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脉冲YAG激光治疗牙周炎症56例疗效观察

何正福

关键词:脉冲, 激光治疗, 牙周炎症, 牙本质过敏, 现报道如下, 应用发展, 口腔溃疡, 牙科
摘要:近年来牙科激光的应用发展迅速,特别在治疗牙本质过敏、口腔溃疡等方面获得成功后,对牙周炎症的治疗也逐渐开展起来.作者应用脉冲YAG激光治疗牙周炎症56例,现报道如下.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功能矫形前伸大鼠下颌后翼外肌胰岛素含量变化的定量研究

    目的:了解功能矫形前伸大鼠下颌后胰岛素对翼外肌适应性改建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分别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翼外肌内胰岛素的含量.结果:功能矫形前伸下颌后,生长期大鼠翼外肌内胰岛素含量增加.结论:胰岛素在功能矫形前伸大鼠下颌后翼外肌的适应性改建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昕;黄宁;罗颂椒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龋坏组织表面负电位及其形成机理的初步探讨

    龋病是口腔常见病和多发病,菌斑是龋病的重要致病因子.黄力子[1]研究认为:龋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不只是酸扩散、渗透,引起牙釉质脱矿的化学过程,而是一种电化学腐蚀过程,与牙齿表面菌斑的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密切相关.并通过实验发现:龋坏组织表面的电位低于同一患者口内正常牙齿表面的电位.本文旨在对引起龋坏组织表面电位变化的原因进行研究,并探讨这种电位变化对龋病发病的意义.

    作者:王成龙;黄力子;李振钢;阎鹏;王多宁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牙周病患者家系调查分析

    牙周病患病率国内外的报道均相当高.近代的观点认为,牙周病是牙周细菌和宿主防御机能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个体的敏感性起着重要的作用[1],但其原因尚不十分清楚.35~44岁是牙周病的高峰期[2].作者对该年龄组50例牙周病患者和对照组50例非牙周病者的家系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作者认为,遗传因素在牙周病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管泽民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婴儿期一次性手术整复完全性唇腭裂及牙槽突裂

    目的:探讨婴儿期一次性手术修复完全性唇腭裂及牙槽突裂的安全性与可能性.方法:在气体-静脉复合麻醉下,对42例婴儿完全性唇腭裂及牙槽突裂施行一次性手术整复.在监护室复苏成功后返专科病房治疗,术后4~7 d出院.结果:42例患儿均麻醉平稳,无麻醉意外及并发症,且手术顺利,平均失血42.7±6.5 ml,平均手术操作时间为139.2±18.6 min.术后均复苏成功;伤口多为一期愈合,仅2例腭部出现裂孔.结论:在专业小儿麻醉及复苏技术保障下,婴儿期一次性手术整复完全性唇腭裂及牙槽突裂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王洪涛;翟佳羽;崔颖秋;邓利琴;裴霞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个体化单侧唇裂修复术式的设计

    目的:探讨更加合理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单侧唇裂修复术式.方法:将现有单侧唇裂畸形分为4种类型,并针对每一类畸形的特点,应用已知的几何学原理,进行手术设计.结果:共设计出4种常用的单侧唇裂修复术式,其中术式Ⅰ为Millard法的设计,术式Ⅱ与Ⅳ则是在Millard法的设计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适应证增加了Tennison法的手术设计,而术式Ⅲ则完全是一种新的设计方法.结论:个体化唇裂修复术式的设计与其术前畸形特征有了明确的一一对应关系.

    作者:石冰;王晴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下颌骨中央性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下颌骨中央性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9例具有完整病历记录的下颌骨中央性血管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表现特征及诊断和治疗.结果:病变区牙移位和龈沟内自发性出血是其常见症状,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能明确病变位置、范围及营养血管.19例患者中4例行下颌骨部分切除术,10例行血管瘤刮除术,2例行鱼肝油酸钠注射治疗,3例未治.14例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除1例因术中大出血后发生DIC死亡外,其余13例均得到根治,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下颌骨中央性血管瘤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血管瘤刮除术可作为儿童下颌骨中央性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术中先结扎下齿槽动脉能大大减少出血量.

