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输尿管残端复发癌1例

王占江;吴鸿莉;蒋苏齐;蔡惠红;曹军英

关键词:输尿管癌
摘要:患者男,58岁.于7年前因右输尿管癌行右肾和输尿管中上段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一直无任何不适.一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肉眼血尿,无腰腹疼痛,无尿频、尿急、尿痛、发热等症状.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99Tcm-HL91乏氧显像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的临床价值

    目的 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前行99Tcm-HL91显像,与放疗疗效进行比较,探讨99Tcm-HL91显像在预测放疗敏感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5例经CT引导下穿刺或支气管镜检查病理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前一周内静脉注射99Tcm-HL91 740 MBq(20 mCi),4 h后进行99Tcm-HL91平面及断层显像.半定量分析:利用感兴趣区(ROI)技术,勾画圆形感兴趣区,计算肿瘤与对侧正常肺组织(T/N)的放射性比值.随访患者放疗疗效,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为治疗有效组,无变化(NC)和增大(PD)为无效组.结果 99Tcm-HL91平面显像:3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30例显像阳性;断层显像:33例显像阳性.半定量分析:断层像4 h的T/N比值显著高于平面像的T/N比值.放疗后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14例,无变化(NC)7例,增大(PD)4例,死亡或失访共5例,放疗有效组(CR+PR)与放疗无效组(NC+PD)断层显像的T/N比值分别为1.747±0.301,2.087±0.478,差异具有显著性(t=2.363,P=0.026).结论 放疗前99Tcm-HL91肺显像可预测非小细胞肺癌的放疗敏感性.

    作者:阮翘;刘保平;谢新立;武新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64层螺旋CT和HRCT检出煤工尘肺肺气肿与肺功能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和HRCT检出煤工尘肺肺气肿与肺功能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及64层螺旋CT和HRCT在检出煤工尘肺肺气肿方面有无差异.方法 选择96例Ⅰ期煤工尘肺患者行64层螺旋CT和HRCT扫描检查,并进行肺气肿定性及定量分析.肺功能检查(PFT) 采用比利时麦迪公司(Mdeisoft)Bodybox5500体积描记仪测定通气功能和容积功能.对64层螺旋CT和HRCT检查结果与肺功能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4层螺旋CT和HRCT评分与肺功能检测指标中的RV、RV/TLC%、TLC有很好正相关(P均小于0.001);而FVC、DLCO、FEV1/FVC%、FEV1%、MVV均有很好负相关性(P均小于0.001).肺气肿64层螺旋CT和HRCT诊断的阳性率高于肺功能检出肺气肿阳性率(P<0.005).64层螺旋CT和HRCT两种检查方法在肺气肿检出率无明显差异(χ2=2.78,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和HRCT肺气肿检出与肺功能检测指标有很好正或负相关;64层螺旋CT和HRCT诊断肺气肿的阳性检出率高于肺功能检出肺气肿阳性率;64层螺旋CT和HRCT在肺气肿检出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李宝平;邓茂松;周云芝;尹晓明;曾庆玉;霍健伟;王洪武;常鑫;李晶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乳腺结构扭曲征象的X线分析

    目的 描述乳腺结构扭曲征象的钼靶X线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分析33例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乳腺结构扭曲病变的钼靶X线表现,包括密度、边缘、病变区结构及触诊检查特点.33例中,良性病变18例,恶性病变15例,其中术后改变5例,脂肪坏死伴有间质纤维化1例,囊性增生症6例,炎症4例,硬化性乳腺病2例,导管原位癌2例,浸润性导管癌6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黏液癌2例,Paget病2例.结果 33例乳腺结构不良,钼靶X线摄片表现为高密度17例,等密度16例.边缘有浸润10例,模糊12例,星芒状改变11例.结构消失17例,可分辨16例.触诊质硬14例,柔韧11例,斑片状增厚8例.边缘浸润及结构消失倾向恶性病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 和0.025),而其他征象及触诊在良、恶性病变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腺结构不良钼靶X线表现多样,分析其边界及结构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作者:马捷;徐坚民;孙国平;左敏;王晓玫;王国红;臧达;杨忠;彭东红;周冬仙;麦佩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99Tcm-MIBI SPECT心肌显像在心脏移植术后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运动-静息SPECT心肌显像在心脏移植术后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0例长期存活的心脏移植患者进行99Tcm-MIBI运动-静息心肌显像随访心肌血供情况,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等检查.结果 经99Tcm-MIBI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示有4例患者出现放射性分布可逆性缺损,提示该节段心肌缺血,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相符.心电图均基本正常.结论 心脏移植长期存活患者定期行99Tcm-MIBI运动-静息心肌显像,有助于早期了解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对其后续治疗决策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林天生;洪秀维;王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药物治疗异位妊娠的进展

    异位妊娠是育龄妇女常见的疾病,早期诊断使大多数患者得到保守治疗,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药物是其中的一种,该方法应用近20年,是治疗异位妊娠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本文就该治疗方法的治疗目的、适应证、禁忌证、疗效判定及并发症进行综述.

