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病毒性脑炎并双眼视神经炎一例

李世莲;叶婴;赵红

关键词:视神经疾病/病因学, 脑炎/并发症
摘要:患儿女,10岁。双眼视物不清伴眼胀痛5 d,于1999年10月12日来我院就诊。2个月前,患儿因头疼、呕吐在我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颅脑MRI检查提示:右额顶叶白质与灰质交界处大片状影,呈长T1、T2信号,轻度占位表现(图1,2)。经住院治疗,好转出院。出院后偶有头疼、呕吐,在当地就近治疗。患儿系第2胎、足月顺产。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无类似疾病史。全身检查:体温36.7℃,神志清楚,颈软,耳鼻咽及心肺腹部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无病理性神经反射。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不能矫正,左眼视力无光感,眼压Tn。左眼球稍突出,双眼球轻度转动痛,结膜无充血,双侧瞳孔直径5 mm,对光反射迟钝、不持久。双眼视盘色稍淡,边界模糊,隆起2 D。左眼视盘颞上方见出血灶。视网膜动脉稍细,静脉怒张,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清晰。双眼CT检查提示:双侧视神经增粗,以左侧为甚(图3)。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右眼P100波峰潜伏期为正常上限,P100波形分化欠佳,波幅降低;左眼视觉诱发电位各成分均消失。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检查均正常。诊断:①病毒性脑炎(恢复期);②双眼视神经炎。收入住院给予青霉素、地塞米松、维生素C等静脉滴注治疗。5 d后右眼视力0.1,左眼光感,眼痛消失。7 d后右眼视力0.1+1,左眼数指/20 cm,双眼瞳孔对光反射恢复正常。MRI复查:原颅内多发性病灶已基本吸收,T1、T2像未见异常;双眼视神经恢复正常。继续治疗16 d,好转出院。出院时右眼视力0.2,左眼数指/50 cm,视盘水肿消退,左眼视盘颞上方出血吸收。双眼黄斑中心凹光反射较清晰。视野:右眼旁中心暗点,左眼周边视野缩小。2个月后复查。右眼视力1.2,左眼视力0.7,眼底无异常。4个月时复查,右眼视力1.5,左眼视力1.2,眼底正常。 小儿视神经炎主要诊断依据是视力急骤减退,眼球运动疼痛,早期即有特殊的瞳孔异常,如:对光反射迟钝、不持久或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及眼底改变。视野及视觉诱发电位的改变也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本例患者病因清楚,为病毒性脑炎累及视神经所致,治疗前后2次颅脑MRI检查,反映视神经从急性炎性肿胀到恢复正常的动态改变,眼底表现及视野,视觉诱发电位等检查其改变典型,诊断成立。由于诊断准确,治疗及时,取得了较好疗效。对视神经炎患者除应做仔细的眼部检查外,还应进行全身系统检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以免漏诊和误诊、误治。图1 治疗前MRIT1加权像。右额顶叶白质与灰质交界处,多发性异常信号灶,呈低信号影(白箭),中线轻度左移图2 治疗前MRIT2加权像。右额顶部病灶呈大片状高信号影(白箭) 图3 治疗前CT像。显示双眼视神经增粗,以左侧为甚(白箭)
中华眼底病杂志相关文献
  • 视盘先天异常黄斑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能显示眼底的断层扫描图像,特别有助于黄斑疾病的诊断。我们用OCT对部分视盘先天异常合并黄斑病变者进行了检查,希望对其黄斑病变发病机制和病变性质的理解有所帮助。 例1 男,45岁。因左眼视力下降1年多就诊。检查:视力右眼1.5,左眼0.05,不能矫正。右眼外眼及眼底检查正常。左眼眼前节正常,视盘颞侧缘内有深灰色小凹,黄斑部有浅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脱离范围约3 PD。诊断:左眼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OCT检查:右眼黄斑部正常。左眼黄斑区视网膜脱离与劈裂并存。靠近视盘有一小脱离,与劈裂腔无交通。黄斑中心有一大的脱离区与劈裂腔相通。劈裂腔与视盘小凹相通,而脱离腔并不直接与小凹相通。黄斑的正常凹陷已消失,代之以向前突起(图1)。在视盘小凹外缘行氪黄绿色激光光凝,110~140 mW,0.15 s,100 μm 光斑,57个光凝点成2排交错分布,光斑呈灰白色反应。光凝后2个月复查眼底及OCT,病变区无明显变化。后行左眼玻璃体切割加球内注气术,术后黄斑部平复,仍在观察中。 例2 女,16岁。因右眼视物不清2年就诊。检查:视力右眼0.05,矫正0.2,左眼0.05,矫正1.0。右眼眼前节正常,视盘较左眼大而深,表面有机化物,盘缘有一不完整的色素环,环外有灰白色环状嵴,嵴外有一色素上皮萎缩环包绕。约有20支较细血管自盘缘分出,黄斑区及上方有浅的视网膜脱离。左外眼及眼底均正常。诊断:右眼牵牛花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OCT检查:右眼黄斑区可见一较大劈裂腔,腔间液体呈弱光反射,从黄斑延续至视盘颞侧缘内。黄斑中心有一脱离区与劈裂腔相交通。在视盘上缘外扫描,仅见视网膜劈裂腔与盘缘相连,劈裂腔间丝状物相连清晰可见,未见视网膜脱离。视盘其他方向扫描则未见异常(图2)。先后在视盘颞侧及上缘外行2 次氪黄绿激光光凝治疗,180~200 mW, 0.2 s,53~ 67个点, 200 μm光斑,光斑呈淡灰白色光凝反应。3 个月后OCT复查,右眼视盘颞侧缘外的液腔通道似稍变窄,液体并未见吸收。

