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Auchincloss术加胸大肌开窗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吴诚义;姚榛祥;吴凯南;任国胜

关键词:胸大肌, 开窗, 胸小肌, 术式, 淋巴清除, 现报告如下, 改良根治术, 脂肪组织, 胸前神经, 切除, 淋巴结, 损伤, 基础, 患者
摘要:改良根治术分Auchincloss术式(保留胸大、小肌)和Patey术式(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两类.二者比较,前者损伤胸前神经的机会较小,又不切除胸小肌,更易为多数患者所接受,其不足之处是淋巴清除范围不能包括高位组淋巴结[1,2].1996年10月至1998年9月,我们在此术式基础上加行胸大肌开窗,清除高位组淋巴脂肪组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为了解甲状腺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意义,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81例甲状腺癌中EGFR的表达,并与甲状腺腺瘤和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较.结果: 甲状腺癌中45例EGFR表达阳性(55.6%),而甲状腺腺瘤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均未见EGFR表达(P<0.01).EGFR表达阳性率在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诸因素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患者生存率亦无显著相关(P>0.05).本实验结果提示: EGFR过度表达与甲状腺癌细胞自主性生长和恶性表型有关,但不能作为评估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陈燕昌;陈大良;殷凤峙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Auchincloss术加胸大肌开窗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改良根治术分Auchincloss术式(保留胸大、小肌)和Patey术式(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两类.二者比较,前者损伤胸前神经的机会较小,又不切除胸小肌,更易为多数患者所接受,其不足之处是淋巴清除范围不能包括高位组淋巴结[1,2].1996年10月至1998年9月,我们在此术式基础上加行胸大肌开窗,清除高位组淋巴脂肪组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诚义;姚榛祥;吴凯南;任国胜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胆总管下端乳头状腺瘤2例报告

    例1 女,60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4年,加重伴间断性发热,皮肤巩膜黄染3个月入院.查体: T 37.3℃,P 90次/分,R 23次/分,BP 16/8 kPa.皮肤巩膜无黄染,上腹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作者:袁涛;金世龙;顾红光;曹红;杨俊涛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甲状腺外科的进展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和甲状腺肿瘤历来是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常见甲状腺疾病,近年随着分子水平的研究和先进技术的应用,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均有所改观.

    作者:姚榛祥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9例自发性腹腔内出血的诊治体会

    自发性腹腔内出血也称为腹部卒中,是少见的急腹症.我院外科1986年至1997年共施行各类急腹症手术3 969例,其中腹部卒中9例,占0.23%; 男7例,女2例,年龄16~69岁,平均52.5岁,其中4例>60岁.3例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3例发病前有多量饮酒及酒后负重史.

    作者:赵登秋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老年患者腹腔感染术后肺损害的防治

    为探讨老年患者腹腔感染术后肺损害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对我院外科1991年1月至1992年12月收治的77例60岁以上的腹部外科疾病患者,术后给吸氧处理后的血氧饱和度(SaO2)进行了连续监测,其中伴腹腔感染者(感染组)38例,无腹腔感染者(非感染组)39例.结果: 感染组术后SaO2<95%者28例,其低氧血症发生率为73.7%,非感染组SaO2<95%者12例,其低氧血症发生率为30.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对术后SaO2<95%的40例患者给予吸氧处理后,其低氧血症得以改善31例,有效率达77.5%; 而低氧血症未纠正者9例,均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为2.5%(9/40),其中感染组并发ARDS者8例,发生率为21.1%,非感染组1例,发生率为2.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该结果提示: 老年患者腹腔感染术后易并发低氧血症,且易发展成ARDS.因此老年患者腹腔感染术后,常规进行血氧饱和度的临床监测和吸氧治疗,是防治肺损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陈丽莉;王红鹰;蒿汉坤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肝叶切除后胆汁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变化的临床意义

    肝叶切除术后易并发感染,除与原有胆道感染有关外,还和机体免疫功能抑制有关.对肝叶切除术后全身免疫功能变化研究较多,但胆道局部免疫功能如何变化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观察胆管结石患者部分肝切除术(肝切除量约17%)后胆道免疫功能的变化.

    作者:黄从云;李绍新;丘瑞麟;李介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nm23-H1抑制原发性肝癌细胞转移的初步机理研究

    为了更深入阐明nm23-H1抑制原发性肝癌转移的作用机理,观察nm23-H1表达状况对肝癌细胞浸润相关因素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基因转染手段,将外源nm23-H1全长cDNA导入肝癌细胞并以此观察细胞体外浸润能力、细胞内游离Ca2+以及N-ras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nm23-H1转染组发生侵袭的癌细胞数下降(P<0.05); N-ras mRNA丰度明显降低(P<0.05); 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增高(P<0.05).结果提示: nm23-H1影响原发性肝癌细胞浸润与转移可能是通过调节癌细胞内的信息传导而实现的.

