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鼻咽癌原发灶18F-FDG和11C-胆碱显像的代谢特征

秦朝军;黄盛才;王仁生;颜李梅;韦小林;马加强

关键词:鼻咽肿瘤, 标准摄取值, 18F 氟脱氧葡萄糖
摘要:目的 探讨鼻咽癌原发灶18F-FDG和11C-胆碱显像的代谢特征.方法 对35例病理确诊为原发鼻咽癌的病例行鼻咽部18F-FDG PET/CT 30 min和60 min显像,其中的20例在随后1~3天内行鼻咽部11C-胆碱显像.分别测量不同显像条件下肿瘤原发灶(T)和非肿瘤区域(NT)的SUVmax,并计算和比较其T/NT比值.结果 18F-FDG PET/CT显像:30 min、60 min T/NT比值的中位数分别为3.20与4.05,95%百分位数(单侧)分别为1.83和2.63;30 min、60 min T/NT比值(±s)分别是3.78±1.49和5.56±3.72,后者明显高于前者(P<0.05,t'=2.2649),增高幅度为47.09%.11C-胆碱显像:T/NT的中位数是3.76, 95%百分位数(单侧)是2.00,T/NT是4.13±1.71.结论 鼻咽癌原发灶对18F-FDG和11C-胆碱显像均高度敏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腰椎间盘MRI局限性高信号区的影像学分析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局限性高信号区(HIZ)的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138例伴有HIZ的腰椎MRI资料.对11例16个伴有HIZ的腰椎间盘行CT椎间盘造影(CTD).立体定位HIZ并对照分析CTD与MR图像.结果腰椎间盘HIZ在MR矢状位图像呈点状(14.36%),圆形(58.01%),长椭圆形(17.13%)或逗点状(10.50%),其中圆形常见.轴位像为线样或梭形,与CTD显示的环状破裂一致.本组HIZ均位于腰椎纤维环外缘.73个椎间盘的HIZ与椎间盘内破裂征象同时出现,1个椎间盘HIZ位于突出物下方.51个腰椎间盘矢状位图像的2个或3个相邻层面同一位置出现HIZ.CTD Dallas III级者疼痛诱发试验多为阴性(6/7),IV级者多为阳性(8/9).结论 腰椎间盘HIZ代表椎间盘纤维环中与放射状破裂相连的环状裂隙,临床多见于椎间盘突出前的椎间盘内破裂.矢状位连续多层面HIZ提示裂隙较长,复制性疼痛发生几率高.

    作者:王子轩;陈祥民;胡有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3.0T并行采集MRA和MRV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3.0T MR上应用并行采集技术的MR动脉成像(MRA)与MR静脉成像(MRV)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 32例AVM患者,均行应用SENSE技术的3D-TOF MRA与3D-PC MRV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分析MRA和MRV对脑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瘤巢的显示效果.结果 3D-TOF MRA与DSA比较,32例脑动静脉畸形的瘤巢大小及分类上结果完全一致(100%);对供血动脉显示的符合率为77.5%,30例的供血动脉显示清晰,2例AVM伴有出血患者的供血动脉显示欠佳;3D-PC MRV与DSA在显示引流静脉及所汇入静脉窦的结果上完全一致(100%).结论 3.0T MR使用SENSE并行采集技术的3D-TOF MRA与3D-PC MRV是一种诊断脑AVM的无创、快速、有效的方法,MRA结合MRV可对AVM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