    作者:王光璐;马凯;张风;熊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白点状眼底一例

    患者男,13岁。因双眼视力下降1年余,于1999年12月21日来我院就诊。追问病史,有黄昏时视物不清史3年,无眼红眼痛,无全身疾病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检查:视力右眼0.5,近视力J7,-1.50 DS矫正1.5;左眼1.2,近视力J7。俞自萍色觉检查图谱检查辨色力正常。双眼前部检查未见异常,玻璃体透明,眼位正,眼球向各方向运动自如,眼压正常。眼底:双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正常,视网膜血管管径和分布正常,动静脉比例为2∶3,双眼视网膜后极部至赤道部密布大致均匀的黄白色斑点,鼻侧始于视盘边缘,颞侧从黄斑上下血管弓以外开始,均延伸至赤道部,斑点位于视网膜血管下,黄斑未受累,视网膜未见色素沉着(图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显示:臂-视网膜循环时间正常,全视网膜散在点状透见荧光(图2),与斑点无明显对应关系,未见荧光素渗漏,视盘及黄斑区正常,血管正常。Goldmann视野计检查:双眼视野正常。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E-FRG)检查:暗视:左右眼a、b波峰均显著降低,a、b波的峰时尚不延长;明视:左右眼a、b波峰均显著降低,a波的峰时延长,b波尚不延长。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碱性磷酸酶增高,球蛋白下降,白球比例增高,其余正常。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诊断:双眼白点状眼底。检查患者父系母系亲属10余人,眼底均未发现异常。未对患者进行任何治疗,嘱其定期复诊。5个月后复查,视力、视野、直接和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眼底彩色照相、FFA以及F-ERG检查,与首诊时比较,均未见明显改变。 白点状眼底(fundus albipunctatus,FALB)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特征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水平分散的白点和静止型夜盲,没有血管病变及视网膜内色素,血清维生素A在正常水平,视紫质再生延迟,导致暗适应时间延长,并产生正常振幅视网膜电图。本例患者视力及视野正常,轻度静止型夜盲,眼底及FFA改变典型,暗适应曲线异常,肝功、肾功基本正常,符合白点状眼底的临床特征。图1 左眼彩色眼底像。视网膜鼻侧始于视盘边缘、颞侧始于黄斑上下血管弓以外,密布大致均匀的黄白色斑点,延至赤道部,斑点位于视网膜血管下方图2 左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像。全视网膜散在点状透见荧光,与视网膜斑点无明显的对应关系

