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雷
目的:评价 PDCA 循环管理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进行处理,研究组采用 PDCA 循环护理方案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DCA 循环管理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作者:雷飞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提高我院对 ICU 肿瘤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方法对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53例 ICU 肿瘤重症合并严重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结果在对53例肿瘤危重症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后,多数患者的严重感染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护理效果十分理想。结论对肿瘤危重症患者严重感染时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效果卓著,可有效改善肿瘤危重症患者严重感染的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丁宁;张金伶;曹景雪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无创正压通气对高龄患者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9月到2014年9月接诊的76例高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比较观察。对照组38人接受常规治疗,以吸氧、抗感染、解除痉挛和平喘止咳、平衡水电解质为主;实验组38人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于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血气指标和呼吸频率、心率等。结果:实验组的 Ph 值、PaO2、PaCO2指标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实验组在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方面的表现比对照组有明显提升,p <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理想,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戴忠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 CT 特点,分析误诊原因。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 CT 和临床资料。结果17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0例,CT 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 7例.CT 表现为高密度片状影2例、U 形影2例,累及大脑镰后部3例,呈 Y 形或镰刀样改变。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 CT 表现具有特征性,CT 复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作者:戚永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回生口服液联合放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方法晚期肺癌患者80例,经肺 CT、磁共振共显像技术(MRI)明确诊断肺癌,痰脱落细胞检查找到癌细胞;经支气管纤维镜检查提取病理明确诊断为晚期肺癌。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40~71岁,平均(55.4±8.99)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 组:单进行放化疗治疗;B 组:采用回生口服液联合放化疗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观察期为1.5个月。结果 A 组和 B 组之间的治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2,P <0.05)。结论采用回生口服液联合放化疗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用放化疗治疗晚期肺癌。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可以通过采用回生口服液联合放化疗来治疗晚期肺癌,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王之瑜;王凤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静脉输液的护理进展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性回顾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与本院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5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0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另300例患者给予个性全面护理(护理组),比较组间护理效果的差异。结果:护理组总满意度为90.00%,较对照组的总满意度52.69%相比显著较高,差异具统计学显著性(P <0.05);护理组护理差错及护理纠纷总发生率1.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15%,差异具统计学显著性。结论:输液护理水平不断进步发展,现应用个性化全面护理取得的临床护理效果较以往常规护理所取得的效果明显更优。
作者:杨青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社区门诊输液患者的服务需求以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社区门诊输液患者140例进行调查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对策。将两组患者对护理的需求和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根据患者的问卷调查表可以看出,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和穿刺技术要求是比较高的,分别为100.00%和96.43%,治疗环境为92.14%、医疗设备为95.71%、疾病知识为78.57%、输液时间为80.71%。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观察组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社区门诊输液患者开展服务需求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护理对策不仅可以提供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同时对患者的早日康复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吴徐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究基层疾控中心的微生物检验中的常见问题和对策分析。方法:对在本州进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对其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本研究主要针对在微生物检验的专业人员的配备问题。结果:在我州各级的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的实验室人员配备中,其工作人员总数为47人,其中多数人员为本科学历和大专学历,其分别为6人和37人,分别占据12.76%和78.72%,中专学历的工作人员4人,在检验工作人员专业不对口现象较为严重。结论:在基层疾控中心的微生物检验的人才配备方面,其主要涉及大专和本科人员配备不完善的现象,尤其是在基层的疾控中心中需要政府加大对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经费投入,多选用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技术人员,从而进一步完善检验中心的人才配置。
