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萍
人在睡眠时血压低,血液流淌慢,如果血脂稠,就很容易发生血栓。睡眠不足会导致血压升高,提高血压和心率的平均水平。平均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罹患高血压的几率比睡眠充足的人高一倍多。因此,睡眠不足与高血压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
作者:马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创伤性血气胸的救治以及护理要点。方法:对本院2010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的57例创伤性血气胸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57例患者经急救治疗和护理后55例痊愈,2例因病情较重死亡,有效率为96.5%;无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本组患者经抗休克、通气、预防感染治疗,配合全面护理,疗效满意。及时的救治与全面的护理可提高创伤性血气胸患者的疗效,加快病情的恢复。
作者:曹海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肛肠手术的佳麻醉方法及术后镇痛方法。方法将我院2013年上半年进行肛肠手术的患者168例平均分为两组,Ⅰ组:腰硬联合麻醉,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Ⅱ组: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均满意,Ⅰ组术后镇痛方法满意度更高。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肛肠手术效果更佳。
作者:王香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对心包积液进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创建静脉通路,床旁备用抢救药品及心脏电复律除颤器。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或坐位,心尖部穿刺点根据B超探及的情况进行,按照B超定位方向,持穿刺针保持负压缓慢进针,当抽出液体和有突破感后,进针停止。将导丝送入,之后将穿刺针退出,胸壁及皮肤与皮下组织采用扩张鞘进行扩张,引流导管可沿引导丝插入,后将导丝退出,并将导管固定,敷料后进行包扎。引流量可根据患者症状进行具体操作。结果:间断引流,7d至14d为导管留置的时间。患者中,采用心尖部位置管7例,采用剑突下置管29例。在成功穿刺抽液减压后,显著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36例患者均无恶性心律失常、心包内继发感染、损伤腹部或肝脏脏器、损伤管状血管或心肌、气胸、急性肺水肿、心室扩张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心包积液采用心包穿刺置管引流进行治疗具有费用低廉、创伤小、方法简便、疗效显著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杨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在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来我院接受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患者240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法莫替丁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分别以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作为观察指标,并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奥美拉唑可以有效的提高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效果,且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杨朝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观察加味左金香连汤配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用加味左金香连汤。对两组病例的综合疗效、主要症状改善及复发率进行总结。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综合疗效及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主要症状的改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性胃炎疗效满意,主要症状改善快,用药时间短,复发率低,有一定优势。
作者:郑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医学从可测项目范围到技术先进程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现代医疗模式中,疾病的准确诊断及治疗越来越依赖于实验室的可靠的检验结果。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做好消毒及个人防护,按照合理流程处理标本,是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基本措施。
作者:包焕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在胸腔积液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40例明确诊断为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的危重患者留置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留置时间2~5天.平均3.5天。结果:40例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引流后经 B超或X线检查均有肺复张、胸腔积液基本消失,治疗有效率100%。护士了解操作方法,进行细致观察和有效护理,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危重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方法简单可行、疗效好,减少患者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
作者:冯爱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痔疮是肛肠科临床常见的疾病,痔疮出血是其主要症状,为了探究纯中药痔根清丹治疗内外痔的临床效果,笔者结合120例痔疮患者的中医临床治疗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姜世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输卵管妊娠住院病人行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治愈成功70例,失败16例,其中改行手术治疗10例,急诊手术4例。结论加强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输卵管妊娠病人的护理可提高治愈率,保证医疗安全。
作者:吕华;赵伟;高燕敏;李茜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对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地氯雷他定和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种方法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此次收治的86例患者按照其治疗时间先后顺序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地氯雷他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西替利嗪治疗。对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期间的症状积分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经过1个月时间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分别为86.0%(37/43)、2.3%(1/43);88.4%(38/43)、2.3%(1/43);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比较(P>0.05)。结论临床上,对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地氯雷他定和盐酸西替利嗪治疗,两者的治疗效果和发生不良反应均较为相似,并且发生的不良反应少,具有安全、有效优点。
作者:孙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妊娠期妇女其体内的凝血功能随着孕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虽然这是一种生理过程,但是随着孕期的延长特别是在孕后期,其体内的纤维蛋白和凝血成分会出现较大的变化,这样会影响到孕妇及胎儿的各项生理指标。所以研究清楚孕妇在孕期中的各个时期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就显的尤为重要。
作者:张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腹腔镜手术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许多的妇科医院都在使用这一高端技术,从而也使腹腔镜的应用领域有了进一步的扩大。通常它对病人具有恢复快、疼痛少、创伤小和效果好等优点,这无疑是对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更好的保证。然而腹腔镜手术虽然能够提高整个手术的效果,但是采用腹腔镜手术的过程中,它需要较长的手术时间,这就对对麻醉的方法和麻醉期的监护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理有效的麻醉不仅能够为患者减少许多手术疼痛,而且还会提高整个手术的质量。故而对妇科例腹腔镜手术患者的麻醉过程及效果进行一些深入调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问题分析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就会更好的提高妇科例腹腔镜手术[1]的质量和效果。
作者:于洋;徐俊伟;刘大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疾病患者的预防治疗要点方法运用图片宣传、口头宣教、随访调查等方法。结果效果满意,缩短了病程,降低了哮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减少了复发。结论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支气管哮喘身心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作者:杨清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焦虑症作为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症,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心理疗法从心理学角度探讨焦虑症的病理机制,依照其理论、治疗技术及原则进行治疗。相关研究表明,心理疗法对焦虑症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金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偏瘫是脑血管意外易致的一种表现,肢体功能障碍、肢体偏瘫,这也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由于恢复较长、且效果差,病人常会产生自卑及恐惧等心理。由于病态心理刺激影响整个病情恢复,所以早住院期间应注意心理几肢体的功能训练。
作者:李银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人们用眼程度的增加,相关的眼部疾病的发病频率也逐年增加,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危害更是不可轻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笔者将在下文中就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和危害进行介绍,并在这种介绍中加入对于其结构和功能损害一致性的论证,从而使读者能够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有个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张学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3年1月980例腹部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 A组(480例)术后用鸦片类止痛剂,B组(500例)术后用持续硬膜外镇痛。分析两组病人术后镇痛效果、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B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与 A组比较,P<0.01;B组肠道功能恢复快,心肺并发症发生率低,与A组比较,P<0.05。腹部手术术后使用持续硬膜外镇痛能明显减轻病人痛苦,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减少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徐忠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手术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它对每一个患者来说是一种特殊的经历。大多数患者在术前都有各种顾虑,其中对麻醉的顾虑尤为突出,常表现出优心忡忡、疑虑满腹。种种疑虑使患者在手术麻醉之前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不安,为了使患者能安全度过麻醉这一关,我科医护人员针对麻醉患者的种种心理,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做好解释和动员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李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护理安全管理方法与途径的效果,方法:对危重病人转运前病情及风险评估,危重病人院内转运途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模式,重视转运途中的病情观察及管道护理,做好危重病人口头、书面的交接,结果:提高了危重病人院内转运护理的安全性,结论:实施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刘凌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