    作者:杜仪琴;张惠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主动脉弓综合征的眼部表现一例

    主动脉弓综合征所致眼部异常比较少见,我院遇见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67岁,因右眼视物不清3~4个月,加重半个月,就诊我院。曾于3个月前在外地诊断为“右眼陈旧性颞上支静脉阻塞”。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2,J7;左眼视力0.7, J3,均不能矫正,左眼外眼正常,右眼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有细胞浮游,虹膜3~9点钟处有多数新生血管,瞳孔略开大,对光反射稍迟钝,双眼晶状体前皮质周边楔形混浊,眼压:右眼4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5 mm Hg。眼底:左眼除视网膜动脉硬化外,其余均正常。右眼视盘边界清晰,各象限散在分布点片状出血,黄斑区上方有几片棉絮斑。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右眼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为 25 s,颞上支静脉始终未充盈,动静脉管径均细,静脉管壁有荧光素渗漏,视盘有花环样强荧光提示新生血管形成,周边部大片无灌注区,黄斑颞上方有点状荧光渗漏。视野:因患者欠配合,未查出特殊结果。血压:右臂测不出,左臂120/80 mm Hg,右侧脉搏触摸不到,左侧70次/min,彩色多普勒显示:锁骨下动脉血流充盈好,但流速右侧为20 c m/s,左侧为40 cm/s,右侧颈动脉大流速30 cm/s,左侧为83 cm/s,右侧颈动脉内壁增厚约2 mm,伴有小钙化点,左侧视网膜中央动、静脉清晰,动脉流速9 cm/s,右眼显示不清,不能测出血管频谱,诊断:右眼缺血综合征(主动脉弓综合征),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追问病史,患者2年前就出现无脉症状,诊断不详,建议行动脉搭桥手术,患者拒绝执行。目前认为眼部病变是长期慢性缺血造成。给予普乐林、贝他根等药物治疗,同时行右眼全视网膜光凝术,并建议患者及时行大动脉造影,进行手术治疗,但患者还未完成眼部激光治疗,就已发生了右半侧大脑多发性脑梗塞,致左半侧肢体瘫痪。 主动脉弓综合征是由于主动脉发出的大动脉,如无名动脉、颈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进行性阻塞导致血压降低,颈、臂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身体上部血流减少,致脑和眼以及肢体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体征[1]。临床表现依受累部位和程度而不同,初起表现为一过性眩晕、头痛,继而言语或/和听力障碍、鼻中隔坏死性穿孔[2]、锁骨上区有血管性杂音、一侧或两侧颈动脉和桡动脉减弱或消失、血压不能测出,终会以脑中风、偏瘫等导致生活能力丧失,甚至死亡。

    作者:王兵;王皓月;刘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冷激发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网膜光敏感度的影响

    目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患者在寒冷刺激时的视盘血流、视网膜光敏感度变化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方法 33例眼压已控制的POAG患者的33只患眼和13个正常人的13只眼纳入研究。用海德堡视网膜血流仪和Topcon计算机自动视野计测量POAG患者及正常人在基础状态和冷激发后的视盘血流及视网膜光敏感度的变化。结果 POAG患者在冷激发后视盘平均血流量下降31.5,血管容积下降1.1,视网膜光敏感度下降0.78 dB,均较其自身基础状态显著下降(P<0.05),而正常对照组无此趋势。POAG患者冷激发前后的血流变化值与其视网膜光敏感度的变化密切相关(r=0.615,P<0.001)。在冷激发时,有偏头痛病史的POAG患者视盘血流下降幅度更大(P<0.001)。结论冷激发可使部分POAG患者的视盘血管痉挛,血流减少,视网膜光敏感度下降。视网膜光敏感度下降程度与视盘血流减少量密切相关。

    作者:陈江涛;陈晓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激光治疗及随诊观察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是常见的眼底血管病,其病程冗长,视网膜长期缺血、缺氧后诱发新生血管形成,可引起玻璃体积血,但若早期明确诊断,及时行激光治疗,可减轻黄斑水肿,保护视力,减少并发症。现对我院近10年来经过激光治疗并长期随诊,且资料完整的24例BRVO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一般资料:24例患者中,因视力下降前来就诊者10例,占41.7%,眼前有黑影飘动者12例,占50.2%。既往史:15例有明确高血压病史,占62.5%。全部患者均为眼科普通门诊拟诊为BRVO后转眼底病门诊,进一步作各项检查后行激光治疗者,治疗后预约定期随诊,并复查各项检查。其中男13例,女11例;左眼15例,右眼9例;年龄44~74岁,平均年龄54.7岁。BRVO的部位:位于主干者15例,占62.5%;第1分支者7例,占29.2%;第2分支者2例,占8.3%;颞上18例,占75.0%;颞下6例,占25.0%。随诊时间长10年,短3个月,平均2年。自发病到就诊的时间:短7 d,长6个月,平均4个月;发病到第1次激光治疗的时间,长2年,短10 d,平均6个月。 检查方法:眼部常规检查,包括裸眼和矫正视力、眼前节裂隙灯检查,散瞳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眼底彩色照相,以及全身病因检查,包括胸部X线片(阳性者作结核菌素试验)以及血、尿常规检查,同时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激光扫描检眼镜(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SLO)检查,明确出血及无灌注区(non perfusion area,NPA)范围,有无侧支循环建立,及黄斑水肿程度,决定是否进行激光治疗。术前检查周边与中心视野(Humphrey视野计,60度,120点)。

