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膀胱巨大憩室并结石1例

李家言

关键词:膀胱, 憩室, 结石
摘要:患者女,20岁.反复下腹部胀痛,伴排尿困难,尿痛,血尿5年余,加重半月入院.体检:生命体征正常,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下腹部稍隆起,可触及充盈的膀胱,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见蛋白(++),WBC(+++),RBC少许.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PACS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PACS系统在图像存储与传输方面的临床价值与效益.方法对SIEMENS公司出产的PACS系统在我院图像获取、贮存、传输网络中的应用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PACS系统省时、可靠、方便、高效,可降低物品、人员耗费,减少不必要照射,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使医院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满足医院整体数字化、网络化的要求.其缺点为投入较高.结论实现PACS系统,提高了医学影像保存的质量,为临床和教学工作提供了高效可靠的保证.

    作者:许建铭;韩文广;邓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手腕部的MRI影像观察

    目的评估MRI对手腕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诊断为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进行手腕部X线平片和MRI检查,比较2种技术对病变的显示能力.结果 X线平片显示所有患者均未见骨侵蚀, 17例可见关节肿胀,28例可见骨质疏松,10例关节间隙轻度狭窄.MRI显示20例关节面骨侵蚀,所有30例均可见关节滑膜增厚、关节积液以及关节周围炎性渗出,23例可见血管翳形成,7例合并关节周围肌腱韧带损伤.平片和MRI对病变关节数目的检出率分别为20%及81%.结论 MRI是诊断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较好方法.

    作者:徐雷;郑卓肇;于振芬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Ⅰ级高血压与左室局域性舒张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Ⅰ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局域性舒张功能.方法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分析左心室12个节段心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波)、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波)和E/A比值.结果与健康人相比,Ⅰ级高血压患者E波速度降低,A波速度增加,其中46.4%的节段E/A<1,以室间隔、前壁和后壁多见.结论Ⅰ级高血压患者存在局域性心肌舒张功能损害.

    作者:张奕民;薛蕾;王乐平;李涛;孙月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胫后肌腱损伤磁共振的初步研究

    目的评价磁共振在胫后肌腱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踝关节损伤和足骨骨折病例进行磁共振扫描.采用的扫描序列是T1加权和梯度回波FLASH T2 .结果在斜冠和轴位像上,20例中,Ⅱ型胫后肌腱损伤15例,Ⅰ型胫后肌腱损伤5例.在15例Ⅱ型胫后肌腱损伤的病例中,8例(53%)有邻近骨的水肿,6例(40%)有跗骨窦异常改变,8例(53%)有腱鞘内积液,9例(60%)有踝关节或跖距骨的骨折.在Ⅰ型病例中,3例(60%)伴距骨骨折.结论磁共振可显示胫后肌腱损伤的部位、程度及特点,对胫后肌腱损伤进行磁共振检查是必须的.

    作者:李捷;李建军;何淑玲;许鸿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骨组织CT值与骨结构成分间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骨组织的CT值和骨结构成分(微量元素)间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QCT的方法选取60例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患者,根据Schneider理论,采用拟合方法计算骨组织的密度和组成该骨组织的化学成分.结果骨密度越低,其钙、磷的含量也明显降低.结论通过对骨组织CT值的测量,可以计算出骨组织的微量元素(N、P、Ca、C等)的变化,分析出骨密度下降的原因.

    作者:汪家旺;王德杭;张廉良;俞同福;翁学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31P-MRS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31P-MRS在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活性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名健康志愿者和10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MRI及31P-MRS检查.结果心肌灌注磁共振成像、延迟扫描图像所显示的非透壁心梗区,局部PCr SNR、PCr/ATP下降, Pi /PCr比值升高;透壁心梗区,PCr峰明显下降,以致PCr SNR无法检出,β-ATP SNR亦减低.结论 31P-MRS可以显示心肌梗死后心肌能量代谢的变化,从而评价局部心肌活性.

    作者:田春艳;谢敬霞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国产骨水泥的材料性能研究

    目的评估影响不同配置比例国产骨水泥材料性能的因素,探讨将其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将国产骨水泥按粉液比及粉剂中BaSO4含量的不同分成12组,测定其强度、刚度、聚合时高温度以及聚合温度超过50.0 ℃及60.0 ℃以上时所持续的时间.结果随着粉液比例及粉剂中BaSO4含量的改变,骨水泥刚度、强度、聚合时高温度随之改变(P<0.05),而且两因素对高温度和刚度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但各组骨水泥聚合温度超过50.0 ℃及60.0 ℃以上所持续的时间无差异(P>0.05).结论通过改变国产骨水泥的配比比例,可获得较满意的材料性能,从而有望在PVP术中得到应用.