    作者:袁飞;刘银社;赵军;袁滨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胰腺损伤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及MRI检查在评价胰腺损伤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临床随访证实的10例闭合性腹部外伤致胰腺损伤的CT/MRI表现.男6例,女4例,年龄5~52岁,平均年龄(27.60±12.34)岁.CT检查7例,MRI检查5例,其中2例分别进行了CT和MRI检查.结果胰腺损伤CT/MRI表现为:胰腺肿大(CT 5例,MR 2例);胰腺断裂(CT 5例,MR 4例);主胰管断裂(CT 1例,MR 4例);胰腺内/胰周出血(CT 3例,MR 1例);胰腺裂伤(CT 2例,MR 1例);胰周改变: 胰周被膜和肾周筋膜增厚以及胰周、肾旁间隙广泛积液(CT 6例,MR 5例);假性囊肿形成(CT 4例,MR 2例);合并腹部其他脏器损伤:CT显示肝、肾损伤各1例,脾损伤2例,MR显示脾损伤1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和MRI在胰腺损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董国礼;雍良平;黄小华;翟昭华;唐显映;徐小雪;曾南林;敬宗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脊髓室管膜肿瘤的MRI与病理的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脊髓室管膜肿瘤的MRI表现与病理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脊髓室管膜肿瘤的MRI表现、病理资料、手术所见及随访资料.结果室管膜瘤(WHOⅡ级,24例);间变型室管膜瘤(WHOⅢ级,10例);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WHOⅠ级,8例);含室管膜瘤的混合型胶质瘤(WHOⅡ级,2例).MRI表现为:颈段19例;胸段6例;腰骶段19例.84.1%(37/44)肿瘤边界清楚;T1WI以等或低信号为主;T2WI以高或混杂信号为主.86.4%(38/44)肿瘤强化明显,77.3%(34/44)肿瘤不均匀强化;43.2%(19/44)肿瘤两端可见囊腔.术中72.7%(32/44)肿瘤境界清楚,90.9%(40/44)无包膜.经统计学分析表明病理分型、分级与发病部位相关(P<0.05);手术残留与术中所见边界、MRI边界相关(P<0.05);MRI边界与术中所见边界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脊髓室管膜肿瘤的MRI具有较特征性表现,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范围,有助于该病的鉴别诊断、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价治疗效果.

    作者:史东宏;曹建民;王中秋;许健;孔伟东;卢光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胎羊间断性脐带闭塞对静脉导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胎羊间断性脐带闭塞后静脉导管血流频谱变化的意义.方法 12只晚孕山羊(7只实验组,5只对照组)于妊娠116~130 d行宫内外科手术,用套囊充气闭合器完全夹闭脐带,每次夹闭90 s,间隔30 min,重复5次.于实验前5 min、每次夹闭后3 min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静脉导管心室收缩期峰值速度(Vmax)DV、静脉导管峡部的内径(DDV)、搏动指数(PIDV)、DV指数(S-a/S)、血流量(QDV).结果实验组夹闭后DDV[(1.99±0.16)~(2.69±0.53)mm,P<0.05)]、QDV[(70.25±15.47)~(171.47±72.16)ml/min,P<0.05)]、PIDV[(0.33±0.09)~(0.7±0.2),P<0.05)]、DV指数[(0.44±0.04)~(0.62±0.11),P<0.05)]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DDV、QDV、PIDV、DV指数与血pH呈负相关(r=-0.579,r=-0.681,r=-0.358,r=-0.310,P<0.01)、与PaO2呈负相关(r=-0.564,r=-0.622,r=-0.435,r=-0.483,P<0.01)、与血PaCO2呈正相关(r=0.510,r=0.418,r=0.699,r=0.423,P<0.01).(Vmax)DV与血气指标无明显相关.结论 静脉导管血流频谱可成为预测胎儿宫内缺氧的有效指标.

    作者:HE Shao-zheng;吕国荣;李伯义;陈秋月;苏瑞娟;金鹏;何韶铮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智能追踪技术触发阈值对肾动脉CT血管成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智能追踪技术中触发阈值对肾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及其分支显示的影响.方法 105例患者随机分组,分别按触发阈值140~150 HU(A)、150~160 HU(B)、160~170 HU(C)、170~180 HU(D)、180~190 HU(E)、190~200 HU(F)、200~210 HU(G)启动扫描,采用GE公司64层容积CT、按3 ml/s的流率团注碘海醇300(300 mgI/ml),其他扫描参数相同,数据传至工作站并重建.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对MIP图像记录和评分.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1.5软件统计分析.结果①图像质量:以D组和E组评分高.②肾动脉分支的显示:以E组和F组肾动脉主干显示佳;D组、E组和F组肾动脉主干和一级分支显示佳:各组对二级、三级分支显示均不佳.结论 Smart Prep技术中不同触发阈值对肾动脉CTA扫描质量有显著影响,触发阈值为170~190 HU时图像质量好、各级分支显示佳.

    作者:阚晓婧;罗天友;吕发金;李咏梅;方维东;肖智博;张志伟;陆云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实时三维超声在评价人工机械瓣功能中的应用

    目的 在二维 (2D)基础上应用三维实时超声心动图(RT-3DE),探讨RT-3DE在评价人工瓣功能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Philips 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对23例受检者进行了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二尖瓣位18例,主动脉瓣位5例.结果 23例人工瓣均获得较清晰的三维图像.20例人工瓣功能正常.3例功能异常,其中2例为人工瓣瓣周漏, 另有1例为二尖瓣位人工瓣血栓导致梗阻.结论 RT-3DE在2DE基础上, 可获得更丰富的空间信息,可以对2DE做出有益的补充.

