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扩散加权成像用于中央型肺癌与肺不张鉴别的初步研究

齐丽萍;张晓鹏;唐磊;孙应实;汪宁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肺不张,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 探讨扩散成像用于鉴别中央型肺癌与阻塞性肺不张的可行性及与常规的T1WI,T2WI,STIR序列和增强CT间鉴别能力进行比较.方法 对33例中央型肺癌合并阻塞性肺不张的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诊断.采用GE 1.5T超导磁共振机检查.扫描序列包括: SE-TIWI、FRFSE-T2WI、STIR、扩散加权成像(DWI), b=0,500 s/mm2,4个NEX,分次屏气扫描.CT检查采用GE 64排CT,常规增强扫描,扫描时间为注药后28~30 s.结果 扩散加权图像基本上能满足诊断需要,33例中32例可用于研究.DWI图像对肺癌、肺不张的鉴别能力优于T1WI及增强CT(P<0.05);DWI、T2WI及STIR三种序列间鉴别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7个T2WI无法鉴别的病例在DWI能够鉴别,联合T2WI与DWI鉴别能力明显高于单独运用T2WI.DWI图像的信号强度比明显高于T2W和STIR;DWI图像的对比噪声比高于T2WI,与STIR图像无明显差别.扩散图像上肺癌的信号强度高于肺不张(P<0.001);肺癌的ADC值低于肺不张(P<0.001),肺癌和肺不张的ADC值分别为(1.48±0.56)×10-3s/mm2、(2.91±0.66)×10-3s/mm2.结论 扩散成像可用于鉴别中央型肺癌与肺不张,并且是T2WI的有效补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扩散加权成像用于中央型肺癌与肺不张鉴别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扩散成像用于鉴别中央型肺癌与阻塞性肺不张的可行性及与常规的T1WI,T2WI,STIR序列和增强CT间鉴别能力进行比较.方法 对33例中央型肺癌合并阻塞性肺不张的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诊断.采用GE 1.5T超导磁共振机检查.扫描序列包括: SE-TIWI、FRFSE-T2WI、STIR、扩散加权成像(DWI), b=0,500 s/mm2,4个NEX,分次屏气扫描.CT检查采用GE 64排CT,常规增强扫描,扫描时间为注药后28~30 s.结果 扩散加权图像基本上能满足诊断需要,33例中32例可用于研究.DWI图像对肺癌、肺不张的鉴别能力优于T1WI及增强CT(P<0.05);DWI、T2WI及STIR三种序列间鉴别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7个T2WI无法鉴别的病例在DWI能够鉴别,联合T2WI与DWI鉴别能力明显高于单独运用T2WI.DWI图像的信号强度比明显高于T2W和STIR;DWI图像的对比噪声比高于T2WI,与STIR图像无明显差别.扩散图像上肺癌的信号强度高于肺不张(P<0.001);肺癌的ADC值低于肺不张(P<0.001),肺癌和肺不张的ADC值分别为(1.48±0.56)×10-3s/mm2、(2.91±0.66)×10-3s/mm2.结论 扩散成像可用于鉴别中央型肺癌与肺不张,并且是T2WI的有效补充.

    作者:齐丽萍;张晓鹏;唐磊;孙应实;汪宁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多发胰岛素瘤1例

    患者男,55岁.主诉反复心慌、发抖、出汗3个月就诊.3个月来患者饭量、就餐次数均增加并明显发胖,但却总有饥饿感.发病来患者癫痫发作两次.查体:反应稍迟钝.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2.6 mmol/L,葡萄糖耐量试验呈低平曲线.行胰腺薄层CT平扫同周围胰腺密度相近,不能区分.增强后于胰腺体尾部可见三个大小分别为1.3 cm×1.1 cm、0.9 cm×0.7 cm及1.0 cm×0.8 cm的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结节影,边缘清晰,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仍稍高于周围胰腺组织(图1).

