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红外偏振光结合短刺法治疗早期劳损性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50例

苟翔;王文春;郭栋梁;李雨芳

关键词:红外偏振光, 短刺法,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摘要:目的 探讨红外偏振光结合短刺法治疗早期劳损性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方法 对50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病人采用红外偏振光结合短刺法的治疗方法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治疗6个疗程后统计疗效,一个疗程5次,本组50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经过2个疗程治愈6例,3个疗程治愈13例,4个疗程治愈11例,5个疗程治愈8例,6个疗程治愈4例,总计治愈42例,总治愈率为84.0%;有效4例,有效率为8.0%,无效4例,无效率8.0%;总有效率达到96.0%.结论 红外偏振光结合短刺法治疗早期劳损性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能有效缓解疼痛,疗效显著.
西南军医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为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行为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4月期间我科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行为护理),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行为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郝小丹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项目管理模式在医院多学科协作诊疗中的应用实践

    介绍了项目管理及多学科协作诊疗的概念及发展现状,分析了在军队医院多学科协作诊疗开展中运用项目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总结了具体做法及经验体会.

    作者:杨波;谭俊杰;王攀;谭映军;戎正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浅谈全程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肾衰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 浅谈全程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肾衰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肾衰患者92例作为研究样本,以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全程护理干预.而后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肾功能情况以及依存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肾功能情况以及依存性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即P<0.05.结论 全程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肾衰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颇深,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一洁;侯凯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左乙拉西坦治疗初诊癫痫成人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在初诊成人癫痫患者采用不同剂量左乙拉西坦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方法 选取初诊成人癫痫患者120例分为三组,即小剂量组(n=40,初始给药剂量为250 mg/d),中剂量组(n=40,初始给药剂量为500 mg/d)和高剂量组(n=40,初始给药剂量为750 mg/d).对比治疗1个月和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效果、不同时刻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1个月和6个月后,小剂量组总有效率均低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1个月后、2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血清GFAP水平均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不同时刻,小剂量组血清GFAP水平均高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0%)与中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均低于高剂量组的2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初诊成人癫痫患者左乙拉西坦治疗的初始给药剂量500 mg/d和750 mg/d的临床效果和对GFAP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250 mg/d者,但500 mg/d初始给药剂量者的安全性更高,推荐使用.

    作者:郭好战;蒋松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诱导期血液透析访视在血透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诱导期血液透析访视在血透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50例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采用血液透析访视护理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的透析前访视,透析中精细化护理、透析后回访与评价.观察两组相关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相关透析知识掌握情况;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SAS评分、SDS评分等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对诱导期透析患者进行规范化的透析访视,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掌握透析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有利血透室优质护理服务开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朱丽;张金霞;丁晓仙;陈琴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心理护理对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负性情绪与并发症的干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负性情绪与并发症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9月1日—2016年9月1日我院收治的76例创伤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开始干预,干预1个月和3个月两个时间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其评分,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评分结果,同时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35,P<0.05;F=5.43,P<0.05),评分均呈随时间变化趋势(F=127.18,P<0.05;F=128.66,P<0.05),且存在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F=11.93,P<0.05;F=30.56,P<0.05);观察组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6.02,P<0.05).结论 心理护理对于缓解SCI患者的负性情绪效果显著,且能防止并发症发生,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韩淑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生物医学实验教学改革

    目的 探讨生物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对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成效.方法 通过对生物医学实验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核评价方法改革,分析实验课程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情况.结果 生物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胜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 教学改革能有效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作者:曾莉萍;蒲玲玲;刘桦;宋海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糖皮质激素相关性骨质疏松患者椎体成形术后的药学监护

    目的 探索临床药师工作方式,讨论临床药师在医疗过程发挥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1例临床药师参与的,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相关性骨质疏松患者椎体成型术后治疗方案的制定.介绍临床药师应用OSTA指数、FRAX工具进行辅助病因分析;应用Naranjo法、Karch与Lasagna评定法、卫生部评定法等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定方法,明确诊断激素相关性骨质疏松(glucocorticoid induced osteoporosis,GIOP);协助医师制定治疗方案并进行药学监护.结果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水平.结论 临床药师在治疗过程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可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提高患者依从性方面展开工作.

