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状腺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陈燕昌;陈大良;殷凤峙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为了解甲状腺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意义,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81例甲状腺癌中EGFR的表达,并与甲状腺腺瘤和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较.结果: 甲状腺癌中45例EGFR表达阳性(55.6%),而甲状腺腺瘤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均未见EGFR表达(P<0.01).EGFR表达阳性率在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诸因素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患者生存率亦无显著相关(P>0.05).本实验结果提示: EGFR过度表达与甲状腺癌细胞自主性生长和恶性表型有关,但不能作为评估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胆总管下端乳头状腺瘤2例报告

    例1 女,60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4年,加重伴间断性发热,皮肤巩膜黄染3个月入院.查体: T 37.3℃,P 90次/分,R 23次/分,BP 16/8 kPa.皮肤巩膜无黄染,上腹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作者:袁涛;金世龙;顾红光;曹红;杨俊涛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金属硫蛋白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为探讨金属硫蛋白(MT)与乳腺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了乳腺癌及乳腺纤维腺瘤中MT的表达.结果: MT在乳腺癌、乳腺纤维腺瘤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3.8%(62/84)和15.0%(3/20),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MT在乳腺癌中的表达随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增加.MT在肿瘤中的表达与手术时腋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但在腋淋巴结有转移的肿瘤其MT表达阳性者死亡率高于表达阴性者.MT在乳腺癌中的超表达与其预后差相关,也与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MT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赫杰;胡文庆;杨笔耕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156例Crave's病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水平临床意义分析

    探讨Crave's病患者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hyrotropin receptor antibody, TRAb)与其病情的内在联系,自1996年8月至1998年6月对156例门诊Crave's病患者的血清TRAb进行检测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初诊Crave's病患者90.1%血清TRAb升高; 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的患者,当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时,血清TRAb恢复正常;经药物或手术及131I治疗后的复发病例,血清TRAb值升高.故血清TRAb水平与Crave's病病情有密切的相关性.结论: 血清TRAb水平的测定对于Crave's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惠珍;李园;沈彬;朱精强;龚日祥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乳腺癌中bcl-2蛋白表达的意义

    为探讨抑凋亡基因bcl-2蛋白表达在乳腺癌中的意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SP法),对125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bcl-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p53基因的表达产物进行检测.结果: bcl-2蛋白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为63.3%,而在浸润性小叶癌中为88.9%,二者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 在浸润性导管癌中,bcl-2蛋白的表达与原发癌大小及肿瘤分级呈负相关(P<0.05),与ER、PR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与p53的表达呈负相关(P<0.001).但未发现bcl-2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结论: 乳腺癌bcl-2蛋白表达与预后良好的生物学指标有一致性,与预后不良的指标呈反向表达,提示bcl-2蛋白表达可作为乳腺癌的生物学指标,在乳腺癌的病理及临床中有一定意义.

    作者:林清;高东宸;张长淮;卢小梅;李卫民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乳腺血管外皮肉瘤破溃出血1例报告

    患者,女,21岁,因左乳腺肿物半年,破溃出血4小时入院.查体: T 37℃, P 100次/分,R 20次/分,血压测不到,左乳腺增大,呈紫红色,有一直径15 cm的肿物,中央破溃出血.入院后行抗休克治疗,在局麻下行左乳腺切除术,切除标本见有一9 cm×7 cm的紫色区,切面有多个大小不等的血腔,内有凝血块,并有6 cm×8 cm的灰白色肉样区域,质软,易碎,周围界限不清.病理诊断: 血管外皮肉瘤.术后间断化疗,1年后死亡.

    作者:吴洪晔;张超杰;邱振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急性胆管炎时肝微循环的变化及其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E-选择素的作用

    为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E-选择素(E-selectin)在急性胆管炎肝微循环变化中的作用,对急性胆管炎时肝脏组织学、肝脏血流量及肝组织伊文思蓝(EB)含量的变化,以及ICAM-1和E-选择素单抗预处理对以上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结果: 急性胆管炎时肝窦内皮细胞及肝细胞出现变性和结构破坏,肝窦及肝细胞周围多形核粒细胞(PMN)数量显著增多,肝微血管血流量明显减少,肝组织EB含量显著增高,肝窦通透性增高;而抗ICAM-1及E-选择素单抗预处理使以上损害均明显减轻.由此表明,ICAM-1及E-选择素在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黄显凯;韩本立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异位静脉曲张

    异位静脉曲张(ectopic varices, EV)是指食管胃底以外的曲张静脉,可单独存在或伴有其他部位的静脉曲张[1,2],常致反复的消化道出血和腹腔出血.由于临床上少见,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易造成延误诊断和治疗.

    作者:刘志民;冯延昌;石景森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乳腺不典型增生及乳腺癌中Tenascin的表达

    为观察Tenascin(TN)在乳腺不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了50例不同乳腺组织中TN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 正常及Ⅰ级增生的乳腺组织中无TN表达,2例Ⅱ级不典型增生的乳腺组织中有TN表达,Ⅲ级不典型增生及浸润性导管癌中T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和90%,与Ⅱ级不典型增生相比明显增高(P<0.01).部分癌细胞胞浆中也有TN表达.本实验结果提示,重度不典型增生的乳腺组织间质中TN的表达可能起限制不典型增生细胞向外生长的作用.

    作者:韩晓蓉;姜军;马宏敏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乳腺癌术后的性功能障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性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日益加强.而临床工作中往往忽视了肿瘤患者的性问题.现就我院1993年2月以前收治的55例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在根治性手术、预防性卵巢去势后性功能的改变进行探讨、分析如下.

