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珑;倪才方;丁乙;刘一之;王以进;杨惠林;唐天驷
目的研究双侧丘脑底核慢性电刺激术对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脑局部糖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对7例进行双侧STN DBS的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电刺激条件下,分别进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显像和UPDRS评分,通过SPM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同时FDG PET显像提示双侧豆状核、脑干、顶枕部、运动前区(BA6)及扣带回的脑代谢增加,而前额叶底部及海马的脑代谢减少(P<0.05).结论双侧STN DBS可使PD患者临床症状改善.FDG PET可作为PD进行STN治疗适应证选择的方法之一.
作者:管一晖;左传涛;李殿友;孙伯民;赵军;华逢春;林祥通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Gd-DTPA作为肾脏CT增强对比剂用于肾脏血流灌注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12只新西兰白兔,分组注射Gd-DTPA或碘对比剂,CT动态扫描获得主动脉和肾脏的时间-密度曲线,计算血流灌注数值.结果静脉注射0.5 mmol/(kg*ml) Gd-DTPA后,肾皮质增强(33.2±11.9) Hu.Gd-DTPA和碘对比剂获得的肾脏皮质、髓质血流灌注数值无明显差异.结论 Gd-DTPA能够作为X线对比剂用于肾脏增强CT检查,并用于研究肾脏血流灌注.
作者:何悦明;李铁一;卢洁;李坤成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介绍脑微创手术规划系统设计及实现的方法.方法采用VC++结合VTK作为软件开发平台,兼顾系统软件的运行效率和开发效率,并应用软件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对系统进行设计.结果该系统可以应用于脑肿瘤、脑出血等手术的规划,并可以进一步扩展成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结论采用本系统可以提高手术规划可靠性,缩短手术规划时间.
作者:赵英俊;陶青林;裴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螺旋CT结肠成像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51例患者行结肠充气螺旋CT扫描,利用工作站获得多平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遮盖(3D)及CT仿真结肠镜(CTVC)图像.将CT结果与结肠镜及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46例经手术和/或结肠镜证实,其中癌41例,其他5例.螺旋CT对结直肠癌病人的检出率为95.12%(39/41),病灶的检出率为93.02%(40/43).结论螺旋CT结肠成像是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有效检查方法,是结肠镜的必要补充.
作者:李静;周纯武;赵心明;王正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Cyclin D1表达与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CT征象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及螺旋CT扫描,回顾性分析66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Cyclin D1表达与CT征象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深分叶、毛刺征、淋巴结转移与Cyclin D1过度表达有关;肿瘤大小、空洞、胸膜凹陷、分化程度、分期及组织类型与Cyclin D1表达无关;Cyclin D1为负性预后因子,其过度表达提示预后不良.结论 Cyclin D1表达在肺癌的发生、发展及CT征象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该基因并结合CT征象可作为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指标.
作者:马树华;徐克;黎庶;孙丽华;李军;夏春义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本研究应用放射性显像剂18F-FP-CIT进行脑PET显像来评价脑内的DA能系统的功能变化,并从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对本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分别对猴、正常人和不同程度的帕金森病患者应用18F-FP-CIT进行脑PET显像,观察其安全性和在不同程度PD患者的图像表现.结果正常猴1 h断层图像上脑内双侧尾状核和壳核出现较高的放射性浓聚;3 h双侧纹状体放射性相对更为浓聚.正常人15 min和30 min脑断层图像上双侧尾状核和壳核出现放射性摄取,同时大脑皮层有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摄取,2 h图像已非常清晰,仅尾状核和壳核清晰可见.57例PD患者PET图像中,PD患者症状与对侧脑后壳核放射性的降低明显相关.结论 DAT显像可从分子水平评价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的客观情况,是有很好临床价值的分子影像学手段.