    作者:马丽华;江书正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星状神经节阻滞和药物治疗丘脑痛的疗效及副作用对比

    目的 对比星状神经节阻滞同传统药物在治疗丘脑痛的疗效及副作用差别.方法 将我院神经科就诊的72例丘脑痛患者按患者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取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结果 分别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和传统药物治疗1月后,观察疼痛改善情况,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9.44%;对照组有效率为41.67%.两组结果统计学显示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副作用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副作用发生率为30.56%.两组结果统计学显示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在治疗丘脑痛优于传统药物治疗,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的特点,值得推广.

    作者:曾宗伟;李汛;李锐;李龙;周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延续性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血压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究延续性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血压控制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7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7例,建档顺序分组,对照组38例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研究组39例予以延续性护理干预,分析比较2组治疗前后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统计对比2组护理满意度.结果 2组干预前DBP、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DBP、SB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前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7.44%(38/39)显著高于对照组71.05%(2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血压平稳,且能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作者:周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7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组.对照组38例,施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39例,施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术后随访半年,统计两组手术疗效,并对比手术前后两组疼痛(VAS)、功能障碍(ODI)及生活质量(GQOL-74)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术前VAS、ODI、GQOL-74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VAS、ODI评分均较低、GQOL-74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82.05%(32/39)与对照组71.05%(27/3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予以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可确保手术疗效,同时还可显著缓解术后腰腿疼痛及功能障碍情况,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军队改革期间坚持做好老干部医疗保健工作的做法

    #

    作者:李海斌;邓智敏;余春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西藏地区上消化道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西藏地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状况,为防治上消化道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4332例长期居住在西藏地区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及电子胃镜常规检查,检测不同疾病HP感染状况,分析性别、年龄、疾病与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4332例患者中,HP总感染率61.9%;其中男性为63.7%(1475/2316),女性为59.9%(1208/2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7,P=0.011);各年龄组HP感染率≤20岁为69.6%(149/214),21~30岁为72.6%(684/942),31~40岁为67.0%(780/1165),41~50岁为57.9%(563/973),51~60岁为52.1%(353/677),>60岁为42.7%(154/361),不同年龄组HP感染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44,P=0.034);临床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中,以复合性溃疡HP阳性率高(89.4%),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率低(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消化道疾病与HP感染关系密切,且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疾病感染率有差异.

    作者:吴梦华;次仁央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172例腹膜透析患者转归及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患者转归情况及影响转归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5月-2012年2月收治的172例腹膜透析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转归的危险因素.结果 临床资料显示172例腹膜透析患者死亡20例(11.63%),其中以因心血管病变死亡7例(35.00%)居首位;存活152例(88.37%),其中以继续腹膜透析82例(47.67%)居多.分析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转归的单因素显示:死亡组患者年龄、性别、透析龄、血红蛋白、透析液总剂量分别与存活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死亡组体重、动脉压、血肌酐、血浆白蛋白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体重≥65 kg不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动脉压>105 mmHg、血肌酐>133μmol/L、血浆白蛋白<35 g/L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预后不佳,动脉压、血肌酐、血浆白蛋白异常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进行降动脉压、血肌酐及升血浆白蛋白治疗可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的预后效果.

    作者:刘艳青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某军队总医院门诊接收基层部队转诊团以下军人疾病谱调查

    目的 全面调查门诊接收基层部队转诊团以下军人疾病谱,为提高军队医疗保障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某军队总医院2013至2016年门诊部接诊基层部队转诊军人诊疗信息,统计描述军队疾病谱.结果在调查区间内接诊的团以下转诊官兵中,疾病谱前五位依次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创伤及骨科疾病、皮肤及过敏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7月份转诊比例高(10.40%).结论 依据基层部队转诊疾病谱的调查,建议加强官兵体检中的疾病防治和心理疏导工作,提高基层单位卫勤保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尽可能地将疾病控制在早期易治愈阶段.

