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术后的性功能障碍

李卉;沈利;何小梅;张玫;段红;江静敏

关键词:乳腺癌, 根治性手术, 卵巢去势, 性功能障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性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日益加强.而临床工作中往往忽视了肿瘤患者的性问题.现就我院1993年2月以前收治的55例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在根治性手术、预防性卵巢去势后性功能的改变进行探讨、分析如下.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结肠注气整复失败原因分析

    为探讨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结肠注气整复失败的原因,对我院经结肠注气整复失败而手术治疗的急性婴幼儿肠套叠441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结果: 发生肠坏死92例(20.9%),复套叠184例(41.7%),伴器质性病变27例(6.1%),结肠注气致肠穿孔8例(1.8%); 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本组病例发生肠套叠结肠注气整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复套叠、肠坏死、就诊时间过晚、器质性病变及整复过程中出现肠穿孔.因而早期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陈肖鸣;王爱和;张华;刘平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免疫功能的变化

    为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对1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及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LS)和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进行了检测,并与18例未使用rhGH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及2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 ①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细胞减少,CD+4/CD+8细胞比值下降,sIL-2R水平升高; ②手术切除肿瘤后,CD+3、CD+4细胞增加,CD+4/CD+8细胞比值升高,sIL-2R水平降低; ③使用rhGH后,CD+3、CD+4细胞与未使用rhGH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CD+4/CD+8细胞比值明显下降(P<0.01),sIL-2R水平也明显降低(P<0.01),并接近正常人.本实验结果提示: 应用rhGH能增强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冉江华;郭群;张家骅;杨炯;王曦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肝内胆管结石并节段性化脓性胆管炎22例报告

    1991年至1996年我院共行肝内胆管切开取石术38例,发现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节段性化脓性胆管炎22例,占57.9%,现就其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王建;纪震宇;夏学德;宋京翔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阑尾切除术后医源性肠外瘘6例报告

    我院近10年收治外院阑尾炎术后肠外瘘6例,均与医源性因素有关,占我院同期医源性肠外瘘的首位(6/17),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吕青;刘宗琼;蔡建醛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乳腺不典型增生及乳腺癌中Tenascin的表达

    为观察Tenascin(TN)在乳腺不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了50例不同乳腺组织中TN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 正常及Ⅰ级增生的乳腺组织中无TN表达,2例Ⅱ级不典型增生的乳腺组织中有TN表达,Ⅲ级不典型增生及浸润性导管癌中T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和90%,与Ⅱ级不典型增生相比明显增高(P<0.01).部分癌细胞胞浆中也有TN表达.本实验结果提示,重度不典型增生的乳腺组织间质中TN的表达可能起限制不典型增生细胞向外生长的作用.

    作者:韩晓蓉;姜军;马宏敏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异位静脉曲张

    异位静脉曲张(ectopic varices, EV)是指食管胃底以外的曲张静脉,可单独存在或伴有其他部位的静脉曲张[1,2],常致反复的消化道出血和腹腔出血.由于临床上少见,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易造成延误诊断和治疗.

    作者:刘志民;冯延昌;石景森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9例自发性腹腔内出血的诊治体会

    自发性腹腔内出血也称为腹部卒中,是少见的急腹症.我院外科1986年至1997年共施行各类急腹症手术3 969例,其中腹部卒中9例,占0.23%; 男7例,女2例,年龄16~69岁,平均52.5岁,其中4例>60岁.3例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3例发病前有多量饮酒及酒后负重史.

    作者:赵登秋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肝组织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与胆红素结石的关系

    为探讨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活性与胆红素结石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4例胆红素结石,8例胆固醇结石及25例肝外伤之肝组织中β-G活性表达进行定位定量比较研究.结果: 胆红素结石肝组织中β-G活性表达阳性反应细胞百分率(49.2%±4.6%)明显高于胆固醇结石肝组织(32.5%±3.8%)和外伤肝组织(27.8%±4.2%),P<0.05; 胆红素结石组内β-G活性表达阳性反应细胞百分率与患者年龄、病程长短、结石大小等因素均无相关性.结论:内源性β-G活性与胆红素结石密切相关,不同个体间其活性差异可能是影响结石形成的内在因素之一.

    作者:杨波;朱善德;赵永光;岳辉;杜晓炬;冯新莉;张弘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腺癌138例临床分析

    对1980年1月至1996年12月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138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笔者认为,为了降低肿瘤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是较理想的术式; 对原发肿瘤直径大于1.5 cm者,无论术前、术中是否摸到肿大淋巴结,以作改良颈淋巴结清扫为好; 对临床淋巴结阳性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功能或传统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作者:高鹏;王强;王正娥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甲状腺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为了解甲状腺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意义,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81例甲状腺癌中EGFR的表达,并与甲状腺腺瘤和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较.结果: 甲状腺癌中45例EGFR表达阳性(55.6%),而甲状腺腺瘤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均未见EGFR表达(P<0.01).EGFR表达阳性率在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诸因素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患者生存率亦无显著相关(P>0.05).本实验结果提示: EGFR过度表达与甲状腺癌细胞自主性生长和恶性表型有关,但不能作为评估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陈燕昌;陈大良;殷凤峙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的变化

    为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与乳腺癌的分期和预后的关系,采用ELISA法对37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sIL-2R进行检测,同期检测了13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及40例正常人血清sIL-2R水平.结果: 乳腺癌患者血清sIL-2R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其术后20天血清sIL-2R水平明显低于术前; 乳腺癌患者血清sIL-2R水平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Ⅲ期患者明显高于Ⅰ、Ⅱ期,且术后20天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由此提示,血清sIL-2R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疾病的一项参考指标.

