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其在;朱凤水;杨小平;李慎茂;李坤成
目的探讨B型超声观察卵泡生长、发育、排卵过程及其在治疗排卵障碍不孕症中的价值。方法对52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从月经第九天开始B超监测卵泡发育,重点记录卵巢内卵泡数目、纵横数值。结果 52例患者经诱导排卵,卵泡发育成熟排卵者37例,占71%,其受孕者28例。结论B型超声是一种有价值的监测卵泡生长发育的手段,在排卵障碍不孕症治疗中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董铄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灰质异位症的临床与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灰质异位症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 25岁以下青少年多发,无明显智力低下。顶部多见,其次为颞,枕区。单发病灶。MRI可清楚显示病灶,T1和T2加权像示病变呈等皮质信号,并伴随异常脑沟延伸到脑白质深处。质子密度加权像显示病灶更为清晰。CT平扫为一异常的等密度脑回样或团块状病灶,伴随脑沟向脑白质深处延伸,窄窗宽观察更为清楚。增强扫描病灶本身无强化。结论脑灰质异位症临床与影像表现均有一定特征,CT平扫即可作出诊断。CT可为首选检查方式。
作者:张蕾莉;崔世民;刘梅丽;靳松;闫世鑫;戴伟英;高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脊柱骨单发嗜酸性肉芽肿的特殊X线表现,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收集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骨单发嗜酸性肉芽肿,术前均摄脊椎正、侧位X线片。结果发生于颈椎3例、胸椎2例、腰椎2例;其特殊X线表现为附件破坏伴软组织肿块、椎体密度增高而体积不变、椎体压缩伴椎间隙狭窄和椎体囊状破坏而椎体未压缩等。结论认识它的特殊X线表现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同时,对该疾病的正确诊断有赖于临床、病理和X线表现相结合。
作者:陈方满;黄新宇;侯书法;徐宏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选择25例脑动脉瘤患者,进行SCTA检查,成像技术为表面遮盖法(SSD)和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IP)。结果 25例脑动脉瘤患者术前均准确定性、定位,全部经神经外科手术证实。结论SCTA是一种无创伤性血管成像方法,在诊断脑动脉瘤方面,具有分辨率高、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作者:江金带;李扬彬;谭理连;李树欣;周少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子宫角部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子宫角部妊娠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胚囊型10例,残留型7例、非均质性团块型3例。结论异位妊娠采用超声诊断应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尤其是早期的异位妊娠,可以通过超声检查给临床提供较多的诊断信息。
作者:王晓敏;柳友清;陶溢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女,66岁。发现右胸锁关节肿块1年余,伴压痛,并发右眼突出入院。后又陆续出现腰部、肋部、肩部及右上额痛、右侧鼻塞流血涕等症状。MR扫描:右额前颅外、眶外侧壁旁、累及板障及软组织之巨大实质性占位灶,信号在T2W和T1W中均与脑实质相同,约4cm×5cm×3cm大小,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病灶向下达同侧上颌窦外侧壁、鼻咽部、蝶窦及后组筛窦,向上后经中颅窝前壁压及颞叶,向内经右眶外侧壁压迫推移右外直肌及视神经,眼球受压向前内侧移位。左额皮层内有类似信号之小圆形灶,左额部、顶部板障内分别见实质性团块状T2高信号、T1W等信号影。
作者:臧雪如;倪新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肺动脉压力是判断肺循环血流动力学的重要指标之一。准确估测肺动脉压力对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典法认为准确测量肺动脉压力的金标准为心导管检查,但该方法因其有创性,不能作为普查或筛选肺高压的检查手段而广泛应用。无创性诊断肺高压的方法通常包括查体、心电图、胸部X线片、心脏核素显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等。 心动超声技术的完善与提高为临床无创而准确的估测肺动脉压力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自1975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常用的多普勒超声估测肺动脉压力的方法可概括为以下三类:
作者:冷晓萍;田家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射频导管消融术(radio 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已成为治疗心动过速的可靠方法。该技术在许多心脏中心已日渐成熟,但在复杂病例受到影像学定位方面的限制,并且即使常规消融术时X线曝光时间仍达44~66min,这对患者及术者均构成潜在危害,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RFCA的广泛开展。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ntracardiac echocrdiography;IE)是近年来开发出的新技术,于RFCA中能直视心腔内结构,且不受曝光时间限制。本文对IE在RFCA中的应用作一综述。1 IE有助于增加导管顶端定位的精确性 Chu等[2]的研究表明,IE可很容易地观察到作为RFCA消融定位标志的右房5个部位: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交界处的嵴部;下腔静脉与有心房交界处及尤氏瓣;右心耳底部;卵圆窝;冠状窦口。
作者:钟敬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胶质母细胞瘤和纤维肉瘤、血管内皮瘤的混合瘤少见。本文10例颅内混合瘤系经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现在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0例中,男6例,女4例。年龄8~64岁,平均37.2岁。10例均经CT检查,先平扫,后行增强检查。增强剂使用60%泛影葡胺、优维显200-370型。扫描层厚10mm,间隔5~10mm。CT机为日立颅脑HF型、日立W-4型、岛津5000TX型。10例肿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1例两次肿瘤手术。肿瘤切片用HE染色,光镜观察。取7例肿瘤组织按常规电镜制样,用JEM-100B透射电镜观察。10例肿瘤均作5组免疫组化: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乙酰化酶(NSE)、S-100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FⅧ因子。5种抗体均为丹麦DAKOPAtts产品。ABC试剂为美国Vector实验室生产。
作者:关长群;刘雪虹;孙文利;韩立亭;冯新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智能障碍与CT上所示梗死部位、梗死容积及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韦氏智力量表检测智能障碍的发生与梗死部位、容积等诸多因素的关系。结果 110例患者出现智能障碍,其中轻度41例,中度38例,重度31例。智能障碍与其梗死体积呈明显正相关,与各皮层及皮质下萎缩因素呈明显负相关,与文化程度呈明显负相关。左侧大脑较右侧大脑病变智能障碍的发生率高。结论智能障碍的发生与梗死体积、慢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皮层及皮质下病理改变、以及文化程度的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
作者:李彤;刘平;吉四辈;袁彬;刘艳霞;王玉梅;马铭心;毛兴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MRA评价脑动脉瘤的优势与不足。方法用“静脉囊镶嵌法”将10只犬制成三种类型动脉瘤模型(单侧型、分叉型和末梢型)。术后2周分别进行MRA、DSA检查。30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行常规MRI、MRA及DSA检查。结果 MRA对脑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2%,结合原始断层图像和MRI,敏感性则高达98%。对于血栓性动脉瘤的检测,MRA优于DSA影像。结论对于Willis环区动脉瘤MRA可取代常规血管造影。
作者:张成琪;柳澄;李成利;唐军;赵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36岁,因血尿2天时伴尿痛就诊。体检,心肺(-),肝脾未及,无发热,以往无血尿史。尿常规检查:蛋白+++,红细胞+++,白细胞+。临床诊断:血尿待查,尿路结石。 B超检查:双肾形态大小正常,实质回声匀,集合系统不分离,左肾集合系统回声略增强,输尿管不扩张。
作者:高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16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表皮样囊肿。男11例,女5例,年龄29~56岁,平均年龄45岁;行CT平扫与增强检查4例,行MRI平扫与增强检查6例,同时行CT与MRI检查6例。结果肿瘤发生于桥小脑角区5例,鞍上区4例,鞍旁区3例,四脑室2例,小脑蚓部和小脑延髓池各1例。CT平扫肿瘤呈脑脊液样低密度,大多形态不规则,少数呈圆形、卵圆形,均有不同程度占位效应,增强后均无强化。MRI检查,大多数类似脑脊液样信号,T1WI呈现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少数在T1WI上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结论CT与MRI诊断表皮样囊肿均有重要价值,MRI显示表皮样囊肿优于CT。
作者:徐庆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本文对102例患者的颈部肿大淋巴结进行了超声检查,分析其形态结构及血流情况,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探讨颈部肿大淋巴结良性与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1 资料与方法 本组102例,男74例,女38例,年龄6~65岁,平均37岁,均行手术并送病理组织学检查。使用仪器为ATL超9HDI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为5~10MHz。采用直接检查法,先通过二维显像,常规探查肿大淋巴结的形态、大小、边界,并记录纵横比(L/T),同时注意观察有无邻近组织浸润,然后打开CDFI开关,观察肿大淋巴结内及其周围的血流信号。再将多普勒取样容积置于血管内(调整角度<60°),观察血流频谱,记录大血流速度(Vmax)、低血流速度(Vmin)及阻力指数(RI)。