作者:管一晖;左传涛;张政伟;赵军;王坚;蒋雨平;陈正平;项景德;林祥通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3D K-空间Kz轴数据不对称填充方法在3D TOF脑动脉MRA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患者行Kz轴K-空间数据不对称填充的3D TOF脑动脉MRA(Turbo MRA)及Kz轴K-空间数据对称填充的3D TOF脑动脉MRA(常规MRA),在3D源图像和MIP图像上比较二种方法的影像质量、成像时间及显示血管的能力.结果 Kz轴不对称K-空间填充3D TOF脑动脉MRA与Kz轴对称K-空间填充3D TOF脑动脉MRA相比,影像质量指标(S/N、C/N、Rz)、采集时间TA、血管显示能力等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Kz轴K-空间不对称填充3D TOF脑动脉MRA与常规3D TOF脑动脉MRA相比成像质量更佳,显示血管更多,节约采集时间44%.
作者:刘定西;于群;熊茵;梁明;刘芳;孔祥泉;徐海波;石浩军;董道玉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7例临床或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MRI、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位于幕上,以额叶多见,其中1例为双侧多发,幕下1例位于小脑半球.影像学上,多数病灶边界模糊,累及灰质和白质,以白质为主,可有水肿,有不同程度斑片样或脑回样强化,部分类似肿瘤.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CT和MRI在该病的诊断和随访上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涂建华;梁宗辉;朱珍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病,近年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国内运用MR诊断子宫腺肌病报道不多.笔者就本院1995年2月至2002年6月46例子宫腺肌病MR表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波;魏光师;陈树良;田铁桥;周霞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骨骺软骨和生长板软骨的T2弛豫时间差异.方法 12头出生2周的乳猪,扫描双侧股骨远端骨骺,范围包括二次骨化中心骨质、周围骺软骨、生长板软骨、干骺端.将MR所显示的各层微细解剖结构的信号特征与相应组织学构造进行比较对照.运用多层面、多回波、自旋回波MR序列对8头乳猪进行T2弛豫时间测量.结果 MRI显示了二次骨化中心骨髓和干骺端之间的5种不同的微细解剖结构,包括:①二次骨化中心临时钙化带;②二次骨化中心生长板;③骨骺软骨;④生长板;⑤临时钙化带.与骨骺软骨相比,股骨生长板软骨的T2值有显著延长(P<0.05).结论 MRI能够鉴别骨骺软骨和生长板软骨.
作者:李小明;王仁法;李勇刚;徐安辉;唐立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缺血半暗带CT灌注图表现、病理基础及判定依据.方法选新西兰白兔42只,随机分组并制作脑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0.5、1、2、3、4、6 h进行CT灌注扫描,测量并计算缺血区rCBF、相对面积.取兔脑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缺血区rCBF随缺血时间延长不断下降.缺血中心区在缺血4 h前出现细胞水肿表现,4 h后出现细胞核固缩等不可逆转变表现;边缘区为细胞水肿表现.结论在CTPI图上缺血边缘区和缺血4 h内的中心区是可以恢复的缺血半暗带组织.
作者:范义;胡卫东;娄明武;杨广夫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在理论和实验上,分析了松质骨中超声背散射系数与频率的关系.牛胫骨和人尸体跟骨松质骨的背散射实验及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背散射系数随入射频率的增加而非线性的增加.一般,整个背散射系数曲线可以分成三段不同斜率的曲线.在用超声评价松质骨状况时,背散射信号具有重要作用,其背散射系数(BSC)可用于评价松质骨状况.
作者:他得安;王威琪;汪源源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屏气法三维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3D MRCA)显示畸形冠状动脉与主动脉根部、右心室流出道关系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5名临床拟诊患者、1例志愿者接受MRCA检查,以屏气法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 true-FISP)梯度回波序列采集图像,获得左、右冠状动脉图像,分析畸形冠状动脉近段与冠状动脉窦(Valsalva窦)、右心室流出道的位置关系.结果 6例MRCA均明确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畸形,畸形血管近段均走行于主动脉根部与右心室流出道之间.结论屏气法3D MRCA可明确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畸形,显示畸形冠状动脉近段的走行路经,是一种可行的影像诊断方法.
