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修竹;贺长清;张高孟;顾玉东
我院1994年1月~1995年10月,采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上肢瘢痕挛缩12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陈庚尧 刊期: 1998年第03期
1989年~1996年,我科采用筋膜皮瓣修复28例四肢、躯干部瘢痕挛缩松解后及其它原因所致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毛波;裴富生;钟泽沛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患者女,14岁.一氧化碳中毒后炭火烧伤左膝关节,在当地医院治疗无好转,伤后1个月转入我院.检查:左膝关节前壁开放,创面13 cm×12 cm,脓液多,腐臭,股四头肌肌腱部分干性坏死,骨宾骨发黑外露,外侧关节囊缺损,骨宾下韧带部分坏死,创周肉芽组织形成.经抗感染、局部引流治疗,于入院后第8天(伤后38天)在全身麻醉下行皮瓣修复术.
作者:谭加韬;赵群英 刊期: 1998年第03期
为探讨延期喉内收及外展肌神经再支配术的时机,选用15只杂种犬为研究对象,在喉返神经切断后4,6,8,10及12个月,分别行膈神经与右喉返神经吻合,并切断内收肌支后,选择性支配右环杓后肌,颈袢主支与喉返神经的内收肌支吻合选择性支配喉内收肌.采用喉镜、神经肌电检查、肌收缩力测定及组织化学检查发现,失神经10个月内行神经再支配声带可恢复不同程度的内收和外展,同时间声带内收幅度较外展明显,失神经病程越短,内收和外展恢复越好,且在6个月以内行环杓后肌的神经再支配及8个月内行喉内收肌神经再支配效果较好.认为,延期喉内收及外展肌神经再支配术应在喉返神经损伤10个月内进行.
作者:温武;周水淼;李兆基;余永伟;崔义 刊期: 1998年第03期
1988年4月~1994年5月,我院收治头面部电烧伤8例,采用邻近头皮瓣或带蒂远位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本组男6例,女2例.年龄14岁~52岁.电击伤4例,电弧灼伤4例.头皮全层烧伤2例,头皮坏死并颅骨烧伤6例,其中伴面部皮肤、骨烧伤2例.烧伤面积大22 cm×12 cm,小8 cm×4 cm.伤后至入院时间1天~3天6例,10天~15天2例.5例合并耳、颈或腋部Ⅱ°烧伤创面.采用邻近一块头皮瓣修复创面4例,两块头皮瓣修复创面2例,头皮瓣加同侧上臂带蒂皮瓣修复创面2例.术后1例皮瓣边缘1 cm×0.3 cm坏死,经换药痊愈外,余创面Ⅰ期愈合.
作者:刘西富;钟宇;陈大夫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手指神经瘤性残端痛的治疗比较困难,由于周围神经有顽强的再生能力,手术切除神经瘤后,如处理不当,复发率较高.有的患者历经多次手术均未能彻底治愈,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神经瘤的治疗方法虽然较多,但均未取得完全的成功[1].1989年以来,我们在临床上错将神经与肌腱吻合后未形成神经瘤的现象提示下,采用切除神经瘤后在显微镜下,将神经残端与肌腱残端吻合的方法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25例32指,收到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张君;尹维田;高庆国;王冰;杜冬 刊期: 1998年第03期
为了了解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受体在不同代次体外培养的肌腱细胞的分布,同时观察同一肌腱细胞周期中不同亚时相的IGF-1受体数目的差别,采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法,对体外培养的原代、第6代和第13代肌腱细胞的IGF-1受体密度进行了分析,并以第6代肌腱细胞为对象,进行了同一细胞周期不同亚时相的IGF-1受体数目差别分析.结果表明,IGF-1受体在体外培养的原代、第6代和第13代肌腱细胞的密度大体相同,而在同一细胞周期中分裂前期及分裂期(G2M期)的受体数目比DNA合成前期(G1期)的受体数目多(P<0.01).提示,在肌腱细胞培养的传代过程中和在同一细胞周期的不同亚时相,肌腱细胞均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IGF-1受体密度.为组织工程人工肌腱的构建和肌腱细胞生长的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杨志明;项舟;邹立群;彭文珍;魏大鹏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患者男,39岁.因高空坠落伤致截瘫及骶尾部继发褥疮20余天入院.检查:脐以下感觉运动丧失,骶尾部有一22 cm×17 cm×3 cm创面,骶骨外露,色苍白,有异味,触之无出血.诊断:①C11外伤性压缩性骨折伴截瘫.②骶尾部褥疮.
作者:蒋俊威;楼华 刊期: 1998年第03期
为比较凝胶粘合技术与显微缝合技术修复周围神经的效果,选用健康雄性SD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即缝合组和凝胶粘合组,每组各10只动物.以大鼠左侧坐骨神经为修复神经模型进行实验.全部采用双面刀片切断坐骨神经方法.粘合神经后用类似锚式缝合进行外膜固定.术后瞬间,各组取2只大鼠修复神经进行纵向冰冻切片,观察神经对位情况,其余动物连续饲养8周,进行电生理、组织学及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凝胶粘合瞬间神经对位获得改善,术后8周粘合组神经纤维较缝合组平直,吻合口远端纤维较缝合组密;吻合口神经纤维通过率、吻合口远端轴突截面积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认为,采用凝胶粘合法修复周围神经较常规缝合法优越,加用外膜固定缝合效果更佳.