    作者:倪晓霞;邵秋杰;汪龙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肠系膜下静脉: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研究

    目的 研究肠系膜下静脉(IMV)在3D动态增强MRA(DCE MRA)的显示及其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并探讨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IMV的变化情况.方法 217例行腹部增强MRI扫描的连续性病例.静脉注射Gd-DTPA,冠状面 3D FSPGR 动态增强.在工作站作图像后处理,用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显示IMV.观察IMV的显示情况和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其中经临床证实的肝硬化患者24例,无肝疾病及相关疾病患者30例(正常组),测量IMV的直径,并进行比较.结果 217例中191例(88%)显示IMV主干,53例(24%)显示一级分支,20例(9%)显示二级分支.显示IMV主干的191例中,IMV汇入脾静脉占45%,汇入门静脉汇合处占18%,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占37%.肝硬化组中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但IMV直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 DCE MRA可较好地显示IMV及其分支,大部分IMV汇入脾静脉,肝硬化患者IMV不受累.

    作者:钟唐力;张小明;赵建农;曾南林;蹇素;舒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超声在胃间叶源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研究分析超声显像在胃间叶源性肿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3年1月-2006年3月在我院临床疑似以及超声首次发现的胃间叶源性肿瘤患者共47例,术前做出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这些病例超声诊断的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与胃镜及超声内镜比较.结果 47例患者包括胃间叶源性肿瘤40例,胃癌3例,其余胃息肉、胃脂肪瘤、胰腺低分化腺癌、重度慢性浅表胃炎各1例,胃间叶源性肿瘤40例中22例良性,18例恶性.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3.6%,敏感性95.0%,特异性85.7%,阳性预测值97.4%,阴性预测值75.0%.结论 超声显像在胃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超声与胃镜及超声内镜的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唐韵;李凤华;夏建国;李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肝移植术后肝实质缺血性损伤的多层CT诊断及病因学分析

    目的 探讨移植术后肝实质缺血性损伤的多层CT表现及CT诊断价值.方法 多层CT检查发现43例肝动脉或门静脉狭窄或血栓,其中23例接受血管造影(DSA)检查,17例经病理组织学或随访复查诊断肝实质缺血或梗死.分析肝实质缺血或梗死的CT表现;并以DSA为对照分析CTA的病因学诊断价值.结果 所有肝实质缺血或梗死区位于肝包膜下,平扫呈片状或楔形低密度灶,增强后缺血区强化减低,梗死区不强化,相应部位肝动脉或门静脉分支稀少、纤细或不强化.所有肝实质缺血或梗死患者CTA均发现不同程度血管病变,其中肝动脉病变占70.59%,门静脉病变5.88%,肝动脉合并门静脉病变23.53%,缺血性损伤分布与血管病变部位有关.以DSA为对照,CTA诊断肝动脉主干及门静脉狭窄和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为100%;诊断肝动脉分支病变上述值分别为100%、80.00%、72.73%、100%.结论 多层CT动态增强结合CTA不仅能正确诊断移植肝缺血性损伤,还能准确评价导致移植肝缺血的血管病变,肝动脉病变为移植肝缺血性损伤的主要原因.

    作者:孟晓春;张建生;覃杰;张亚琴;肖茹;王劲;单鸿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兔VX2肝癌MSCT评价及病理特征

    目的 探讨兔VX2肝癌的CT表现及其病理特征.方法 采用开腹瘤块包埋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分别于接种后2周和3周,应用Philips 64层螺旋CT对实验兔进行CT平扫和增强双期扫描,CT检查完成后处死实验兔,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16只兔均接种成功,在CT平扫,瘤灶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瘤灶在肝动脉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环形强化,门脉期呈低密度,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楚;病理学检查见肿瘤呈结节状,突出于肝表面,部分有包膜,切面呈灰白色,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光镜下,癌细胞呈巢状分布,细胞较大,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血窦多,胞核大而深染,胞质量少.结论 兔VX2肝癌病理表现呈结节状,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光镜下癌细胞呈巢状分布,异型性明显;MSCT可以准确地监测其生长情况.

