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兔VX2肝癌改良模型的建立及螺旋CT评价

何东风;徐克;张曦彤;蒋宝国;邵海波;郭敏

关键词:肝, VX2肿瘤, 动物模型, 兔,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块注射法制作兔VX2肝癌模型,并与开腹组织块种植法进行比较.方法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成2组,12只/组,分别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瘤组织块及开腹瘤组织块接种的方式种植于肝脏.肿瘤种植后14天,CT平扫及增强扫描与病理组织学结合评价肿瘤接种成功率及生长情况.结果肿瘤接种成功率两组均为91.7%.肿瘤大直径穿刺组和开腹组分别为(1.04±0.12)cm和(1.09士0.14)cm,两种方法无统计学差异.肿瘤种植后发生感染率及肿瘤坏死率,开腹种植组(感染率:45.5%;坏死率:72.7%)明显高于经皮穿刺组(感染率:0;坏死率:27.3%),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瘤组织块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具有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动物损伤小、肿瘤坏死率低等特点,为肝癌临床治疗和相关基础研究提供成熟的大型实验动物模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子宫扩散加权成像信号强度与ADC值关系的研究

    目的分析正常子宫MR图像三层结构(内膜、结合带、外带)在扩散成像上的各自特点,探讨子宫正常结构的扩散信号强度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关系,以及扩散成像是否有助于区别子宫内膜癌(EC)病灶与正常子宫内膜.方法正常子宫组16例,EC组14例,进行常规MRI扫描及横断面扩散成像扫描(b=1000 s/mm2).测量正常子宫三层结构和子宫内膜癌病灶的扩散信号强度,分别计算ADC值,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子宫三层结构的扩散图像信号强度有差异,内膜信号高,外带低,结合带与外带的差异肉眼不能分辨.三者ADC值有显著性差异,外带[(1.67±0.187)×10-3mm2/s]>内膜[(1.36±0.210)×10-3mm2/s)]>结合带[(1.13±0.128)×10-3 mm2/s)].扩散图像正常子宫内膜与EC病灶信号强度无明显差异,ADC值差异有显著性,内膜[(1.36±0.210)×10-3 mm2/s]高于EC病灶[(0.89±0.137)×10-3mm2/s].结论正常子宫三层结构MR扩散能力存在较明显差异,内膜扩散信号强度高,结合带ADC值低.扩散加权图像有利于突出显示子宫内膜癌病灶.ADC值测量对于扩散图像信号与正常子宫内膜相仿的子宫内膜癌病灶有一定鉴别价值.

    作者:张晓鹏;曹崑;唐磊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诊断肾动脉狭窄:与DSA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诊断肾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对28例可疑肾动脉狭窄的病人行CEMRA和DSA检查,由两位医师独立对图像进行分析均并终达成一致,分5级记录肾动脉的情况,统计CEMRA诊断肾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用ROC法分析其诊断价值.用CohenKappa法评价CEMRA与DSA在诊断肾动脉狭窄和对狭窄分级方面的一致性.观察副肾动脉显示情况.结果CEMRA诊断肾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为95.0%、特异性为94.4%、阳性预测值为90.4%、阴性预测值为97.1%,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55,两种方法诊断肾动脉狭窄和对狭窄分级的κ值分别为0.924和0.899.CEMRA副肾动脉显示率为87.5%(7/8).结论CEMRA可以准确诊断有意义的肾动脉狭窄(>50%),做出肾动脉狭窄的除外诊断,避免不必要的DSA检查,可作为诊断肾动脉病变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作者:许玉峰;王霄英;邹强;孙晓伟;邹英华;蒋学祥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椎体转移瘤扩散加权成像与MRI增强扫描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扩散加权成像(DWI)与MRI增强扫描对MRI增强扫描有强化的椎体转移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恶性肿瘤合并脊柱转移病例57例,行常规MRI(T1WI,T2WI,STIR,MR增强扫描)及DWI扫描,113个病灶有强化;测量DWI与MR增强扫描对比噪声比(CNR),计算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骨髓对比率,比较病变椎体在DWI和MR增强扫描的信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WI和MR增强扫描序列的CNR无显著差异;椎体转移灶ADC值平均为(1.37±0.56)×10-3 mm2/s,正常椎体ADC值(0.64±0.22)×10-3 mm2/s,两者ADC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DWI和MR增强扫描病灶骨髓对比率平均为(1.54±1.39)和(0.64±0.54),二者有良好相关性(P=0.01),DWI骨髓对比率高于MR增强扫描.结论DWI在显示病灶方面有一定优势,病灶骨髓对比率高于MR增强扫描.临床上应用DWI结合ADC值,可以提高对椎体转移病灶的诊断.

