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制三腔三套引流管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附615例报告)

戴睿武;田伏洲;李旭;阎勇;胡建中

关键词:三腔三套引流管, 胆道手术
摘要:关于胆道手术引流的选择,目前国内外认识不一,10余年来,我中心采用自制三腔三套引流管应用于胆道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nm23-H1抑制原发性肝癌细胞转移的初步机理研究

    为了更深入阐明nm23-H1抑制原发性肝癌转移的作用机理,观察nm23-H1表达状况对肝癌细胞浸润相关因素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基因转染手段,将外源nm23-H1全长cDNA导入肝癌细胞并以此观察细胞体外浸润能力、细胞内游离Ca2+以及N-ras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nm23-H1转染组发生侵袭的癌细胞数下降(P<0.05); N-ras mRNA丰度明显降低(P<0.05); 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增高(P<0.05).结果提示: nm23-H1影响原发性肝癌细胞浸润与转移可能是通过调节癌细胞内的信息传导而实现的.

    作者:张开泰;王玉芝;韩本立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乳腺不典型增生及乳腺癌中Tenascin的表达

    为观察Tenascin(TN)在乳腺不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了50例不同乳腺组织中TN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 正常及Ⅰ级增生的乳腺组织中无TN表达,2例Ⅱ级不典型增生的乳腺组织中有TN表达,Ⅲ级不典型增生及浸润性导管癌中T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和90%,与Ⅱ级不典型增生相比明显增高(P<0.01).部分癌细胞胞浆中也有TN表达.本实验结果提示,重度不典型增生的乳腺组织间质中TN的表达可能起限制不典型增生细胞向外生长的作用.

    作者:韩晓蓉;姜军;马宏敏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胰腺炎病程中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近年研究表明,在临床及实验性胰腺炎中均伴有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愈后有重要关系,因此对PCD的深入了解,有助于临床有效、合理地治疗胰腺炎.

    作者:李立;董齐;刘承训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乳腺癌术后的性功能障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性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日益加强.而临床工作中往往忽视了肿瘤患者的性问题.现就我院1993年2月以前收治的55例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在根治性手术、预防性卵巢去势后性功能的改变进行探讨、分析如下.

    作者:李卉;沈利;何小梅;张玫;段红;江静敏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自制三腔三套引流管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附615例报告)

    关于胆道手术引流的选择,目前国内外认识不一,10余年来,我中心采用自制三腔三套引流管应用于胆道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睿武;田伏洲;李旭;阎勇;胡建中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Auchincloss术加胸大肌开窗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改良根治术分Auchincloss术式(保留胸大、小肌)和Patey术式(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两类.二者比较,前者损伤胸前神经的机会较小,又不切除胸小肌,更易为多数患者所接受,其不足之处是淋巴清除范围不能包括高位组淋巴结[1,2].1996年10月至1998年9月,我们在此术式基础上加行胸大肌开窗,清除高位组淋巴脂肪组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诚义;姚榛祥;吴凯南;任国胜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肝组织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与胆红素结石的关系

    为探讨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活性与胆红素结石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4例胆红素结石,8例胆固醇结石及25例肝外伤之肝组织中β-G活性表达进行定位定量比较研究.结果: 胆红素结石肝组织中β-G活性表达阳性反应细胞百分率(49.2%±4.6%)明显高于胆固醇结石肝组织(32.5%±3.8%)和外伤肝组织(27.8%±4.2%),P<0.05; 胆红素结石组内β-G活性表达阳性反应细胞百分率与患者年龄、病程长短、结石大小等因素均无相关性.结论:内源性β-G活性与胆红素结石密切相关,不同个体间其活性差异可能是影响结石形成的内在因素之一.

    作者:杨波;朱善德;赵永光;岳辉;杜晓炬;冯新莉;张弘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胆总管下端乳头状腺瘤2例报告

    例1 女,60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4年,加重伴间断性发热,皮肤巩膜黄染3个月入院.查体: T 37.3℃,P 90次/分,R 23次/分,BP 16/8 kPa.皮肤巩膜无黄染,上腹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作者:袁涛;金世龙;顾红光;曹红;杨俊涛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免疫功能的变化

    为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对1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及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LS)和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进行了检测,并与18例未使用rhGH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及2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 ①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细胞减少,CD+4/CD+8细胞比值下降,sIL-2R水平升高; ②手术切除肿瘤后,CD+3、CD+4细胞增加,CD+4/CD+8细胞比值升高,sIL-2R水平降低; ③使用rhGH后,CD+3、CD+4细胞与未使用rhGH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CD+4/CD+8细胞比值明显下降(P<0.01),sIL-2R水平也明显降低(P<0.01),并接近正常人.本实验结果提示: 应用rhGH能增强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冉江华;郭群;张家骅;杨炯;王曦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腺癌138例临床分析

    对1980年1月至1996年12月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138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笔者认为,为了降低肿瘤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是较理想的术式; 对原发肿瘤直径大于1.5 cm者,无论术前、术中是否摸到肿大淋巴结,以作改良颈淋巴结清扫为好; 对临床淋巴结阳性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功能或传统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作者:高鹏;王强;王正娥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阑尾切除术后医源性肠外瘘6例报告

