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四妙散加减治疗痛风的疗效观察及中药药理分析

蒋林祥

关键词:四妙散, 加减治疗, 痛风, 疗效观察, 中药, 药理分析, Chinese Medicine, 临床症状, 理化检测, 关节功能恢复, 平均年龄, 方法, 治疗有效率, 临床疗效, 患者, 女性, 男性, 基础, 辩证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四妙散加减方法治疗痛风患者的疗效及中药药理分析.方法: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采用四妙散加减方法共治疗痛风患者127例,其中男性109例,女性18例,年龄大72岁,年龄小21岁,平均年龄49岁.病程长者29年,病程短者20天.结果: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主要理化检测正常) 79例,有效(主要临床症状消失,关节功能及主要理化检测有所改善) 46例,无效(与治疗前相比,各方面均无改善) 2例.治疗有效率为98.43%,无效率为1.57%.结论:以四妙散为基础方辩证加减治疗痛风,临床疗效是比较满意的.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光子嫩肤技术皮肤美容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光子嫩肤技术美容皮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色斑、胶原纤维蜕变、毛细血管扩张患者320例,采用光子嫩肤技术选择性的损伤破坏黑色素颗粒、氧合血红蛋白,刺激纤维细胞分泌新胶原蛋白,1次/4周,每5次为一个疗程.结果:色斑总有效率为95.06%,胶原纤维蜕变总有效率为96.2%,毛细血管扩张总有效率为94.94%.结论:光子嫩肤技术是一种创伤小、疼痛小、可有效治疗各种皮肤病的新型技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志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腰、硬联合麻醉后静脉留置自控镇痛泵患者导尿管拔除时机的观察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后应用静脉留置自控镇痛泵(PCA)患者导尿管拔除时机的观察,选择佳时机拔除导尿管以减少尿潴留的发生.方法:将240例手术后应用PCA随即分为:(1) 静脉留置自控镇痛泵拔除前0~6h组,(2) 静脉留置自控镇痛泵拔除后0~6h组,(3) 自控镇痛泵拔除后6~12h组,每组80例,观察不同时间段拔导尿管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组与2、3组患者尿潴留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2组与3组患者尿潴留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静脉留置自控镇痛泵,停止使用后6~12h为拔除导尿管的佳时机.

    作者:黄维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肠内营养的护理

    随着近年来对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深入,逐步认识到胃肠道不单纯是消化吸收器官,同时是重要的免疫器官.肠内营养的优越性是体现在营养素直接经肠吸收、利用,更符生理、给药的方便、兼费用低廉,更显示有助于维持肠粘膜和屏障功能完整的优点.

    作者:刘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门诊输液室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分析及干预

    目的:探讨门诊输液室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对策.方法:分析门诊输液室老年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自从对门诊输液室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安全干预后,未发生因安全问题导致的差错.结论:老人在门诊输液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安全隐患,针对不同的原因提供安全、有效、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

    作者:李晓蓓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心脏直视术后并发迟发性心包填塞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对策

    临床上迟发性心包填塞较少见.常见于心脏手术后1周,因纵膈或心包内积液、积血引起对心脏和大血管的直接机械性压迫[1].由于其发生时间较晚,早期症状不典型,且已度过了术后监护治疗,往往极易误诊而造成严重后果.因此,重视患者的细微主诉,细心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能及时发现迟发性心包填塞,提高心脏直视手术成功率.

    作者:周敏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56例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 56 例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刺激性干咳为主要临床症状,反复性发作,缺少肺部体征,临床极易误诊.结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儿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不足、询问病史不详、缺乏必要的辅助检查、对病情缺乏全面分析等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熟练掌握诊断标准是防止漏诊、误诊的关键.

    作者:吕文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探索

    科学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将关系到公立医院乃至整个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公立医院现行补偿机制及我国城乡补偿差异的研究,探讨国外卫生投入经验,积极探索通过改变我国政府卫生补偿总量、补偿结构、补偿方法来建立新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并通过一系列配套措施实现公立医院的良性发展,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作者:蔡海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抗高血压病药物门诊处方分析

    通过分析我院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监测用药的合理性,发现药物的使用趋势.结果我院钙拮抗剂类药物使用频率高;联合用药情况在处方中占重要地位,钙拮抗剂(CCB)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联用较多;本院门诊治疗高血压药物使用情况基本合理.

    作者:李勇波;黄志利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医院急诊科医患纠纷的探讨

    急诊科是医患纠纷的高发场所,分析产生纠纷的原因并探讨对策,对完善医院自身建设、改进服务工作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意义重大.本文结合本院急诊科工作特点和工作体会,对近几年来急诊科发生的医患纠纷进行分析,并就对策进行了讨论.

    作者:张荣社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强直性脊柱炎(AS)伴脊柱侧曲畸形标本考察

    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发现一例脊柱多发性脊椎骨质增生畸形的标本采用体质学考察法进行观测,发现脊柱粗细不均,T5特别细缩(椎体前高:15.58mm;横径;22.98mm)在T2~T9间凸向右侧弯曲,经Ferguson法测得该侧弯角为146.72°.椎体上、下前缘处普遍出现唇状增生,侧缘可见骨刺或骨桥.认为该例标本可能为一强直性脊柱炎(AS)所致的多发性脊椎骨质增生伴脊柱侧弯畸形.