作者:严冬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药对皮肤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70例皮肤过敏性紫癜患儿,按照数字单双号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疗法,研究组则应用中医辩证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94.3%明显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对皮肤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王明跃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本文以古为今用的角度阐释了中药剂型的进步,主要针对汤剂、合剂、丸剂、片剂的发展进行了简单探讨。近年来中医中药已成为热门话题,以现代方法实现中药制剂的趋势方兴未艾。本文针对“中医现代化”提出展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作者:夏闰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1衰老性皮肤分析1.1衰老性皮肤特征皮肤衰老是伴随机体衰老发生的不可抑制的自然过程。但衰老的进程与遗传、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及肌肤保养等因素有关。其一表现为皮肤组织衰退。表皮细胞形态与大小不一。增殖减少,颗粒层渐萎缩到消失,棘细生存期缩短,角质层对某些化学物质的通透性增加,黑色素增多,肤色变得越来越深;真皮在30岁后随着年龄增长,真皮层结缔组织减少,胶质性物质浓缩变硬且弹性减弱,弹力与胶原纤维变性、增粗、缩短、数量减少.使皮肤逐渐失去弹性和张力;由于细胞代谢减弱,老化细胞附着于表皮角质层不脱落,使皮肤表面失去柔润性而变硬、无光泽。其二表现为生理功能低下。皮脂腺分泌的皮脂与汗腺的汗液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乳化膜,润泽皮肤。伴随皮肤的衰老,皮脂腺、汗腺功能衰退,再加上血液循环功能减退,皮肤缺乏必要的营养补给而变得干燥。衰老性皮肤的表现为皮肤弹性减弱,无光泽,皮下组织减少,变薄,皮肤松弛,下垂,皱纹增多,色素增多。典型表现为松弛和皱纹。
作者:王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阑尾炎患者应用微创小切口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单纯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共50例,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予常规阑尾炎手术,研究组予微创小切口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方案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且术后活动、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伤口感染发生率均为4.00%(1/25),显著低于对照组28.00%(7/25)、16.00%(4/25),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应用微创小切口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邓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过对五原县医改现状的分析讨论,总结出未来医改框架结构,能使我们更好的去把握未来,让我们的医改更少走弯路,也得出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让我们知道现在要做什么,怎样去做。
作者:任建光;李金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静脉输液是应用多的一项护理活动,迅速有效的补液,抢救给药,给药途径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并极易引发护患纠纷和风险的治疗环节。因此如何将各种治疗药物准确无误、安全迅速地输注到病人体内,是护理工作研究的新内容。
作者:回迎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复方紫连油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例术后肛裂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化设计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术后采用自制复方紫连油纱条换药,治疗组采用凡士林油纱条换药。对术后住院天数。疼痛。愈合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临床疗效给予综合评价。结果复方紫连油对肛裂术后创面愈合效果优于凡士林组。
作者:周国华;毛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质疏松症作为一种系统性骨病,极大地提高了身体的脆弱性,使得骨折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是目前较难根治的一类疾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医学各界对骨质疏松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就撷取其中的部分研究进展加以阐述。
作者:陈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侯某,女,9岁,因“右侧臀部、右下肢皮肤损伤伴瘙痒20天”于2013年9月13日来我院就诊。20天前患者家属发现其右侧臀部、右下肢出现大量抓痕、糜烂及血痂,患者诉瘙痒剧烈,无麻木、疼痛等不适。在当地多家医院就诊,分别诊断为“皮肤瘙痒症”、“湿疹”、“线状苔藓”、“神经性皮炎”等,服用过多种抗组胺药,外用多种糖皮质激素类制剂,病情时好时坏,迁延不愈,故来我院就诊。入院时专科查体:右侧臀部、右下肢外侧可见大量线状抓痕,上覆少量血痂,还可见数片因搔抓而形成的条状糜烂面及浅在溃疡,其上可见少量渗液,渗液清,部分呈血性。经仔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基本特点如下:1.发病前半月右侧臀部、右下肢曾因患“带状疱疹”在当地医院治疗,病情好转。2.患者为离异家庭子女,母亲已改嫁,父亲两月前外出务工,跟随婆婆生活,婆婆有很浓的重男轻女观念,对患者日常关心不够。3.患者有希望父母在身边的强烈意愿。4.其母亲带其入院当天,患者未诉瘙痒,也未见其搔抓,但当夜晚母亲提出回家的时候患者开始躁动不安,诉患处瘙痒剧烈,不自主搔抓,几分钟时间后皮损部位开始出现大量渗血,临时给予口服扑尔敏2mg,肌注维丁胶性钙1ml,症状无改善,夜间查房时患者沉默不语,拒绝回答医生所有问题,不配合医生查体,右手仍不自主搔抓皮损部位。根据上诉特点诊断:人工皮炎。通过积极与家属沟通,建议患者父亲回家照顾小孩、请身心疾病科医生给予小孩心理疏导、科室医生及护士给予其心理关怀和呵护让其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并给予口服简单抗组胺药物及局部外用炉甘石洗剂后,患者未再诉瘙痒不适,也未再搔抓患处,像其他小孩一样活泼好动。经住院治疗6天,病情好转出院。
作者:唐俐;曾波;张志洋;夏恂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及疾病认知水平。结果:干预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且干预组疾病认知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突发性耳聋患者通过系统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张周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氧喷吸入博利康尼、普米克令舒治疗咳嗽异型哮喘患者的疗效。方法:我们通过对2012年10月~2013年11月符合诊断的患者1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加用博利康尼、普米克令舒吸入,每日2次,连用3天。结果:根据治疗3天后咳嗽睡眠症状改善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有效为总有效率。治疗组108例,总有效率97.2%;对照组67例,总有效率73.1%。有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作者:王燕莉;彭艳松;张亚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小儿肠套叠超声声像图特点,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临床诊断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6月,由我科诊断为肠套叠并收治入院的30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并总结肠套叠声像图及血流信号特点,并与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0例小儿肠套叠病例中,26例呈典型肠套叠声像,其中1例在入院后因临床症状消失而复查超声时,发现肠套叠包块消失,余25例经空气灌肠或手术证实;4例呈非典型肠套叠声像,其中2例经手术证实为阑尾炎,误诊率6.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肠套叠具有典型的超声声像,同时操作简便、可重复、无损伤性等优点,对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后随诊观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作为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
作者:李宏建;万金萍;夏斐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