    作者:杨军;项小苗;李东玉;郭亚军;刘守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萎缩的MR随访研究

    目的 利用脑结构图像萎缩率标准化评价软件对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脑萎缩的随访评价,并探讨影响其发展的危险因素.方法 138例脑血管病患者间隔一年先后进行两次头颅MRI检查.两次扫描的参数和定位保持一致.严格记录所有患者研究初始阶段的年龄、收缩压、血糖、血脂、烟酒嗜好以及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等情况,并进行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评分(MMSE)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利用脑结构图像萎缩率标准化评价软件(SIENA)对前后两次的T1W图像进行自动化分析,计算患者的年脑体积变化率(PBVC);同时,采用半自动体积测量软件测量患者初始状态下的WMH体积以及新近脑梗死灶体积,然后采用多元回归方法筛选对PBVC存在影响的危险因素,并分析临床评分、梗死灶体积与PBVC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该组患者的PBVC为-0.77%±0.81%,初始WMH体积为(13 155±18 782)mm3,患者脑内灰白质梗死体积之和为(5081±12 709)mm3.多元回归方程显示年龄、灰质梗死、白质梗死的存在对PBVC有影响作用.PBVC与MMSE评分存在低度正相关(r=0.27,P=0.001);脑体积变化率与NIH评分存在低度负相关(r=-0.18,P=0.036).脑梗死体积与脑体积变化率相关系数为-0.44,存在低度负相关(P=0.000).结论 年龄和新近脑梗死是脑血管病患者脑萎缩的影响因素.应用SIENA软件可以准确地评价脑萎缩,为脑血管病的临床评价提供了一个有参考价值的指标.

    作者:谢晟;肖江喜;王伟;黄一宁;蒋学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曲唑酮治疗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目的 用功能磁共振技术结合药物磁共振技术研究正常男性和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激活的差异,探讨曲唑酮治疗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 A组为30例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均为右利手;30例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单盲、随机分为B组(用曲唑酮治疗7周)和C组(用安慰剂治疗7周),每组15个患者,所有患者人均为右利手.A组仅进行一次功能磁共振检查;B组和C组在治疗前后均进行功能磁共振检查,治疗前B组和C组不服用任何药物;治疗后B组患者在磁共振扫描前60分钟服用曲唑酮100 mg;C组服用安慰剂100 mg.所有参与者均用色情录像和非色情录像刺激,用GE 1.5T MR扫描系统进行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磁共振扫描.结果在色情录像的刺激下,与正常男性相比,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B组+C组)双侧前扣带回激活范围明显增大(t=6.715,P<0.001),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B组经曲唑酮治疗后,在曲唑酮的干预下,心理性ED患者的双侧前扣带回激活被抑制与正常人接近,而双侧海马激活范围较前增大,双侧脑岛的激活被抑制;B组病人治疗前后前扣带回激活体积存在显著性差异(t=1.930,P<0.05);双侧海马激活较前明显,前后激活体积存在显著性差异(左侧:t=3.790,P<0.001;右侧:t=4.203,P<0.001);脑岛的激活被抑制.C组病人治疗前后在安慰剂的干预下,脑激活图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 心理性ED患者在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存在潜在的病因;脑岛、前扣带回、海马可能富含5-HT受体;曲唑酮对心理性ED的治疗可能在于调节了脑岛、前扣带回、海马的神经元生物活性;曲唑酮对不同亚型的5-HT受体的调节具有多肽性.

    作者:杨波;黎桂平;张金山;周义成;马林;朱文珍;王涛;夏黎明;刘继红;王承缘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应用18F-FDG PET/CT探讨储尿刺激对脑功能的影响

    目的 应用PET脑功能自动提取法研究18F-FDG PET显像受储尿刺激影响的脑解剖功能区.方法 对25例正常人储尿和未储尿状态下分别进行18F-FDG PET/CT脑显像,应用脑功能自动提取法对比分析储尿前后18F-FDG脑显像的代谢变化,分析受储尿刺激影响的脑解剖功能核团.结果共22个脑解剖功能核团的代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双侧楔叶、左侧下枕回、左侧额中回、双侧额下回、双侧Brodmann17区、双侧Brodmann18区、双侧腹前核、右侧中央后回等13个核团代谢增高,同时左侧尾状核、双侧外侧核、左侧颞下回、左侧海马旁回、双侧胼胝体、左侧海马、左侧下丘脑等9个核团代谢降低.结论 储尿刺激影响部分脑功能区代谢增高的同时使部分脑功能区代谢减低.18F-FDG PET/CT脑显像为临床研究泌尿中枢提供了功能-解剖学参考和重要的影像学方法.

