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诊断残角子宫妊娠1例

李凌

关键词:超声检查, 妊娠, 异位
摘要:患者27岁,因停经67天,阴道流血1+月入院.既往月经规律,量中等,无痛经.26岁结婚,曾顺产一女,诉产前产后曾行妇科B超均无异常.入院后B超检查:子宫增大6.0 cm×5.5 cm× 5.9 cm,内膜厚2.0 cm,居中清晰;紧贴子宫右侧可探及混合性包块4.0 cm×3.3 cm×3.0 cm.边界清楚,壁厚0.4cm,其内部为一妊娠双环征3.5 cm×2.6 cm×3.5 cm,内见卵黄囊样结构及胚胎反射,长径2.0 cm,胎心(+)(图1).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阻力指数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肝动脉阻力指数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155例肝移植受者的超声和临床资料,将肝动脉阻力指数(RI)进行分类分析.结果 首次检查和随诊中,共16例出现低阻力指数其中10例(10/16)发生动脉并发症;17例出现高阻力指数者和70例持续正常阻力指数者未发生动脉并发症;52例舒张期无血流,其中仅1例(1/52)发生动脉并发症.结论 肝移植术后低阻力指数与早期肝动脉并发症有明显相关性,而高阻力指数和舒张期无血流与肝动脉并发症无明显相关.

    作者:任秀昀;臧运金;邹卫龙;李威;牛玉坚;张伟;沈中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热疗联合消积止痛散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热疗(HIFU)联合中药消积止痛散治疗胰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1例胰腺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1例接受3~12次(平均6次)HIFU治疗,同时服用中药消积止痛散,对照组30例接受健择化疗.结果 观察组CR 3例,PR 9例,PD 3例,有效率38.7%,进展率9.7%;对照组CR 1例,PR 6例,PD14例,有效率23.3%,进展率46.7%;两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进展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临床受益率67.7%,对照组36.7%,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能下调CA199、CEA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CEA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CA199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中位生存期(15.6±11.7)个月较对照组(8.3±7.0)个月明显延长,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3.5%、77.4%、51.6%、38.7%、3.2%;对照组分别为83.3%、56.7%、26.7%、6.7%、0%,其中1年、2年生存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过程顺利,治疗后无皮肤灼伤、胃肠道穿孔、胰瘘及大出血等并发症,无Ⅱ级以上血液学毒性反应发生.结论 高强度聚焦超声热疗联合中药消积止痛散能控制肿瘤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对肿瘤标志CA199、CEA有下调作用,无明显毒副反应.

    作者:葛信国;王缨;孙文辉;曹杰;周俭;王瑾碧;仲英;李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超声诊断不明原因门静脉完全栓塞综合征1例

    患者男,45岁.饱食后间断性左上腹部疼痛,伴腹胀、黑便,外院给予抗感染治疗,治疗效果不佳于2005年12月30日转入我院.查体:腹平软、左上腹及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未触及包块及条索状物,肝、脾肋下未触及.

    作者:王佳;杨一林;李莹莹;段云友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肝脏巨大血吸虫肉芽肿1例

    患者女,57岁,B超发现肝囊性占位1周.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彩超示:肝区光点密集增强,左内叶见55 mm×51 mm× 59 mm囊实性光团,后方回声增强(图1),CDFI未见明显血流.超声造影示:肿块包膜处轻微增强,其余各相均未见明显增强(图2).提示:肝左内叶囊实性占位,考虑良性病变,囊肿可能.

    作者:韩红;张晖;丁红;王文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一种用于HIFU聚焦性能评价的仿组织透明体模

    目的 建立一种用于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聚焦性能评价的仿组织透明体模.方法 仿组织透明体模主要由聚丙烯酰胺和作为温度敏感指示剂的蛋清混合而成.在B超的监控下使用声功率160 W的HIFU在不同的辐照时间下定点辐照体模和新鲜离体牛肝脏,肉眼观察HIFU在体模和新鲜离体牛肝脏中形成的生物学焦域(BFR)形态并测量BFR的长短轴.结果 可用肉眼观察HIFU在仿组织透明体模中产生的BFR,其形态呈椭球体,实时超声监控为强回声,BFR的长、短轴随辐照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在相同的辐照参数下,HIFU在仿组织透明体模中产生的BFR的长、短轴小于HIFU在新鲜离体牛肝脏中形成的BFR的长、短轴.结论 该仿组织透明体模在用于HIFU聚焦性能的评价方面展示出良好的前景.

