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定西;于群;熊茵;梁明;刘芳;孔祥泉;徐海波;石浩军;董道玉
目的评价磁共振在胫后肌腱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踝关节损伤和足骨骨折病例进行磁共振扫描.采用的扫描序列是T1加权和梯度回波FLASH T2 .结果在斜冠和轴位像上,20例中,Ⅱ型胫后肌腱损伤15例,Ⅰ型胫后肌腱损伤5例.在15例Ⅱ型胫后肌腱损伤的病例中,8例(53%)有邻近骨的水肿,6例(40%)有跗骨窦异常改变,8例(53%)有腱鞘内积液,9例(60%)有踝关节或跖距骨的骨折.在Ⅰ型病例中,3例(60%)伴距骨骨折.结论磁共振可显示胫后肌腱损伤的部位、程度及特点,对胫后肌腱损伤进行磁共振检查是必须的.
作者:李捷;李建军;何淑玲;许鸿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椎动脉颅外段和颅内段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210例VBI患者,采用CDFI和TCCD检查,并对两种检查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 CDFI诊断VBI的敏感性为80.95%,TCCD为89.05%,二者结合的敏感性为92.86%.两种检查结果一致者为77.14%(162例);结果不一致者48例,占22.86%.结论多数VBI患者椎动脉颅外段和颅内段的检测结果明显相关,但也存在部分患者两种结果不一致,采用CDFI与TCCD联合检测可提高超声对VBI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孙健;瞿国萍;颜冬华;罗伟权;刘海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非介入性胰胆管成像技术,是一种新的无损伤、无需造影剂、不受操作者技术水平影响且又安全的胰胆管成像技术.此技术是对常规横断面影像的补充,能得到与常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类似结果,国内学者[1,2]对此技术已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因为MR软件及采取的方法不同,图像质量也有较大的差别. 本文旨在探讨2D TSE序列对胆胰管的显示情况及其实用性.
作者:唐一帆;陈伟君;朱勇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评估肾癌预后和术式选择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肾癌患者, 根据临床分期分成局限组和转移组;根据病理分级分成低度活性组和中高度活性组,及健康自愿者30人进行肾区CT平描,之后选择经肾门或肿瘤的大层面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应用感兴趣区域分析法,计算正常肾皮质和肾癌组织的灌注值.结果转移组肾癌灌注值显著高于局限组(t检验,P=0.015),中高度活性组肾癌灌注值亦显著高于低度活性组(t检验,P=0.014).结论 CT灌注成像在评估肾癌预后和术式选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袁庆中;田建明;王培军;邵成伟;李树平;李跃华;任方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显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侧支循环血管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23例,使用16排螺旋CT机行上腹部增强CT扫描,采用MPR、MIP、VRT等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门静脉系统血管图像以显示开放的侧支循环血管. 结果显示食管胃底黏膜下静脉曲张20例,食管旁静脉曲张7例;胃左静脉曲张18 例,胃短静脉曲张16例;奇静脉、半奇静脉曲张8例;脐旁静脉与腹壁静脉曲张9例;脾肾、胃肾之间分流7例;腹膜后分流11例.结论 MDCT门静脉系统血管成像技术能良好地显示肝硬化门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程燕;宋彬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卵巢纤维瘤的声像图特点,分析卵巢纤维瘤的误诊原因,以提高卵巢纤维瘤的超声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5例卵巢纤维瘤超声表现.结果 65例卵巢纤维瘤声像图表现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均匀低回声型;②低回声衰减型;③变性型;④不均匀低回声型.65例卵巢纤维瘤中超声误诊8例,分别误诊为浆膜下子宫肌瘤3例、卵巢囊肿3例、卵巢畸胎瘤1例、卵巢癌1例.结论卵巢纤维瘤声像图特点为均匀低回声或低回声伴后方衰减,术前超声检查可做出诊断.卵巢纤维瘤需与子宫浆膜下肌瘤、卵巢囊肿、卵巢畸胎瘤、卵巢癌等疾病鉴别.
作者:齐振红;姜玉新;谭莉;吕珂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脑静脉系血管成像(MR venography, MRV)的技术方法和扫描方案,评价其对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健康志愿者和20例临床或MRI疑有静脉系疾病的患者行MRV成像,观察脑静脉系在MRV中的显示情况及脑静脉血栓在MRV中的表现形式.结果 CE-MRA静脉系成像对1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及7例颅内肿瘤累及静脉系的阳性显示率为100%.2D-PCA及2D-TOF-MRA对细小引流静脉显示欠佳,且2D-TOF-MRA对复杂区域内静脉血管亦显示欠佳.结论 3D-CE-MRA结合2D-PCA及2D-TOF-MRA静脉成像技术为脑静脉系佳成像方案.
作者:于群;孔祥泉;刘定西;徐海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患儿女,9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进行性视力下降3年,言语不利,右手活动不便,走路不稳近3月.发病以来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症状.查体发现患儿神清、言语不利,为不全性运动性失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左眼视力0.2,右眼视力0.2,眼球各方向运动自如.
作者:武靖;杜湘珂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本文主要从量子人体态的表象,量子人体算符的矩阵表示,量子人体公式的矩阵表述,量子人体的么正变换,量子人体的狄喇克符号和量子人体线性谐振子与占有数表象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为数字人体的微观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胎儿正常肢体的超声检查方法和显示切面,提高产前超声对胎儿肢体正常结构的认识.方法采用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法(SCSA)对引产后胎儿标本行模拟宫内超声检查.结果将胎儿肢体分节段按顺序进行连续扫查,可显示胎儿肢体的完整性;充足的空间和适量的羊水有利于分辨胎儿趾(指)的数目与确定足(手)姿势.结论一定条件下,二维超声可清楚显示胎儿肢体的完整性.SCSA法是胎儿肢体检查的可靠方法.