    作者:绳月华;李若溪;陈有信;韩宝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双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一例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是一种由细胞介导免疫系统受损的疾病, 75%的患者可发现眼部病变,但AIDS患者并发双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的病例国外仅报道1例[1],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曾收治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22岁。因戒毒期间双眼视物不清7 d来我科就诊。患者吸毒4年,吸毒方式以注射为主,有时用共用针头注射。无冶游史,无输血史。在戒毒所戒毒期间出现低热、全身乏力、头痛、咽痛、咳嗽等症状,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后缓解,半个月后出现双眼视物不清,7 d后于 1997年5月16日来我院眼科诊治。检查:血压 12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心肺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扪及。眼部检查:双眼视力均为数指/30 cm,双眼前段未见异常,眼底视盘边界模糊不清,水肿隆起,周围有大量火焰状出血及黄白色渗出,视网膜静脉及其分支明显纡曲扩张,静脉周围亦见散在的火焰状出血,双眼改变类似(图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显示左眼视网膜动脉充盈时间正常,静脉回流时间明显延长(动脉充盈至静脉出现层流时间为 7 s),造影早期双眼视盘表面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明显扩张,随着造影时间延长荧光素渗漏呈强荧光,范围扩大,边界欠清;双眼视网膜静脉及其分支广泛纡曲扩张,晚期静脉管壁染色或荧光素渗漏,视盘周围及其他部位的视网膜图1 AIDS患者右眼眼底彩色像。视盘表面血管纡曲扩张,周围火焰状出血及黄白色渗出,视网膜静脉及其分支明显纡曲扩张图2 图1同眼FFA静脉期像。视盘表面血管明显扩张,荧光素渗漏,中央静脉及其分支广泛纡曲扩张

    作者:陈雪梅;廖瑞端;吴善宏;文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68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内界膜及视网膜前膜的超微结构

    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眼底所见为黄斑区中央部边界清晰的红色圆形裂孔,大小约为1/4~1/2视盘直径。近年来,临床工作者意识到玻璃体-视网膜边界上移行的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的切线方向收缩是特发性黄斑裂孔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1,2]。根据这一理论而发展的内界膜及视网膜前膜剥离已成为玻璃体注气及玻璃体切割的补充术式应用于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手术治疗,患者术后2年随访视力显著高于仅接受注气及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3]。我们选取1996年12月至1997年7月在美国阿拉巴马眼科医院确诊为特发性黄斑裂孔并接受内界膜及视网膜前膜剥离术的68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从玻璃体视网膜边界剥离的膜状组织,对内界膜及视网膜前膜的超微结构以及细胞和分子构成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均散瞳后作眼底检查,以Gass[1]所定标准确诊。共68例,男36例、女32例,年龄13~90岁。患者均无眼外伤史及全身病史,排除术中为血液、色素污染的组织,共获170片从玻璃体视网膜边界剥离的膜状组织,均于术后30 min内开始实验室研究。1.2 方法1.2.1 电镜及免疫定位组织以戊二醛及四氧化锇固定,脱水后用树脂包埋,切片,以醋酸铀及硝酸铅染色后用JOEL JEM-100CX电镜观察。免疫定位标本在固定前用一抗(抗laminin、perlecan、Ⅳ型胶原纤维)4 ℃培养8 h,然后用相对应的二抗室温培养2 h,其固定、脱水、染色同上述。1.2.2 免疫荧光染色手术剥离的膜状组织先以液氮冷冻,然后进行切片,一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Vimentin抗体,α-平滑肌角蛋白抗体)及相对应的带荧光颗粒的二抗均用磷酸缓冲液稀释后室温温箱培养。细胞先以-20 ℃甲醇固定15 min,以磷酸缓冲液洗3次后一抗、二抗处理同上,然后以荧光显微镜观察。1.2.3 组织培养以鼠尾韧带Ⅰ型胶原、碳酸氢钠、α-改良依格培养液凝聚成胶原纤维凝胶,将手术中剥离的膜状组织置于其上并以细胞培养液(高糖改良依格培养液、15%胎牛血清、20 mmol/L N-2-羟乙基哌嗪-N-2-乙磺酸缓冲液、25 mmol/L碳酸氯钠)培养,24、48、72 h后进行光镜观察。

