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健;刘鹏程;赵艳;孙金霜;冯晓源;沈天真;陈星荣
患者女,40岁,因阴道不规则流血43天就诊.妇检:宫体饱满,宫颈外口扩张,见血性分泌物流出.尿HCG)+),临床诊断为不全性流产.超声所见:膀胱充盈好,宫体前位,宫体测值5.9 cm×5.8 cm×4.0 cm,宫壁规整,肌层回声均匀,内膜线居中.宫颈体积增大,形态呈桶状,宫颈管内可探及范围约6.1 cm×3.4 cm的偏强回声,边界不清,内回声强弱不等,分布不均匀,可见多个小透声区)图1).双附件区未见明确异常回声.超声诊断:宫颈管内异常回声,考虑为残留胚胎组织.术后病理诊断:子宫颈妊娠,有破裂性出血)图2).患者女,40岁,因阴道不规则流血43天就诊.妇检:宫体饱满,宫颈外口扩张,见血性分泌物流出.尿HCG)+),临床诊断为不全性流产.超声所见:膀胱充盈好,宫体前位,宫体测值5.9 cm×5.8 cm×4.0 cm,宫壁规整,肌层回声均匀,内膜线居中.宫颈体积增大,形态呈桶状,宫颈管内可探及范围约6.1 cm×3.4 cm的偏强回声,边界不清,内回声强弱不等,分布不均匀,可见多个小透声区)图1).双附件区未见明确异常回声.超声诊断:宫颈管内异常回声,考虑为残留胚胎组织.术后病理诊断:子宫颈妊娠,有破裂性出血)图2).
作者:王涛;吴新淮;岳丹;赵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SARS胸部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首批确诊的3例散发SARS病例胸部影像学表现.结果 3例SARS病例影像学表现均为磨玻璃状密度病变与肺实变影像并存,双肺多叶多段受累,病灶出现早进展迅速.结论 2004年首批SARS确诊病例的影像学表现及动态变化,符合2003年SARS胸部影像学表现特征.
作者:刘晋新;唐小平;张烈光;陈碧华;江松峰;黄德扬;黄务枝;史红玲;唐勇;陈金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采用单一的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检测和评价直接希氏束起搏诱导的心室激动顺序、心脏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重构.方法六只急性闭胸直接希氏束起搏狗模型.采用美国Medtronic导向引导鞘管和主动螺旋电极,在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引导下将起搏电极分别置放于希氏束(n=6)和右室心尖(n=6).所有部位的起搏频率均控制为120次/min.采用二维灰阶、血流频谱多普勒和组织多普勒技术,分别测量和计算心脏不同部位起搏时心室各房室和相连大血管解剖结构内径和容量、心肌的激动顺序和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进行不同起搏状态上述测量参数的配对统计比较.结果希氏束起搏状态下,左心室壁内心肌的激动顺序、心脏主要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窦性心律状态下相同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右心室心尖起搏状态下相同参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单一的心腔内超声和组织多普勒技术能够有效地量化评价心脏起搏状态下的心脏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较,希氏束起搏能够明显地改善心脏解剖和血流动力学重构.
作者:尹立雪;蔡力;李春梅;邓燕;程力剑;李爽;王珊;Tim Laske;Nancy Rakow;Terrell Willams;Yong Zhao;郑昌琼;李德玉;汪天富;郑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近年来腔内超声)endosonography)在基础理论、仪器设备及临床应用方面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其在国内的应用也日益普及.为了加强对我国腔内超声临床应用研究现状的了解,本期特组织此专题报道.
作者:金震东;湛先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本研究通过经阴道超声下子宫腔内注入无菌生理盐水造影检查宫腔疑有异常病变的不孕症患者,旨在评价该项技术在诊断子宫腔内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敏;曲影波;郑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静脉瘘(HAVF)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1例临床确诊原发性肝癌疑合并HAVF的患者进行CDFI检测,观察门静脉、肝静脉、肝动脉血流,观察并记录肿瘤周围及瘤体内部血流走行、形态,确定HAVF形成情况,并与DSA结果进行盲法对照.结果 CDFI诊断HAVF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约登指数及卡帕值分别为81.25%、 94.29%、 90.20%、 5.71%、 18.75%、 86.67%、 91.67%、 14.23、 0.20、0.76及0.79.结论 CDFI诊断原发性肝癌HAVF的特异性及准确性较高,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HAVF早期筛选的较理想的影像学方法.