    作者:陈建思;陈汉华;刘剑仑;覃宇周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156例Crave's病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水平临床意义分析

    探讨Crave's病患者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hyrotropin receptor antibody, TRAb)与其病情的内在联系,自1996年8月至1998年6月对156例门诊Crave's病患者的血清TRAb进行检测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初诊Crave's病患者90.1%血清TRAb升高; 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的患者,当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时,血清TRAb恢复正常;经药物或手术及131I治疗后的复发病例,血清TRAb值升高.故血清TRAb水平与Crave's病病情有密切的相关性.结论: 血清TRAb水平的测定对于Crave's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惠珍;李园;沈彬;朱精强;龚日祥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125碘标记17α-乙烯雌二醇-3-醋酸酯在荷人乳腺癌裸鼠体内生物学分布

    为探讨测定乳腺癌细胞内雌激素受体(ER),以判断肿瘤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和预后,利用125碘标记17α-乙烯雌二醇-3-醋酸酯(125IVE2A)在不同ER含量的荷人乳腺癌裸鼠体内进行生物学分布研究,观察其与受体含量的关系,为进一步进行肿瘤ER显像奠定基础.每只鼠尾静脉注射示踪剂92.5 kBq,2小时后处死,测定其肿瘤及重要组织器官每克组织中放射性摄取率及肿瘤与非肿瘤放射性比值(T/NT).结果表明: 在ER为阳性的肿瘤(MCF-7),其放射性摄取率及放射性比值均高于ER阴性肿瘤(MDA-MB-231)的相应值,且分布具选择性,雌激素靶器官选择性高,非靶器官选择性低.125IVE2A对ER阳性的肿瘤及子宫具亲和力,可望用作对体内ER进行定位定量测定.

    作者:龙启明;杨金巧;陈晓理;胡锐;周蕾蕾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甲状腺外科的进展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和甲状腺肿瘤历来是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常见甲状腺疾病,近年随着分子水平的研究和先进技术的应用,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均有所改观.

    作者:姚榛祥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218例严重多发伤的诊治体会

    严重多发伤病情急,伤情复杂,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其救治工作是急诊外科中很棘手的问题.我院1984年1月至1997年12月手术治疗严重多发伤患者共218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崔新民;刘先玲;卢倩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回盲部和右半结肠切除后对人体代谢的影响

    利用回盲瓣的抗返流作用,将回盲部和右半结肠肠段作为修复和重建食管、膀胱的替代组织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同时,由于肠套叠、肠坏死、回盲部重复畸形或肠闭锁等原因而切除回盲部和右半结肠者,在临床上也不少见.因此人体失去回盲部和右半结肠后对营养、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是临床需要研究的课题.

    作者:向波;韦福康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前后IAP和sIL-2水平变化的意义

    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mmunosuppressive acidic protein, IAP)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 sIL-2R)是重要的免疫抑制因子,在多种肿瘤中均存在异常增高现象.本研究对4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恶性梗黄)患者围减黄手术期血清IAP和sIL-2R进行了动态检测,报告如下.

    作者:张家骅;甘平;冉江华;郭群;周粼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胆总管下端乳头状腺瘤2例报告

    例1 女,60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4年,加重伴间断性发热,皮肤巩膜黄染3个月入院.查体: T 37.3℃,P 90次/分,R 23次/分,BP 16/8 kPa.皮肤巩膜无黄染,上腹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作者:袁涛;金世龙;顾红光;曹红;杨俊涛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乳腺癌中bcl-2蛋白表达的意义

    为探讨抑凋亡基因bcl-2蛋白表达在乳腺癌中的意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SP法),对125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bcl-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p53基因的表达产物进行检测.结果: bcl-2蛋白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为63.3%,而在浸润性小叶癌中为88.9%,二者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 在浸润性导管癌中,bcl-2蛋白的表达与原发癌大小及肿瘤分级呈负相关(P<0.05),与ER、PR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与p53的表达呈负相关(P<0.001).但未发现bcl-2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结论: 乳腺癌bcl-2蛋白表达与预后良好的生物学指标有一致性,与预后不良的指标呈反向表达,提示bcl-2蛋白表达可作为乳腺癌的生物学指标,在乳腺癌的病理及临床中有一定意义.

    作者:林清;高东宸;张长淮;卢小梅;李卫民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重视诊断扪不到包块的乳腺癌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目前乳腺癌治疗的10年以上生存率尚无明显改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患者虽经乳腺癌根治性切除,以后多因远处转移死亡.乳腺癌的自然病程以临床前期长,约占疾病全程的2/3.早期癌中多数尚未出现明显包块或肿块较小,待乳房出现明显肿块时,半数以上已有淋巴或血行转移.因此,探索在临床尚扪不到肿块时即能诊断乳腺癌的方法和治疗措施,对乳腺癌的治疗、改善预后和生存质量提高均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姜军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