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胎儿神经移植修复感觉神经缺损

田立杰;战杰;王淑华;梁晓旭;安贵林;田耘

关键词:胎儿神经, 异体移植, 神经缺损
摘要:为观察经深低温冷冻胎儿神经移植修复人体感觉神经缺损的效果,用胎龄为16周~24周的坐骨神经和正中神经,经-80℃冷冻后修复指总神经、指神经等神经缺损22例(36条).移植胎儿神经短2 cm,长12 cm.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个月~5年.结果表明,优S+38条,良S315条,占63.9%;可S+26条,S24条,占27.8%;差S03条,占8.3%.认为,胎儿神经抗原性弱,深低温冷冻可进一步降低其抗原性,对修复5 cm以内感觉神经缺损疗效较好,是较理想的异体神经移植材料;二甲亚砜可防止冷冻对神经组织的损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小面积皮肤撕脱伤急诊修复17例

    肢体小面积皮肤撕脱伤常见,常合并肌腱损伤和骨折,或者肌腱和骨外露.1994年~1996年,共治疗17例,通过吻合撕脱皮肤的血管,或修剪制成全厚皮片植皮,急诊一期修复创面,收到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建文 刊期: 1998年第03期

  • 筋膜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

    1989年~1996年,我科采用筋膜皮瓣修复28例四肢、躯干部瘢痕挛缩松解后及其它原因所致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毛波;裴富生;钟泽沛 刊期: 1998年第03期

  • 胎儿骨基质对纯钛种植体-骨结合的作用研究

    为探索胎儿脱钙骨基质(FDBM)对纯钛与骨结合的影响,采用荧光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定量组织学测量,以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研究手段,对复合FDBM及未复合FDBM的钛-骨界面进行了骨密度、骨整合率、新骨生长率,以及界面上Ca、P含量等的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FDBM植入钛-骨界面无抗原性,明显促进和加速了界面新骨形成,使钛-骨结合时间提前约2个月.认为,胎儿骨可能比成人骨内的诱导成骨因子作用大或含量高.FDBM作为无抗原性、制备简便、价格便宜、便于保存及骨诱导作用明显的骨诱导剂之一,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作者:邹丽剑;张涤生;王炜;佘国义 刊期: 1998年第03期

  • 膝关节改良融合术一例

    患者男,37岁.因车祸致左膝关节损伤伴功能障碍1小时入院.检查:左膝部肿胀明显,向外成角畸形,膝正前方有一长约2 cm的皮肤裂口,血流不止,髌骨骨折碎片外露,股骨髁明显骨擦感和骨擦音,轻叩击左足跟疼痛加剧,伤肢比健肢短缩3 cm,远端血运及感觉尚可.

    作者:陈智勇;单勇;郑安元 刊期: 1998年第03期

  • 腓骨游离移植修复病理性骨缺损一例

    患者男,18岁.外伤伴左股骨粗隆下骨折2周入院.检查:左下肢较健侧短5 cm,活动障碍,左大腿上段假关节畸形.X线片示左股骨粗隆下骨质破坏缺损4 cm×3 cm,伴病理骨折.

    作者:朱庆和;楚道裕;贺小兵;卢卫忠 刊期: 1998年第03期

  • 周期性载荷对骨缺损修复中微血管重建的影响

    为了观察周期性载荷对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微血管重建的影响,采用20只家兔,双侧胫骨中部用骨钻制作骨缺损模型.左侧施加周期性载荷为实验组,右侧不施加载荷为对照组.分别于骨折第5,10,20及30天处死动物,作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实验组血管重建过程较对照组提前7天左右.认为,骨折第5天周期性载荷对骨缺损的修复无作用,骨折10天~30天有明显促进微血管重建的作用.

    作者:张建国;李华滢;姜开厚;夏家骝 刊期: 1998年第03期

  • 胎儿神经移植修复感觉神经缺损

    为观察经深低温冷冻胎儿神经移植修复人体感觉神经缺损的效果,用胎龄为16周~24周的坐骨神经和正中神经,经-80℃冷冻后修复指总神经、指神经等神经缺损22例(36条).移植胎儿神经短2 cm,长12 cm.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个月~5年.结果表明,优S+38条,良S315条,占63.9%;可S+26条,S24条,占27.8%;差S03条,占8.3%.认为,胎儿神经抗原性弱,深低温冷冻可进一步降低其抗原性,对修复5 cm以内感觉神经缺损疗效较好,是较理想的异体神经移植材料;二甲亚砜可防止冷冻对神经组织的损害.