    作者:申景涛;郭万华;辛小燕;徐佩;贾支俊;张颖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选择性心肌超声造影对冠状动脉与左心室腔间侧支循环的观察与评价

    目的 采用经冠状动脉选择性心肌超声造影(MCE)观察冠状动脉与左心室腔间侧支循环,并探讨其对于心肌缺血的意义.方法 对26例冠心病患者及1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的经冠状动脉内MCE进行回顾性分析,检出造影剂直接由心肌进入左心室腔的病例,测量局部节段灌注(minivalue),应用组织速度显像(TVI)测量相关节段收缩峰值速度(Sm)及与正常节段达峰时间差别(Ts-dif).结果冠状动脉正常组未见冠状动脉与左心室腔间的侧支循环;冠心病组7例患者总计15个节段可见造影剂直接由心肌进入左心室腔,局部节段minivalue、Sm低于正常节段,但上述指标及Ts-dif优于缺血不伴侧支循环的节段.结论 经冠状动脉选择性MCE能够清晰观察心肌内冠状动脉与心室腔间的侧支循环,此侧支循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缺血心肌的收缩功能及心肌灌注.

    作者:房芳;李治安;杨娅;陆兆龄;田峰;陈韵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多发性硬化患者磁共振T1加权像胼胝体纹理特性分析

    目的 研究MS患者常规磁共振图像(cMRI)上表现正常的胼胝体部位的纹理特征及其方向特性,为显示MS患者脑组织的隐匿性损伤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选取37例复发-缓解型MS患者和年龄、性别匹配的37例健康对照者图像,在cMRI上表现正常胼胝体的矢状位T1加权图像提取膝部、压部、体部感兴趣区,分别组成三个部位的MS组和对照组样本集,映射成灰度共生矩阵,然后提取能量、逆差矩、熵等纹理参量,比较各部位两组间的纹理特征差异.结果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在0°、45°、90°和135°四个方向,MS组能量和逆差矩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熵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体部在0°、45°和135°方向逆差矩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S患者MRI的T1加权图像上表现正常胼胝体的纹理特征与健康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特别是膝部和压部更为显著.纹理特征分析为显示MS患者cMRI上表现正常脑组织的隐匿性病变提供了新方法.

    作者:童忠勇;于春水;张华;童隆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99mTcO-4甲状腺显像在桥本氏甲状腺炎中的临床应用

    对63例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的99mTcO-4甲状腺显像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3例患者中,男8例,女55例,年龄9~52岁.病程1个月~6年.

    作者:韦智晓;李俊红;覃伟武;李亚范;徐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 采用DTI技术,定量检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脑内上运动神经元(UMN)的受累情况.方法 运用GE Signa 3.0 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15例临床确诊及拟诊的ALS患者和12例性别、年龄相当的正常对照者进行了全脑DTI扫描.分别计算双侧大脑皮层下白质、皮质脊髓束及胼胝体各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MD),并与多种临床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ALS患者脑内的FA值在双侧中央前后回皮层下白质、放射冠、内囊后肢后部、大脑脚及胼胝体各部较正常对照者显著下降;而相应部位的MD值无显著变化.FA值与ALSFRS及大手指敲击率呈正相关,与病程、年龄及病情进展速度呈负相关;MD值与ALSFRS、病情进展速度及年龄呈负相关,而与其他临床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DTI可以通过定量检测ALS患者脑内FA及MD值的变化帮助确定上运动神经元的受累情况,尤其是在临床诊断不是很明确时.

    作者:薛艳萍;翟仁友;谭可;顾华;张芳;张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心率、扇区重组、时相重建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率、重组方法和重建时相窗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398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扫描,根据不同心率应用不同扇区重组、多相位重建,传入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结果心率在50~70次/分所得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较好,但扫描时心律变化幅度大者成像质量下降.心率>75次/分,用双扇区和四扇区重组能获得相对高质量的图像.左前降支、回旋支在75%R-R时相重建图像较好,右冠状动脉在45%R-R时相显示较好.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与心率、扇区重组的应用和多相位重建密切相关.