    作者:肖睿;熊进超;何文华;钱华梅;周志斌;童娟梅;吴长初;周启良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关于门诊静脉输液流程管理优化的效果探讨

    目的:研究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门诊静脉输液的护理管理对于减少患者感染,提高患者输液的舒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本医院100例在门诊接受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都进入输液室进行输液,对于两种不同的方法自行设计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患者对不同门诊输液模式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输液期间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洁净的护理措施,提高了临床疗效和患者的舒适度,应该得到大力推广.

    作者:邵春秀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21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内科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康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分析21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根据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知识、饮食、心理、运动、药物等方面的护理干预.结果:通过对老年冠心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干预,增强老年病人在治疗护理中的顺应性,提高了患者医疗保健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了疾病复发频率,促进患者康复.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提高护理效果.

    作者:冯丽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热毒宁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热毒宁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选取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散,治疗组加用热毒宁注射液,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20%,明显优于对照组70.59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瞿艳红;朱堂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脑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MSCTA)及三维重组技术在脑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1例进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后诊断为脑动脉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重建方法有多层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表面遮盖重建(SSD)、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等.161例患者中45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116例与手术、介入治疗对比.结果:161例患者中64-MSCTA共发现脑动脉瘤170个,有DSA资料对比的45例中,64-MSCTA发现46个动脉瘤,而DSA发现44个动脉瘤,另外DSA发现2个动脉瘤而64-MSCTA未发现.有手术及介入治疗资料对比的116例中,64-MSCTA发现124个动脉瘤,手术及介入治疗证实的动脉瘤为122个,另外手术及介入治疗发现5个动脉瘤而64-MSCTA未发现.64-MSCTA发现的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瘤颈状况、载瘤动脉及周围的脑组织结构与DSA、手术、介入治疗证实的动脉瘤基本一致,诊断准确率达95.75%.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MSCTA)及三维重组技术能快速准确的诊断脑动脉瘤,它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及应用价值.

    作者:黄燕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慢性盆腔炎中医外治法临床运用进展

    慢性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程长、病情缠绵、复发率高,对病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及经济压力.单纯西医治疗效果欠佳,现从中医外治法诸如中药保留灌肠、直肠滴注、外敷、针灸拔罐治疗、推拿治疗等等方面总结了目前中医外治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和临床疗效.认为中医药外治法对慢性盆腔炎疗效切实并且能够改善患者的依从性,更好的配合治疗,有利于症状的改善以及疾病的控制,值得进一步推广,尤其综合治疗效果更佳.现就慢性盆腔炎的中医外治法总结如下.

    作者:汪霞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动态肩关节松动术对脑卒中患者肩痛的影响

    目的:观察动态肩关节松动术对脑卒中患者肩痛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动态肩关节松动术.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和FM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治疗组患者VAS评分和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肩关节松动术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肩痛方面是有效的.

    作者:李奇;张斌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应用锡类散配合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54例宫颈糜烂Ⅰ、Ⅱ、Ⅲ度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微波治疗宫颈糜烂面后,用锡类散棉球阴道上药.对照组单纯微波治疗宫颈糜烂面,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127例,痊愈99例,好转2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4%;对照组127例,痊愈61例,好转50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87.4%,两组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锡类散配合微波治疗宫颈糜烂,可有效的减少出血,缓解宫颈水肿,减少阴道排液,对创面愈合有显著的疗效.

    作者:卢伟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高校专业课教师兼任班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中的班导师早源于14世纪牛津大学的导师制,20世纪90年代,导师制被引进中国教育,我校于2007年开始实行班导师制度,班导师一般由专业教师兼任,具有专业学科背景,对学生所学的课程体系、知识内容比较了解,与专职辅导员相比具有学术上的优势.班导师通过发挥自身特长,指导学生学习、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是学生学习道路上不可缺少的明灯.几年中,在实践班导师工作的过程中,就如何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特长,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特点,帮助学生解决各阶段的问题,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作者:林黎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交互式教学方法在肿瘤科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交互式教学方法在肿瘤科护理实习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科临床实习的本科、大专学生52人,按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交互式教学方法,在实习结束前,进行出科考核和问卷调查.结果:两组学生在专科理论知识、操作考试成绩、健康教育指导和病人满意度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交互式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满足了学生的基本需要,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病人满意度.

    作者:王道萍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的72例围术期护理分析

    目的:本文将对高血压脑出血且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给予临床分析,从而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的围术期正确护理措施,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降低其致残率与致死率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所有高血压脑出血且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围术期护理措施,如生命体征与病情观察、呼吸道护理、引流管护理、维持体内各组分平衡、预防并发症、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观察并记录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与护理干预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进行有效护理后,患者死亡4例,死亡率为5.56%;致残患者为28例,致残率为38.89%;发生并发症人数我1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94%.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且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致残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达到满意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与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东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

主管:陕西省东方美容文化研究所

主办:陕西省东方美容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