    作者:陆融;徐明;黄兆喜;王丽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硅油取出术后眼压的变化

    随着硅油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广泛应用,硅油填充术后的并发症如青光眼已引起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1-6]。为了解硅油取出术对眼压的影响尤其对硅油术后青光眼的疗效,我们对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的46例46只眼行硅油取出术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1 资料和方法 46例中男性31例31只眼,女性15例15只眼,年龄14~72岁,平均年龄(42±16)岁。均因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行硅油填充术,术前患青光眼者被排除。高眼压是指眼压≥21 mm Hg(1 mm Hg=0.133 kPa),低眼压是指眼压≤5 mm Hg。根据硅油取出前的眼压分为2组:正常眼压组共24只眼,眼压6~20(14.67±4.07) mm Hg;青光眼组有22只眼,眼压22~59(38.29±5.98) mm Hg,9只前房充满硅油的眼均为无晶状体眼,其中7只眼下方虹膜周边切除孔闭锁。硅油填充术后0.5~19.0个月(平均4.5个月)自角膜缘或睫状体平坦部取出硅油,硅油取出术后随访1~17个月(平均8个月),记录硅油取出前后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前房、虹膜周边切除孔有无或是否通畅及视网膜复位否。用t检验对硅油取出前后眼压进行统计学分析。2 结果 正常眼压组硅油取出术后眼压为(12.71±5.17) mm Hg,与硅油取出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20只眼眼压6~20 mm Hg,4只眼眼压≤5 mm Hg。而青光眼组硅油取出术后眼压为(17.58±7.91) mm Hg,与硅油取出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其中9只伴前房硅油眼中7只眼眼压得到控制,另2只眼则为低眼压;9只硅油明显乳化眼中仍有6只眼眼压≥21 mm Hg;继发闭角性青光眼的2只眼眼压未能控制,2只可疑为硅油过度充盈玻璃体腔的患眼于硅油充填术后半个月取出硅油眼压立即得到控制。46只眼硅油取出术后11只眼视力下降,占24%,其中包括视网膜再脱离4只眼、低眼压2只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只眼、高眼压2只眼。

    作者:李苏雁;王文吉;陈钦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与意义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相关基因与葡萄膜黑色素瘤病理分型及浸润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定量检测96例葡萄膜黑色素瘤标本中cyclinD1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Bcl-2在所有葡萄膜黑色素瘤中均有较高表达,与病理学分型及巩膜外浸润无关;cyclinD1的表达依梭型、混合型、上皮型逐渐增高,与肿瘤的浸润能力呈正相关。结论 bcl-2的表达对于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存活具有重要作用,cyclinD1可作为其恶性程度的评估指标。

    作者:郭琳洁;吴中耀;郑湖玲;张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我国首次批准应用于黄斑变性的专用药物施图伦滴眼剂

    德国进口的施图伦滴眼剂,主要成分为洋地黄甙和七叶甙,临床用于治疗黄斑变性,所有类型的眼疲劳及视网膜黄斑区有关疾病。国外的临床实验数据证明:使用施图伦滴眼剂每日3次,每次1滴,四周及一年后视力明显改善,平均远视力均从0.17提高到0.27,平均近视力从0.19提高到0.4和0.42。在国内完成的临床验证表明:滴用施图伦滴眼剂可明显改善眼血流,治疗后的黄斑区视网膜的血流量、血流速、红细胞移动速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滴用施图伦滴眼剂20~32天,每日3次,每次1滴,视力提高0.1~0.6,眼底出血、渗出、水肿均有明显改善。 本品为纯天然药物,清凉润滑,无任何毒副作用,不含防腐剂,过敏性患者也可放心使用(国药广审文2000070645)。 中国总经销:青岛立康医药有限公司 地址:青岛市汇泉路17号东海国际大厦6001室邮编:266071 电话:0532-3898000 传真:0532-3863699 E-mail:qdmhc@qd-public.sd.cninfo.net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一氧化氮和氧自由基对培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