    作者:李发琪;马平;寇小琴;许杰;左国伟;王智彪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血流在超声心动图中的两种三维显示方法

    目的 在三维心脏组织结构模型中显示心脏内部的血液流动情况,当视点进入心脏内部时也能清晰判断血流的流向,辅助病情诊断.方法 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三维心脏组织结构中,将彩色超声成像仪采得的二维血流信息用矢量箭头和锥形箭头两种方式显示.结果 在三维的视角中任意旋转时能够清晰地同时显示出血流矢量和三维心脏组织的空间结构.结论 现有市售有RT3DE的超声仪器实际采用的是二维的血流显示方式,仅能显示二维切面上的彩色编码血流,无法直观地进行任意角度观察.采用本文的方法可以在任意观察角度同时观察的心脏结构和血流情况,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方慧敏;赵暖;余建国;薛海虹;孙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针刺太冲、合谷两穴位引起的小脑响应的差异:fMRI研究

    目的 应用fMRI研究针刺太冲、合谷两穴位所致小脑响应的差异.方法 37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4组,9例接受在太冲针刺,8例接受右侧太冲附近的假穴针刺,10例接受在合谷的针刺,10例接受右侧合谷附近的假穴针刺.在针刺时进行全脑功能成像扫描,用SPM2处理图像.结果 发现针刺两穴位激活了小脑的不同区域:针刺太冲的激活了对侧小脑前叶,同侧小脑后叶下半月小叶;针刺合谷激活了对侧小脑后叶下半月小叶及同侧小脑后叶上半月小叶.两穴位针刺均未引起小脑的负激活.结论 不同穴位引起的小脑激活区域不同,提示小脑在针灸不同穴位作用机制中具有特异性;小脑后叶可能是不同穴位作用的共同神经通路.

    作者:刘华;单保慈;高殿帅;许建阳;王葳;李永忠;李坤成;支联合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3.0T MR全肝动脉期多时相增强扫描技术的初步应用

    目的 探讨全肝动脉期多时相三维动态增强MR扫描对肝脏动、门脉系统的显示情况及其在肝脏早期强化小病灶诊断中的初步应用.方法 10例有肝脏动脉期强化小病灶(直径3 cm以下)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使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动脉期多时相(4期)扫描作为全肝多期三维动态增强扫描的一部分,于一次屏气下完成.绘制主动脉、门静脉及肝实性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采用三维大强度投影(MIP)重建肝动脉及门静脉,记录肝动脉的显示情况并分析病灶的强化特点.结果 10例患者均获得了可用于诊断的高质量图像,共发现22个动脉期强化的小病灶.采用MIP重建,4例清晰显示肝固有动脉的3级分支,4例显示4级分支,2例显示5级分支,并能显示伴行的门静脉及早期强化的小病灶.不同类型的病灶强化特点不同.结论 全肝动脉期多时相三维动态增强MR扫描可同时进行肝实质动态增强MRI和MR肝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肝脏早期强化小病灶的动态强化过程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作者:王化;王霄英;蒋学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与系统性硬皮病的肺部病变及差异性比较(附92例HRCT报告)

    目的 提高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的胸部HRCT认识.方法 收集2004-2005年间PM/DM及SSc患者的胸部HRCT资料,分析两组患者胸部HRCT表现及其差异性.结果 两组患者HRCT可见肺、胸膜、心包、及纵隔淋巴结等多种形式的病变,其中两组病变在肺网格状、蜂窝状影征象上有显著差异.结论 ①SSc肺部损害较PM/DM程度要高.②HRCT对诊断SSc及PM/DM肺部病变有很高的价值.

    作者:王亚丽;郑国;赵伟;刘荣欣;张雪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利用零差K分布模型参数识别乳腺肿瘤

    目的 探讨利用零差K分布模型进行超声组织定征的临床价值.方法 利用零差K分布模型参数对恶性、良性乳腺肿瘤进行分析.首先,从43例乳腺肿瘤(包含乳腺纤维瘤以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图像中选取出感兴趣区域进行分析.然后计算良性、恶性乳腺肿瘤区域的零差K分布标准化参数值βnorm,比较良性、恶性乳腺肿瘤所提取的βnorm值的差异.结果 良恶性肿瘤的βnorm值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利用零差K分布模型的参数能有效地区分良性、恶性乳腺肿瘤,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魏颖;林江莉;彭玉兰;李德玉;汪天富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超排卵过程中卵泡周围血流与卵泡成熟度之间的关系

    目的 借助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卵泡周围血流与获卵率、形成胚胎几率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132个源自22例在医学生殖中心接受助孕术治疗的不孕妇女的卵泡进行前瞻性研究.依照卵泡周围血流围绕程度的不同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高低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采卵率和形成胚胎几率.结果 从132个研究的卵泡中共获取106个卵子,受精后形成60个胚胎.且:①周围血流信号丰富或PSV≥10 cm/s的卵泡,获卵率明显高于周围血流信号较少(P<0.05)或PSV<10 cm/s的卵泡(P<0.005).②源自血流信号丰富或PSV≥10 cm/s的卵泡的卵子,其形成胚胎几率高于源自血流信号较少(P<0.05)或PSV<10 cm/s的卵泡的卵子(P<0.05).结论 借助TVCD检测卵泡周围血流,能使我们对卵泡成熟度的判定更加准确.

