.单独根据轴位图像能确定42例(84.00%)梗阻部位及46例(92.00%)梗阻原因;而结合后处理图像能确定49例(98.00%)梗阻部位及49例(98.00%)梗阻原因.横断面图像结合后处理图像,医生的诊断信心明显高于单纯横断面(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后处理图像能更直观的显示梗阻部位及梗阻原因,其中MPR应作为首选技术.
作者:石海峰;杨小庆;杨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男,24岁.因车祸伤入院,查体发现左侧颧骨颧弓骨折,眶周淤斑,张口受限,上唇麻木.行CT三维重组(0.75 mm薄层扫描,MPR冠状面重组),发现左侧上颌窦前、外侧壁、Haller气房上壁和外侧壁、眶下神经管外侧壁、左侧眶外壁、颧弓多发骨质不连续及骨碎片,左侧上颌窦、左眶外侧壁碎骨片向窦内、眶内凹陷,左眼外直肌略受压.鼻骨凹陷.
作者:高远翔;徐文坚;张忻宇;张黎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各种中毒性脑病的CT与MRI表现.方法 8例中毒性脑病患者,其中3例接受CT检查,4例接受MRI检查,1例接受CT和MR检查.结果 中毒性脑病主要累及脑白质,部分神经核团及灰质也可受累,MRI均见广泛脑白质长T1、长T2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CT表现为相应部位低密度,病变对称分布,无占位效应.有机溶剂中毒性脑病表现为广泛的大脑白质及神经核团长T1、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提示血管源性水肿;H2S中毒性脑病表现为大脑白质及部分神经核团多发长T1、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值降低,40天后复查MRI病变范围较前缩小,DWI信号较前减低;有机磷及安定中毒性脑病均表现为弥漫性脑水肿,灰白质均受累.结论 CT和MRI能发现脑白质及神经核团的变性和坏死改变.与常规MRI相比,DWI能更敏感地反映病变.
作者:刘庆先;夏爽;祁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男,45岁.因下腹疼痛10余年,发现下腹肿块1个月,疼痛加重2天来我院就诊.超声检查:于左下腹探及一大小约103 mm×84 mm×92 mm,略低回声包块(图1),边界较清,内部回声不均匀,近包块边缘处呈不均匀低回声改变,嘱患者深呼吸,该包块后方与腹腔肠管未见明显相对移动,CDFI显示周边及内部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余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提示:左下腹实性肿物.
作者:田鹏;杜毅力;李晓东;李涛浪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获取造影定量参数及计算相对造影参数评价其对乳腺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54例经病理结果证实的乳腺病灶(良性31例,恶性23例)进行超声造影检查,使用ACQ软件对病灶及病灶旁组织增强感兴趣区绘制时间-强度曲线,测定超声造影参数,并计算相对造影参数.结果 以病灶周围腺体为对照,良性组时间-强度曲线多数(80.65%,25/31)为与腺体曲线接近型,或呈缓升速降型,峰值后移.恶性组时间-强度曲线多数(91.30%,21/23)呈速升缓降型,峰值前移.病灶相对开始增强时间、相对达峰时间及相对峰值强度在乳腺良恶性病灶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基准强度良恶性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研究乳腺病灶的造影参数应充分重视病灶周围腺体的增强情况,计算病灶与周围腺体造影参数的差值并结合时间-强度曲线形态特点进行良恶性对比分析更有意义.
作者:张艳;李俊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M)的MSCT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为LAM患者的各脏器CT表现.结果 10例肺内均见多发薄壁囊腔,7例肺野呈磨玻璃样改变,2例气胸,4例胸腔积液(2例为乳靡样),2例出现肺结节;6例合并肾错构瘤,3例合并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见盆腔肿物,1例腹腔见多发淋巴结影;4例合并结节性硬化,5例合并骨骼多发硬化性小结节(1例未行颅脑检查).结论 LAM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掌握该病的MSCT表现有助于早期诊断.
作者:刘颖;曹代荣;李银官;游瑞雄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