    作者:杨林;周翔平;官泳松;李祖茂;郭兴;李肖;孙家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肝硬化肠病多层螺旋CT灌注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小肠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20例正常对照组和47例肝硬化病例组患者,其中代偿期肝硬化(CC)1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DCC)29例,用16层螺旋CT行十二指肠同层序列动态增强检查.CT后处理得出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渗透表面积乘积(PS)灌注参数.统计分析这些参数.结果 正常对照组、CC组及DCC组间的BF、MTT,总体上具有显著性差异[BF:对照组(113.64±65.13) ml/(100g·min),CC组(103.66±62.16) ml/(100g·min),DCC组(59.26±50.36) ml/(100g·min);P<0.01.MTT:对照组(5.78±1.95) s,CC组(6.93±1.90) s,DCC组(10.74±1.85) s;P<0.01].DCC组BF值明显降低、MTT值明显延长,与另两组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的BV和PS在总体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BV值:对照组(8.69±3.69) ml/100 g,CC组(9.21±7.50) ml/100 g,DCC组(7.16±3.58) ml/100 g;P>0.05.PS值:对照组(18.01±1.90) ml/(100g·min),CC组(10.32±2.84) ml/(100g·min),DCC组(19.62±2.64) ml/(100g·min) ,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用于评价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小肠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薛雁山;胡玉川;尚存海;李红梅;田桂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睾丸淋巴瘤的超声影像学和临床特点及文献复习

    目的 应用超声研究睾丸淋巴瘤患者睾丸的病变特点.方法 运用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20例睾丸淋巴瘤患者睾丸的超声表现,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0例患者中有12例睾丸为弥漫型病变,8例为结节型病变.彩色多普勒显示病变区血流信号丰富,动脉RI为低阻.结论 老年患者出现无痛性的睾丸肿大,要首先考虑到淋巴瘤的可能性.运用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睾丸淋巴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何川;蔡迪明;刘霆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超声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对乳腺病灶鉴别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常规超声(包括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频谱多普勒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对良、恶性乳腺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手术病理证实的475个乳腺病灶的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用ROC曲线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 超声弹性成像及常规超声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的ROC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0.959和0.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P<0.01).结论 在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方面,超声弹性成像的综合诊断价值优于常规超声.

    作者:沈建红;罗葆明;欧冰;杨海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对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变化的研究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 肝脏体积测量的准确性,探讨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的变化规律.方法 制作5个不同形状的肝脏模型检验体积测量的准确性.对126例研究对象行多层螺旋CT扫描,测量肝脏体积.结果 多层螺旋CT所测模型的体积与实际体积之间的测量误差均在±3%内;不同观察者重复测量的结果具有高度相关性(r=0.998,P<0.01);对照组的肝脏体积为(1346.76±292.21) cm3,对照组与肝硬化组Child-Pugh B级、C级之间肝脏体积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A级、A级与C级、B级与C级之间有统计学意义,A级与B级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层螺旋CT肝脏体积测量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肝硬化患者肝脏的体积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发病病因相关.

    作者:孙春娟;贺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对比分析螺旋桨与线性k空间填充方式在颅脑MRI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螺旋桨式k空间填充方式在颅脑MR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同一患者同时行PROP T2WI和FRFSE T2WI,PROP T2 FLAIR和FLAIR轴位扫描,对不能配合检查的23例患者,进行图像质量评分;对配合检查的40例脑梗死患者对比图像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不能配合检查的患者PROP T2WI和PROP T2 FLAIR图像运动伪影显著减少,图像质量评分明显高于FRFSE T2WI和FLAIR(P=0.000,P=0.000).配合检查的脑梗死患者,其PROP T2WI和PROP T2 FLAIR 的SNR明显高于FRFSE T2WI和FLAIR( P=0.000,P=0.002),PROP T2WI 的CNR明显高于FRFSE T2WI(P=0.000),而PROP T2 FLAIR和FLAIR的CNR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150).结论 PROPELLER技术在减少运动伪影,提高图像SNR上优于线性k空间填充方式,而且并不降低病变的对比,甚至在T2WI上可以提高图像的对比度.所以在颅脑MRI中,螺旋桨式k空间填充方式可以作为常规序列.

    作者:孟春玲;有慧;冯逢;金征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BOLD和DTI图像在神经导航中的配准、纤维束示踪及临床应用

    目的 实现神经导航系统中BOLD激活图和DTI图像的配准融合,并进行白质纤维束示踪.方法 在1.5T场强磁共振系统中根据特定任务采集BOLD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到脑功能区激活图;采集DTI数据和导航T1结构像,通过图像传输及格式处理,输入导航系统.利用图像DICOM信息,进行图像配准.采用线延伸算法对兴趣区内的体素进行纤维束跟踪,在导航系统中以彩色融合图像显示激活区和神经纤维束.结果 上述图像配准融合结果良好,融合图像成功用于26例神经外科术中导航,使用效果满意.结论 功能磁共振图像在神经导航中的配准融合,为颅脑病变术前制订手术计划、术中保护正常脑功能及进行脑功能研究提供有力的研究工具.