    作者:单军;张晓鹏;崔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性骨病CT、MRI与病理对照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PHPT)骨骼病变的CT、MRI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健康成年中国白兔80只,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只以正常饮食(Ca:P,1:0.7)喂养,实验组40只以高磷饮食(Ca:P,1:7)喂养诱发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动物模型.在第3、4、5、6个月,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行高场MR及螺旋CT骨扫描分析影像学特征.同时对所有动物甲状旁腺及骨标本行病理学检查,评价影像诊断的准确性.结果送检的甲状旁腺明显增生.骨骼均存在骨质疏松和骨皮质吸收的表现,MR T1WI表现不同程度局限性低信号改变,T2WI早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低信号或中等信号改变,如骨髓水肿表现为高信号改变,随病情进展纤维组织取代骨组织则为低信号改变.相应螺旋CT扫描依次为阴性,可疑,骨质疏松,骨膜下皮质吸收表现.而对照组动物甲状旁腺及骨骼均未见异常.结论高场MR结合螺旋.CT扫描既可发现早期病变又可进行分期,是研究早期PHPT骨骼病变的可靠手段.

    作者:白荣杰;柳淑云;刘若鹏;申宝忠;姜慧杰;韩铭钧;吴振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鉴别脑脓肿和坏死囊变脑肿瘤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鉴别诊断脑脓肿和坏死囊变脑肿瘤的价值.方法6例脑脓肿和13例脑肿瘤(8例胶质瘤和5例转移瘤),行常规MR和DWI检查.应用1.5 T磁共振机SE-EPI序列,取b*1000 s/mm2,b=0s/mm2获得DWI图像.同时测量感兴趣区的ADC值,行两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结果6例脑脓肿5例DWI图像表现为高信号,ADC值为(0.33±0.11)×10-3 mm2/s,13例脑肿瘤中12例坏死囊变部分DWI图像表现为低信号,ADC值为(2.46±0.49)×10-3 mm2/s.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为鉴别诊断脑脓肿和坏死囊变脑肿瘤提供很有价值的信息,帮助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作者:黄萨;提正太;李勇;李祎;张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超声检查肝神经内分泌癌1例

    患者男,44岁,右上腹部隐痛不适半年;平素体键,无肝炎史.超声检查:肝左外、内叶及右后叶探及数个实性不均质略强回声团,形态欠规则,部分边界欠清,大的4.0 cm×3.1 cm,左内叶探及5.2 cm×5.4 cm混合性包块,暗区为不规则片状;右侧腹部探及27.0 cm×11.1 cm×17.8 cm混合性包块,与肝右叶下缘无分界,随呼吸与肝同步移动,暗区为片状不规则,部分呈网络样;此包块占据右侧腹部,下达盆腔且压迫右输尿管致右肾轻度积水,余肝组织回声正常.