    作者:田立杰;战杰;王淑华;梁晓旭;安贵林;田耘 刊期: 1998年第03期

  • 双侧臀大肌肌皮瓣联合修复骶尾部褥疮一例

    患者男,39岁.因高空坠落伤致截瘫及骶尾部继发褥疮20余天入院.检查:脐以下感觉运动丧失,骶尾部有一22 cm×17 cm×3 cm创面,骶骨外露,色苍白,有异味,触之无出血.诊断:①C11外伤性压缩性骨折伴截瘫.②骶尾部褥疮.

    作者:蒋俊威;楼华 刊期: 1998年第03期

  • 废弃指骨急诊再造拇指

    我院自1992年~1994年,利用废弃指骨急诊再造拇指8例.男6例,女2例.年龄15岁~38岁.均为多指毁损伤,其中挤压伤4例,切割伤2例,热压伤1例,撕脱伤1例.

    作者:谢建国 刊期: 1998年第03期

  • 胚胎颅骨骨膜移植修复髋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

    1990年5月~1994年4月,对42例(47个髋)关节软骨全厚缺损患者采用冷冻保存胚胎颅骨骨膜移植进行修复,其中14例股骨头骨质Ⅳ期坏死者,同时施行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植骨.对34例(38个髋)进行了2年~6年(平均40个月)随访.结果表明,按照吴之康髋关节人工置换术后疗效评定标准,优良25例,很好5例,好3例,尚可1例.认为,与自体移植物修复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相比,这种方法无附加损伤,具有移植材料、形态与股骨头相似等特点,是治疗髋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周建生;胡汝麒;潘功平;徐延德;马强;蔡善保;成筱川;洪宁 刊期: 1998年第03期

  • 神经瘤性残端痛的显微外科治疗新方法

    手指神经瘤性残端痛的治疗比较困难,由于周围神经有顽强的再生能力,手术切除神经瘤后,如处理不当,复发率较高.有的患者历经多次手术均未能彻底治愈,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神经瘤的治疗方法虽然较多,但均未取得完全的成功[1].1989年以来,我们在临床上错将神经与肌腱吻合后未形成神经瘤的现象提示下,采用切除神经瘤后在显微镜下,将神经残端与肌腱残端吻合的方法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25例32指,收到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张君;尹维田;高庆国;王冰;杜冬 刊期: 1998年第03期

  • 异体下颌骨移植再血管化的三维结构观察与骨代谢研究

    为了观察同种异体骨移植后再血管化的过程,用6只家兔制作下颌骨缺损模型,并用冷冻异体下颌骨移植修复缺损.采用血管铸型法,制备移植骨再血管化模型,立体地观察新生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显示的骨生长代谢作为对照.结果显示:移植骨的新生血管可在骨膜下沿骨吸收通道长入移植骨,骨生长代谢较旺盛.表明,宿主软组织血管直接长入移植骨为再血管化的主要模式之一.

    作者:朱慧勇;吴求亮;章明;谷志远;沈文华;李林法 刊期: 1998年第03期

  • 医源性颈部神经损伤的修复

    为探讨颈部手术所致医源性神经损伤的原因、预防、诊断和治疗,分析1993年~1996年8例因颈部手术致神经损伤的原因、诊治及结果.其中副神经损伤5例,臂丛神经损伤3例,均行手术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神经松解、神经吻合、神经移植和神经移位.随访11个月~3年,平均24.5个月.结果表明,疗效优2例,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7.5%.认为,颈部手术易损伤神经,高度责任心和精细的手术操作是预防的关键;一旦确诊颈部神经损伤,应尽早手术修复.

