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尹维田;高庆国;王冰;杜冬
我院自1990年~1995年2月,收治骨肿瘤囊状缺损41例,其中30例获得随访.男14例,女16例.年龄5岁~60岁.骨巨细胞瘤Ⅱ级7例、Ⅲ级2例,骨囊肿5例,骨纤维结构不良、非骨化性纤维瘤和骨化性纤维瘤各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骨内腱鞘囊肿、骨纤维组织细胞瘤、骨韧带状纤维瘤、骨肉瘤和软骨粘液样纤维瘤肉瘤样变各1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
作者:于秀淳;刘晓平;周银 刊期: 1998年第03期
为比较凝胶粘合技术与显微缝合技术修复周围神经的效果,选用健康雄性SD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即缝合组和凝胶粘合组,每组各10只动物.以大鼠左侧坐骨神经为修复神经模型进行实验.全部采用双面刀片切断坐骨神经方法.粘合神经后用类似锚式缝合进行外膜固定.术后瞬间,各组取2只大鼠修复神经进行纵向冰冻切片,观察神经对位情况,其余动物连续饲养8周,进行电生理、组织学及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凝胶粘合瞬间神经对位获得改善,术后8周粘合组神经纤维较缝合组平直,吻合口远端纤维较缝合组密;吻合口神经纤维通过率、吻合口远端轴突截面积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认为,采用凝胶粘合法修复周围神经较常规缝合法优越,加用外膜固定缝合效果更佳.
作者:张长青;顾玉东;陈亮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我院自1991年以来,应用伸趾短肌皮瓣对6例虎口挛缩伴大鱼际缺损的患者行一期修复术.本组男5例,女1例.年龄8岁~25岁.病程3个月~8个月.其中挤压伤3例,炸伤1例,烧伤2例.6例患者虎口均严重挛缩,外展及对掌功能完全丧失.4例为虎口、掌侧皮肤及大鱼际肌缺损,创面形成贴骨瘢痕.
作者:于勇;吕奎芳;田向群;邱诚;贾国顺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手屈肌腱Ⅱ区损伤修复后,常因粘连而影响手指功能.1994年以来,我科采用指浅屈肌腱修复屈指腱鞘,治疗手部Ⅱ区肌腱损伤15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曾宪林;蒋林;杨培邦 刊期: 1998年第03期
为了探索漏斗胸修复术后如何才能重塑一个完善的胸廓,对1975年10月~1996年12月,采用的胸骨翻转术8例,胸骨上举术143例治疗的漏斗胸患儿,进行了3个月~14年随访.结果表明,术后3个月即可发现重建的胸廓有新生肋软骨再生,6个月时变得较坚韧,1年时已成为基本正常的胸廓,此时拔除金属支杠佳.认为,肋软骨的再生是胸廓重塑的基础,应按照肋软骨再生规律,改进手术操作.术后坚持康复疗法,均可获得一个较满意的胸廓.
作者:胡廷泽;刘文英;韦福康;蒋小平;罗启成;冯杰雄;刘敏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我们采用腓肠肌肌皮瓣修复小腿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缺损骨外露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12岁~56岁.开放性胫腓骨骨折15例,开放性胫骨骨折12例,其中胫骨部分缺损(3 cm~6 cm)3例,小腿软组织缺损面积7 cm×5 cm~21 cm×10 cm.
作者:刘永才;梁汉明 刊期: 1998年第03期
1989年~1996年,我科采用筋膜皮瓣修复28例四肢、躯干部瘢痕挛缩松解后及其它原因所致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毛波;裴富生;钟泽沛 刊期: 1998年第03期
脊神经节(DRG)损伤常引起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为了探索DRG不同损伤方式和不同损伤时间的脊髓诱发电位(SEP)和DRG组织形态学改变,用52只家兔,分别制成机械压迫、炎性损伤模型,以及2%利多卡因加2.5%醋酸氢化泼尼松局部治疗,并与未损伤组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DRG血管内皮细胞连接间隙增宽是机械性损伤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血管内皮细胞连接间隙增宽,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吞饮小泡转运功能增强,是炎性损伤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主要原因.认为,2%利多卡因加2.5%醋酸氢化泼尼松局部浸润能显著减轻DRG炎性损伤.
作者:周跃;廖维宏;梅芳瑞;刘正津 刊期: 1998年第03期
为探讨延期喉内收及外展肌神经再支配术的时机,选用15只杂种犬为研究对象,在喉返神经切断后4,6,8,10及12个月,分别行膈神经与右喉返神经吻合,并切断内收肌支后,选择性支配右环杓后肌,颈袢主支与喉返神经的内收肌支吻合选择性支配喉内收肌.采用喉镜、神经肌电检查、肌收缩力测定及组织化学检查发现,失神经10个月内行神经再支配声带可恢复不同程度的内收和外展,同时间声带内收幅度较外展明显,失神经病程越短,内收和外展恢复越好,且在6个月以内行环杓后肌的神经再支配及8个月内行喉内收肌神经再支配效果较好.认为,延期喉内收及外展肌神经再支配术应在喉返神经损伤10个月内进行.
作者:温武;周水淼;李兆基;余永伟;崔义 刊期: 1998年第03期
肢体小面积皮肤撕脱伤常见,常合并肌腱损伤和骨折,或者肌腱和骨外露.1994年~1996年,共治疗17例,通过吻合撕脱皮肤的血管,或修剪制成全厚皮片植皮,急诊一期修复创面,收到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建文 刊期: 1998年第03期
1990年1月~1997年7月,采用各种皮瓣修复指端缺损65例67指,术后65指皮瓣成活,2指皮瓣小部分坏死,经换药治愈.报道如下.