作者:李永忠;李坤成;杜祥颖;李德彪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骨组织的CT值和骨结构成分(微量元素)间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QCT的方法选取60例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患者,根据Schneider理论,采用拟合方法计算骨组织的密度和组成该骨组织的化学成分.结果骨密度越低,其钙、磷的含量也明显降低.结论通过对骨组织CT值的测量,可以计算出骨组织的微量元素(N、P、Ca、C等)的变化,分析出骨密度下降的原因.
作者:汪家旺;王德杭;张廉良;俞同福;翁学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PACS系统在图像存储与传输方面的临床价值与效益.方法对SIEMENS公司出产的PACS系统在我院图像获取、贮存、传输网络中的应用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PACS系统省时、可靠、方便、高效,可降低物品、人员耗费,减少不必要照射,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使医院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满足医院整体数字化、网络化的要求.其缺点为投入较高.结论实现PACS系统,提高了医学影像保存的质量,为临床和教学工作提供了高效可靠的保证.
作者:许建铭;韩文广;邓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31P-MRS在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活性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名健康志愿者和10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MRI及31P-MRS检查.结果心肌灌注磁共振成像、延迟扫描图像所显示的非透壁心梗区,局部PCr SNR、PCr/ATP下降, Pi /PCr比值升高;透壁心梗区,PCr峰明显下降,以致PCr SNR无法检出,β-ATP SNR亦减低.结论 31P-MRS可以显示心肌梗死后心肌能量代谢的变化,从而评价局部心肌活性.
作者:田春艳;谢敬霞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椎动脉颅外段和颅内段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210例VBI患者,采用CDFI和TCCD检查,并对两种检查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 CDFI诊断VBI的敏感性为80.95%,TCCD为89.05%,二者结合的敏感性为92.86%.两种检查结果一致者为77.14%(162例);结果不一致者48例,占22.86%.结论多数VBI患者椎动脉颅外段和颅内段的检测结果明显相关,但也存在部分患者两种结果不一致,采用CDFI与TCCD联合检测可提高超声对VBI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孙健;瞿国萍;颜冬华;罗伟权;刘海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鼻窦是颅面部外伤容易造成骨折的部位,而鼻窦骨折往往并发颌面部、眼眶和颅底等邻近部位骨折.全面了解骨折范围,对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很大影响.国内对鼻窦骨折已有报道,但多限于常规CT扫描,系统分析HRCT表现的报道甚少.笔者回顾性分析CT扫描诊断鼻窦骨折200例,探讨鼻窦骨折HRCT征象,评价HRCT的优点.
作者:赵启利;李彩辉;张琳;杨本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患者男,52岁,已婚.患右侧附睾炎1年余,近日因患侧阴囊内胀痛不适而就诊.查体:右侧阴囊稍肿胀,鞘膜腔轻度积液,站立位右侧阴囊透光试验阳性,睾丸外下方扪及一个黄豆大小的结节状硬物,压痛,可移动.超声检查见右睾丸鞘膜腔少量积液,液区深厚处约1.5 cm,壁层鞘膜表面较毛糙;睾丸鞘膜内可见一大小约0.7 cm×0.4 cm×0.6 cm的强回声团后伴声影,可随位改变而移动(图);双侧睾丸及附睾无明显异常发现.经系统检查3 d后在骶麻下行右鞘膜腔取石术.术中于睾丸鞘膜腔内取出1枚大小约0.7 cm×0.5 cm的灰白色结石,并切除壁层鞘膜.术后病理报告鞘膜慢性炎症.
作者:刘倚河;王怡;余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剂量累积过程和二维CT图像重建中的直接反投影过程是类似的.本文提出一种用图像描述放射治疗计划的方法,并利用直接反投影图像的重建算法进行放射治疗计划设计. 计算机仿真实验的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作者:王进亮;白净;罗建文;徐榭 刊期: 200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