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Flow成像对2型糖尿病患者指、趾端微循环状态的评价

马方;赵宝珍;张会萍;柳标

关键词:e-Flow成像, 超声检查, 糖尿病, 手指及足趾动脉
摘要:目的 研究指、趾腹小动脉和甲床微动脉的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价糖尿病患者手指、足趾端微循环状态.方法 73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病程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40例.采用e-Flow成像显示末节指、趾腹小动脉和甲床微动脉,获得多普勒指标;用血管像素比估算血管数量.结果 ①大部分的指、趾甲床动脉走行方向与手指、足趾平行,纵行的动脉间有横行的动脉支穿插吻合.②糖尿病Ⅱ、Ⅲ组末节指、趾腹和甲床内微小动脉稀少,血流频谱呈高阻波形.③糖尿病Ⅰ组指/趾甲床动脉和趾腹动脉舒张期血流速度 (EDV)低于对照组(P<0.05);阻力指数(RI)高于对照组(P<0.05/P<0.01);趾甲床动脉平均血管像素比低于对照组(P<0.05);④糖尿病Ⅱ、Ⅲ组指、趾甲床动脉及趾/指腹动脉收缩期大流速(PSV)、EDV、平均血管像素比低于对照组(P<0.01/P<0.05);RI高于对照组(P<0.01);⑤糖尿病各组及对照组趾甲床动脉/趾腹动脉PSV、EDV、平均血管像素比低于同组手指相同指标P<0.01;RI高于同组手指相同指标P<0.05/P<0.01.结论 糖尿病早期(病程5年内)即可出现指、趾端微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晚期血管数量减少.肢端末梢微血管受损早于肢端缺血症状的出现.趾端血管损害出现较指端更早,程度更重.e-Flow可作为评价肢端早期微血管病变的有效方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产前超声诊断无心畸胎序列征1例

    孕妇,26岁,孕1产0,孕27周,来我院行产前超声检查.在外院超声诊断为宫内双胎:胎一,活胎;胎二,死胎.超声检查:宫内可见一个解剖结构正常的胎儿,双顶径6.6 cm,头围 23.7 cm,腹围20.0 cm,股骨长4.0 cm,肱骨长4.1 cm,羊水指数10.9 cm,胎盘后壁,脐动脉血流比值(S/D)3.74,其心尖四腔切面心脏稍扩大;宫内另可见一大小约17.8 cm×11.5 cm的不规则形组织团块,部分周边可见无回声包绕并可见分隔(图1),其内可见排列不整齐的脊柱及部分肢体回声(图2),未见胎儿头颅光环,于心脏位置见一似心脏的无回声(图3),未见胎心搏动,彩色多普勒可见血流信号为动静脉频谱,血流方向与正常胎儿相反.超声提示为:宫内双胎,胎一,活胎(相当于25周+);胎二,无心畸胎序列征(无头、无心、水囊瘤).后在外院引产证实为无心畸胎序列征.

    作者:张晓新;王天成;许翠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影像学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中的应用进展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新兴的无侵入性方法,影像学方法在其术前定位、术中监测及术后疗效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主要包括经腹超声、经阴道超声、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及磁共振成像(MRI),本文就它们各自在HIFU治疗子宫肌瘤中的应用进行对比,作一综述.

    作者:张晓君;胡兵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纤维瘤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纤维瘤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2例纤维瘤病患者(共44个肿瘤结节)术前的声像图及术前、术中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纤维瘤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21例新发病例中,12例经超声引导下活检、外科切除活检或术中冰冻检查取得病理诊断.21例复发病例均为肿瘤原位复发,其中除1例肿瘤发生恶变外,其余肿瘤病理类型与上次手术相同.超声上显示26个肿瘤(59.1%)边界清晰、形态规则,余肿瘤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32个肿瘤 (72.7%) 内血流信号稀疏,12个肿瘤内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8例肿瘤可见侵及周围骨骼肌或骨质,或包绕血管、神经或肌腱等周围组织.结论 超声检查在纤维瘤病的术前评估、术后随访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超声引导下粗针切割活检可用于术前的病理诊断.