    作者:宋修竹;贺长清;张高孟;顾玉东 刊期: 1998年第03期

  • 急性外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神经电图表现

    为了探讨神经电图对判断急性外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程度和预后的临床意义,对1997年9月~10月收治的4例急性外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作了上肢的神经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随访4个月~5个月.结果证实,双上肢腋神经、肌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及正中神经的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都能引出.认为,连续检测SEP和MEP,对颈脊髓损伤的程度和预后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作者:张力成 刊期: 1998年第03期

  • 脊神经节损伤的组织形态学与电生理改变

    脊神经节(DRG)损伤常引起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为了探索DRG不同损伤方式和不同损伤时间的脊髓诱发电位(SEP)和DRG组织形态学改变,用52只家兔,分别制成机械压迫、炎性损伤模型,以及2%利多卡因加2.5%醋酸氢化泼尼松局部治疗,并与未损伤组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DRG血管内皮细胞连接间隙增宽是机械性损伤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血管内皮细胞连接间隙增宽,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吞饮小泡转运功能增强,是炎性损伤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主要原因.认为,2%利多卡因加2.5%醋酸氢化泼尼松局部浸润能显著减轻DRG炎性损伤.

    作者:周跃;廖维宏;梅芳瑞;刘正津 刊期: 1998年第03期

  • 伸趾短肌皮瓣修复虎口挛缩伴大鱼际缺损

    我院自1991年以来,应用伸趾短肌皮瓣对6例虎口挛缩伴大鱼际缺损的患者行一期修复术.本组男5例,女1例.年龄8岁~25岁.病程3个月~8个月.其中挤压伤3例,炸伤1例,烧伤2例.6例患者虎口均严重挛缩,外展及对掌功能完全丧失.4例为虎口、掌侧皮肤及大鱼际肌缺损,创面形成贴骨瘢痕.

    作者:于勇;吕奎芳;田向群;邱诚;贾国顺 刊期: 1998年第03期

  • 头面部电烧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1988年4月~1994年5月,我院收治头面部电烧伤8例,采用邻近头皮瓣或带蒂远位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本组男6例,女2例.年龄14岁~52岁.电击伤4例,电弧灼伤4例.头皮全层烧伤2例,头皮坏死并颅骨烧伤6例,其中伴面部皮肤、骨烧伤2例.烧伤面积大22 cm×12 cm,小8 cm×4 cm.伤后至入院时间1天~3天6例,10天~15天2例.5例合并耳、颈或腋部Ⅱ°烧伤创面.采用邻近一块头皮瓣修复创面4例,两块头皮瓣修复创面2例,头皮瓣加同侧上臂带蒂皮瓣修复创面2例.术后1例皮瓣边缘1 cm×0.3 cm坏死,经换药痊愈外,余创面Ⅰ期愈合.

    作者:刘西富;钟宇;陈大夫 刊期: 1998年第03期

  • 纤维蛋白凝胶粘合加外膜固定修复周围神经的实验研究

    为比较凝胶粘合技术与显微缝合技术修复周围神经的效果,选用健康雄性SD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即缝合组和凝胶粘合组,每组各10只动物.以大鼠左侧坐骨神经为修复神经模型进行实验.全部采用双面刀片切断坐骨神经方法.粘合神经后用类似锚式缝合进行外膜固定.术后瞬间,各组取2只大鼠修复神经进行纵向冰冻切片,观察神经对位情况,其余动物连续饲养8周,进行电生理、组织学及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凝胶粘合瞬间神经对位获得改善,术后8周粘合组神经纤维较缝合组平直,吻合口远端纤维较缝合组密;吻合口神经纤维通过率、吻合口远端轴突截面积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认为,采用凝胶粘合法修复周围神经较常规缝合法优越,加用外膜固定缝合效果更佳.

    作者:张长青;顾玉东;陈亮 刊期: 1998年第03期

  • 皮瓣修复指端缺损65例

    1990年1月~1997年7月,采用各种皮瓣修复指端缺损65例67指,术后65指皮瓣成活,2指皮瓣小部分坏死,经换药治愈.报道如下.

    作者:王快胜;陈彦;柴益民;王书成;马心赤;王和驹;林崇正 刊期: 1998年第03期

  • 指浅屈肌腱移植重建手部Ⅱ区腱鞘缺损

    手屈肌腱Ⅱ区损伤修复后,常因粘连而影响手指功能.1994年以来,我科采用指浅屈肌腱修复屈指腱鞘,治疗手部Ⅱ区肌腱损伤15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曾宪林;蒋林;杨培邦 刊期: 1998年第03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