    作者:刘爱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正常冠状静脉窦的测定及其可重复性的研究

    目的评价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冠状静脉窦(CS)的测定价值,并对所测定各项指标进行可重复性研究.方法应用经胸多普勒超声,对140例健康成人的冠状静脉窦于当日、隔日、隔周及隔月进行探测,分别纪录冠状静脉窦的大内径(Dmax)、小内径(Dmin)、振幅(AM)、收缩期流速(Vs)、舒张期流速(Vd)、速度时间积分(VTI),并计算血流量(Q),对不同时间测定的各指标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0例成人冠状静脉窦的显示率为100%,其Dmax、Dmin、AM、Vs、Vd、VTI和Q分别为(9.66+1.87)mm、(4.41+1.24)mm、(12.81+1.52)mm、(50.34+0.34)cm/s、(39.74+0.31)cm/s、(15.34+0.48)cm和(177.5+60.24)ml/min,不同时期内测定的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较全面、清晰地显示冠状静脉窦,测得各项指标的可重复性好,为测定冠状静脉窦的理想方法,在冠状静脉窦的研究中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增波;谭跃萍;方平;宋维;吴淑彬;丛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ICK和TDI技术定量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右室舒张功能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智能彩色室壁运动图(ICK)和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定量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右室舒张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用ICK和TDI技术对20例心力衰竭患者和3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人进行右室舒张期检测,定量CK舒张期指标(CK-DI值)及TDI值,对结果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心力衰竭患者舒张期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各节段CK-DI值明显降低(P<0.01,P<0.05);TDI值均降低(P<0.05).两组CK-DI值与TDI值具有相关性.结论ICK和TDI技术可定量心力衰竭患者的右室舒张功能,对评价病情、估测预后提供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周智慧;赵宝珍;姥义;薛海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多普勒组织成像评价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左室功能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功能;探讨高血压对糖尿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诊断仪检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左心室DTI频谱,测量Sa、Ea、Aa与Ea/Aa,并与3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两组糖尿病患者Aa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糖尿病组Sa、Ea比较有显著降低.结论组织多普勒技术可以早期无创评价糖尿病患者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高血压加重糖尿病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作者:马秀丽;夏稻子;李英梅;刘聪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结合心肌背向散射积分评价存活心肌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DSE)结合心肌背向散射积分(IBS)检测存活心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冠心病组:22例患者,经冠状动脉定量造影术(QCA)确诊为冠心病(CAD),并进一步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前1周内行DSE(5,10,20,40 μg/kg·min)检查,于静息、DSE每级负荷5 min采集全心尖切面(长轴、二腔、四腔)IBS图像,术后3个月复查二维超声和IBS检查.对照组:18例患者,QCA结果正常,行2DE,DSE,IBS检查.根据CVIB在DSE过程中的变化特点,探索CVIB大变化率K值定义存活心肌,并检测K值识别存活心肌的敏感性、准确性,与单纯DSE进行比较.结果与单纯DSE相比,DSE结合IBS的K值检测存活心肌敏感性、准确性明显提高(90.0% vs 73.3%;90.4%vs77.4%、P<0.05~0.01).结论DSE结合IBS技术较单纯DSE使用能提高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作者:常超;李东野;钱文浩;夏勇;陈清枝;冯义柏;陈静;王晓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数字人体系统的运动惯量研究

    本文概述了数字人体系统层圈块体运动惯量一次矩和质心,介绍了数字人体系统层圈块体运动惯量的应用;详细阐述了数字人体系统层圈块体运动惯量的惯性矩和惯性积;数字人体系统层圈块体运动惯量的惯性并矢式、运动惯量参考系的变换、运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和数字人体系统层圈块体惯量的主惯性矩,为数字人体系统层圈块体动力学模型研究和建模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评价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临床或钼靶X线可疑恶性发现的病人,获得病理证实的41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13个,恶性病灶28个.同时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和扩散加权成像,MR扫描采用3D快速扰相位梯度回波(FSPGR)和单次激发EPI,b*1000 s/mm2.由两名医生共同在ADW工作站Functool 2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观察病变形态和动态增强表现,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根据病变的形态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采用评分法对病变性质进行判断,分为恶性,可疑恶性及良性三种.参照动态增强病变位置确定扩散图像病变所在,描记扩散图像上病变的感兴趣区,由软件计算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ROC曲线法确定ADC值的诊断阈值,并进行性质判断.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和ADC值,采用评分法根据积分情况进行综合定性诊断.比较动态增强扫描、DWI ADC值及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效能.结果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形态学表现结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4%(26/27)、61.5%(8/13)和85.4%(35/41).ROC曲线分析确定ADC诊断阈值为1.42×10-3 mm2/s,曲线下面积为0.690.ADC值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3%(25/28)、61.5%(8/13)和80.5%(33/41).动态增强扫描和DWI-ADC值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3%(25/28)、76.9%(10/13)和85.4%(35/41).有50%(14/28)的恶性病灶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不典型,通过ADC值得到进一步确定诊断.结论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有助于提高乳腺病变定性诊断的特异性,可为动态增强扫描不能确定诊断的病灶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李洁;张晓鹏;曹崑;唐磊;孙应实;单军;欧阳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