    作者:王月香;唐杰;李俊来;罗渝昆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正常老化对视皮层静息状态脑活动的影响

    目的 利用fMRI技术初步探讨年龄对人类视皮层静息状态活动的影响.方法 1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及10名老年健康志愿者参加实验.任务通过听觉呈现.任务期要求受试者听汉语真词词组并作词语属性判断(具体或抽象).静息期要求受试者闭眼、静卧,不做任何主动思维活动.利用SPM 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反减法获得负激活图.结果 两组受试者负激活脑区部位基本一致,主要包括扣带回后部/楔前叶 (BA 7),前额叶中内侧 (BA 32/10),两侧前额叶背外侧(BA 9),两侧顶下小叶(BA 39/40),两侧枕叶视皮层(BA 18/19),左侧基底节区及两侧岛叶(BA 13).该负激活脑区模式与Raichle等提出的脑默认活动网络基本一致.进一步组间分析发现,老年人视皮层静息期fMR信号强度明显高于青年人组.结论 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静息状态人脑默认活动假说,并发现静息状态时老年人视皮层活动比青年人活跃.

    作者:吴义根;赵小虎;王培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老年抑郁症脑白质异常的磁共振扩散张量研究

    目的 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老年抑郁症脑白质异常,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DTI 扫描31 例老年抑郁症和15 例正常老年人的脑部,测量前额叶、颞叶、胼胝体的各向异性分数值(FA),对两组之间各部位的相应取值分别进行t 检验,并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老年抑郁症组右侧海马旁回、双侧背外侧额叶FA值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FA值(P<0.05),差异存在显著性,且与其他因素无关.结论 老年抑郁症存在额、颞叶白质损伤,提示存在边缘系统-皮层-纹状体环路的神经纤维束完整性破坏,证实该神经环路在其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杨琼;洪楠;黄薛冰;于欣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64层螺旋CT对成人茎突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用64层螺旋CT测量成人茎突的长度和角度的正常值.方法 对138例正常成人头颈部行64层螺旋CT扫描,用3D-VR、MPR及MIP法重建出茎突图像并测量其长度及偏斜角,利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三维重建图像上可准确测量茎突的长度及偏斜角.茎突平均长度为(25.94±5.23) mm,内斜角平均为(22.18±4.54)°,前斜角为(22.92±4.93)°;长度及前斜角度在年龄与性别组间均无明显差异;茎突内斜角与年龄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β=-0.088);内斜角性别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茎突长度变异较大,诊断茎突综合征需密切结合临床.长度大于34.5 mm,内斜角及前斜角分别大于29.6°和31.0°,或小于13.2°,可认为是长度和方位角异常.

    作者:宫希军;刘斌;余永强;王万勤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超声对良、恶性浅表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及其进展

    许多疾病表现为浅表淋巴结肿大,临床需要有效的方法鉴别淋巴结的良、恶性.应用高频超声能够观察淋巴结的结构和血流分布,并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近年来出现的超声造影能够进一步观察淋巴结的血流灌注情况,恶性淋巴结呈现特征性的血流灌注特征,以此鉴别淋巴结性质准确性高.超声应作为鉴别浅表淋巴结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疾病的早期发现与诊断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超声对良、恶性浅表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要点.

    作者:李鹏;蔡胜;姜玉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食管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

    患者男,36岁.数小时前饮酒后出现胸部胀满不适,尔后出现胸闷,胸痛,持续不缓解.CT检查:后下纵隔见一4 cm×6 cm软组织密度影,其内可见散在高密度影.CT值范围为14~62 Hu,向邻近一侧肺野突出,食管受压移位.MRI检查:后纵隔心脏水平见类圆形占位,T1WI病变呈等,低信号.T2WI病变呈等,低信号.病变似有包膜,病变与降主动脉,食管关系密切,病变内似有分叶分隔.手术见食管下段囊肿约4 cm×6 cm.病理诊断:(食管)支气管源性囊肿;囊壁慢性炎症伴坏死.