作者:刘菊玲;李胜利;陈琮瑛;官勇;毕静茹;袁帆;文华轩;廖玉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 146例患者行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图像质量及狭窄程度.其中33例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结果 1 262节段能满足管腔评价,270个节段不能满足管腔的评价.常规造影显示正常或轻度狭窄、中度狭窄的节段,CT有89.6%的节段与其分级一致;显示重度狭窄的节段,CT有90.9%的节段与其分级一致.结论 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简便优良的检查方法,显示有临床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50%)的准确性很高,对桥血管及冠脉支架术后复查具有优良价值.
作者:潘爱珍;甘毅;陈涛;郑建忠;黄慧玲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7例临床或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MRI、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位于幕上,以额叶多见,其中1例为双侧多发,幕下1例位于小脑半球.影像学上,多数病灶边界模糊,累及灰质和白质,以白质为主,可有水肿,有不同程度斑片样或脑回样强化,部分类似肿瘤.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CT和MRI在该病的诊断和随访上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涂建华;梁宗辉;朱珍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骨组织的CT值和骨结构成分(微量元素)间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QCT的方法选取60例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患者,根据Schneider理论,采用拟合方法计算骨组织的密度和组成该骨组织的化学成分.结果骨密度越低,其钙、磷的含量也明显降低.结论通过对骨组织CT值的测量,可以计算出骨组织的微量元素(N、P、Ca、C等)的变化,分析出骨密度下降的原因.
作者:汪家旺;王德杭;张廉良;俞同福;翁学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Ⅰ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局域性舒张功能.方法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分析左心室12个节段心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波)、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波)和E/A比值.结果与健康人相比,Ⅰ级高血压患者E波速度降低,A波速度增加,其中46.4%的节段E/A<1,以室间隔、前壁和后壁多见.结论Ⅰ级高血压患者存在局域性心肌舒张功能损害.
作者:张奕民;薛蕾;王乐平;李涛;孙月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患者男,61岁.2年前患心肌梗死.心电图:广泛性前壁陈旧性心肌梗死.彩超检查:左室、左房轻度增大,左室前壁及前间隔室壁回声增强,左室前间隔及前壁中间段至心尖段运动消失,收缩期增厚率减低,收缩功能减低EF 39%.在大动脉短轴切面可观察到右冠状动脉破入右心房,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右冠状动脉内鲜亮的红色血流信号,瘘口处可见红色五彩血流从右冠状动脉至右心房(图1),瘘口内径2 mm,频谱多普勒显示双期连续高速射流,高流速2 m/s(图2),右室压力45 mmHg.超声诊断:右冠状动脉瘘入右心房;缺血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室收缩功能减低,肺动脉高压(轻度).
作者:金成子;李世才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介绍脑微创手术规划系统设计及实现的方法.方法采用VC++结合VTK作为软件开发平台,兼顾系统软件的运行效率和开发效率,并应用软件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对系统进行设计.结果该系统可以应用于脑肿瘤、脑出血等手术的规划,并可以进一步扩展成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结论采用本系统可以提高手术规划可靠性,缩短手术规划时间.
作者:赵英俊;陶青林;裴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患者女,20岁.反复下腹部胀痛,伴排尿困难,尿痛,血尿5年余,加重半月入院.体检:生命体征正常,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下腹部稍隆起,可触及充盈的膀胱,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见蛋白(++),WBC(+++),RBC少许.
作者:李家言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Gd-DTPA作为肾脏CT增强对比剂用于肾脏血流灌注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12只新西兰白兔,分组注射Gd-DTPA或碘对比剂,CT动态扫描获得主动脉和肾脏的时间-密度曲线,计算血流灌注数值.结果静脉注射0.5 mmol/(kg*ml) Gd-DTPA后,肾皮质增强(33.2±11.9) Hu.Gd-DTPA和碘对比剂获得的肾脏皮质、髓质血流灌注数值无明显差异.结论 Gd-DTPA能够作为X线对比剂用于肾脏增强CT检查,并用于研究肾脏血流灌注.
作者:何悦明;李铁一;卢洁;李坤成 刊期: 2004年第09期
鼻窦是颅面部外伤容易造成骨折的部位,而鼻窦骨折往往并发颌面部、眼眶和颅底等邻近部位骨折.全面了解骨折范围,对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很大影响.国内对鼻窦骨折已有报道,但多限于常规CT扫描,系统分析HRCT表现的报道甚少.笔者回顾性分析CT扫描诊断鼻窦骨折200例,探讨鼻窦骨折HRCT征象,评价HRCT的优点.
作者:赵启利;李彩辉;张琳;杨本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应用中国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有关盆底形态学信息,探讨人体盆底薄层断面影像学形态规律.方法从中国正常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中选取从髂嵴上缘到坐骨结节下缘的连续断面图像与其相对应的CT、MRI断面图像对照,观察盆底的细微解剖结构并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结果在可视化人体盆底断面标本与其相对应的CT、MRI断面图像上,能清晰显示出盆底肌、筋膜及其周围间隙,三维重建图像能够清晰显示盆底肌与骨性结构、膀胱、子宫及直肠等的三维解剖关系.并明确盆底肌在横断面上的佳显示断面.结论探讨盆底复杂的细微解剖结构及其空间毗邻关系,对复杂盆底功能性疾病的早期而全面的影像诊断及指导外科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熊坤林;龚水根;张绍祥;张伟国;邱明国;谭立文 刊期: 200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