作者:柳婧月;王小彦;黄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T及CTC在外伤性鼻漏检查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冠状位扫描对18例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患者行CT及CTC检查,由两名有经验的神经放射学医师对上述患者的CT及CTC图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18例中CT均有一处或多处颅底骨质改变。CTC直接显示漏孔16例,且均与手术所见一致。13例为单发骨折或骨质缺损,其部位与CTC发现的漏孔位置均一致(100%)。5例为多发骨折,2例CTC检出两处漏孔,与手术所见一致。在另外3例多发骨折中,CTC仅发现一处漏孔,与手术所见相符。结论CTC是判断脑脊液漏孔位置的有效方法。
作者:徐华;巩若箴;徐卓东;夏国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女,21岁,未婚。月经史正常。因头痛,头晕伴肢体无力,肢端麻木1年,1998年10月在某医院CT等检查诊断为“左侧肾上腺皮质腺瘤”并行手术切除。病理检查证实为嗜铬细胞瘤,术后半年血压持续22~30/40~18kPa,头痛、头晕较前加重,伴阵发性心悸、胸闷,视物不清,多次心电图检查正常。一年后不断出现阵发性右下腹痛并扪及包块。查体:BP25/16kPa,无水肿,无凸眼,甲状腺不大,双肺正常,心率110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无杂音,腹软,压之腹痛加剧,并伴剧烈头痛,视物昏花,恶心,四肢及神经系统正常,1999年11月B超检查:子宫大小正常,右侧附件区偏上方见圆形实性团块回声,大小约为:8.1cm×8.0cm×6.4cm,边界欠清晰,不甚规则,内呈中低不均匀性回声。B超诊断右侧卵巢实性包块(嗜铬细胞瘤可能),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右侧卵巢内约8.5cm×8.2cm×6.5cm大小肿瘤,包膜完整,表面光滑,呈棕红色,摘除后病理检查为嗜铬细胞瘤。
作者:李清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本文探讨我院1995年至2000年1月,86例彩超诊断为卵巢血肿的声像图表现特征,血流情况和鉴别诊断。1 资料和方法本组病例均系我院门诊拟为急腹症的病人,年龄小16岁,大为45岁,平均年龄为28岁。已婚76例,未婚10例。仪器采用东芝SSA-240A,美国百胜AU4,彩色多普勒诊断仪,HP尖端型彩超仪,探头频率为3.5MHz,均经腹部按妇科常规检查,重点观察子宫大小,子宫腔内回声,内膜情况,以及卵巢大小、形态、卵巢内回声、毗邻情况、子宫直肠窝及盆腔内有无积液,积液深度范围等等,然后进行CDFI检测卵巢内的血流状况。
作者:李新新;张玉清;陈苏兰;吕新校;林晓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出血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对1997年天坛医院的100例连续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特点,并对比相应的临床症状。结果出血性动脉瘤多位于前、后交通动脉,无巨大型动脉瘤,约32%的动脉瘤表现为分叶或多房状。前交通动脉瘤较其它部位的动脉瘤在破裂后可能更容易引起较严重的临床症状。结论出血型的颅内动脉瘤在影像学上的一些特征值得注意,所以建议对于有此典型特征并位于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无论破裂与否,都应尽早治疗。
作者:李佑祥;宁志光;杨新建;高培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为进一步提高对椎管内终丝脂肪瘤的诊治水平,我院自1996-1999年经CT扫描共检出17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7例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4~53岁,病史半年至10年。上述病例均经GE公司9800CT扫描,层厚1.5mm,层距1.5mm,100mA,120kV,行腰2~骶1椎间隙横断扫描,每个间隙扫描4~5个层面。2 结果及CT表现 腰2-3椎间隙层面2例,腰3-4间隙5例,腰4-5椎间隙层面8例,腰5~骶1层面2例。CT再现均为柱状低密度灶,边缘清晰光整,周围组织无受压移位,无明显占位表现。CT值为-50~-78HU,直径为0.25~0.35cm,达5~7层面连续显示,呈偏心或中心型生长,其中8例伴有腰4-5、腰2~骶1椎间盘突出,CT增强扫描无强化(图1~3)。
作者:郝永杰;刘晋波;王留柱;张兴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科对155例胃癌进行了螺旋CT增强扫描,积累了丰富的对比剂使用资料。现对国产60%泛影葡胺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213例,男134例,女79例。年龄32~76岁,平均61岁。155例使用国产离子型对比剂,58例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离子型对比剂选用中国无锡生产的60%泛影葡胺,规格100ml,含量292mgI/ml,消毒无菌性水溶液,透明无色,在37℃时渗透压1500mmol。非离子型对比剂选用德国先灵公司生产的优维显,规格100ml,含量300mgI/ml,消毒无菌性水溶液,透明无色,在37℃时渗透压586mmol/L。
作者:郭华;高剑波;李荫太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