    作者:李艳英;王丹;张在人;王恢;赵德利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脑MRI与1H-MRS研究

    目的 利用MRI及1H-MRS研究有与没有亚临床肝性脑病的肝硬化患者基底节区信号变化与代谢改变.方法 27例肝硬化患者进行MRI与基底节区MRS扫描,其中男22例,女5例,年龄29~62岁,平均43岁,其中14例肝硬化患者有亚临床肝性脑病(经数字连接试验及符号数字试验测试).18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对比,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4~51岁,平均38岁.结果 有与没有亚临床肝性脑病的肝硬化患者结果及正常对照组间的NAA/Cr无显著性差异(P>0.05).没有亚临床肝性脑病的肝硬化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间苍白球的高信号强度值、mI/Cr与Cho/Cr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与没有亚临床肝性脑病的肝硬化患者间苍白球的高信号强度值、mI/Cr与Cho/Cr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的亚临床肝性脑病与苍白球的高信号、基底节区mI/Cr、Cho/Cr有明显相关性.基底节区MRI与1H-MRS对判断是否有亚临床肝性脑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邬海博;马林;蔡幼铨;李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腰椎轴向负荷MSCT检查对腰椎间孔的影响

    目的 评估轴向负荷CT检查对腰椎间孔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45例慢性腰腿痛患者进行了常规CT检查和轴向负荷CT检查,其中坐骨神经痛13例,神经性跛行10例.结果 常规CT检查共发现102个(28.8%)椎间孔狭窄,其中轻度狭窄(1级)64个,中度狭窄(2级)33个,重度狭窄(3级)5个.而轴向负荷检查共发现122个(34.5%)椎间孔狭窄,其中轻度狭窄75个,中度狭窄40个,重度狭窄7个(χ2=2.70, P>0.05).与常规CT检查比较,轴向负荷检查可导致L2/3、L3/4、L4/5椎间孔面积呈不同程度的缩小(P<0.05),平均缩小6.2~10.6 mm2,占椎间孔面积的8.1%~11.6%,而L5/S1水平椎间孔面积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与常规CT检查方法比较,轴向负荷检查能引起椎间孔面积缩小,能发现常规CT检查所不能发现的椎间孔狭窄,能更准确的评估椎间孔狭窄的程度,对提高椎间孔狭窄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庆余;梁碧玲;陈建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肾癌CT灌注成像和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分析肾细胞癌(RCC)CT灌注参数强化峰值(PV)、血流量(BF)、血容积(BV)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对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所得数据送入Advanced Workstation 4.2工作站,应用Perfusion 3软件分别测量肿瘤的灌注参数PV、BF、BV,用免疫组化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素卵白素法(SP法)检测RCC中MVD、VEGF的表达;研究VEGF阳性、阴性两组与灌注参数的关系及MVD与VEGF的关系.结果 24例肾癌VEGF阳性率约54.2%(13/24),MVD平均值91.3±50.9. VEGF阳性肾癌与阴性肾癌的PV、BF、BV间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74.32±32.49,53.38±29.43, P<0.05;938.58±89.63,907.29±112.59, P<0.05;89.73±9.37,62.14±11.23, P<0.05;VEGF阳性肾癌与阴性肾癌两组间的MVD值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03.2±61.7, 74.6±41.9, P<0.05;肾癌的VEGF与MVD间呈正相关(r=0.591,P<0.01);肾癌的CT灌注参数PV、BF、BV分别与MVD、VEGF表达存在正相关.结论 肾癌CT灌注参数与MVD、VEGF表达存在正相关,灌注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活体的肿瘤血管生成状况和恶性程度,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预后.