    作者:王涵;张莹;李运明;侯凯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表达水平及其检测价值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表达水平,探讨其检测价值.方法80例TIA患者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程度<30%,n=28例)、中度(狭窄程度≥30%,≤70%,n=27例)和重度(狭窄程度>70%,n=25例);根据ABCD2评分标准分为低危组(1~3分,n=30例)、中危组(>3~6分,n=28例)、高危组(>3~6分,n=22例).同期选择3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Cys-C、Hcy表达水平,并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的相关性.结果TIA组血清Cys-C、Hcy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TIA患者血清Cys-C、Hcy表达水平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加重,血清Cys-C、Hcy表达水平明显升高(r=0.622,P<0.05);不同危险组TIA患者血清Cys-C、Hcy表达水平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随着危险性增加,血清Cys-C、Hcy表达水平明显升高(r=0.613,P<0.05).结论血清Cys-C、Hcy水平检测在判断TIA患者病情、风险性评估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程春生;李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红外偏振光结合短刺法治疗早期劳损性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50例

    目的 探讨红外偏振光结合短刺法治疗早期劳损性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方法 对50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病人采用红外偏振光结合短刺法的治疗方法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治疗6个疗程后统计疗效,一个疗程5次,本组50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经过2个疗程治愈6例,3个疗程治愈13例,4个疗程治愈11例,5个疗程治愈8例,6个疗程治愈4例,总计治愈42例,总治愈率为84.0%;有效4例,有效率为8.0%,无效4例,无效率8.0%;总有效率达到96.0%.结论 红外偏振光结合短刺法治疗早期劳损性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能有效缓解疼痛,疗效显著.

    作者:苟翔;王文春;郭栋梁;李雨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凝血功能监测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治疗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2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48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收集有效残胃癌患者病历资料48例,包括初发疾病为良性(21例,43.8%)和恶性(27例,56.2%);初次消化道重建方式包括BillrothⅠ式(11例,22.9%)、BillrothⅡ式(31例,64.6%)、Roux-en-Y(6例,12.5%).4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切除(43例,89.6%)、姑息性切除(5例,10.4%).组织学类型分为分化型(20例,41.7%)和未分化型(28例,58.3%).术后病理分期Ⅰ期(3例,6.2%)、Ⅱ期(8例,16.7%)、Ⅲ期(30例,62.5%)、Ⅳ期(7例,14.6%),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5%、52.1%、18.8%.初发疾病的性质与两次手术时间间隔及初次消化道重建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手术切除方式、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初发疾病的良恶性影响残胃癌的发病时间,而与年龄、性别、症状、肿瘤位置、Borrmann分型、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及其预后无明显联系,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提高患者生存时间重要的治疗方式.

    作者:倪勇;张孟瑜;夏先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患病体验的质性研究

    目的 探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患病体验.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15例慢性心衰患者进行面对面、开放式的深入访谈,并收集资料;运用Nvivo8.0软件归纳资料的主题,并采用Delphi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阐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患病体验.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患病体验归纳为心理、行为和认知三个维度,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逐渐呈现出接受现实、主动配合的状态,患者的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结论 重视慢性患者的自身体验,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是帮助患者延长生命周期、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作者:李秀川;宋宝梅;李欣;关美丽;邱琛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膀胱副神经节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及治疗.方法收集1例膀胱副神经节瘤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观察病理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良恶性判断,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2岁.肿块位于膀胱后壁粘膜下,多结节状,边界清楚.体积约1.5 cm×1.8 cm×1.1 cm.镜下见:瘤细胞均匀一致,中等大小,圆形,胞浆丰富,异型性小,未见核分裂像.排列呈巢团状或器官样,细胞巢间血窦丰富,肿瘤无浸润性生长及坏死.免疫组化检查:CgA(+),SYN(+),支持细胞S100(+),CK(-),P63(-),HMB45(-).结论膀胱壁副神经节瘤较为少见,大多数为功能性,有高血压症状,非功能性较少.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及病理组织学确诊,免疫组化标记协助诊断.治疗良性副神经节瘤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术后应密切观察及随访.

    作者:柳维军;杜春梅;青笛;鲁丹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西南军医杂志

西南军医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