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莉;王红鹰;蒿汉坤
当胃肠道与肝胆系统同时有实质性病变时,通常认为是胃肠道肿瘤伴肝脏转移.然而,作者在临床实践中遇到一些例外情况,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牟永华;祁生俊;牟一平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患者,女,48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5年入院.查体: 巩膜无黄染.腹平软,右上腹深压痛.B超示胆囊正常大小,内见沙粒状强回声伴声影; 胆总管内径1.2 cm,壁厚,内见直径1.0 cm强回声伴声影.
作者:郭肖陵;邹志强;徐敏 刊期: 1999年第05期
对1980年1月至1996年12月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138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笔者认为,为了降低肿瘤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是较理想的术式; 对原发肿瘤直径大于1.5 cm者,无论术前、术中是否摸到肿大淋巴结,以作改良颈淋巴结清扫为好; 对临床淋巴结阳性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功能或传统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作者:高鹏;王强;王正娥 刊期: 1999年第05期
随着早期乳腺癌发现的增多,腋淋巴结阴性者也随之增多,再加上腋淋巴结清扫术的创伤大,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皮瓣感染、坏死等并发症较多,对腋淋巴结切除的范围存在争议[1].而且腋淋巴结本身具有免疫监测功能,可起到一定的屏障作用,如果对无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腋淋巴结清扫,就会破坏这一屏障,从而使隐藏的癌灶更易向远处转移.那么对于这类无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能否找到一种创伤小的方法予以证实则成为关注的问题.
作者:李志宇;赵扬冰 刊期: 1999年第05期
肝叶切除术后易并发感染,除与原有胆道感染有关外,还和机体免疫功能抑制有关.对肝叶切除术后全身免疫功能变化研究较多,但胆道局部免疫功能如何变化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观察胆管结石患者部分肝切除术(肝切除量约17%)后胆道免疫功能的变化.
作者:黄从云;李绍新;丘瑞麟;李介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目前乳腺癌治疗的10年以上生存率尚无明显改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患者虽经乳腺癌根治性切除,以后多因远处转移死亡.乳腺癌的自然病程以临床前期长,约占疾病全程的2/3.早期癌中多数尚未出现明显包块或肿块较小,待乳房出现明显肿块时,半数以上已有淋巴或血行转移.因此,探索在临床尚扪不到肿块时即能诊断乳腺癌的方法和治疗措施,对乳腺癌的治疗、改善预后和生存质量提高均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姜军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探讨Crave's病患者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hyrotropin receptor antibody, TRAb)与其病情的内在联系,自1996年8月至1998年6月对156例门诊Crave's病患者的血清TRAb进行检测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初诊Crave's病患者90.1%血清TRAb升高; 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的患者,当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时,血清TRAb恢复正常;经药物或手术及131I治疗后的复发病例,血清TRAb值升高.故血清TRAb水平与Crave's病病情有密切的相关性.结论: 血清TRAb水平的测定对于Crave's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惠珍;李园;沈彬;朱精强;龚日祥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为探讨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体(rDNA)转录活性在大肠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的意义,通过细胞培养及银染方法,应用CMIAS-008图像分析系统,对59例大肠癌、20例大肠炎性疾病患者及9例健康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进行了检测(以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银染强度来表达).结果:大肠癌患者rDNA转录活性明显降低,而在大肠炎性疾病组明显升高,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 大肠癌手术及化疗后,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则逐渐升高并接近正常对照组,术后3年内肿瘤复发者该指标则又逐渐下降.结论: 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检测可作为大肠癌与大肠炎性疾病的鉴别指标,同时可作为疗效及监测肿瘤复发的参考指标.
作者:王金穗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为了更深入阐明nm23-H1抑制原发性肝癌转移的作用机理,观察nm23-H1表达状况对肝癌细胞浸润相关因素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基因转染手段,将外源nm23-H1全长cDNA导入肝癌细胞并以此观察细胞体外浸润能力、细胞内游离Ca2+以及N-ras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nm23-H1转染组发生侵袭的癌细胞数下降(P<0.05); N-ras mRNA丰度明显降低(P<0.05); 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增高(P<0.05).结果提示: nm23-H1影响原发性肝癌细胞浸润与转移可能是通过调节癌细胞内的信息传导而实现的.
