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华
在自然产物中提出有效物质,达到对人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已经被全世界所关注,我国的中医药学渐渐的被世界的医学工作者们所关注。中药所含成分十分的复杂,在某些较名贵的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本身就不高,如果提取转化方法不当,就很难发挥出药物应有的作用。我国传统的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的方法通常为浸泡、煎、煮、熬等,提取率不高。随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各种新的提取转化不断涌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酶工程技术的应用,为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转化带来了生机,该技术的使用大的提高了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和纯度,使中药利用率大为提高。
作者:耿宝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保障人们健康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基于此,全球各国对药品管理严谨性是其他商品无法比拟的。效益是管理的目标所在,对于药品管理效益来说,因其独特的属性,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存的特点。影响药品管理效益的因素较多,其中药品价格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就是在介绍药品管理效益的基础上,对药品价格与药品管理效益关系和影响进行了分析。
作者:孔庆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睡眠是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正常的睡眠可使人的精神和体力得到有效恢复,机体各系统功能趋于平衡。睡眠的时间和质量历来为临床所重视。
作者:张俊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了解牙周基础治疗冠心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抽样,选取7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降脂、β受体阻滞、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等),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前提下推行牙周基础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SBI、PLI、CAL、PD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CPR、IL-6、TNF-α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冠心病伴慢性牙周炎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积极推广与应用。
作者:熊成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1]。上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内科常见重症,出血量大,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因此,迅速准确地抢救及细致有效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秦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了百草枯中毒致呼吸衰竭的临床护理措施,总结护理经验,为临场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8例百草枯导致呼吸衰竭的患者,回顾性分析了临床护理资料。结果: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必要的护理措施,18例患者治愈12例,死亡3例,放弃3例。结论:对于百草枯中毒致呼吸衰竭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各环节的有效控制和护理,做到及时处理和早治疗,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作者:谭先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了不同喂养方式对母婴同室前后100例正常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按照喂养的方式分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两组,用经皮胆红素仪监测胆红素水平,观察在两种喂养方式下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和血清胆红素的水平。结果人工喂养组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高于混合喂养组,混合喂养组的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人工喂养组。结论,新生儿不应单纯的人工喂养,应在母乳量不足情况下,适当添加辅食,能有效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作者:汪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本文从中医角度出发阐述了脾胃与抑郁症发病的关系,并说明了调理脾胃气机在治疗抑郁症中的作用。中医认为情志因素是抑郁症发病的诱因,其关键病机在于脏腑气机失调,气、血、痰、湿等病理产物蓄积。因此调理脏腑气机,祛除气、血、痰、湿等病理产物为治疗抑郁症的重要原则。而脾胃位居中焦,为脏腑气机升降之枢纽。人体脏腑之气的升降、交通相济为用,全赖脾胃居中的斡旋作用。在治疗抑郁症的重视调解脾胃气机,有利于升清降浊、祛痰行郁、通府驱邪、健运脾胃,可以达到安神定志、醒脑宁神、补虚养神之目的。
作者:朱秀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64排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02例CT增强扫描增强患者,均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注入造影剂的方法。结果1102例进行增强扫描的患者均顺利完成了扫描,无一例出现造影剂的渗漏现象。结论:使用静脉留置针注射造影剂不易滑脱,不易刺穿血管,在高压注射造影剂时不易发生渗漏情况。
作者:朱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了解社区超声结合体重指数诊断脂肪肝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某社区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840例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应用单纯性超声诊断与超声联合体重指数诊断,观察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结果单纯性超声诊断符合率达71.07%,明显低于超声联合体重指数诊断符合率(82.74%),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超声结合体重指数诊断脂肪肝效果确切,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王正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肿瘤科护士的职业防护遵循率。方法成立“呵护圈”,按主题的选定、活动计划拟定、现在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和检讨与改进等步骤开展活动。结果护士职业防护遵循率由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 )活动前的64%提高到QCC活动后的84%,同时还提高了全体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责任感和团队凝聚力。结论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提高肿瘤科护士职业防护遵循率中效果显著,有效地提高了肿瘤科护士职业防护的遵循率。
作者:董平;陈燕琼;胡铭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4年1~6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进行细节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6.7%,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0.0%,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细节护理应用到手术室护理中,其临床效果较好,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具有很好的临床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清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措施,观察、体会护理干预应用于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125例围手术期妇产科剖宫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予护理干预,对照组予普通护理,对各组切口感染、脂肪液化、肠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肛门排气时间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或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对围手术期妇产科腹部切口手术患者以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陈求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对妇科月经不调患者采用中医治疗,并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从本院妇产科抽取2014年1月-2014年10月前来就诊的女性月经不调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方式对她们进行分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中医方法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通过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且不良反应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月经不调患者采用中医疗法,其临床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李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萎胃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消化科收治的8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应用胃复春片,观察组应用萎胃散,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为76.1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胃黏膜萎缩、异型增生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肠上皮化生治疗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萎胃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显著疗效,同时也能有效改善胃癌前病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应梦灿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1年8月收治的80例小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中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西药进行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两组患儿在治疗后的发作次数及再住院次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哮喘急性发作及再住院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宋宗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出生的13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值、出生3d后体重、胎便转黄时间及黄疸指数变化。结果: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干预5d后血清胆红素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出生后3d体重显著大于对照组,胎便转黄时间则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第3d开始,观察组新生儿每天的黄疸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新生儿的黄疸指数,促进胎便转黄,促进新生儿体重的增加,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机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苏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新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3例(29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结果:采用氩激光视网膜光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11例13眼中,13眼眼压均恢复正常;视力提高9眼,3眼视力不变,视力下降1眼。采用青光眼阀植入术9例(12眼)中,11眼眼压降至正常,1例眼压控制;视力提高7眼,视力不变4眼,视力下降1眼;发生并发症2例,均为滤过道瘢痕纤维化。睫状体冷冻术3例(4眼),1例眼压正常,2眼眼压控制,1眼下降不明显;2眼虹膜面残留粗大新生血管;发生前房出血1例,眼球疼痛1例。结论:氩激光视网膜光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效果较好。
作者:陈玮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ICU谵妄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ICU患者654例,其中102例患者发生谵妄,整理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总结在护理过程中的有效防治措施。结果在形成患者谵妄的机制当中,主要有患者的精神障碍、手术因素、感染、环境影响等情况。结论在对ICU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可以针对谵妄发生的主要因素进行相应的防范护理干预,包括环境、身体及心理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情况,减小谵妄的发生几率,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和康复几率。
作者:周旸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观察研究有效措施给予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PICC置管患者11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PICC置管患者的随机分组。B2组(对照组55例):临床选择常规方法进行护理;B1组(观察组55例):临床选择常规方法+预见性护理方法。对比两组PICC置管患者在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护理满意度两方面具有的差异。结果:两组PICC置管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护理后,在临床并发症出现概率方面,B1组低于B2组置管患者明显(P<0.05);在临床护理满意度方面,B1组高于B2组置管患者明显(P<0.05)。结论:针对PICC置管患者,临床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置管患者临床出现并发症概率,从而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凸显预见性护理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娅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