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术室护士防范护理纠纷,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探讨

钱元华;钟均霞(通讯作者)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 护理纠纷, 预防机制, 医院, 科室, 经济
摘要:近几年医院护理纠纷呈明显上升趋势,多数是由于比较低级的失误造成。使医院、科室的正常工作和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们手术室近几年发生护理纠纷虽然很少,但也存在不少隐患,建立预防机制,大限度地减少纠纷的发生。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关于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医治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医治,对照组(45例)单纯使用阿奇霉素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95.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66.7%,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的平均退热时间、止咳时间和住院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呕吐和恶心等肠胃症状3例,对照组则出现4例,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无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取得较好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

    作者:陈建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脑外科手术切口无菌保护膜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脑外科手术切口无菌保护膜我院已使用了四年,广泛应用于各类外科手术,如肠梗阻手术进行肠腔减压时收集肠腔渗出液、开颅手术时收集切口出血和大量的冲洗液等。近两年更广泛应用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经皮肾镜碎石术、直肠癌 M iles术以及其他会阴部手术,此类手术需要大量冲洗液冲洗手术术野,这些冲洗液顺着切口及无菌单下流,对手术人员、无菌区域及环境造成污染,并且手术患者切口出血量、渗出液及冲洗液量无法统计。

    作者:王志凤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持续多巴胺刺激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持续的多巴胺能刺激(即通过作用时间长的多巴胺能药物)对运动并发症的疗效,寻求简单实用且有效的治疗左旋多巴相关运动并发症的方法。延长病人的运动时间;减少运动波动;减少关期;治疗异动症。方法:选择神经内科门诊确诊的帕金森病相关运动并发症病人,联合给予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和恩他卡朋口服,每4小时给药一次,服药前及服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 UP-DRS subscale IV 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UPDRS subscale IV 量表评分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用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和恩他卡朋,每4小时给药,治疗帕金森病相关运动并发症安全有效,方法简便易行,实用性强,易于推广。

    作者:李志玲;陈会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二甲双胍联合诺和灵治疗糖尿病患者对糖代谢的影响

    目的:观察探讨二甲双胍联合诺和灵治疗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分析其对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60例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独给予诺和灵)和观察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诺和灵),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用量、空腹血糖达标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糖均得到一定控制,但观察组患者的 FPG、PPG下降幅度更显著,且诺和灵用量及空腹血糖达标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诺和灵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更显著,可有效改善糖代谢水平,减少诺和灵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符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护士压力与应对措施

    目的:当今护士工作的现状及工作中产生的压力原因、预防压力的产生及产生后的应对措施、扩大认知,增加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向,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谐自我。

    作者:瞿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浅析加强医院药剂管理的方式方法

    医院药剂的主管部门是药剂科,药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用药安全。药品管理的规范、药剂人员素质的高低等等都影响到医院的形象。

    作者:符振立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对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在口腔修复中采用正畸进行治疗,探讨和分析其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40例牙列间隙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120例;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局部义齿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患者进行口腔修复时采用对正畸进行治疗。结果:经过治疗之后,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65.0%,试验组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和患者的满意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口腔修复时使用对正畸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具有很好的美观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高宏;黎逢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药参与治疗小儿急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

    1病例介绍患儿女性6岁9个月,因“四肢无力2天”入院。患儿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随之出现四肢无力,并进行性加重。昨日出现握物无力,不能站立。今日外院查头颅 C T ,头颅 M RI未见异常,遂转至本院。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2/65mm Hg 体重15kg ;神经系统检查:神清,语利,双侧瞳孔正圆,直径约30mm ,光反射灵敏,双眼球向各方向运动灵活,伸舌示活动正常,悬雍垂居中,病理反射未引出,膝腱反射存在,四肢肌张力低下,双上肢肌力Ⅱ级,双下肢肌力Ⅲ级。入院诊断:格林巴利综合征。入院后予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同时应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患儿入院三天病情仍进行性加重,双下肢肌力降为Ⅱ级,肌张力低下,出现矛盾呼吸并伴有发热38.0℃,在原治疗方案不变的情况下请中医科协助治疗。现患儿发热,四肢软弱无力,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唇干,小便短赤,大便三日未排,舌质红苔黄燥,脉细数。中医诊断为痿病,证型为肺热津伤。予以中药清燥救肺汤加减如下:麦冬10g ,生地黄10g石膏15g沙参15g玉竹10g天门冬10g金银花10g龟板15g鳖甲15g 桑叶10g生山药10g胡麻仁10g麦芽10g生甘草6g。服药2付后热退大便出,舌质红苔燥较前好转。再予原中药方去石膏、金银花,加入党参10g ,白术15g ,黄芪15g。五付后,患儿精神较前好转,下肢肌力由原来Ⅱ级转为Ⅲ级,舌质淡红,苔薄,脉细。予调中药方为: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黄芪15g ,麦冬10g ,五味子10g ,生白芍10g ,当归10g ,鸡血藤15g ,龟板15g ,鳖甲15g ,山药15g ,甘草6g ,麦芽20g ,神曲10g ,焦山楂15g。服完五付后患儿病情稳定,由监护室转为普通病房治疗。因患儿不愿再服中药且病情已稳定遂停中药治疗。