    作者:陈珑;倪才方;丁乙;刘一之;王以进;杨惠林;唐天驷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CT灌注成像在肾癌预后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评估肾癌预后和术式选择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肾癌患者, 根据临床分期分成局限组和转移组;根据病理分级分成低度活性组和中高度活性组,及健康自愿者30人进行肾区CT平描,之后选择经肾门或肿瘤的大层面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应用感兴趣区域分析法,计算正常肾皮质和肾癌组织的灌注值.结果转移组肾癌灌注值显著高于局限组(t检验,P=0.015),中高度活性组肾癌灌注值亦显著高于低度活性组(t检验,P=0.014).结论 CT灌注成像在评估肾癌预后和术式选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袁庆中;田建明;王培军;邵成伟;李树平;李跃华;任方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自发性肾出血急诊超声1例

    患者男,65岁.发热40余天,于2天前因原因不明的右侧中下腹突发疼痛伴面色苍白、出冷汗,急诊入我院.既往有肺结核病史.查体:腹部轻度膨隆,未见肠型及肠蠕动波,右侧腹及右下腹压痛明显,右下腹反跳痛阳性,右肾区叩击痛阳性.急诊超声检查声像图示:右肾形态正常,大小约12.6 cm×7.4 cm×6.7 cm,肾内结构紊乱,右肾中上极实质区外侧可探及局灶性无回声区,大小约2.3 cm×2.0 cm,周边见高回声包绕.CDFI示仅于肾门部探及散在少许星点状血流信号,盆腔及下腹腔结构紊乱,并见少许不规则无回声.

    作者:廖平川;赵大伟;刘望彭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超声诊断睾丸鞘膜腔积液并结石1例

    患者男,52岁,已婚.患右侧附睾炎1年余,近日因患侧阴囊内胀痛不适而就诊.查体:右侧阴囊稍肿胀,鞘膜腔轻度积液,站立位右侧阴囊透光试验阳性,睾丸外下方扪及一个黄豆大小的结节状硬物,压痛,可移动.超声检查见右睾丸鞘膜腔少量积液,液区深厚处约1.5 cm,壁层鞘膜表面较毛糙;睾丸鞘膜内可见一大小约0.7 cm×0.4 cm×0.6 cm的强回声团后伴声影,可随位改变而移动(图);双侧睾丸及附睾无明显异常发现.经系统检查3 d后在骶麻下行右鞘膜腔取石术.术中于睾丸鞘膜腔内取出1枚大小约0.7 cm×0.5 cm的灰白色结石,并切除壁层鞘膜.术后病理报告鞘膜慢性炎症.

    作者:刘倚河;王怡;余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膀胱巨大憩室并结石1例

    患者女,20岁.反复下腹部胀痛,伴排尿困难,尿痛,血尿5年余,加重半月入院.体检:生命体征正常,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下腹部稍隆起,可触及充盈的膀胱,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见蛋白(++),WBC(+++),RBC少许.

    作者:李家言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椎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超声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椎动脉颅外段和颅内段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210例VBI患者,采用CDFI和TCCD检查,并对两种检查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 CDFI诊断VBI的敏感性为80.95%,TCCD为89.05%,二者结合的敏感性为92.86%.两种检查结果一致者为77.14%(162例);结果不一致者48例,占22.86%.结论多数VBI患者椎动脉颅外段和颅内段的检测结果明显相关,但也存在部分患者两种结果不一致,采用CDFI与TCCD联合检测可提高超声对VBI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孙健;瞿国萍;颜冬华;罗伟权;刘海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磁共振静脉系血管成像对颅内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脑静脉系血管成像(MR venography, MRV)的技术方法和扫描方案,评价其对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健康志愿者和20例临床或MRI疑有静脉系疾病的患者行MRV成像,观察脑静脉系在MRV中的显示情况及脑静脉血栓在MRV中的表现形式.结果 CE-MRA静脉系成像对1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及7例颅内肿瘤累及静脉系的阳性显示率为100%.2D-PCA及2D-TOF-MRA对细小引流静脉显示欠佳,且2D-TOF-MRA对复杂区域内静脉血管亦显示欠佳.结论 3D-CE-MRA结合2D-PCA及2D-TOF-MRA静脉成像技术为脑静脉系佳成像方案.