    作者:何黎民;贾富仓;李修往;高寒;白红民;韩立新;曹惠霞;王伟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的rCBF显像与CT/MRI的对比研究

    目的 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简称狼疮脑病)患者rCBF显像结果并与CT/MRI比较,探讨rCBF显像对狼疮脑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狼疮脑病患者根据神经精神表现程度分为两组:严重神经精神疾病表现组20例(严重组),轻度神经精神疾病表现组20例(轻度组).所有受试对象均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局部脑血流灌注(rCBF)显像和CT/MRI脑扫描.结果 严重组20例患者rCBF显像阳性20例(100.0%),其中19例局部脑血流降低,1例局部脑血流增加;20例患者CT/MRI头部扫描阳性4例(20.0%),与rCBF显像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轻度组20例患者rCBF显像阳性18例(90.0%),均表现为局部脑血流降低;CT/MRI扫描20例患者未见异常,同rCBF显像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rCBF显像与CT/MRI比较,诊断狼疮脑病更灵敏.狼疮脑病患者rCBF显像有脑血流改变,多表现为局部脑血流降低.rCBF显像对狼疮脑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邱娟;梁昌华;左晓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原发性腰大肌淋巴瘤1例

    患者女,39岁,于一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腰部疼痛伴低热,腰椎活动轻度受限.体检:一般情况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脾无明显肿大,腰部未见明显肿块,无压痛,皮温正常,表面皮肤无破溃.

    作者:陶静;许建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肺动脉栓塞不同时相的尿激酶溶栓疗效观察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肺动脉栓塞不同时相的尿激酶溶栓的疗效.方法 成功制作11头小型猪肺动脉栓塞实验模型(另1头死于出血性肺梗死),以尿激酶作为溶栓剂,观察在栓塞不同时相(栓塞术后30 min、栓塞术后10天、术后30天)的溶栓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小型猪在肺动脉栓塞急性期(3头次)以尿激酶15×104U溶栓治疗后被栓塞肺动脉恢复通畅;亚急性期(3头次)以30×104U尿激酶后得到同样结果;慢性期(3头次)以50×104U尿激酶溶栓后,肺动脉三级分支内的血栓完全溶解,再追加5×104U尿激酶,肺动脉四级分支内血栓明显减少.结论 肺动脉栓塞不同时相的尿激酶溶栓治疗均有一定的疗效,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较慢性期的疗效好,不同时相的溶栓治疗所需尿激酶剂量随栓塞时间延长而呈递增趋势.

    作者:于淼;张金山;肖越勇;李家开;王惠先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高致病性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特点

    目的 探讨高致病性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胸部X线与CT影像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深圳接诊的首例由卫生部确诊,并经过抢救治疗痊愈的高致病性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的相关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胸部影像学特点是:①磨玻璃样影、大小片状影及肺实变影是人禽流感病毒性肺炎较早出现的影像表现;②病灶侵犯肺组织广泛,表现为多叶多段的两肺广泛受累;③病灶蔓延变化迅速;④肺实质、肺间质及胸膜受累可同时存在;⑤病灶吸收慢、迁延时间长,恢复期有肺纤维化的影像表现.结论 影像学检查与诊断仍然是人禽流感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分析的重要手段.动态观察人禽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变化及影像学表现特点,监测ARDS和肺部继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指导临床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

    作者:陆普选;周伯平;朱文科;陈心春;叶如馨;郑广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正常瓦特壶腹部低张螺旋CT表现

    目的 分析正常乏特氏(Vater's)壶腹部的低张螺旋CT表现,提高对该部位CT解剖的认识,为研究壶腹部病变提供重要参照.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正常壶腹部48例,被分为男女两组,男性组30例,女性组18例.48例均行低张螺旋CT扫描,其中3例只行平扫,45例行平扫加强化扫描,对其螺旋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48例中十二指肠低张效果良好的为45例,占93.4%(45/48),十二指肠乳头层面十二指肠大内径为(2.39±0.57)cm,其中男性组和女性组分别为(2.35±0.60)cm和(2.45±0.57)cm,男性组和女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0.54,P=0.58>0.05).十二指肠乳头显示良好的有46例,占95.8%(46/48),十二指肠乳头的大横径为(0.42±0.23)cm,其中男性组与女性组分别为(0.41±0.22)cm和(0.44±0.24)cm,男性组和女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0.49,P=0.62>0.05).正常十二指肠乳头可分为半圆型、乳头型和扁平型.结论 正常壶腹部低张螺旋CT表现为十二指肠扩张良好,十二指肠乳头显示清楚,正常十二指肠乳头可分为半圆型、乳头型和扁平型,男性与女性无显著性差异.这些表现对研究壶腹部病变提供了重要参照.

    作者:杨复宾;王藏海;全冠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