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王琳;惠延年;Nahoko Ogata;Kanji Takahashi

关键词:色素上皮, 眼/化学, 视网膜血管/神经支配, 视神经病, 缺血性/药物疗法, 疾病模型, 动物, 神经保护药
摘要:目的已证实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对中枢神经细胞有抗凋亡作用.本实验评价其对压力诱发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的影响.方法经前房灌注维持眼压110mm Hg(1 mm Hg=0. 133 kPa),45 min,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随后立即向玻璃体注射10μl(0. 1 μ g/μ l)PEDF分别于2 d和7 d摘除眼球,测量塑料包埋切片的平均视网膜内层厚度(mean thickness of inner retinal layer,MTIRL)和视网膜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计数.结果 PEDF玻璃体注射7 d后治疗组的MTIRL和RGC明显高于对照组[(118.1±5. 0) μ m 对 (94.9±3. 0)μ m,P<0. 05; (6.0±1.0)个/100 μ m 对(4.5±0. 5) 个/100 μm,P<0. 05].结论玻璃体内注射PEDF有助于防止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变性和细胞死亡.
中华眼底病杂志相关文献
  • 玻璃体积血患者玻璃体中转化生长因子-β2的定量分析

    为了解玻璃体积血患者玻璃体中转化生长因子β2 (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 TGF-β2)的变化,我们检测了正常人和外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ulsion ,RVO)所致的玻璃体积血患者玻璃体中TGF-β2的含量,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姚宜;韩丽荣;沈茜;彭亚军;夏风华;仲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视盘血管瘤长期观察和晚期治疗

    视盘血管瘤是少见的眼内良性肿瘤.可单眼或双眼同时发病,或同时伴有视网膜毛细血管瘤.自1912年首次报道以来,国内外已有一些报告[1,2].我们发现一例,经过近十年随诊,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凡;张承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后血管内溶血一例

    患者女,47岁.因左眼视力突然下降1 d于2000年5月22日来我院就诊.检查:视力右眼1.2,左眼0.06,不能矫正.眼压正常.双眼前节未见异常,左眼眼底见视盘边界稍模糊,后极视网膜水肿,反光增强,视盘旁颞侧偏下方有一边界不清的黄白色病灶,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

    作者:卢岚;翁景宁;杨长春;林素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已证实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对中枢神经细胞有抗凋亡作用.本实验评价其对压力诱发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的影响.方法经前房灌注维持眼压110mm Hg(1 mm Hg=0. 133 kPa),45 min,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随后立即向玻璃体注射10μl(0. 1 μ g/μ l)PEDF分别于2 d和7 d摘除眼球,测量塑料包埋切片的平均视网膜内层厚度(mean thickness of inner retinal layer,MTIRL)和视网膜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计数.结果 PEDF玻璃体注射7 d后治疗组的MTIRL和RGC明显高于对照组[(118.1±5. 0) μ m 对 (94.9±3. 0)μ m,P<0. 05; (6.0±1.0)个/100 μ m 对(4.5±0. 5) 个/100 μm,P<0. 05].结论玻璃体内注射PEDF有助于防止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变性和细胞死亡.

    作者:王琳;惠延年;Nahoko Ogata;Kanji Takahashi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视网膜脱离手术后的视盘形态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改变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 VRS)和单纯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ling surgery,SBS)是视网膜脱离(detachment of retina,RD)复位的有效方法,但术后继发性青光眼和高眼压是常见的并发症,是视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1,2].

    作者:陈松;韩梅;张树丽;魏景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及差异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的全视野视网膜电图及振荡电位改变已有不少研究.近来,Sutter等[1]发明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s, MERG)技术,可同时分别刺激视网膜多个不同部位,能在较短时间测量整个测试野内许多细小部位的ERG,其一阶反应可反映视网膜内层的功能[2].本研究观察了64例DR患者64只眼的MERG改变,现报告如下.

    作者:余敏忠;张欣;钟兴武;于强;江福钿;马娟妹;吴德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结节性脂膜炎伴发视盘血管炎一例

    结节性脂膜炎是指发生在皮下脂膜及脏器周围脂肪组织的炎症[1]。主要特征为反复发作的皮下结节,回归性发热,眼部可受累,但合并视盘血管炎者少见。现将我院诊治的1例结节性脂膜炎伴发视盘血管炎报告如下。

    作者:孙嘉平;卢弘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眼动脉的血流检测

    对4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了眼动脉的血流检测,旨在观察颈动脉与眼动脉在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对预防缺血性眼病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作者:黄少敏;熊星;童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异同

    50年代罗宗贤教授曾写过一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小册子,书中提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与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主要不同点在于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以静脉改变为主,而高血压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则以动脉改变为主.当时未能深刻理解大师的真知灼见.以后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才逐渐体会到罗老的这一论断是多么的精辟.

    作者:廖菊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粘连小瞳孔视网膜脱离的外路手术二例

    例1男,32岁.因劳累后左眼视力下降伴鼻侧黑影40 d,在当地医院药物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既往双眼高度近视.其姐曾因视网膜脱离在我院手术治疗.

    作者:王建洲;王育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纤维连接蛋白及其整合素受体在视网膜前膜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的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s ,ERM)中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与整合素β1(β1integrin,β1)的表达. 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20例PVR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时剥离的ERM进行观察. 结果 FN与β1分别在18例及16例ERM中过度表达.结论 ERM中有FN及β1的表达,提示二者在PVR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

    作者:王秋;王桂云;张晓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图像特征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特征已较为熟悉.