作者:王快胜;陈彦;柴益民;王书成;马心赤;王和驹;林崇正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我院自1992年~1994年,利用废弃指骨急诊再造拇指8例.男6例,女2例.年龄15岁~38岁.均为多指毁损伤,其中挤压伤4例,切割伤2例,热压伤1例,撕脱伤1例.
作者:谢建国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患者男,39岁.因高空坠落伤致截瘫及骶尾部继发褥疮20余天入院.检查:脐以下感觉运动丧失,骶尾部有一22 cm×17 cm×3 cm创面,骶骨外露,色苍白,有异味,触之无出血.诊断:①C11外伤性压缩性骨折伴截瘫.②骶尾部褥疮.
作者:蒋俊威;楼华 刊期: 1998年第03期
陈旧性跟腱断裂合并皮肤缺损的治疗较为复杂,常规治疗应在局部创面愈合后3个月行二期跟腱修复.1985年6月~1996年6月采用自体肌腱或筋膜瓣移植修复跟腱,同时用伤肢邻近带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覆盖,石膏托外固定,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合并皮肤缺损18例.结果表明,创面Ⅰ期愈合16例,移植皮瓣远端皮缘坏死0.5 cm~1 cm的2例,经早期修复治愈.术后1年以上随访15例,其中12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3例跟腱与邻近组织粘连,影响踝关节过度背屈,足部蹬力下降.认为,采用肌腱或筋膜瓣加带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一期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合并皮肤缺损,可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更快恢复伤肢的功能.
作者:钟一宇;钟华勇 刊期: 1998年第03期
为探讨颈部手术所致医源性神经损伤的原因、预防、诊断和治疗,分析1993年~1996年8例因颈部手术致神经损伤的原因、诊治及结果.其中副神经损伤5例,臂丛神经损伤3例,均行手术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神经松解、神经吻合、神经移植和神经移位.随访11个月~3年,平均24.5个月.结果表明,疗效优2例,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7.5%.认为,颈部手术易损伤神经,高度责任心和精细的手术操作是预防的关键;一旦确诊颈部神经损伤,应尽早手术修复.
作者:宋修竹;贺长清;张高孟;顾玉东 刊期: 1998年第03期
为了了解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受体在不同代次体外培养的肌腱细胞的分布,同时观察同一肌腱细胞周期中不同亚时相的IGF-1受体数目的差别,采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法,对体外培养的原代、第6代和第13代肌腱细胞的IGF-1受体密度进行了分析,并以第6代肌腱细胞为对象,进行了同一细胞周期不同亚时相的IGF-1受体数目差别分析.结果表明,IGF-1受体在体外培养的原代、第6代和第13代肌腱细胞的密度大体相同,而在同一细胞周期中分裂前期及分裂期(G2M期)的受体数目比DNA合成前期(G1期)的受体数目多(P<0.01).提示,在肌腱细胞培养的传代过程中和在同一细胞周期的不同亚时相,肌腱细胞均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IGF-1受体密度.为组织工程人工肌腱的构建和肌腱细胞生长的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杨志明;项舟;邹立群;彭文珍;魏大鹏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患者男,18岁.外伤伴左股骨粗隆下骨折2周入院.检查:左下肢较健侧短5 cm,活动障碍,左大腿上段假关节畸形.X线片示左股骨粗隆下骨质破坏缺损4 cm×3 cm,伴病理骨折.
作者:朱庆和;楚道裕;贺小兵;卢卫忠 刊期: 1998年第03期
为了观察周期性载荷对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微血管重建的影响,采用20只家兔,双侧胫骨中部用骨钻制作骨缺损模型.左侧施加周期性载荷为实验组,右侧不施加载荷为对照组.分别于骨折第5,10,20及30天处死动物,作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实验组血管重建过程较对照组提前7天左右.认为,骨折第5天周期性载荷对骨缺损的修复无作用,骨折10天~30天有明显促进微血管重建的作用.
作者:张建国;李华滢;姜开厚;夏家骝 刊期: 1998年第03期
为了观察同种异体骨移植后再血管化的过程,用6只家兔制作下颌骨缺损模型,并用冷冻异体下颌骨移植修复缺损.采用血管铸型法,制备移植骨再血管化模型,立体地观察新生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显示的骨生长代谢作为对照.结果显示:移植骨的新生血管可在骨膜下沿骨吸收通道长入移植骨,骨生长代谢较旺盛.表明,宿主软组织血管直接长入移植骨为再血管化的主要模式之一.
作者:朱慧勇;吴求亮;章明;谷志远;沈文华;李林法 刊期: 1998年第03期
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各有其优缺点.在组织扩张术及肢体延长术的启发下,设计了周围神经缓慢延长修复缺损后直接缝合的方法.临床应用2例,1例为肘部桡神经缺损7.2 cm,另1例为肘部尺神经缺损5 cm.14天达到延长要求,修复了神经缺损.术后分别于119天及141天完全恢复了神经功能.经5年随访,患肢神经功能与健侧无差异.详细介绍了周围神经牵引延长的方法,预防结缔组织阻挡的措施,以及神经牵长的牵引力及着力点的设计等.
作者:王书成;王和驹;陈剑飞;吕国坤 刊期: 199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