    研究在何种情况下发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死亡以及RGCs发生死亡的机制,对防止青光眼是至关重要的。多种证据表明RGCs在胚胎发育及各种病理情况下均能被造成损伤。近年来,一氧化氮(NO)在血管,免疫,尤其在神经系统中的广泛作用,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1],在神经系统中,NO发挥神经递质的作用,但过量产生时可直接造成神经细胞的损伤[2]。并且有研究发现NO的神经毒性与氧自由基(O2)存在有关。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亚硝基铁氰化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抗大鼠THY-1单克隆抗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和黄嘌呤(xanthine,X)购于Sigma公司;Hepes,DMEM培养基购于Gibco公司。神经生长因子(neurotrophic growth factor,NGF)购于邦定生物医学公司。1.2 方法 大鼠的RGCs培养参照钟一声方法[3]制备大鼠RGCs,应用抗大鼠THY-1单克隆抗体对培养细胞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 不同浓度亚硝基铁氰化钠(SNP)对培养大鼠RGCs的损伤,大鼠RGCs培养24 h后,用PBS漂洗2次,加含不同浓度的SNP的无血清培养基,以及同时加入终浓度500 μmol/L SNP和50 U SOD,作用5 min后,弃上清,换上培养基再培养24 h,然后收集上清液测定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释放量,细胞层以中性细胞摄取实验测定存活率,收集细胞,用低张力细胞裂解液(20 mmol/L Tris-HCl,pH7.5,2 mmol/L 乙二胺四乙酸,0.5% triton X-100)裂解细胞,离心(15 000 r/min,10min)分离上清液和沉淀,采用Burton的方法(二苯胺法)分别测定上清液及沉淀物中DNA含量,计算细胞DNA断裂百分率。 DNA断裂百分率=上清DNA含量/(上清液DNA含量+ 沉淀DNA含量)×100%。 O2 对培养的RGCs的损伤加入终浓度为50 U/L的XO和1 mmol/L的X产生O2体系,分别作用30 min,1 h和24 h,以及X/XO产生O2体系与500 μmol/L SNP同时加入作用30 min。其他实验方法同上。

    作者:张俊华;张国安;金威尔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分化程度对扩散和存活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细胞分化程度对扩散和存活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56份RB眼球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根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将其分为分化型与未分化型,注意有无肿瘤细胞的扩散,并统计两型发生扩散的比率。对随访到的82例RB患者进行死亡率统计。用χ2检验的方法比较两型间死亡率和扩散发生率。记录扩散部位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死者生前眼球摘除术后平均存活时间。结果分化型RB 17例17只眼,发生肿瘤细胞局部扩散8只眼,占47.06%;未分化型137例139只眼,发生局部扩散66只眼,占47.48%。两型间发生扩散的比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到的患者中,分化型RB死亡率27.27%,未分化型RB死亡率22.54%,二者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眶内和巩膜侵犯者死亡率100%,视神经侵犯Ⅳ级者死亡率62.50%,葡萄膜侵犯者死亡率22.22%。眼球摘除术后生存时间为5~41个月,平均21.92个月。结论分化型与未分化型RB的存活预后及局部扩散比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发生扩散的RB,无论是分化型还是未分化型其预后均取决于扩散的程度以及是否进行积极治疗。

    作者:任力蒙;张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B型超声、CT及MRI检查在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到目前为止,国内对RB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眼球摘除。但许多内眼疾病临床表现与RB 相似[1,2],因此术前正确诊断非常重要。我院自1979年7月~1999年9月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RB 81例,术后均被病理组织学证实。现将其影像学特征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81例RB患者中,男47例,女34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年龄3岁;左眼45例,右眼29例,双眼7例。患者就诊原因为瞳孔区黄白色反光66例,斜视7例,视力丧失6例,眼球突出2例。B型超声检查76例,CT检查39例,MRI检查3例,彩色多普勒成像(color doppler image,CDI)检查18例。2 结果 B型超声检查均发现眼内实体性肿物,与眼球壁相连,肿物形状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不整齐,内回声多少不等,不均匀,透声中等,3例肿瘤内可见无回声区。此外,B型超声显示肿瘤内强回声光斑及声影61例,占80.0%(图1),视网膜脱离6例,视神经增粗2例,肿瘤向眶内蔓延2例。 CT检查均发现眼内高密度影,不均质,有钙斑者29例,占CT检查者的75.0%(图2),视神经增粗6例,眼球增大5例,眼内肿物向眶内蔓延3例,眼球突出1例,眶腔扩大1例。CDI检查均可见B型超声检查所显示的图像,此外还可见肿瘤内有丰富的彩色血流,由视网膜中央动脉供血,多普勒频谱显示为高阻力型动脉频谱,大血流速度0.09~0.33 m/s (图3,4)。仅1例肿瘤内无彩色血流显示;CDI显示血流甚为丰富。MRI检查者中2例肿瘤图1 视网膜母细胞瘤B型超声图像。玻璃体内类圆形中等回声实体性肿物,其中可见团块状及斑点状强回声光斑即钙斑(黑箭头),其后有声影(白箭头) 图2 视网膜母细胞瘤CT图像。左眼玻璃体弥漫性密度增高,其中可见形状不规则的高密度区即钙斑(黑箭头)图3 视网膜母细胞瘤CDI图像。玻璃体内球形强回声病变,肿瘤内血流丰富,由视网膜中央动脉供血(黑箭头)图4 视网膜母细胞瘤频谱图。血流频谱图显示为高阻力型动脉频谱,各个波彼此不相连续图5 视网膜母细胞瘤MRI图像。T1WI显示右眼玻璃体内半圆形占位病变,呈中等高信号(白箭头)[ ST6HZ〗图6 视网膜母细胞瘤MRI图像