    作者:贡雪灏;李泉水;张家庭;张青萍;朱桂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 明确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SPIO)体外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适当浓度和不同标记浓度对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影响,以及经MR成像的特征和可成像的低标记细胞量等.方法 分离、纯化、培养兔MSCs,体外不同浓度SPIO标记,荧光显微镜观察铁颗粒在细胞内的位置、不同标记浓度下的佳孵育时间、不同标记浓度细胞形态的改变、细胞内铁颗粒的分布及标记率;测量并绘制未标记细胞和标记细胞的MTT生长曲线;选取适当浓度标记量,对不同细胞量组进行标记后MR成像,测量不同扫描序列标记细胞管的信号强度改变,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标记后的铁颗粒均位于细胞质内;20~50μg Fe/ml培养液是SPIO标记干细胞的适当浓度阈值,超过50μg Fe/ml培养液浓度可使细胞的变形增殖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在此浓度阈值标记后孵育18~24h即可有效标记细胞97%~100%;细胞对铁颗粒的吸收与细胞的数量、标记浓度和孵育时间呈正相关;SPIO标记的MSCs在T2WI尤其是FFE(T2*WI)序列信号明显降低;在35μg Fe/ml培养液标记浓度下,MR可成像的低细胞量为5×104;35μg Fe/ml培养液浓度时,标记细胞1×105和5×104MR成像可使T2WI、FFE图像信号均降低,而且没有使靶灶扩大的磁敏感伪影.结论 SPIO可以简便标记MSCs并且在适当浓度下对MSCs的生物学活性没有影响,MR T2WI和T2*WI序列可敏感显像磁性标记的干细胞.

    作者:郑敏文;宦怡;徐健;葛雅丽;赵力;程康;尹涛;孙立军;赵海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共有搭桥血管93条(乳内动脉30条,大隐静脉63条).对40例患者分别行螺旋CT增强扫描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所有MSCT检查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分段数据采集方式和选择75%的时间相位窗,对扫描数据进行后处理,由两位富有经验的医师评估并与SCA结果对照.结果 所有近端桥血管及71.4%的远端搭桥血管通过MSCTA可显示,12条桥血管闭塞,66条通畅,13条有不同程度狭窄,1条远端桥血管狭窄并得到SCA证实,有4条假阳性,1条假阴性导致敏感性为94.5%,特异性为95.7%,阳性预测值80.4%,阴性预测值96.3%.结论 多层螺旋CT可作为一种可靠的检查手段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评估.

    作者:曹新山;赵建农;罗银灯;蒲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64排螺旋CT脑灌注和CT血管成像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脑灌注(CTP)联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所致脑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7例经DSA诊断为单、双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及10名正常成年志愿者分别进行螺旋CT头颅平扫、CTP和CTA检查.脑CTP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P)等参数值,判断脑缺血.结果 按照脑CTP的MTT和TP图将脑灌注延迟表现分为三型:Ⅰ型病变仅累及MCA区,Ⅱ型病变仅累及分水岭区,Ⅲ型病变同时累及MCA和分水岭区.①在25例单侧MCA狭窄/闭塞患者中,4例CTP正常,17例脑CTP灌注延迟区为Ⅰ型,4例为Ⅲ型.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2例双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双侧MCA支配区均有MTT和TP延迟,CBF下降和症状侧CBV升高的异常改变,提示为双侧脑缺血.侧支循环能明显减少单侧MCA狭窄患者的症状侧的脑灌注损伤,但对双侧MCA重度狭窄和闭塞患者,无论有无侧支循环,双侧脑组织灌注损伤都很严重.结论 脑CTP检查的MTT和TP图能敏感显示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所致的脑灌注损伤,为脑缺血的诊断、治疗及预防脑梗死均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高艳;李坤成;杜祥颖;刘佳宾;杨延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肝结核瘤1例

    患者男,70岁,体检B超发现肝右叶占位入院.否认肝炎结核病史.体检:巩膜无黄染,腹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胸部CR片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常规及红细胞沉降率正常,肝功能、AFP、CEA均正常,甲、乙、丙肝抗原、抗体阴性.