    作者:王晓毅;王昌美;付风华;高庆红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3种硬组织替代材料骨细胞相容性研究

    目的:研究羟基磷灰石(HA)、生物玻璃陶瓷(BGC)和钛合金(Ti-6Al-4V)3种骨替代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探讨体外评价骨替代材料细胞相容性的简捷快速的实验方法.方法:选用SD乳鼠颅顶骨成骨细胞,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将细胞接种于HA、BGC和Ti-6Al-4V 3种材料表面后,分别观察1、3、5、7 d时细胞形态及生长增殖率,评价3种材料的骨细胞相容性.结果:在3种材料的表面,成骨细胞以锚状结构牢固地粘附,并具有良好的细胞形态和增殖率.其中以HA和BGC的骨细胞相容性较好,Ti-6Al-4V相对较差.结论:体外成骨细胞培养法从细胞形态及生长增殖率方面能客观反映3种硬组织替代材料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作为体外研究骨替代材料细胞相容性的简捷快速的实验方法.

    作者:唐昭;陈治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Fr(s)nkel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Ⅱ类错(s)的八因素初步分析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s)经FR-Ⅰ、Ⅱ型矫治器治疗前后八因素变化.方法:对17例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s)患者经FR-Ⅰ、Ⅱ型矫治器治疗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对比治疗前后八因素的改变.结果:FR矫治器可促进髁突的前下生长,均使下颌体、下颌支增长,颅底角减小以及上颌骨向前旋转,有利于Ⅱ类错(s)的矫治,但该矫治器不能很好地控制上颌骨的矢状向和垂直向的生长发育,以及后部齿槽高度的生长.结论:FR矫治器适于治疗上颌发育基本正常而下颌发育不足的Ⅱ类患者,不宜用于上颌发育过度和垂直生长型的患者.

    作者:赖文莉;卢书源;黄宁;赵美英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牙源性钙化囊肿的X线表现

    牙源性钙化囊肿(calcifying odontogenic cyst,COC)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有报道[1]COC占牙源性肿瘤的4.3%.有文献[2~4]认为COC的X线表现为单囊或多囊性改变,有钙化点存在,但没有对X线表现进行深入分析.作者对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1971~1998年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COC、有完整X线片资料的33例X线表现进行分析,探讨COC的X线特征,并提出分型,供临床诊断和治疗参考.

    作者:王虎;郑广宁;刘敏;陈列;吴红兵;雷荀灌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矫治器致颌下腺肿大一例报告

    患者,男,8岁,因前牙反(s)正畸治疗,佩戴下颌(s)垫式活动矫治器.第一次进食时矫治器反复脱落,约10 min后患儿诉说疼痛,家长见其双下颌包块,立即返院就诊.检查见双颌下三角区颌下腺部位各有一隆起呈半球形包块,柔软,有压痛.取出口内矫治器,口腔粘膜未见创伤,颌下腺导管开口处及其周围粘膜无异常.摄X线口底片,颌下腺导管未见阻射区.嘱暂时停戴矫治器继续进食.

    作者:周福生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外加磁场对平阳霉素磁性微球体内分布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磁性平阳霉素微球(MPMs)在体内分布情况.方法:设定新西兰白兔头部为一靶区,外加磁场,经兔耳缘静脉注射MPMs,观察MPMs在体内分布情况.并观察外加磁场强度及时间对微球在靶区定位的影响.结果:经外加磁场作用下的MPMs有较好的靶向分布性,且与外加磁场作用的时间、强度相平行.结论:MPMs可能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较为理想剂型.