    我院近10年收治外院阑尾炎术后肠外瘘6例,均与医源性因素有关,占我院同期医源性肠外瘘的首位(6/17),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吕青;刘宗琼;蔡建醛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急性胆管炎时肝微循环的变化及其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E-选择素的作用

    为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E-选择素(E-selectin)在急性胆管炎肝微循环变化中的作用,对急性胆管炎时肝脏组织学、肝脏血流量及肝组织伊文思蓝(EB)含量的变化,以及ICAM-1和E-选择素单抗预处理对以上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结果: 急性胆管炎时肝窦内皮细胞及肝细胞出现变性和结构破坏,肝窦及肝细胞周围多形核粒细胞(PMN)数量显著增多,肝微血管血流量明显减少,肝组织EB含量显著增高,肝窦通透性增高;而抗ICAM-1及E-选择素单抗预处理使以上损害均明显减轻.由此表明,ICAM-1及E-选择素在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黄显凯;韩本立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电视腹腔镜诊断和治疗急腹症及腹外伤50例体会

    应用电视腹腔镜诊断和治疗急腹症及腹外伤,具有诊断率高、安全可靠、创伤小、痛苦少、术后康复快及切口符合现代美容要求等优点.我院自1995年8月至1998年2月,应用电视腹腔镜诊治50例急腹症及腹外伤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华;徐旭;李启国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结肠注气整复失败原因分析

    为探讨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结肠注气整复失败的原因,对我院经结肠注气整复失败而手术治疗的急性婴幼儿肠套叠441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结果: 发生肠坏死92例(20.9%),复套叠184例(41.7%),伴器质性病变27例(6.1%),结肠注气致肠穿孔8例(1.8%); 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本组病例发生肠套叠结肠注气整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复套叠、肠坏死、就诊时间过晚、器质性病变及整复过程中出现肠穿孔.因而早期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陈肖鸣;王爱和;张华;刘平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肝内胆管结石并节段性化脓性胆管炎22例报告

    1991年至1996年我院共行肝内胆管切开取石术38例,发现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节段性化脓性胆管炎22例,占57.9%,现就其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王建;纪震宇;夏学德;宋京翔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9例自发性腹腔内出血的诊治体会

    自发性腹腔内出血也称为腹部卒中,是少见的急腹症.我院外科1986年至1997年共施行各类急腹症手术3 969例,其中腹部卒中9例,占0.23%; 男7例,女2例,年龄16~69岁,平均52.5岁,其中4例>60岁.3例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3例发病前有多量饮酒及酒后负重史.

    作者:赵登秋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乳腺癌组织中细胞粘附分子CD15的定量研究

    为了探讨细胞粘附分子CD15表达及含量与乳腺癌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状况的关系,应用微波-S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94例乳腺癌和1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CD15的表达及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CD15表达阳性物质在正常乳腺中很有极性地位于腺上皮游离面,而在乳腺癌中主要分布于浆膜; CD15表达阳性率和图像定量分析平均光密度值在乳腺癌组织中均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05,P<0.001),并均随乳腺癌分化程度减低和淋巴结转移而显著增高(P<0.05,P<0.001).结果表明,CD15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细胞增殖、分化和转移密切相关,对判断乳腺癌恶性程度、预测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可能是一良好标志.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张瑞霞;胡海霞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125碘标记17α-乙烯雌二醇-3-醋酸酯在荷人乳腺癌裸鼠体内生物学分布

    为探讨测定乳腺癌细胞内雌激素受体(ER),以判断肿瘤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和预后,利用125碘标记17α-乙烯雌二醇-3-醋酸酯(125IVE2A)在不同ER含量的荷人乳腺癌裸鼠体内进行生物学分布研究,观察其与受体含量的关系,为进一步进行肿瘤ER显像奠定基础.每只鼠尾静脉注射示踪剂92.5 kBq,2小时后处死,测定其肿瘤及重要组织器官每克组织中放射性摄取率及肿瘤与非肿瘤放射性比值(T/NT).结果表明: 在ER为阳性的肿瘤(MCF-7),其放射性摄取率及放射性比值均高于ER阴性肿瘤(MDA-MB-231)的相应值,且分布具选择性,雌激素靶器官选择性高,非靶器官选择性低.125IVE2A对ER阳性的肿瘤及子宫具亲和力,可望用作对体内ER进行定位定量测定.

    作者:龙启明;杨金巧;陈晓理;胡锐;周蕾蕾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胰腺异位误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1例报告

    患者,女,45岁.因反复上消化道出血,解柏油样大便,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于1995年2月16日入院.入院前3年患者开始出现返酸、嗳气,呼吸时有酸臭味.1月前因劳累加重,曾解多次柏油样黑大便.

    作者:贾国富;沈继红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为探讨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体(rDNA)转录活性在大肠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的意义,通过细胞培养及银染方法,应用CMIAS-008图像分析系统,对59例大肠癌、20例大肠炎性疾病患者及9例健康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进行了检测(以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银染强度来表达).结果:大肠癌患者rDNA转录活性明显降低,而在大肠炎性疾病组明显升高,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 大肠癌手术及化疗后,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则逐渐升高并接近正常对照组,术后3年内肿瘤复发者该指标则又逐渐下降.结论: 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检测可作为大肠癌与大肠炎性疾病的鉴别指标,同时可作为疗效及监测肿瘤复发的参考指标.

    作者:王金穗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