    作者:王芳;王青;李笃民;崔凤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PTCD技术的选择与应用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PTCD)中引导穿刺技术和方法,提高PTCD的成功率.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对4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54人次PTCD术,其中选择左外叶下段支胆管进针置管者34例38人次,右前叶支胆管进针置管者12例16人次,均将引流管置入患者扩张的胆管内并保留.结果 46例54人次PTCD术中,1次性成功率达87%(40/46),2次性成功率达96%(44/46),3次性成功率达100%(46/46).选择左外叶下段支胆管穿刺置管一次性成功率达91%(31/34),右前叶支胆管一次性成功率为75%(9/12).穿刺胆管扩张范围为3~11 mm.病人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的PTCD具有穿刺置管简便、实时、安全、微创、准确率高的优点,选择左外叶下段支胆管穿刺置管成功率较右叶支高.

    作者:张云山;贺声;邱宝安;邱璇;徐涛;李馨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左室心肌周向收缩功能的研究

    目的 利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评价实验动物猪左室心肌周向收缩功能.方法 25只猪开胸后取中部水平左室短轴切面,采集连续3个心动周期二维灰阶图像,并与左室压力曲线同步(±dp/dt).使用EchoPAC软件包进行脱机分析.运用2DS技术测量左室心内膜层和心外膜层6个心肌节段的周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结果 心内膜层各室壁节段周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高于心外膜层(P<0.01),尤以前间隔、侧壁、下壁和室间隔节段差异更为显著(P<0.0001).此外,心内膜层和心外膜层各节段心肌周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与左室dp/dt相关性良好.结论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因其不受声束角度限制的优点,能准确地评价左室局部心肌的周向收缩功能.

    作者:潘敏;鲁树坤;王双双;刘俐;张蒂荣;陈芸;David J Sahn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内容物为血管的白线疝1例

    患者女,56岁,上腹肿块2年伴隐痛半年.超声所见:脐上腹中线处皮下可见约20 mm×11 mm低回声肿块,无明显包膜,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内可见管状结构,肿块后方可见白线强回声,连续性中断,缺口大小约4 mm.

    作者:薛嵘;熊清裕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胃癌螺旋CT术前分期与PTEN COX-2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及PTEN、COX-2相结合对胃癌进行术前诊断及TNM分期的价值,探讨胃癌MSCT征象与PTEN、COX-2表达的关系.方法 80例胃癌术前MSCT检查行TNM分期;32例胃癌切除组织行PTEN、COX-2表达分析.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MSCT对胃癌TNM总体判断准确率为74%.对胃癌T分期的总体判断准确率为74%.其中,T1期67%,T2期61%,T3期84%和T4期88%.MSCT对N分期的判断准确率为78%.其中,N0 90%,N1 71%和N2 68%.MSCT对远处转移判断准确率为94%.PTEN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大小无关(P>0.05).而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COX-2蛋白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大小、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 动态增强MSCT薄层扫描可较准确的显示正常胃壁结构及胃癌侵犯胃壁的深度,通过其在不同时相中的强化特点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同时可反映淋巴结转移情况,并对远处脏器的转移和播散做出较为准确的TNM分期.并与胃癌PTEN、COX-2表达有明显相关,两者结合有利于提高胃癌分期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邢海林;唐俊军;王培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肱骨骨折愈合过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观察肱骨骨折愈合过程的价值.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5例肱骨骨折患者在内固定术后第1、2、3、4、9及第15周内依次观察患者骨折骨痂形成的声像特征及其血运情况,并与X线摄片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血肿机化期的第2~4周,肱骨骨痂形成良好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晰地观察到骨折周围的纤维骨痂,其血流阻力指数RI值随时间而下降(P<0.05),CDFI分布在 Ⅱ~Ⅲ;肱骨骨折愈合不良患者,骨折周围的纤维骨痂显示不佳,血流阻力指数RI值随时间变化不大(P>0.05),CDFI分布在0~I.肱骨骨痂愈合良好组与愈合不良组的血流阻力指数RI值相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肱骨骨折愈合过程,简便易行,无痛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早期预测肱骨骨折愈合前景的方法.