    1资料和方法1. 1临床资料2004年10月-12月,对临床诊断或可疑为冠心病且满足以下条件的患者进行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①无明显心律不齐;②无严重心功能不全;③碘过敏实验阴性.共检查患者62例,男46例,女16例,年龄38~76岁,平均54.7岁.其中8例于2周内行插管法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由两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评价.

    作者:张敏;李石玲;郭智萍;张英华;王凤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在涉及锥体束脑肿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在涉及锥体束的脑肿瘤的术前计划和预测临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涉及锥体束的脑胶质瘤患者,术前在常规成像基础上,行弥散张量成像(DTI)序列检查采集全脑DTI原始数据,经工作站生成二维的部分各向异性伪彩图(FA color)和三维的锥体束白质纤维束示踪图,提供锥体束与脑内肿瘤的位置关系信息,优化手术方案,保护皮层下重要功能的白质纤维束,并预测患者预后.术前、术后行KPS评分,评价患者的生活状态.结果所有病人术前DTI图像采集经后处理均生成二维FA color图和三维锥体束白质纤维束示踪图.术前成功地显示出锥体束与脑内肿瘤的位置关系以及肿瘤对锥体束的影响,优化手术方案.36例病人中,20例DTI清楚显示肿瘤未累及锥体束,低级别16例、高级别4例,术前、后KPS评分平均为86和93;12例DTI显示肿瘤紧邻锥体束并推移,低级别6例、高级别6例,术前、后KPS评分平均为80和94;4例DTI显示肿瘤在大体上已浸润及/或破坏锥体束,低级别2例、高级别2例,术前、后KPS评分为67和80.结论在常规的MR成像后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研究,优化涉及重要白质纤维束如锥体束的脑肿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案,保护皮质下重要功能的白质纤维,并可预测患者临床功能预后.

    作者:李子孝;戴建平;江涛;李少武;孙异临;高培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羊膜带综合征1例

    患者女,30岁,G5 P+31,孕前2个月曾行人流术,孕3个月内无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史,无不适感觉.本次妊娠21周首次行产科常规超声检查.超声所见:宫内胎儿臀位、活动受限,颅骨光环尚完整,颅内结构显示欠清,可见不规则网带状结构连于胎头与羊膜之间,脊柱排列整齐.双侧胸腔内可见液性暗区,心、肺组织受推挤,胎心搏动约150次/分.腹腔内见不规则液性组织,部分胎儿躯干部及肢体周围可见低回声带束缚,其内回声不均、可见无回声区.

    作者:王硕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Tei指数评价冠脉旁路移植术前后左室整体心功能变化

    目的应用Tei指数评价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后患者整体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34例行CABG手术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术前LVEF测值分为A组(EF正常组)和B组(EF低下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4周、3个月、6个月,应用Tei指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血流图检测左室整体心功能.结果术前,A、B两组Tei指数均较正常增高,且B组显著高于A组(P<0.01).术后,两组Tei指数均逐渐下降,与术前比较以及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0.01),且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采用LVEF和二尖瓣血流图评价时,术前A、B两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A组LVEF较术前增高不显著(P>0.05),但E/A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B组LVEF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E/A早期减低,术后3个月至6个月逐渐升高.结论Tei指数综合考虑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能较LVEF和E/A更准确地评价CABG前后患者整体心功能的变化.