    作者:马天璇;栾玲;陈丽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高级别胶质瘤动态变化的影像学观察(附15例分析)

    目的 分析15例高级别胶质瘤生长变化的影像学表现,初步总结其动态变化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分析15例高级别胶质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自然病史,通过对每一例患者自初次发病到终手术的时间内所做的一系列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仔细评价了首次检查时病灶位置、术前病灶累及的部位、动态影像学表现及生长趋势,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 全部15例病例中,男12例,女3例,初次发病时平均年龄为36.2岁(1~59岁).自然病史周期平均31.2个月(范围2~106个月).其中1例经活检证实,14例经手术切除并行病理检查.终病理诊断包括4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 3级),11例胶质母细胞瘤(WHO 4级),4例患者影像学阳性表现的出现滞后于临床表现,6例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灶内出血,4例表现为自不强化到明显强化,3例在第一次影像学检查就表现出扩散征象,1例表现为多中心起病.结论 灶内出血、强化的动态变化可提示胶质瘤自低级别向高级别的恶变,高级别胶质瘤生长快、扩散早,一旦明确诊断,应立即进行治疗.

    作者:陈绪珠;江涛;李少武;艾林;马军;戴建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肝短静脉的超声检测及临床价值

    目的 研究肝短静脉(SHV)的超声检测方法、超声表现、分布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 依据肝静脉内径将324例患者分为2组(1组:3支肝静脉内径<10 mm,192例;2组:至少1支肝静脉内径≥10 mm,13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观测,检查并记录肝短静脉的位置、数目、管径、血流频谱.结果 SHV检出率:1组检出SHV 60例,检出率31.25%,测及84支SHV;2组检出SHV 76例,检出率57.58%,测及88支SHV.1支SHV检出率:1组42例,占21.88%;2组64例,占48.48%.2支SHV检出率:1组12例,占6.25%;2组12例,占9.09%.3支SHV检出率:1组6例,占3.13%;2组0例.肝右后静脉检出率:1组18例,检出率9.38%;2组12例,检出率9.09%.尾叶静脉检出率:1组60例,检出率31.25%;2组76例,检出率57.58%.2组肝右静脉、肝中静脉、肝左静脉、下腔静脉内径均非常显著大于1组(P<0.01),1组与2组肝右后静脉、2组与1组肝尾叶静脉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1),但1组、2组SHV内径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二维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提高肝短静脉的显示,为肝肿瘤患者肝叶段切除、肝移植、布-加综合征的治疗及肝淤血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减少手术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松旺;孟凡荣;陆建平;黄岩;赵美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红外热像技术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特点及红外热成像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而评价其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术前67个单侧浸润性乳腺癌(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即LN+,31例;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即LN-,36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Vmas,RI,PI)及红外热像图的病变部位与对侧镜像部位的平均温差(AT)分别与术后乳腺癌的液窝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LN+组的彩色多普勒血流RI值及红外热像图的AT值均明显高于LN-组(分别P=0.007, P=0.002),而二组间的彩色多普勒血流的Vmax值及PI值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P=0.26, P=0.18).结论 彩色多普勒血流RI值及红外热像图的AT值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二者结合对乳腺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晓兰;吕淑清;赵新华;潘晓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法和血流多普勒测量Tei指数评价肺动脉高压右室功能的对比性研究

    目的 运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测定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心Tei指数,与传统血流多普勒方法作对比性研究,探讨QTVI法测量Tei指数在临床评价右心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入选病例:肺动脉高压患者91例,分为轻、中、重三组;正常对照组52例.分别利用脉冲血流多普勒成像(PW)和QTVI技术,测算研究对象的Tei指数.结果 ①QTVI和PW法所测肺动脉高压患者Tei指数均较正常对照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W法测得正常人与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患者Tei指数分别为0.28±0.07,0.29±0.12,0.48±0.14,0.70±0.30;QTVI法分别为0.32±0.10,0.41±0.15,0.56±0.13,0.84±0.21, P<0.05).②QTVI与PW法所测研究对象的右室Tei指数相比,QTVI所测值均高于相对应的PW方法,(正常组0.32±0.10与0.28±0.07,肺高压组分别为0.41±0.15与0.29±0.12,0.48±0.14与0.56±0.13,0.70±0.30与0.84±0.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QTVI法测得Tei指数与肺动脉压力相关系数较PW高,评价右心功能的特异度及敏感度均较PW高(相关系数分别为r=0.71与r=0.61,评价心功能的敏感度分别为86.7%、75.9%;特异度为80.0%、65.5%).结论 利用QTVI测算Tei指数可准确评价心脏整体和局部功能,为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心功能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无创性的、新的检测手段.