    作者:张开泰;王玉芝;韩本立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结肠注气整复失败原因分析

    为探讨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结肠注气整复失败的原因,对我院经结肠注气整复失败而手术治疗的急性婴幼儿肠套叠441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结果: 发生肠坏死92例(20.9%),复套叠184例(41.7%),伴器质性病变27例(6.1%),结肠注气致肠穿孔8例(1.8%); 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本组病例发生肠套叠结肠注气整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复套叠、肠坏死、就诊时间过晚、器质性病变及整复过程中出现肠穿孔.因而早期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陈肖鸣;王爱和;张华;刘平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重视诊断扪不到包块的乳腺癌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目前乳腺癌治疗的10年以上生存率尚无明显改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患者虽经乳腺癌根治性切除,以后多因远处转移死亡.乳腺癌的自然病程以临床前期长,约占疾病全程的2/3.早期癌中多数尚未出现明显包块或肿块较小,待乳房出现明显肿块时,半数以上已有淋巴或血行转移.因此,探索在临床尚扪不到肿块时即能诊断乳腺癌的方法和治疗措施,对乳腺癌的治疗、改善预后和生存质量提高均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姜军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156例Crave's病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水平临床意义分析

    探讨Crave's病患者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hyrotropin receptor antibody, TRAb)与其病情的内在联系,自1996年8月至1998年6月对156例门诊Crave's病患者的血清TRAb进行检测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初诊Crave's病患者90.1%血清TRAb升高; 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的患者,当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时,血清TRAb恢复正常;经药物或手术及131I治疗后的复发病例,血清TRAb值升高.故血清TRAb水平与Crave's病病情有密切的相关性.结论: 血清TRAb水平的测定对于Crave's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惠珍;李园;沈彬;朱精强;龚日祥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218例严重多发伤的诊治体会

    严重多发伤病情急,伤情复杂,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其救治工作是急诊外科中很棘手的问题.我院1984年1月至1997年12月手术治疗严重多发伤患者共218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崔新民;刘先玲;卢倩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乳腺癌中的应用

    随着早期乳腺癌发现的增多,腋淋巴结阴性者也随之增多,再加上腋淋巴结清扫术的创伤大,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皮瓣感染、坏死等并发症较多,对腋淋巴结切除的范围存在争议[1].而且腋淋巴结本身具有免疫监测功能,可起到一定的屏障作用,如果对无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腋淋巴结清扫,就会破坏这一屏障,从而使隐藏的癌灶更易向远处转移.那么对于这类无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能否找到一种创伤小的方法予以证实则成为关注的问题.

    作者:李志宇;赵扬冰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胆道术中发现门静脉海绵样变1例报告

    患者,女,48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5年入院.查体: 巩膜无黄染.腹平软,右上腹深压痛.B超示胆囊正常大小,内见沙粒状强回声伴声影; 胆总管内径1.2 cm,壁厚,内见直径1.0 cm强回声伴声影.

    作者:郭肖陵;邹志强;徐敏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为探讨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体(rDNA)转录活性在大肠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的意义,通过细胞培养及银染方法,应用CMIAS-008图像分析系统,对59例大肠癌、20例大肠炎性疾病患者及9例健康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进行了检测(以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银染强度来表达).结果:大肠癌患者rDNA转录活性明显降低,而在大肠炎性疾病组明显升高,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 大肠癌手术及化疗后,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则逐渐升高并接近正常对照组,术后3年内肿瘤复发者该指标则又逐渐下降.结论: 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检测可作为大肠癌与大肠炎性疾病的鉴别指标,同时可作为疗效及监测肿瘤复发的参考指标.

    作者:王金穗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回盲部和右半结肠切除后对人体代谢的影响

    利用回盲瓣的抗返流作用,将回盲部和右半结肠肠段作为修复和重建食管、膀胱的替代组织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同时,由于肠套叠、肠坏死、回盲部重复畸形或肠闭锁等原因而切除回盲部和右半结肠者,在临床上也不少见.因此人体失去回盲部和右半结肠后对营养、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是临床需要研究的课题.

    作者:向波;韦福康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自制三腔三套引流管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附615例报告)

    关于胆道手术引流的选择,目前国内外认识不一,10余年来,我中心采用自制三腔三套引流管应用于胆道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睿武;田伏洲;李旭;阎勇;胡建中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乳腺血管外皮肉瘤破溃出血1例报告

    患者,女,21岁,因左乳腺肿物半年,破溃出血4小时入院.查体: T 37℃, P 100次/分,R 20次/分,血压测不到,左乳腺增大,呈紫红色,有一直径15 cm的肿物,中央破溃出血.入院后行抗休克治疗,在局麻下行左乳腺切除术,切除标本见有一9 cm×7 cm的紫色区,切面有多个大小不等的血腔,内有凝血块,并有6 cm×8 cm的灰白色肉样区域,质软,易碎,周围界限不清.病理诊断: 血管外皮肉瘤.术后间断化疗,1年后死亡.

    作者:吴洪晔;张超杰;邱振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胰腺异位误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1例报告

    患者,女,45岁.因反复上消化道出血,解柏油样大便,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于1995年2月16日入院.入院前3年患者开始出现返酸、嗳气,呼吸时有酸臭味.1月前因劳累加重,曾解多次柏油样黑大便.

    作者:贾国富;沈继红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乳腺癌中bcl-2蛋白表达的意义

    为探讨抑凋亡基因bcl-2蛋白表达在乳腺癌中的意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SP法),对125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bcl-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p53基因的表达产物进行检测.结果: bcl-2蛋白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为63.3%,而在浸润性小叶癌中为88.9%,二者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 在浸润性导管癌中,bcl-2蛋白的表达与原发癌大小及肿瘤分级呈负相关(P<0.05),与ER、PR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与p53的表达呈负相关(P<0.001).但未发现bcl-2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结论: 乳腺癌bcl-2蛋白表达与预后良好的生物学指标有一致性,与预后不良的指标呈反向表达,提示bcl-2蛋白表达可作为乳腺癌的生物学指标,在乳腺癌的病理及临床中有一定意义.

    作者:林清;高东宸;张长淮;卢小梅;李卫民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