作者:张开泰;王玉芝;韩本立 刊期: 1999年第05期
利用回盲瓣的抗返流作用,将回盲部和右半结肠肠段作为修复和重建食管、膀胱的替代组织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同时,由于肠套叠、肠坏死、回盲部重复畸形或肠闭锁等原因而切除回盲部和右半结肠者,在临床上也不少见.因此人体失去回盲部和右半结肠后对营养、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是临床需要研究的课题.
作者:向波;韦福康 刊期: 1999年第05期
1991年至1996年我院共行肝内胆管切开取石术38例,发现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节段性化脓性胆管炎22例,占57.9%,现就其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王建;纪震宇;夏学德;宋京翔 刊期: 1999年第05期
关于胆道手术引流的选择,目前国内外认识不一,10余年来,我中心采用自制三腔三套引流管应用于胆道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睿武;田伏洲;李旭;阎勇;胡建中 刊期: 1999年第05期
近年研究表明,在临床及实验性胰腺炎中均伴有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愈后有重要关系,因此对PCD的深入了解,有助于临床有效、合理地治疗胰腺炎.
作者:李立;董齐;刘承训 刊期: 1999年第05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性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日益加强.而临床工作中往往忽视了肿瘤患者的性问题.现就我院1993年2月以前收治的55例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在根治性手术、预防性卵巢去势后性功能的改变进行探讨、分析如下.
作者:李卉;沈利;何小梅;张玫;段红;江静敏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为了探讨细胞粘附分子CD15表达及含量与乳腺癌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状况的关系,应用微波-S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94例乳腺癌和1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CD15的表达及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CD15表达阳性物质在正常乳腺中很有极性地位于腺上皮游离面,而在乳腺癌中主要分布于浆膜; CD15表达阳性率和图像定量分析平均光密度值在乳腺癌组织中均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05,P<0.001),并均随乳腺癌分化程度减低和淋巴结转移而显著增高(P<0.05,P<0.001).结果表明,CD15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细胞增殖、分化和转移密切相关,对判断乳腺癌恶性程度、预测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可能是一良好标志.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张瑞霞;胡海霞 刊期: 1999年第05期
异位静脉曲张(ectopic varices, EV)是指食管胃底以外的曲张静脉,可单独存在或伴有其他部位的静脉曲张[1,2],常致反复的消化道出血和腹腔出血.由于临床上少见,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易造成延误诊断和治疗.
作者:刘志民;冯延昌;石景森 刊期: 1999年第05期
自发性腹腔内出血也称为腹部卒中,是少见的急腹症.我院外科1986年至1997年共施行各类急腹症手术3 969例,其中腹部卒中9例,占0.23%; 男7例,女2例,年龄16~69岁,平均52.5岁,其中4例>60岁.3例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3例发病前有多量饮酒及酒后负重史.
作者:赵登秋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为探讨抑凋亡基因bcl-2蛋白表达在乳腺癌中的意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SP法),对125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bcl-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p53基因的表达产物进行检测.结果: bcl-2蛋白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为63.3%,而在浸润性小叶癌中为88.9%,二者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 在浸润性导管癌中,bcl-2蛋白的表达与原发癌大小及肿瘤分级呈负相关(P<0.05),与ER、PR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与p53的表达呈负相关(P<0.001).但未发现bcl-2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结论: 乳腺癌bcl-2蛋白表达与预后良好的生物学指标有一致性,与预后不良的指标呈反向表达,提示bcl-2蛋白表达可作为乳腺癌的生物学指标,在乳腺癌的病理及临床中有一定意义.
作者:林清;高东宸;张长淮;卢小梅;李卫民 刊期: 1999年第05期
应用电视腹腔镜诊断和治疗急腹症及腹外伤,具有诊断率高、安全可靠、创伤小、痛苦少、术后康复快及切口符合现代美容要求等优点.我院自1995年8月至1998年2月,应用电视腹腔镜诊治50例急腹症及腹外伤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华;徐旭;李启国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例1 女,60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4年,加重伴间断性发热,皮肤巩膜黄染3个月入院.查体: T 37.3℃,P 90次/分,R 23次/分,BP 16/8 kPa.皮肤巩膜无黄染,上腹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作者:袁涛;金世龙;顾红光;曹红;杨俊涛 刊期: 199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