    作者:张虹;宋国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三氟啦嗪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游离钙和三磷酸肌醇的影响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因此,研究药物对PVR的防治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拟用钙调素(calmodulin, CaM)抑制剂——三氟啦嗪( trifluoperazine ,TFP) 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豚鼠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细胞,应用IP3[3H]检测系统测定 RPE细胞内IP3浓度的动态变化,同时,应用Fura-2/AM荧光负荷技术测定RPE细胞内游离Ca2+([ Ca2+])i水平的变化,探讨在 TFP抑制RPE细胞增生过程中,IP3与[ Ca2+]i浓度的关系。1 材料和方法 材料:(IP3)[3H]检测试剂盒购自Amersham公司,液体闪烁计数仪LS-6500 Beckman产品,超高速离心机LE-89 Beckman 产品, F-2000荧光分光光度计日立公司产品,Fura-2/AM荧光指示剂Sigma产品。豚鼠RPE细胞培养及鉴定同文献[1]。药物作用曲线及细胞活力测定同文献[2]。 RPE细胞3H-TdR掺入法:取生长状态良好的RPE细胞,以5×106细胞/ml密度接种于96孔培养板,常规培养 24 h。空白对照加入不含任何药物培养液,实验组按实验设计需要的含药培养液,各浓度及对照均设 3孔,培养 72 h后,以每孔37 kBq的3H-TdR标记RPE细胞 6 h,收集细胞于玻璃纤维膜上,烘干,加入闪烁液,液闪计数仪测定3H-TdR掺入每分钟计数值(counts per minute , CPM)。以上实验同样条件重复2次,并以cpm值计算DNA合成抑制率,即(对照组cpm-实验组cpm)/对照组cpm。 IP3活性检测方法:各组RPE细胞(5×106个细胞),以平衡盐液冲洗 2次,以 1 mmol/L 二氯化锂抑制IP3水解,37℃培养箱孵育30 min,液氮终止反应,-70℃保存。将各个样品于 0℃下研磨成粉末,再加入15%三氯乙酸2 ml, 4℃ 2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 1 ml加入水合饱和乙醚充分混合,再4℃ 2 000 r/min离心15 min,反复3次,下层水相用2 mol/L NaHCO3调pH值为7.5,-20℃保存,待测IP3,按说明书制成曲线,测IP3浓度。 细胞内[Ca2+]i测定:处于融合状态的豚鼠RPE细胞,在无血清的改良依格培养液中孵育24 h,制成细胞悬液,细胞活性在95%以上,以终浓度为 5 μmol/ml Fura-2/AM负载40 min[3],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发射波长为510 nm,激发波长为340 nm和380 nm,大荧光由0.1%Triton测得,小荧光由10 mmol/L的EGTA测得,每次测量前输入在上述两激发波下测得的自发荧光值及解离常数(224 nmol/L), 微机自动算出[Ca2+]i值。

    作者:陈王君;洪晶;张忠志;吴景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黄斑部病变手术后解剖结构变化的客观评价

    目的探讨黄斑部手术后解剖结构改变的客观评价方法。方法对31例(31只眼)各种黄斑病变,包括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 IMH) 15只眼,单纯黄斑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s ,ERMs) 8只眼,老年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 4只眼,特发性黄斑下新生血管膜 4只眼。术前术后进行眼底检查、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检查(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将各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及评价。结果眼底检查、照相显示所有黄斑裂孔封闭,但 OCT发现 2例未完全闭合,1例黄斑区神经上皮变薄;FFA发现 5例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缺损。对于 ERM、黄斑下新生血管膜,检眼镜检查难确定是否已完全清除,FFA显示新生血管膜消失及不同程度的 RPE损害;OCT能清楚显示 ERM、新生血管膜消失,3例同时见神经上皮层变薄。结论常规的各种眼底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对黄斑疾患手术后的解剖结构进行评价,OCT则能清楚、精确地显示黄斑部的各种病变,尤其对手术后黄斑部各种组织结构的改变能更精确、更全面地进行评价。