作者:张长青;顾玉东;陈亮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患者男,22岁.抬重物时不慎滑倒致右肘部伤,当地医院摄X线片检查无骨折,转入我院.检查:局部皮肤无破裂口,肘前及前臂上份肿胀青紫,大片皮下瘀血.肘关节活动受限.
作者:李泰宁;朱荧泰;金日男;殷安柱 刊期: 1998年第03期
肢体小面积皮肤撕脱伤常见,常合并肌腱损伤和骨折,或者肌腱和骨外露.1994年~1996年,共治疗17例,通过吻合撕脱皮肤的血管,或修剪制成全厚皮片植皮,急诊一期修复创面,收到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建文 刊期: 1998年第03期
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各有其优缺点.在组织扩张术及肢体延长术的启发下,设计了周围神经缓慢延长修复缺损后直接缝合的方法.临床应用2例,1例为肘部桡神经缺损7.2 cm,另1例为肘部尺神经缺损5 cm.14天达到延长要求,修复了神经缺损.术后分别于119天及141天完全恢复了神经功能.经5年随访,患肢神经功能与健侧无差异.详细介绍了周围神经牵引延长的方法,预防结缔组织阻挡的措施,以及神经牵长的牵引力及着力点的设计等.
作者:王书成;王和驹;陈剑飞;吕国坤 刊期: 1998年第03期
为探索用带血管蒂髌骨移位的方法,修复胫骨内侧髁上关节面缺损,采用经动脉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37侧,经解剖、厚切片或铸型研究髌骨的血管.观测30块髌骨和胫骨内侧髁上关节面的形态和面积.供应髌骨血液的各支动脉先在髌骨周围吻合成髌周动脉环,再由该环发支进入髌骨.膝下内动脉和膝降动脉关节支的髌下支在髌骨内下方合并后参与形成髌周动脉环.髌骨的关节面与胫骨内侧髁上关节面形态大小相似.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用带血管蒂髌骨移位的方法,利用髌骨的关节面,修复胫骨内侧髁上关节面缺损,以期大限度地保留膝关节的功能.
作者:陈秀清;陈振光;王斌;余国荣;谢劲松;魏怀成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我院自1992年~1994年,利用废弃指骨急诊再造拇指8例.男6例,女2例.年龄15岁~38岁.均为多指毁损伤,其中挤压伤4例,切割伤2例,热压伤1例,撕脱伤1例.
作者:谢建国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我院自1990年~1995年2月,收治骨肿瘤囊状缺损41例,其中30例获得随访.男14例,女16例.年龄5岁~60岁.骨巨细胞瘤Ⅱ级7例、Ⅲ级2例,骨囊肿5例,骨纤维结构不良、非骨化性纤维瘤和骨化性纤维瘤各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骨内腱鞘囊肿、骨纤维组织细胞瘤、骨韧带状纤维瘤、骨肉瘤和软骨粘液样纤维瘤肉瘤样变各1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
作者:于秀淳;刘晓平;周银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患者男,71岁.右肩部无痛性包块进行性增大2个月.检查:右肩部三角肌中分扪及一3.5 cm×3 cm×3 cm包块,质韧,活动度较差,表面光滑,无触痛,局部皮肤无红热,无表浅血管扩张.
作者:叶前应;江振炎;张景帆;林志相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我院自1991年1月~1994年9月行吻合血管的急诊拇指再造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6岁~46岁.
作者:郑晓菊;肖双宏;郭永明;滕云升;王殿武;张屹阳 刊期: 1998年第03期
在行口腔癌扩大切除并全颈淋巴清扫的联合根治术中,取鼻唇沟肌皮瓣并仅以面动脉与面前静脉为蒂,于颈淋巴清扫的同时将血管蒂从淋巴组织中解剖游离出来,完成肿瘤切除后再用该瓣修复口腔内缺损.临床用于修复口腔内组织缺损15例,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舌体8例,口底5例,舌侧牙龈2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2例尖端部分坏死,经随访6个月~3年,无肿瘤复发.认为,保留面动静脉血管干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根治性颈淋巴清扫的一种改良术式,依此设计的鼻唇沟岛状肌皮瓣对于口腔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修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曹川;况明才;杨茂进;叶伟;李莉 刊期: 1998年第03期
脊神经节(DRG)损伤常引起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为了探索DRG不同损伤方式和不同损伤时间的脊髓诱发电位(SEP)和DRG组织形态学改变,用52只家兔,分别制成机械压迫、炎性损伤模型,以及2%利多卡因加2.5%醋酸氢化泼尼松局部治疗,并与未损伤组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DRG血管内皮细胞连接间隙增宽是机械性损伤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血管内皮细胞连接间隙增宽,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吞饮小泡转运功能增强,是炎性损伤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主要原因.认为,2%利多卡因加2.5%醋酸氢化泼尼松局部浸润能显著减轻DRG炎性损伤.
作者:周跃;廖维宏;梅芳瑞;刘正津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患者男,18岁.外伤伴左股骨粗隆下骨折2周入院.检查:左下肢较健侧短5 cm,活动障碍,左大腿上段假关节畸形.X线片示左股骨粗隆下骨质破坏缺损4 cm×3 cm,伴病理骨折.
作者:朱庆和;楚道裕;贺小兵;卢卫忠 刊期: 199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