    作者:苏海庆;庄小强;白宇;叶海洪;黄筱华;陆冰冰;陆生林;农德毅;王玮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MRI表现

    目的 分析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MRI表现.方法 搜集18 例经临床诊断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患者,行MR T1WI、T2WI和FLAIR检查,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18例中,12例表现为脑白质稀疏症,4例表现为胼胝体变性,2例合并桥臂异常信号灶,MRI上病变主要呈T1WI稍低、T2WI和FLAIR序列高信号.结论 MRI 能清楚显示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病变范围,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预后疗效观察,是较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陈学强;张云枢;罗庆华;徐蓉;吕长磊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附件区病变的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研究

    目的 分析附件区病变的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在形态和参数上有无差异,初步评估其对于鉴别附件区病变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超声造影后病灶内部有增强成分的36例附件区包块(良性16例,恶性20例)进行分析.选择增强区作为感兴趣区获得TIC,将曲线下降支分为单相和双相.比较良恶性肿物在曲线下降支形态和曲线各参数中有无差异.结果 ①曲线下降支形态分析(共29例):分为单相和多相,单相组中恶性病变占90.9%,良性病变占9.1%;双相组中良性病变占61.1%,恶性病变占38.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8).以此指标作为诊断病变良恶性的诊断准确率为72.4%;与常规超声联合应用,诊断准确率为75.9%.②曲线参数分析:当恶性组仅包括卵巢原发癌和转移癌时,在半洗出时间和半廓清时间上显著大于良性组.结论 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对于附件区肿物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真真;戴晴;姜玉新;朱庆莉;杨佳欣;高嫔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中晚孕期正常胎儿静脉导管血流参考范围

    目的 建立中晚孕期正常胎儿静脉导管心动周期不同时相血流速和各计算参数参考范围.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横断面检查138例16~41孕周正常单胎胎儿静脉导管血流波形测定血流参数:①心室收缩期峰值流速(S-peak);②心室舒张期峰值流速(D-peak);③心房收缩期大流速(A)-wave;④平均流速(Vmean);⑤S/A值,S/D值,(S-A)/S值,(S-A)/D值,(S-A)/Vmean比值.结果 正常胎儿静脉导管的血流血流速: S-peak(43~75 cm/s), D-peak (39~69 cm/s), A-wave(25~48 cm/s),Vmean(37~63 cm/s)随着孕龄增加而增加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 P<0.01, P<0.01);而S/A比值(1.85~1.57),(S-A)/S比值(0.45~0.35),(S-A)/Vmean值(0.54~0.43),(S-A)/D值(0.51~0.39)随着孕龄增加而减低(P<0.01,P<0.01,P<0.05, P<0.05), S/D与孕龄相关性差(r=0.1,P>0.05).结论 正常胎儿静脉导管血流速随着孕龄增加而增加;而阻力指数随着孕龄增加而减低,S/D值在妊娠中持续不变.

    作者:艾红;鱼博浪;尹益民;任晓萍;潘文倩;苏继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一种与生物组织热凝固温度相似的可视化仿组织体模

    目的 制作一种与生物组织热凝固温度相似的可视化仿组织体模并应用于射频消融研究.方法 仿组织体模主要由作为温度显示剂的牛血清白蛋白(BSA)和聚丙烯酰胺凝胶(PAG)构成,制作过程中通过柠檬酸缓冲液将其pH调节至4.3~4.7范围内.测定体模的透光度、吸光率、密度、导电率和比热等参数,并用射频对体模进行消融测试.结果 新制的体模为淡琥珀色、透明、韧性好、脆性小的固体状胶体.室温25℃时,体模在热凝固前的透光度为95%,吸光率为0.021,而热凝固后其透光度小于10%,吸光率为1.体模(pH=4.3)的密度为1.070 kg/m3,在温度37℃及频率为470 kHz下的导电率为0.116 s/m,比热为3567 J/(kg·℃).加热后凝固灶呈乳白色,边界清楚.结论 pH调节后的可视化PAG仿组织体模的凝固温度可下降至与生物组织热凝固温度相同范围,体模具有与生物组织相似的物理特性,适合于RFA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步林;胡兵;邝胜利;黄瑛;吴蓉;姜立新;李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