    作者:郭军;吴汉江;张胜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个体化双侧唇裂修复术式的设计

    目的:探讨能使双侧唇裂修复术后唇及唇弓形态对称的个体化唇裂修复术式.方法:以双侧唇裂术前鼻小柱基部两侧至前唇唇峰点,以及两侧鼻翼基部至侧唇唇峰的距离是否对称作标准,将术前双侧唇裂的畸形特点分为5种类型,并针对每一种类型的畸形特点设计手术术式.结果:共设计出5种双侧唇裂修复术式,每一种术式仅适用一种双侧唇裂术前畸形的手术修复.结论:保证了双侧唇裂的术前畸形与其修复方法间有了明确的一一对应关系.

    作者:石冰;王晴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超声波雾化吸入法治疗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的疗效观察

    复发性阿弗它溃疡(RAU)是口腔粘膜的常见病,且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1997年1月~1998年4月,笔者用超声波雾化吸入法治疗30例RAU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游古莲;林景春;张新芳;周正贵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细胞凋亡与bcl-2基因在颞颌关节发育中的作用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胎鼠及出生后早期颞颌关节发育中的细胞凋亡与bcl-2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细胞凋亡与bcl-2基因在颞颌关节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原位杂交检测mRNA技术,对胚胎及生后1周SD大鼠颞颌关节发育不同时期细胞凋亡及bcl-2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各时期髁状突软骨细胞中均有凋亡细胞出现,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软骨增殖带及浅层肥厚层与深层肥厚层交界的区域;关节腔开始形成时髁状突软骨表面细胞凋亡明显,出生后凋亡细胞于关节的功能部位(髁状突前斜面)更明显.bcl-2原位杂交:出生前、后的髁状突软骨增殖层及浅肥厚层大部分细胞bcl-2表达阳性,而进入深层肥厚层仅有极少数bcl-2阳性表达的成熟软骨细胞散在分布.结论:由bcl-2基因调控的细胞凋亡在颞颌关节发育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李松;金岩;王惠芸;李媛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胃复安引起口腔颌面部运动障碍

    胃复安引起锥体外系反应近年来已有报道.作者于1994年1月至今,先后诊治12例胃复安引起口腔颌面部运动功能障碍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寿柏泉;孟昭业;杨震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口腔粘膜病诊断学>出版发行

    郑际烈编著的<口腔粘膜病诊断学>,将于1999年10月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软精装,16开本,353页,定价41.00元(不含邮资).

    作者:李秉琦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亚洲口腔修复学会第一届学术会议纪要

    时间:1999年4月30日~5月2日.地点:韩国汉城.主办单位:亚洲口腔修复学会(Asian Academy of Prosthodontics,AAP).主席: Yong-Soo Kim.会议交流论文:150篇.

    作者:梁星;巢永烈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不同酸处理根面的组织学比较

    目的:用不同酸作根面处理剂,观察、比较酸处理根面后牙周组织的转归并探讨其治愈原理.方法:利用雄性Wistar大鼠,建立牙槽骨缺损动物模型,模拟临床牙周外科处理法对离体牙感染根面行洁治、刮治术,经不同酸(盐酸四环素、盐酸、枸橼酸)处理后植入骨缺损处,分不同时期取材,做组织学观察和评价.结果:盐酸四环素组术后炎症反应小,后期以不伴吸收的骨性结合为愈合特点;盐酸组则炎症反应强烈,大量多形核白细胞附于根面,后期能观察到纤维结缔组织附着和骨性结合;枸橼酸组早期可观察到大量纤维附着,后期根吸收明显.结论:酸根面处理,因使用的酸不同,其组织修复表现也不同.

    作者:刘牧菲;栗原英见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正畸不同用氟方法预防釉质粘接面早期龋的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测定应用氟化物的不同方法对釉质吸收氟离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因固定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双尖牙12颗,随机分成对照组、酸蚀中用氟组和酸蚀后用氟组,每组牙釉质经酸蚀和不同用氟方法处理后,做扫描电镜检查.结果:酸蚀后用氟组釉质表面的反应产物多,釉质吸收的氟离子多.结论:酸蚀后用氟是一种固定正畸治疗中较好的预防早期釉质龋的方法.

    作者:庞光明;白丁;陈扬熙;李棋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中华口腔医学会关于常务理事须按期参加常务理事会会议的决议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