    作者:姚凤娟;林红;刘东红;谢晓燕;吕明德;陆堃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癌的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癌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0年9月-2006年12月期间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内癌的36例病例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 乳腺导管内癌在超声上主要表现为导管型、结节伴钙化型及肿块型(包括混合性肿块及实质性肿块).声像图特征多表现为形态欠规则,边界欠清,无包膜的略低回声区,内部回声欠均匀,部分可测及较丰富血流信号.伴有细钙化的病灶仍较有意义.结论 乳腺导管内癌没有特异性超声诊断特征,但部分特征有一定提示性,可帮助检出病灶,对早期发现术后复发病灶也很有价值.

    作者:王怡;富丽娜;许萍;杨宝年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超声引导肝脾外伤局部热凝固消融治疗的研究进展

    超声引导局部热凝固消融治疗是有前途的肝脾外伤微创治疗新技术,而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新技术在肝脾外伤的治疗中更加实时准确.本文旨在综述超声引导下各种肝脾外伤局部热凝固消融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文秀;唐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胸外侧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 探讨胸外侧动脉(LTA)血流动力学参数(S/D、RI、P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术前1周对70例乳腺良、恶性肿块患者及30例健康女性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并记录肿块大小、部位、彩色血流分级及LTA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乳腺癌组患侧LTA的S/D、RI、PI明显低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良性肿块组LTA的S/D、RI、PI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以LTA的S/DH-C≥1.5为诊断乳腺癌标准,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3.8%、76.7%;如以LTA的 PIH-C≥0.3为诊断乳腺癌标准,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3.7%、83.3%;如以LTA的RIH-C≥0.06为诊断乳腺癌标准,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6.4%、90%.相关性分析表明LTA的S/D、RI、PI与肿块大小、肿块内血流分级呈负相关(P<0.05),与肿块位置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LTA的S/D、PI、RI,可作为诊断乳腺癌的诊断指标之一,LTA的S/D、PI、RI与肿块大小、肿块内血流分级具有相关性.

    作者:祝艳秋;杨光;徐文林;吴佳玲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与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扭转运动特征的对照研究

    目的 评价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检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扭转运动(LVtw)特征的可行性,并比较QTVI与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两种技术的特点.方法 应用QTVI和STI成像模式,结合同步记录的心电图,分别于左室基底部及心尖部短轴观评价3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与32例健康志愿者左心室扭转运动特征.QTVI技术以收缩期左室心尖部与心底部侧壁间隔位移差(SD1-s)的差值来计算左室扭转运动指数(TMI),STI技术以左室心尖部旋转值减去基底部旋转值来定义左室扭转峰值(Ptw).结果 从左室心尖来看,正常人LVtw运动主要表现为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和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心脏整体表现为心动周期内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扭转运动.DCM患者LVtw运动于收缩期仍维持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及心脏整体收缩期逆时针方向的扭转运动,但其左室扭转运动指数TMI(8.43±2.27 vs 12.33±3.29)及扭转峰值Ptw(6.56±2.19 vs 14.44±1.55)均显著减低.TMI与Ptw显著正相关.结论 DCM患者组收缩期左室扭转运动指数TMI及扭转值减低对于左室收缩功能有很大影响.高帧频的QTVI技术为简便、客观地评估左心室扭转运动特征提供了全新的定量工具.

    作者:张玲利;王新房;谢明星;吕清;杨亚利;王静;贺林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的M-型超声研究

    目的 探讨低频超声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联合衬垫超声扫描技术,应用低频M-型超声,对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治疗前组(A组)、治疗后组(B组)吞咽功能进行测量,参数包括吞咽时间(duration),吞咽平均速度(Vm),吞咽范围(range),并与正常人(C组)作对照.结果 吞咽总时间A组为(1.535±0.247)s,B组为(2.301±0.496)s,C组为(2.029±0.31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咽平均速度A组(3.17±0.959)cm/s,B组(2.00±0.819)cm/s,C组(2.12±0.503)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咽范围A组(4.82±1.407)cm,B组(4.34±1.114)cm,C组(4.22±0.878)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01.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后组的舌吞咽总时间较治疗前组延长,并接近正常组水平;治疗后吞咽平均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减慢,接近正常组水平.M-型超声能够较准确地评估舌吞咽功能的变化.