    作者:王茵;赵宝珍;李卫萍;孙秀英;蔡珠虹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多普勒组织成像和应变率显像结合评价冠脉搭桥患者术后左心功能的变化

    目的运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和应变率显像技术(SRI)评价冠脉搭桥(CABG)患者术后左心功能的变化.方法对32例患者,分别于CABG术前、术后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常规经胸超声指标、各时相二尖瓣环运动速度(Sa、Ea和Aa)以及室壁局部心肌沿长轴的应变率(SRs、SRir和SRac)的变化.结果术后4周,常规超声指标均有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环各位点的Sa、室间隔和下壁的Ea、Ea/Aa以及前壁的Ea有明显改善;各室壁的SRs和SRir、前壁的SRac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DTI和SRI相结合,能更好的反映CABG术后左心功能的变化;CABG能改善左心功能,收缩功能的改善优于舒张功能的改善,局部心功能的改善比整体心功能的改善明显.

    作者:夏春霞;郭瑞强;周青;陈金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腹腔、腹膜后间隙淋巴结核伴大量乳糜腹1例报告

    患者女,20岁,以渐进性腹胀5个月就诊。查体:患者明显消瘦,呈贫血貌,腹部明显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无局部压痛反跳痛,无咳嗽、咳痰、胸痛,无发热。

    作者:邵志红;郑少强;马宏星;李铭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肝脏恶性肿瘤扩散加权成像与T2加权成像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肝脏扩散加权成像(DWI)和T2WI反映肝脏恶性肿瘤扩散特征、病理特征及肿瘤范围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肝脏恶性肿瘤44例48灶(肝细胞癌30例30灶,肝转移瘤10例14灶,胆管细胞癌4例4灶),比较DWI与T2WI图像液体(脑脊液,胆囊胆汁)和肝脏恶性肿瘤的信号,肿瘤/肝脏信号强度比(SIR),对比噪声比(CNR)以及肿瘤范围,测量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在b=600 s/mm2的图像中,所有病例的脑脊液均显示为低信号.肝脏恶性肿瘤多表现为高信号,其信号分布特征与T2WI不同;肿瘤的信号强度和瘤/肝SIR,DWI与T2WI不相关;DWI信号强度与ADC值呈负相关.DWI的病灶对比噪声比高于T2WI,二者差异有显著性.DWI显示病灶范围与T2WI差异无显著性.结论b=600 s/mm2的肝脏DWI图像受T2穿透效应影响较小,能够较好地反映肝脏恶性肿瘤的扩散特征.DWI肿瘤对比噪声比更高,有助于病灶边界的确定.DWI反映的肝脏恶性肿瘤的扩散特征,可作为其影像学特征之一.

    作者:李英;张晓鹏;唐磊;郝纯毅;孙非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MRI常规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肾细胞癌

    目的探讨MRI常规平扫结合动态增强在诊断肾癌中的价值.方法45例共46个肾细胞癌和7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行MRI常规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MRI常规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肾细胞癌(73.9%,34/46)平扫以混杂信号为主要表现,但颗粒细胞癌(83.3%,5/6)以等或低信号为主.82.6%(38/46)可见假包膜,60.9%(28/46)可见肿瘤滋养血管,47.8%(22/46)出现坏死或囊性变.动态增强,皮质期明显增强42.5%(17/40),轻中度增强57.5%(23/40).7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4个出现脂肪或脂质信号,动态增强皮质期明显增强28.6%(2/7),轻度增强71.4%(5/7).结论MRI常规平扫结合动态增强可以反映肾癌组织学和血供特性,可鉴别其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作者:金光暐;安宁豫;蔡幼铨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