    作者:陈文静;刘文亚;王海涛;邢艳;赵园;古丽那;倪瑞玲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灰阶超声造影用于肠壁炎症性与肿瘤性病变鉴别的临床评价

    目的 探讨肠壁炎症增厚性和肿瘤性病变灰阶超声造影特征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静脉团注SonoVue对36例(13例炎性病变、23例肿瘤性病变)肠壁增厚性病变患者进行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检查,实时观察增厚肠壁的动态血流灌注特征,利用定量分析软件进行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观察并测定微血管密度(MVD)情况,比较TIC曲线参数与MVD之间关系.结果肠壁炎性增厚病变,灰阶超声造影显示肠壁黏膜、黏膜下层或全层均匀一致增强;肿瘤性病变,造影显示所有病例肿瘤病变区均有不同程度增强,增强层次不清、顺序紊乱;肿瘤性病变MVD值大于炎症性病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C曲线表现:黏膜下层病变,达峰时间均较肌层提前,斜率较肌层增大;病变侵犯全层,曲线显示相当于黏膜下层与肌层的部位强化一致,TIC曲线参数分析表明,肠壁炎性增厚性病变与肿瘤性病变,峰值背向散射强度(PI)及强度减半时间(T1/2 )均与血流状态有关,而与MVD无关.结论 灰阶超声造影结合TIC曲线,可以说明肠壁炎症性与肿瘤性病变具有不同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且可以更加清晰显示病变的微血管分布情况及其浸润范围,有助于肠壁炎症性与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作者:杨蓓;赵博;崔立刚;苗立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血液透析患者的颈动脉扩张性

    目的 评价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扩张性和正常人的差异.方法 利用高频超声,通过彩色流速流量定量技术测量40例血液透析患者及40例正常人颈动脉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内径,计算颈动脉的扩张性系数和僵硬度.要求所有受试者的血压都小于140/90 mmHg.结果方差分析显示,透析时间小于24个月的血液透析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扩张性系数明显减低,动脉僵硬度明显增加.血液透析患者的脉压(56.6±11.3)mmHg较正常人的 (38.0±4.9)mmHg明显增大(P<0.01).结论 血液透析较正常受试者的动脉壁弹性减低.

    作者:刘磊;车岩;童明辉;王小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移植肾慢性排斥的SonoVue超声造影临床研究

    目的 观测移植肾慢性排斥的SonoVue超声造影特征,探讨移植肾慢性排斥的SonoVue超声造影诊断指标.方法 同种异体移植肾患者36例(功能正常30例,慢性排斥6例);选用仪器为Siemens公司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备对比脉冲序列造影成像软件;造影剂为SonoVue,剂量选择为0.6~1.0 ml;常规超声检查结束后进行超声造影,实时存储图像,回放分析,观测肾实质微循环灌注情况.结果整个造影过程,功能正常移植肾实质呈均匀性增强,包膜下整个肾脏切面被造影剂强回声均匀充填.移植肾发生慢性排斥时,与功能正常移植肾比较,皮质达峰时间延迟,皮质从开始增强到达峰所需时间延长,整个移植肾切面达峰时间延迟;肾脏的增强强度明显不均匀,可见散在的、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的低增强区,分布于皮质、髓质及肾窦.结论 利用SonoVue进行移植肾的超声造影成像,可以检测出慢性排斥时微循环血流灌注的改变.

    作者:邢晋放;杜联芳;姜露莹;何颖倩;李凡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鼻咽癌原发灶18F-FDG和11C-胆碱显像的代谢特征

    目的 探讨鼻咽癌原发灶18F-FDG和11C-胆碱显像的代谢特征.方法 对35例病理确诊为原发鼻咽癌的病例行鼻咽部18F-FDG PET/CT 30 min和60 min显像,其中的20例在随后1~3天内行鼻咽部11C-胆碱显像.分别测量不同显像条件下肿瘤原发灶(T)和非肿瘤区域(NT)的SUVmax,并计算和比较其T/NT比值.结果 18F-FDG PET/CT显像:30 min、60 min T/NT比值的中位数分别为3.20与4.05,95%百分位数(单侧)分别为1.83和2.63;30 min、60 min T/NT比值(±s)分别是3.78±1.49和5.56±3.72,后者明显高于前者(P<0.05,t'=2.2649),增高幅度为47.09%.11C-胆碱显像:T/NT的中位数是3.76, 95%百分位数(单侧)是2.00,T/NT是4.13±1.71.结论 鼻咽癌原发灶对18F-FDG和11C-胆碱显像均高度敏感.

    作者:秦朝军;黄盛才;王仁生;颜李梅;韦小林;马加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后腹膜恶性畸胎瘤1例报告

    图1 胃脾后方,左肾上方后腹膜区域内见一巨大的异常信号改变,病灶边缘完整,有包膜,内见钙化及脂肪信号影,周边脏器受压、推移.

    作者:李晶;续晋铭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