    作者:姚静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利凡诺配伍米非司酮中期妊娠引产的观察

    中期妊娠引产是孕妇因避孕失败导致计划外妊娠或胎儿先天畸形、死胎及孕妇全身疾患不宜继续妊娠等原因,需终止妊娠的方法。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引产是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的传统方法之一,但由于中期妊娠引产的孕妇宫颈条件不成熟,宫颈扩张期延长,导致产妇疼痛时间长、宫缩乏力、产后出血增多等。

    作者:唐仕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医保总额控制不会导致看病难

    近期社会上有一种说法: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包括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及新农合,普遍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总额预付的费用控制方法,致使医院因负担不起超过总控标准的资金,而不得己推诿参保病人,使患者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导致新的看病难现象,损害了群众利益。这种说法的来源一般都是直接或间接出自医保定点医院。

    作者:黄宪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参芪葶苈桑白皮汤治疗肺心病64例临床分析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是由于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并发呼吸衰竭是临床较严重的症侯群。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呼吸衰竭的正确规范治疗将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并降低死亡率。

    作者:陈泽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护理预防干预对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护理预防干预因素对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中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1至2013-10重症监护病房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院内感染明显减少,对照组发生率69.23%,观察组发生率30.77%,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控制可通过护理预防干预,使呼吸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发生率降低,从而减少并发症。

    作者:章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血管外科高龄患者静脉治疗护理

    高龄患者往往并发多种疾病,且病程长,反复发作,给临床静脉治疗带来一定难度。根据75岁以上老人的生理及病情特点,同时为减轻静脉给药时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结合我们科老年患者的病情、静脉条件、输液疗程、输注药物性质等因素,我们在首次静脉给药时均选择静脉留置针,合并肿瘤需行化疗着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术,即 PICC。本组观察病例89例,男60例,女29例,年龄75~92岁,平均年龄(81±4.5)。经严格规范操作、细心观察及细致地护理,所有病例中仅有一例行PICC置管时并发深静脉血栓,其余静脉留置针中有6例出现了红、肿、痛等炎性反应,经对症治疗均治愈。结论:根据老年人的病理及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静脉给药方式,同时加强观察和护理,做好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治疗目的,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作者:曹俊;王靖;张倩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阿托伐他汀早期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早期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8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10mg/d ,n=62)和强化治疗组(强化组,40mg/d ,n=66),均在入院24小时内给药,晚上睡前1次服用,总疗程6月,观察6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血脂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观察终点主要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强化他汀类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周永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品管圈在完善急诊科转运交接记录中的成效分析

    品管圈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品管圈在医疗机构中推行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1]。院内转运是急诊科危重患者救治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由于转运过程中风险较大,患者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急诊护士在转运前对患者进行准确仔细的病情评估记录,不仅可以减少患者转运风险,也为解决医疗纠纷提供法律依据。完整填写转运交接记录是急诊科危重病人转运流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改进急诊科转运环节质量,提升病人满意度,我科于2013年4月成立“接力圈”品管圈,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芳;胡友珍;吴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践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心得体会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到亿万人民心身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经济是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制定了医药卫生工作路线、方针、政策,为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了卫生事业改革美好的蓝图,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基层医务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和领会精神,努力学习自己的业务知识,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用具体实际行动确保人民身体健康是每一个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潘永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两种血管内血液的血常规结果分析

    目的:观察和了解用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所得血常规结果的差异性,为血常规的标准化操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0例门诊患者同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用BC5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的结果,进行对比实验,比较分析静脉血和末梢血结果的差异。结果:血液分析仪测定的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显示,两组的 WBC、RBC、HGB、MCV、MCHC、PLT 数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时以选择用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 -K2)抗凝的静脉血为佳。

    作者:朱晶;鲍波(通讯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截瘫病人的护理体会

    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的病人在临床上常见,因病人机体丧失了自主活动功能,心理变化较大,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恢复结果与护理工作直接相关。截瘫病人易发生高热、肺炎、褥疮、泌尿道感染、肢体关节僵硬和挛缩畸形等并发症,可危及病人生命及影响健康的恢复。因此做好截瘫病人的护理,防治各种并发症,保证病人顺利的恢复健康,是极为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作者:李秋仙;苗永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护理干预对交腿皮瓣术后病人便秘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交腿皮瓣术后病人便秘的影响。方法:将142例腹部皮瓣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健康教育,卧位排便,呼吸训练,腹部按摩等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通便药物治疗。比较两组通便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4.28%、93.15%,差异无显著性( P <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干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1)。结论:护理干预对改善交腿皮瓣术后患者便秘,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黄丽芬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臂丛分支变异一例

    目的:在解剖一具1.48m少年男性尸体时,发现臂丛发出的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内侧根存在交通支,并有臂内侧皮神经发起自下干后股等多处变异。方法:使用定位针,用游标卡尺(0.02mm)测量神经外径及长度,用米尺(cm)测量身高。结果:距下干后股起始处15.88mm ,有臂内侧皮神经(起始处外径2.78mm),长交通支长度为13.78mm ,短交通支长度为13.78mm。讨论:可见本例标本为臂丛分支变异,经查询国内相关文献未见报道,为国人解剖学积累数值和临床臂丛手术提供变异参考。

    作者:张智锋;徐梦寒;刘永强;孙建永;刘婷婷;苏明珠;廖鸿纯(通讯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

主管:陕西省东方美容文化研究所

主办:陕西省东方美容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