    作者:王兰惠;陈松;韩梅;张树丽;杨佩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人眼视神经星形胶质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目的探索人眼视神经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建立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视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提供充足的细胞来源.方法用组织块培养法、0.25%胰蛋白酶和0.06%EDTA混合消化液取材培养法,对婴儿眼视神经星形胶质细胞进行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特性,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采用组织块培养的细胞,生长较缓慢.用混合消化液培养的细胞,贴壁早、生长快,约7 d细胞基本融合.培养的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S-100蛋白及Vimentin染色阳性,CD34染色阴性.结论用混合消化液培养法可成功培养出人眼视神经星形胶质细胞.

    作者:郑健樑;张洁;郭彦;文峰;罗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成功率,并分析有关因素.方法对11例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手术.术后严格俯卧位至少2周以上.结果 10只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0只眼术后视力提高,1只眼术后视力无变化.术后主要并发症为晶状体核轻度硬化1只眼,跟压升高1只眼,纤维素性渗出2只眼,双眼复视1只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详细检查眼底、正确设计手术方案及良好手术技术是治疗本病关键.

    作者:颜华;许瀛海;赫天耕;张静楷;姚宝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眼底有色素和无色素沉积患者并存的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是常见的致盲性遗传眼病,在分类上有典型性RP,特殊类型的RP,后者包括单侧性RP、象限状RP、中心性或旁中心性RP、无色素性RP、色素性静脉周围视网膜脉络膜萎缩[1,2].

    作者:王乐今;于宁;王黎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巨大视网膜裂孔

    目的探讨保留透明晶状体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伴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的巨大视网膜裂孔(giant retinal tears,GRT)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997年7月至1999年7月间30例GRT患者的31只患眼作回顾性分析.手术方法包括三通道睫状体平部玻璃体切割、膜剥离、视网膜切开与切除、全氟萘烷使用、眼内激光光凝、硅油或C2F6气体填充.术中28只眼保留透明晶状体,术后追踪时间11~34个月(平均12.5个月).结果 GRT视网膜完全解剖复位29只眼,部分复位1只眼,有效率为96.8%.硅油填充27只眼,平均6.0个月后行硅油取出,追踪6~19个月,26只眼视网膜全部复位,1只眼失败.3只眼行白内障手术摘除,终保留晶状体25只眼,其中并发晶状体后囊轻度混浊16只眼.24只眼术后视力提高,占77.4%,好的矫正视力0.4.结论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切割联合应用全氟萘烷液体及硅油填充可有效的提高伴有PVR的GRT手术成功率及视力.

    作者:陈松;魏景文;赵秉水;李燕;吴淑荣;洪巧兰;刘蓓;关寓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玻璃体手术中巩膜穿刺孔脱出物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目的研究玻璃体手术中巩膜穿刺孔脱出物的组织病理学表现.方法标准的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玻璃体手术中,用剪刀平巩膜面剪取巩膜穿刺孔脱出的眼内组织,石蜡包埋切片或涂在干净玻璃片上,苏木素-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检查.共收集到20例标本,裂孔性视网膜脱离9例,外伤性视网膜脱离1例,各种原因的玻璃体积血6例,眼内异物4例. 结果巩膜穿刺孔脱出组织光学显微镜检查发现为视网膜4例,睫状体1例,视网膜和睫状体组织1例,葡萄膜组织1例,玻璃体组织13例.玻璃体组织内含有各种形态的细胞和含色素细胞及色素颗粒. 结论巩膜穿刺孔脱出物中既含有玻璃体、睫状体上皮和色素上皮细胞,也可有睫状体、视网膜和葡萄膜组织,这些嵌顿的细胞和组织可能与一些临床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作者:刘文;唐仕波;黄素英;张平;梁忠英;李加青;郑湖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儿童感染性眼内炎

    感染性眼内炎是眼科急症[1],但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主诉不确、就诊较迟,往往错过玻璃体腔注药的佳时机,而需行玻璃体切割术[2-4].通过对85例儿童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情况总结,初步探讨儿童感染性眼内炎玻璃体切割术的特点和必要性.

    作者:李俊;褚仁远;孙兴怀;王文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后中间丝蛋白表达的变化

    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 RD)是导致视功能损害的常见疾病之一.以往研究表明光感受器外节段的变性是RD后视功能恢复不良的主要原因[1].但RD复位后的Müller细胞是否同样发生了改变还缺乏研究,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RD复位后的Müller细胞进行了研究,探讨其对视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孙晓东;张皙;陆洪芬;陈荣家;李霞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硅油填充术后青光眼及房角变化

    目的评估硅油填充术后青光眼及房角变化.方法对33例34只眼行硅油填充术的患者的眼压和房角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硅油注入术后9只眼发生了青光眼,占26%,直接由硅油引起的有7只眼,占78%(7/9);1~4.5个月上方房角变化:11只眼不同程度虹膜周边前粘连,22只眼有硅油乳化小滴;下方虹膜周边切除孔闭锁的7只眼中有6只眼发生了青光眼(P<0.05).结论硅油填充术后青光眼发生率高,虹膜周边切除孔闭锁,硅油乳化是引起硅油术后青光眼的主要原因.

    作者:李苏雁;王文吉;陈钦元;赵培泉;吕嘉华;徐格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