    作者:袁新平;徐华强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颞叶躯体感觉中枢——脑磁源成像研究

    目的 利用脑磁源成像观察正常人在躯体感觉刺激时中枢的兴奋情况.方法 研究包括10名正常志愿者.通过专用电刺激仪刺激手部皮肤,固定电流脉冲0.3 ms,刺激间期0.5 s,叠加1000次.用等电流偶极描述局灶性皮质活动,受试者的头部空间形态用球形模型化.结果 体感刺激明显激活位于对侧中央前、后回的第一躯体感觉皮层和颞上回.颞叶ECD的潜伏期比第一躯体感觉中枢的长,ECD的强度较低.结论 体感刺激激活对侧第一躯体感觉皮层,颞叶参与处理体感刺激.

    作者:耿左军;朱青峰;刘怀军;孙吉林;李素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基于小波变换的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方法

    近年来,小波变换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分析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小波变换的一些独特的性质使之非常适合于fMRI数据的处理.本文对基于小波变换的fMRI数据分析方法予以综述,指出了基于小波变换的分析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对这类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作者:黄世亮;裘鉴卿;叶朝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

    目的 旨在探讨脑卒中后抑郁障碍(PSD)患者前额叶皮质、白质及小脑的1H-MRS的变化特征及规律.方法 38名PSD患者按卒中发病时间分为两组,急性期组20名,慢性期组18名,与17名年龄相当的健康自愿者进行对照研究.采用GE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行多体素PRESS序列扫描,定位于双侧前额叶皮质、白质及双侧小脑半球.分别计算各代谢物的绝对浓度及其与Cr的比值,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别.结果 1H-MRS显示脑卒中急(1.35±0.05)、慢性期组(1.26±0.05)左侧额叶白质区Cho/Cr较对照组(1.13±0.05)升高,且急性期组较慢性期组升高明显(P<0.05).三组中的其余感兴趣区脑实质及小脑内各代谢物的绝对浓度及相对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H-MRS能够提供PSD患者脑部各代谢物的绝对及相对浓度的代谢情况.

    作者:许庆刚;伍建林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兔脑VX2种植瘤放疗前后CT灌注成像与组织学对照研究

    目的 通过对兔脑VX2种植瘤放疗前后CT灌注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研究,为CT灌注成像成为脑转移瘤放疗疗效评估新的影像学手段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兔脑VX2种植瘤模型9只,分为治疗组4只,非治疗组5只,治疗组做肿瘤放疗.两组均于放疗前、后一周行CT灌注成像及增强扫描.处死后行脑组织HE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对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放疗前后的CT灌注参数进行显著性分析及放疗后两组肿瘤区的CT灌注参数值CBV值与肿瘤MVD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治疗组放疗后瘤区及瘤周区CT灌注参数CBF值、CBV值、PS值均较放疗前降低,P<0.05,有统计学差异;非治疗组前后两次CT灌注成像检查瘤区、瘤周区CT灌注各参数值均无明显改变,P>0.05,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实质区的CBV值与CD34免疫组化MVD计数值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896,P<0.01).结论 CT灌注图像能反映VX2种植瘤放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瘤区CBV值与组织学MVD值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一种活体评价肿瘤微血管的指标.

    作者:高思佳;刘静红;郭敏;戴旭;佟志勇;具海月;徐克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外伤性大出血的急诊栓塞治疗

    目的 探讨经导管靶动脉栓塞急诊治疗外伤性大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43例外伤性大出血患者,包括颅底骨折16例、肋骨骨折3例、肝、脾外伤各2例、肾外伤1例、下肢刀刺伤1例、骨盆骨折18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和(或)难以耐受外科手术,在外伤后1~5 h行急诊血管造影,根据出血部位和造影结果,选用明胶海绵颗粒和细条、不锈钢圈及可脱球囊栓塞相应的靶动脉.结果 除3例颅底骨折和2例骨盆骨折患者在造影过程中死亡未行栓塞外,其余38例均在1.5 h内完成栓塞治疗,栓塞成功率88.4%(38/43),栓塞后活动性出血停止,失血性休克得到纠正,有效率达100%(38/38),其中35例经康复治疗后出院,2例因发生DIC,1例因合并颅脑损伤而死亡.无严重的栓塞后并发症出现.结论 经导管靶动脉栓塞是急诊治疗外伤性大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作者:金泳海;刘一之;倪才方;朱晓黎;邹建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