    作者:宁彬;何文;魏立亚;项东英;庞煊奈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大鼠冠脉微血栓栓塞后左室收缩功能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结合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冠脉微血栓栓塞对大鼠左室形态及收缩功能的影响. 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冠脉微血栓组12只,自主动脉根部注入月桂酸钠诱发冠脉微血栓形成;对照组12例,自主动脉根部注入生理盐水.术前及手术4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计算左室短轴缩短率(FS),术后加用QTVI测量收缩期峰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微血栓组LVESD、LVEDD、EDV显著增加(P<0.01);FS、LVEF显著降低(P<0.01);微血栓组心尖四腔左室侧壁及后间隔二尖瓣环、左室长轴观前间隔及后壁中间段收缩期峰值速度显著下降(P<0.01).结论 大鼠慢性冠脉微血栓栓塞后,心室发生重塑,收缩功能下降.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结合二维超声心动图能较准确评价大鼠冠脉微血栓栓塞后的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变.

    作者:王曼;谢明星;王朝晖;吴婕;谢建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乳腺黏液癌的钼靶影像特点及病理学基础

    目的 探讨乳腺黏液癌钼靶影像学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方法 对66 例乳腺黏液癌的钼靶影像与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影像均表现为肿物影或肿物伴钙化.单纯型35例,形态、边缘以良性特征为主,仅14%呈不规则形,29%边缘浸润,病理黏液含量高,误诊率为51%.混合型31例,形态、边缘以恶性特征为主,不规则形81%,边缘浸润、毛刺占88%,病理黏液量少,误诊率仅为9%.结论 单纯型黏液癌多黏液组影像学表现类似良性疾病,少黏液组及混合型黏液癌多为浸润性生长的影像特点.

    作者:周波;杨德启;郭嘉嘉;谢菲;钱利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肺容积和肺密度定量分析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研究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肺容积、肺密度定量分析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选择100例患者,根据CT扫描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A组20例,一次屏气常规剂量(220 mA×0.8 s)和60 mAs低剂量MSCT部分肺段扫描,纵向扫描范围3 cm;B组60例,深吸气末及深呼气末60 mAs低剂量MSCT全肺扫描.C组20例,一次屏气40 mAs和80 mAs低剂量MSCT部分肺段扫描,纵向扫描范围3 cm. 结果常规剂量和60 mAs以上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均为优秀,能够满足肺容积和肺密度定量分析的需要.低剂量扫描测得的部分肺容积较常规剂量小,在标准重建下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骨重建下具有显著差异(P<0.05);低剂量扫描测得的平均肺密度略高于常规剂量测量结果,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16层螺旋CT肺容积和肺密度检测中,60 mAs低剂量扫描能够满足图像定量分析的需要.

    作者:邹利光;孙清荣;戚跃勇;戴书华;陈垦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基于MRI图像的主动脉分割与三维建模

    目的 基于MRI图像序列建立主动脉的三维几何模型并进行计算网格的划分,以用于主动脉血流动力学特性的模拟.方法 采用心电R波触发和呼吸控制的方式在体扫描得到心动周期20个时相760幅MRI图像,利用Mimics软件对所获取的图像序列进行图像预处理、分割和三维重建,然后将所建立的三维模型导入到ADINA软件中进行计算网格的划分.结果 建立了20个主动脉三维模型,分别代表主动脉在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的状态,同时,还实现了计算网格的划分.结论 该方法可得到进行主动脉血流动力学仿真所需的三维几何模型和计算网格;同时,该方法也可用于人体其他组织的三维建模和网格划分.

    作者:贾舒涵;蒲放;李淑宇;谢晟;李德玉;邓小燕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前列腺癌淋巴转移的影像学检查

    前列腺癌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对前列腺癌的准确分期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本文综述了前列腺癌转移淋巴结的成像方法,描述了前列腺淋巴系统的引流方式,并根据不同个体前列腺癌淋巴引流的多样性,总结了淋巴引流及前哨淋巴结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特别对新近研究的超声造影淋巴成像技术作了介绍及展望.