    作者:于群;孔祥泉;刘定西;徐海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引产后的胎儿正常肢体的体外超声检查

    目的探讨胎儿正常肢体的超声检查方法和显示切面,提高产前超声对胎儿肢体正常结构的认识.方法采用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法(SCSA)对引产后胎儿标本行模拟宫内超声检查.结果将胎儿肢体分节段按顺序进行连续扫查,可显示胎儿肢体的完整性;充足的空间和适量的羊水有利于分辨胎儿趾(指)的数目与确定足(手)姿势.结论一定条件下,二维超声可清楚显示胎儿肢体的完整性.SCSA法是胎儿肢体检查的可靠方法.

    作者:刘菊玲;李胜利;陈琮瑛;官勇;毕静茹;袁帆;文华轩;廖玉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剂18F-FP-CIT脑PET显像评价脑内多巴胺能系统功能

    目的本研究应用放射性显像剂18F-FP-CIT进行脑PET显像来评价脑内的DA能系统的功能变化,并从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对本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分别对猴、正常人和不同程度的帕金森病患者应用18F-FP-CIT进行脑PET显像,观察其安全性和在不同程度PD患者的图像表现.结果正常猴1 h断层图像上脑内双侧尾状核和壳核出现较高的放射性浓聚;3 h双侧纹状体放射性相对更为浓聚.正常人15 min和30 min脑断层图像上双侧尾状核和壳核出现放射性摄取,同时大脑皮层有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摄取,2 h图像已非常清晰,仅尾状核和壳核清晰可见.57例PD患者PET图像中,PD患者症状与对侧脑后壳核放射性的降低明显相关.结论 DAT显像可从分子水平评价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的客观情况,是有很好临床价值的分子影像学手段.

    作者:管一晖;左传涛;张政伟;赵军;王坚;蒋雨平;陈正平;项景德;林祥通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双侧视神经胶质瘤颅内浸润1例

    患儿女,9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进行性视力下降3年,言语不利,右手活动不便,走路不稳近3月.发病以来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症状.查体发现患儿神清、言语不利,为不全性运动性失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左眼视力0.2,右眼视力0.2,眼球各方向运动自如.

    作者:武靖;杜湘珂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二维快速自旋回波MR胰胆管成像在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中的应用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非介入性胰胆管成像技术,是一种新的无损伤、无需造影剂、不受操作者技术水平影响且又安全的胰胆管成像技术.此技术是对常规横断面影像的补充,能得到与常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类似结果,国内学者[1,2]对此技术已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因为MR软件及采取的方法不同,图像质量也有较大的差别. 本文旨在探讨2D TSE序列对胆胰管的显示情况及其实用性.

    作者:唐一帆;陈伟君;朱勇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屏气法三维磁共振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畸形

    目的探讨屏气法三维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3D MRCA)显示畸形冠状动脉与主动脉根部、右心室流出道关系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5名临床拟诊患者、1例志愿者接受MRCA检查,以屏气法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 true-FISP)梯度回波序列采集图像,获得左、右冠状动脉图像,分析畸形冠状动脉近段与冠状动脉窦(Valsalva窦)、右心室流出道的位置关系.结果 6例MRCA均明确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畸形,畸形血管近段均走行于主动脉根部与右心室流出道之间.结论屏气法3D MRCA可明确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畸形,显示畸形冠状动脉近段的走行路经,是一种可行的影像诊断方法.

    作者:李永忠;李坤成;杜祥颖;李德彪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急性肺栓塞猪模型的肺动脉造影与病理对照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肺动脉造影对猪急性肺段动脉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3只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经颈静脉途径向肺动脉注射明胶海绵栓子(直径3.8~4.2 )制作肺栓塞模型,栓塞前后行数字减影肺动脉造影,并以病理解剖为标准,探讨其敏感性、特异性.结果对195个肺段进行分析,其中有病理诊断阳性肺段46个,病理诊断阴性肺段149个,数字减影肺动脉造影阳性肺动脉段47个,其中出现2个假阳性.敏感性为98%,特异性为99%,诊断准确率98%.结论数字减影肺动脉造影对亚肺段水平肺动脉栓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

    作者:梁熙虹;陈光利;王振常;鲜军舫;李眉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DCTA)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的佳扫描参数、强化延时时间及图像重建方法.方法 125例胸、腹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连续性受检者,采用不同的扫描触发CT阈值、延时扫描时间和各种图像后处理方法,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解剖细节.结果佳扫描参数为扫描速度0.5 s、层厚0.75 、螺距1.5;扫描触发CT阈值170 Hu;达到该阈值后再延迟18 s后自动启动扫描;原始数据按1 层厚、0.75 层距、B20f算法进行横断面图像重建;MPR、CPR和MIP在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方面具有优势.结论采用优化的扫描参数和恰当的图像重建技术,MDCTA能清晰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的起止关系、分支情况和走行特点,可作为无创性血管成像的首选检查.

    作者:曾燕;赵建农;宋彬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