    作者:唐仕波;李加青;黄素英;刘文;刘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兔视网膜静脉阻塞眼视网膜新生血管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组织的发生发展中的参与机制。方法采用氩激光直接光凝法封闭兔眼视网膜静脉建立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模型。利用组织原位杂交法观察缺血视网膜组织及新生血管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结果缺血视网膜及新生血管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VEGF mRNA表达,表达的程度以视网膜新生血管组织中强。 VEGF mRNA的表达部位与视网膜组织缺血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对应性。结论 VEGF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的发生中可能具有重要的参与机制。

    作者:卢海;张惠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特征

    目的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的脉络膜血液循环特征。方法对37例RP患者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并与正常人眼对照。结果①RP组眼底荧光早出现的平均时间(14.38±3.95) s,脉络膜静脉荧光开始充盈的平均时间(17.27±5.94) 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②RP组脉络膜血管荧光减弱的平均时间(475.75±153.70) s,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001)。③RP组眼底后部强荧光区的平均面积(41.20±19.99) mm2,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001)。④ICGA中后期RP组纱幕状荧光缺如61只眼,占84.7%;斑状强荧光21只眼占29.2%,4只眼强荧光点渗漏,占5.6%。结论①RP脉络膜血管灌注压无改变;②RP脉络膜血流量减少;③RP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④RP可伴有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

    作者:赵朝霞;郭希让;李蕴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

    目的观察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的临床疗效。方法 RVO患者 28例 28只眼,其中非缺血型组18例18只眼,采用氪红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缺血型组10例10只眼,氪红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的同时行激光格子样或播散性光凝。术后每1~2周复查1次视力、眼底,术后2~3个月复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随访 5个月以上。结果 18只非缺血型RVO眼中有 7只眼形成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占38.9%,7只眼佳矫正视力提高(4.43±0.78)行,未建立吻合的11只眼佳矫正视力降低(0.19±0.67)行,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随访时间内,未建立吻合的11只眼中有 4只眼发展为缺血状态,占36.4%。10只缺血型RVO眼中有2只眼形成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占20.0%,视力提高6行;未形成吻合者,治疗前后视力没有改变(P>0.05)。结论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术是治疗 RVO的一种新的有效疗法,尤其适用于非缺血型 RVO患者,成功的吻合可防止其发展至缺血状态。

    作者:张帆;刘哲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人胎视网膜发育过程中Fas、Fas-L、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

    目的研究人胎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bax和bcl-2的蛋白表达。方法收集12~38周(受精龄)胎儿视网膜共50例,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发育第16周和第38周,视网膜节细胞层、内、外核层表达Fas蛋白。第26周,Fas-L阳性染色开始出现于视网膜各层细胞,到第32周,免疫阳性反应主要集中在节细胞层,第38周时,神经纤维层也为阳性反应。bax免疫阳性反应从第12周起出现,第16周,节细胞层和外核层多数细胞核为阳性。第24周,内核层中的细胞为阳性反应,但到第26周时,仅Müller细胞内侧终足为bax免疫阳性染色。第26周以后,视网膜内各种成分都为bax免疫反应阴性。bcl-2免疫阳性反应于第16周时出现在正在分化的神经母细胞层。第24周开始,bcl-2免疫阳性反应集中于节细胞层的神经胶质细胞以及Müller细胞的内侧终足。结论发育中的视网膜的细胞凋亡可能不依赖Fas/Fas-L途径。bax可能参与介导胎儿视网膜细胞凋亡。

    作者:韦纯义;李爱冬;羊惠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保留晶状体前囊减少硅油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保留晶状体前囊对硅油眼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82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手术,其中30只眼术中保留完整晶状体前囊,52只眼未保留前囊,随访观察硅油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有前囊组硅油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3%、无前囊组为50.0%(0.010<P<0.025)。后者主要有继发性青光眼(21.2%)、角膜带状变性(13.5%)和角膜内皮失代偿(9.6%)。结论保留晶状体前囊可以减少硅油眼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宋宗明;惠延年;王琳;曹小燕;高前应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