作者:李莹莹;段云友;吕发勤;曹铁生;王文;袁丽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肺癌CT动态增强特性与微血管密度(MVD)关系.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肺癌病例33例.均做了CT动态增强扫描,获得病灶强化起始时间(ST)、峰值时间(PT)、强化回落时间(DT)及强化峰值(PH).取手术切除标本20例作抗CD34单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MVD.对20例支气管肺癌PH与MVD作相关分析,并分别对腺癌及鳞癌两组MVD及ST、PT、DT、PH作统计学检验.结果肺癌PH与MVD呈显著正相关(P<0.01),腺癌组MVD明显高于鳞癌组(P<0.01),腺癌组PT小于鳞癌组(P<0.05),两组PH、ST、DT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CT动态增强特性与肺癌MVD具有相关性,并可反映肺癌不同组织学类型.
作者:丁庆国;季珊维;王晓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内镜在纵隔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内镜(CDEUS)扫查CT检查已发现有纵隔淋巴结肿大并将进行手术治疗或超声内镜引导下活检(EUS-FNA)的患者36例(手术21例,EUS-FNA 15例),记录CDEUS检查所见淋巴结的大小、部位、回声、边界及淋巴结内部有无彩色血流信号,术中或EUS-FNA时将对应部位的淋巴结逐一标记后送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判别CDEUS在纵隔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结果 CDEUS共发现纵隔肿大的淋巴结118枚,其中有彩色血流信号的淋巴结28枚,无血流信号的淋巴结90枚.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有彩色血流信号的28枚淋巴结均为恶性淋巴结,良性淋巴结中无一探及彩色血流信号,但仍有31枚恶性淋巴结内,未检出彩色血流信号.CDEUS对纵隔良、恶性淋巴结诊断的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65.5%,灵敏度47.4%.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内镜在纵隔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王志强;王建东;王向东;程留芳;杨云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81例动脉瘤患者行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选择性DSA造影,男40例,女41例,年龄分布18~66岁,平均年龄56.5岁,评价动脉瘤的颈部、大小及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结果 81例患者检出颅内动脉瘤93个,其中69例单发动脉瘤,12例多发动脉瘤患者检出24个动脉瘤,大型动脉瘤11个.结论 DSA可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
作者:陈鹏;顾玉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三角形收缩的网格简化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含有大量三角面片的医学图像三维模型的简化.由于进行了精确的误差控制,经过简化,在显示质量没有明显降低的前提下,显示刷新速率大大提高,并且使得简化后的三维模型更适合于进一步的处理.该算法保持了模型的拓扑结构,使得算法更加健壮.
作者:张仕刚;谢耀钦;包尚联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们对18例经手术确定为双腔右心室(double-chamber right ventricle,DCRV)的病人进行超声检查的回顾性分析,初步探讨术前超声未能检出的原因.
作者:王素梅;田颖;苏雁欣;冷晓萍;田家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蝶窦占位性病变是一类症状隐匿、临床相对罕见的疾病.复习相关文献,对各种蝶窦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及相关解剖、临床症状、体征进行综述,探讨影像学检查在蝶窦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资料表明,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MRI对蝶窦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与确诊、治疗与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CT在显示骨性病变方面具有一定优势,MRI则更适于软组织显像,均可作为该病的常规检查.
作者:陈三三;金德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介入诊疗资料.结果 DSA检查均能获得明确的诊断.颈动脉造影显示全部患者颈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面积狭窄百分比≤50%者26例,狭窄程度>50%而≤70%者66例,狭窄程度>70%者50例.3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拟行血管内支架者,37例成功地置入了血管内支架,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由术前的78.7% (64%~100%)下降到约32.4% (0~58%).结论血管内介入技术在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戚跃勇;邹利光;孙清荣;帅杰;周政;黄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膜瘤99Tcm-MIBI 和99Tcm-ECD SPECT 脑显像的影像特征,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正常对照者及18例脑膜瘤患者进行99Tcm-MIBI和99Tcm-ECD SPECT脑显像;分析病灶的影像特征.结果正常对照者99Tcm-MIBI显像脑实质内均无核素浓聚;99Tcm-ECD 显像脑实质内放射性核素分布大致均匀,左右侧基本对称.18例脑膜瘤99Tcm-MIBI显像见肿瘤处均表现为均匀的圆形或卵圆形放射性核素浓聚,其阳性率为100%;而99Tcm-ECD显像18例中有17例示肿瘤处表现为形态规整、边缘整齐的圆形或卵圆形内凹缺损,其形态与99Tcm-MIBI显像所示的浓聚区相吻合,另1例为假阴性结果,其阳性率为94.4%.结论 99Tcm-MIBI结合99Tcm-ECD SPECT脑显像可用于脑膜瘤的辅助诊断.