    作者:黄瑛;胡兵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3.0T磁共振诊断腹膜后神经鞘瘤1例

    患者男,46岁,体检发现腹膜后肿物,MRI扫描示左中腹部见一巨大软组织异常信号影,T2为混杂信号,其内可见不规则长T2信号,T1以等信号为主,大小约10.0 cm×7.0 cm×6.0 cm,境界清晰,周围肠管可见挤压征;增强后,该病灶均匀强化,边缘似可见包膜,延迟期病灶内部仍可见无强化区.术后病理诊断:腹膜后神经鞘瘤,瘤细胞丰富,局灶生长活跃,核分裂象1~3个/10HPF,间质内可见较多慢性炎细胞及泡沫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Bcl-2(灶状+),CD34(-),CD68(+吞噬细胞),CD99(+)、S-100(++),SMA(-),CD117(-),actin(pan)(-).

    作者:夏冰;李大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磁共振多技术扫描评价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和磁共振心脏多技术扫描对冠心病(CHD)的诊断结果.方法 28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冠心病患者,于术前一周完成64层螺旋CTA及磁共振心脏多技术扫描,分别与CAG进行对照.结果 64层螺旋CTA与CAG对各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显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64层螺旋CTA判断中、重度狭窄血管(≥50%)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87.88%、98.73%、95.54%、96.67%、95.12%.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左室增大8例,室壁明显变薄7例.在476个节段中,29个节段(6.09%)运动减弱或不运动,9个节段(1.89%)出现矛盾运动或室壁瘤.冠状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组的心肌磁共振灌注及延迟扫描序列阳性显示率为26.32%、89.47%、100%.MRI间接判断中、重度狭窄血管(≥50%)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93.75%、86.54%、89.29%、81.08%、95.74%.结论 64层螺旋CTA和MR心肌灌注显示冠心病中、重度狭窄血管与CAG的结果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的准确度无明显差异,对冠心病的诊断各具优势.

    作者:何东;王莉;萧毅;林琳;閤谦;田建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超声造影在闭合性肝外伤经皮射频凝固治疗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CEUS)在经皮射频(PRFA)治疗闭合性肝外伤的价值.方法 建立16只猪闭合性肝外伤伴活动性出血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只.采用二维灰阶超声和CEUS对肝损伤程度进行评估,并在CEUS引导下将射频针植入治疗组肝损伤部位.PRFA治疗后,进行CEUS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相关的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治疗前,16例经CEUS均清晰显示肝实质损伤的部位和范围并均检出肝活动性出血信号.CEUS准确将射频针引导刺入肝实质损伤区.治疗后,CEUS检出1例仍存在肝活动性出血信号,该例经再次射频凝固治疗后,CEUS检查未见出肝活动性出血信号.病理结果与CEUS结果相关性好.结论 CEUS在PRFA治疗闭合性肝外伤方面具有精确引导射频针植入和准确评估疗效的作用.

    作者:李叶阔;王莎莎;朱贤胜;程琦;吴晓岩;霍枫;陈晓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64层螺旋CT初步比较

    目的 比较双源CT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 对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A组,男54例,年龄(57.9±11.3)岁]进行双源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对另外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B组,男59例,年龄(58.0±11.1)岁]进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B组患者检查前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对两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和佳重建时相分析.结果 A组的心率显著高于B组,分别是(71±12)次/min,(61±6)次/min,P<0.05,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分别是1.31±0.53和1.25±0.50,P>0.05.A、B组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分别是98.9%和99.1%,P>0.05.平均心率<70次/min的患者,绝大多数佳重建时相在 50%~80%R-R间期范围内;平均心率≥70次/min的患者,绝大多数佳重建时相在 30%~80%R-R间期范围内.结论 与64层螺旋CT 相比,时间分辨力的提高使双源CT 能够在相当宽的心率范围内提供优良的图像质量,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怡宁;金征宇;孔令燕;张竹花;宋兰;牟文斌;王沄;赵文敏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