    作者:李卉;沈利;何小梅;张玫;段红;江静敏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胰腺异位误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1例报告

    患者,女,45岁.因反复上消化道出血,解柏油样大便,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于1995年2月16日入院.入院前3年患者开始出现返酸、嗳气,呼吸时有酸臭味.1月前因劳累加重,曾解多次柏油样黑大便.

    作者:贾国富;沈继红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乳腺癌中的应用

    随着早期乳腺癌发现的增多,腋淋巴结阴性者也随之增多,再加上腋淋巴结清扫术的创伤大,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皮瓣感染、坏死等并发症较多,对腋淋巴结切除的范围存在争议[1].而且腋淋巴结本身具有免疫监测功能,可起到一定的屏障作用,如果对无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腋淋巴结清扫,就会破坏这一屏障,从而使隐藏的癌灶更易向远处转移.那么对于这类无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能否找到一种创伤小的方法予以证实则成为关注的问题.

    作者:李志宇;赵扬冰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肝胆系统与胃肠道同时非转移性病变12例诊治体会

    当胃肠道与肝胆系统同时有实质性病变时,通常认为是胃肠道肿瘤伴肝脏转移.然而,作者在临床实践中遇到一些例外情况,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牟永华;祁生俊;牟一平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自制三腔三套引流管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附615例报告)

    关于胆道手术引流的选择,目前国内外认识不一,10余年来,我中心采用自制三腔三套引流管应用于胆道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睿武;田伏洲;李旭;阎勇;胡建中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前后IAP和sIL-2水平变化的意义

    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mmunosuppressive acidic protein, IAP)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 sIL-2R)是重要的免疫抑制因子,在多种肿瘤中均存在异常增高现象.本研究对4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恶性梗黄)患者围减黄手术期血清IAP和sIL-2R进行了动态检测,报告如下.

    作者:张家骅;甘平;冉江华;郭群;周粼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甲状腺外科的进展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和甲状腺肿瘤历来是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常见甲状腺疾病,近年随着分子水平的研究和先进技术的应用,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均有所改观.

    作者:姚榛祥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9例自发性腹腔内出血的诊治体会

    自发性腹腔内出血也称为腹部卒中,是少见的急腹症.我院外科1986年至1997年共施行各类急腹症手术3 969例,其中腹部卒中9例,占0.23%; 男7例,女2例,年龄16~69岁,平均52.5岁,其中4例>60岁.3例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3例发病前有多量饮酒及酒后负重史.

    作者:赵登秋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免疫功能的变化

    为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对1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及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LS)和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进行了检测,并与18例未使用rhGH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及2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 ①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细胞减少,CD+4/CD+8细胞比值下降,sIL-2R水平升高; ②手术切除肿瘤后,CD+3、CD+4细胞增加,CD+4/CD+8细胞比值升高,sIL-2R水平降低; ③使用rhGH后,CD+3、CD+4细胞与未使用rhGH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CD+4/CD+8细胞比值明显下降(P<0.01),sIL-2R水平也明显降低(P<0.01),并接近正常人.本实验结果提示: 应用rhGH能增强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冉江华;郭群;张家骅;杨炯;王曦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的变化

    为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与乳腺癌的分期和预后的关系,采用ELISA法对37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sIL-2R进行检测,同期检测了13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及40例正常人血清sIL-2R水平.结果: 乳腺癌患者血清sIL-2R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其术后20天血清sIL-2R水平明显低于术前; 乳腺癌患者血清sIL-2R水平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Ⅲ期患者明显高于Ⅰ、Ⅱ期,且术后20天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由此提示,血清sIL-2R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疾病的一项参考指标.

    作者:陈建思;陈汉华;刘剑仑;覃宇周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125碘标记17α-乙烯雌二醇-3-醋酸酯在荷人乳腺癌裸鼠体内生物学分布

    为探讨测定乳腺癌细胞内雌激素受体(ER),以判断肿瘤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和预后,利用125碘标记17α-乙烯雌二醇-3-醋酸酯(125IVE2A)在不同ER含量的荷人乳腺癌裸鼠体内进行生物学分布研究,观察其与受体含量的关系,为进一步进行肿瘤ER显像奠定基础.每只鼠尾静脉注射示踪剂92.5 kBq,2小时后处死,测定其肿瘤及重要组织器官每克组织中放射性摄取率及肿瘤与非肿瘤放射性比值(T/NT).结果表明: 在ER为阳性的肿瘤(MCF-7),其放射性摄取率及放射性比值均高于ER阴性肿瘤(MDA-MB-231)的相应值,且分布具选择性,雌激素靶器官选择性高,非靶器官选择性低.125IVE2A对ER阳性的肿瘤及子宫具亲和力,可望用作对体内ER进行定位定量测定.

    作者:龙启明;杨金巧;陈晓理;胡锐;周蕾蕾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为探讨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体(rDNA)转录活性在大肠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的意义,通过细胞培养及银染方法,应用CMIAS-008图像分析系统,对59例大肠癌、20例大肠炎性疾病患者及9例健康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进行了检测(以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银染强度来表达).结果:大肠癌患者rDNA转录活性明显降低,而在大肠炎性疾病组明显升高,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 大肠癌手术及化疗后,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则逐渐升高并接近正常对照组,术后3年内肿瘤复发者该指标则又逐渐下降.结论: 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检测可作为大肠癌与大肠炎性疾病的鉴别指标,同时可作为疗效及监测肿瘤复发的参考指标.

    作者:王金穗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