作者:宋锦宁;张芬茹;刘守勋;王茂德;胡国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肠壁、肠旁淋巴结等影像学特征及与病变活动程度的关系.结果①病变区域管壁增厚,平均管壁总厚度为(6.62±0.58) mm.管壁各层次增厚率分别为:M 77.4%(24/31)、SM 93.5%(29/31)、MP 64.5%(20/31)、S 71.0%(22/31),其中81.8% MP层增厚见于Baron' Ⅳ级,明显高于Ⅱ级(0%)及Ⅲ级(33.3%)组(P<0.05).②管壁层次结构大多清晰可辨.77.4%出现M层异常变化,其中22.6%显示3层、54.8%为4层管壁声像图,前者均见于Baron' Ⅳ级,后者72.7%分布于Ⅳ级组,明显高于Ⅱ、Ⅲ级组(P<0.05).③6.5%黏膜下层内可见直径大于2 mm的脉管样低回声结构,54.8%发现息肉.④于58.1%肠壁旁发现炎性肿大的淋巴结,其分布与Baron'分级无关;未见脓肿或窦道等病灶.结论 EUS能够显示炎症侵袭肠壁的深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相一致,有助于临床对病情及预后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郭文;姜泊;刘思德;张亚历;智发朝;潘德寿;周丹;万田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提高对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母细胞瘤46例.所有病例均做了MRI检查,其中26例同时做了CT检查.结果 46例54个肿瘤,囊腔型42个,典型表现为囊腔大、结节小及结节显著异常强化;实质型12个,肿瘤信号强度在T2WI明显升高,增强后显著强化,瘤内或瘤周可见血管流空信号.结论 CT和MRI是诊断血管母细胞瘤的有效方法,尤其是MRI的多轴位成像及增强扫描可避免肿瘤及壁结节的漏检.
作者:王鸿帼;陆健;胡振民;邓传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比较使用不同注射速率及不同剂量算法所获得的CTA成像,优化注射速率及对比剂的应用剂量.方法对106例行CT头颈部血管造影患者佳延迟时间的选择、佳速率的选择、佳对比剂剂量的应用及佳扫描方法的选择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利用剂量计算公式:剂量=20 ml+注射速率×扫描时间+注射速率×扫描时间×(体重-45)/45,从16 s开始扫描且注射速率为3.5 ml/s的扫描方法为理想的方法.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颈动脉CTA成像,可以在保证质量前提下节约1/2~1/3的对比剂.
作者:梁长虎;于富华;柳澄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肾上腺骨髓脂肪瘤的CT表现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收集经临床、CT诊断肾上腺骨髓脂肪瘤9例,其中7例手术和病理确诊.结果 9例骨髓脂肪瘤中7例明确定位、定性诊断,1例误诊为腺瘤,1例误诊为腹膜后脂肪瘤;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瘤内大多为脂肪密度,夹杂少量条状、片状软组织影.结论 CT是明确诊断的首选方法,可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瘤内成分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作者:莫显斌;王向东;樊世富;叶健;王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类风湿性膝关节炎32P放射性滑膜切除治疗血管翳的高频能量多普勒改变并探讨其作为疗效判定客观指标的价值.方法用高频超声能量多普勒观察53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膝关节滑膜血管翳血流信号改变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治疗前膝关节滑膜血管翳血流信号显示43例(81.13%),其中Ⅰ级14例,Ⅱ级19例,Ⅲ级10例.治疗后6~12个月,滑膜血流显示15例(28.30%),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且Ⅱ级和Ⅲ级血流信号消失. 结论高频超声能量多普勒能够敏感地显示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放射性滑膜切除后血管翳改变,对治疗效果的客观判定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锐;方勇飞;郭燕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内镜超声(EUS)、胆管腔内超声(IDUS)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胆总管下段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上海长海医院1999年8月至2003年8月期间,同期施行EUS、IDUS和ERCP检查,并经手术标本病理证实的42例胆总管下段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EUS、IDUS和ERCP的诊断价值.结果 42例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龄53.9岁.EUS检出39例(92.9%),IDUS检出42例(100%),ERCP检出40例(95.2%),三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US漏检的3例病灶均局限于胆管壁,但被IDUS确诊.结论 EUS与ERCP对胆总管下段癌具有相当的检出率, EUS和ERCP联合IDUS可提高早期胆总管下段癌的诊断水平.
作者:金震东;黄建伟;湛先保;李兆申;邹晓平;许国铭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