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凌;李继铭;赵鑫;刘静波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以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为基本特征.终末期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DC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没有抗心室重构的治疗策略之前,DCM患者在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后5年存活率仅40%~50%.虽然抗心肌重构药物能延缓部分患者的病程,但大部分患者的病情仍呈进行性发展.DCM后期往往存在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即通过植入三腔起搏器,协调房室顺序收缩及左右心室的同步收缩,减少功能性二尖瓣返流,改善心衰症状,且同时带有体内除颤功能的三腔起搏器( CRT - D)还能减少因恶性心律失常造成的猝死.我院在2008年6月~2010年12月间共在5例DCM患者中行CRT和CRT -D植入术,术后效果良好,现将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秦钰萍;李万敏;胡昕;向娟;吴成慧;陈丽娴 刊期: 2012年第01期
MCP -1是G蛋白耦联受体CCR2的配体,一种单核细胞趋化因子,也是一种免疫、炎症调节因子.在体内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MCP -1及CCR2受体有望成为临床上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陈园月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的科研强国,有着健全的科技体制,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学术氛围是一个学校的生存之道,牵涉到大学中的科技、教学人员与学生,良好的学术氛围对每人都有利,可以促进每人成才.本文就如何借鉴美国浓厚学术氛围的方法,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阐述.
作者:罗勇军;周其全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应用腹腔镜下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750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行腹腔镜下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并随访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75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为18min,住院时间平均为4d,术后临床症状消失.随访2~12个月精液质量显著提高,未见复发,无睾丸萎缩.结论 腹腔镜下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对双侧精索静脉曲张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利泉;郭建军;王战强;夏斌;张彦生;裴俊;贾文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阑尾炎是临床腹部外科常见多发病,其治疗以阑尾切除为主.因小儿不能提供病史,大网膜发育不全及盲肠位置较高,老年患者对疼痛反应不敏感,腹肌薄弱,防御功能减退.医学知识缺乏,由于病情特殊或贻误可造成穿孔,为此特殊病人术前用心观察和术后精心护理显得尤其重要.现将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36例阑尾穿孔病人观察情况及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唐建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建立肿瘤判别函数的方法及其在肿瘤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提高B超、CT、MRI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方法 B超、CT、MRI、临床症状、实验室资料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测试模型,该模型从定性到定量,期望能提高B超、CT、MRI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结果 影像学检查因其无创性、可重复性高,在卵巢癌的早期诊断中较其他手段具有明确的优势.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能使影像学检查从定性到定量,从而提高卵巢癌早期诊断的准确性.结论 B超、CT、MRI对卵巢癌早期无创诊断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能提高卵巢癌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李阳敏;胡辉权;周密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颈椎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诊断体会.方法 将我科2000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311例颈椎骨折患者按处理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照组148例患者共发生19例DVT,发生率为12.83%,其中无脊髓损伤患者1例,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患者13例,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患者5例.观察组163例患者共发生9例DVT,发生率为5.22%,其中无脊髓损伤患者无1例发生,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发生6例,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发生3例.两组DVT发生率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有1例因肺动脉栓塞死亡,其余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颈椎骨折患者中,伴有脊髓损伤、多发伤者更易发生DVT.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可有效预防颈椎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
作者:吴韬韬;朱宗波;叶飞;冯大雄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栓通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肺动脉压和BNP的影响.方法 将5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抗感染、解痉、祛痰、吸氧等常规综合治疗措施;实验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栓通0.5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14天为一疗程.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肺动脉压和BNP水平.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肺动脉压和BNP水平明显下降,与实验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表明血栓通可降低肺动脉压和BNP,可用于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作者:杨冬梅;陈小菊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中血尿酸的变化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40~80岁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2例,检测其血尿酸水平,单用或联合使用口服降压药,观察血尿酸变化.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随血压的控制有显著变化.结论 血尿酸与高血压存在着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的关系.
作者:姚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5年5月~2010年12月诊断为子宫肌瘤、不愿意手术、要求保留子宫、已生育的956例患者作为治疗对象,共有子宫肌瘤1116个,瘤体大小2.5 cm×2.0 cm×2.0cm~8.5 cm×7.5cm×7.5cm.采用HIFU NIT - 9000型高强度超声聚焦消融治疗机治疗,观察治疗过程中、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956例中61例出现并发症,11例皮肤Ⅰ度烫伤,2例浅Ⅱ度烫伤,1例深Ⅱ度烫伤,14例肉眼血尿,28例腰骶部疼痛,4例治疗后持续阴道流血,1例治疗后1年妊娠,阴道分娩,产后大出血.无便血、膀胱穿孔、肠道穿孔.结论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比较安全、有效的,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提高操作技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徐涛;秦秀朵;周雯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早期强化降压对高血压脑出血(ICH)患者血肿扩大的影响.方法 回顾高血压ICH患者88例,根据患者入院时收缩压分三组,Ⅰ组:140mmHg≤SBP≤159mmHg;Ⅱ组:160mmHg≤SBP≤179mmHg;Ⅲ组:SBP≥180mmHg.根据收缩压控制情况分两组:A组:SBP< 160mmHg;B组:SBP≥160mmHg.把血肿体积扩大140%或者12.5cm3,判定为血肿扩大.结果 28例发生血肿扩大.入院时收缩压≥180mmHg患者较易发生血肿扩大,血压控制下收缩压≥160mmHg的患者也易发生血肿扩大,收缩压<160mmHg患者血肿较少扩大;入院后SBP≥160mmHg的患者比SBP< 160mmHg的患者血肿扩大的发生率要高(P<0.05).结论 高血压ICH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对控制血肿扩大有益.
作者:张锋;岳树源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医学论文中,题目、作者名、作者单位、摘要及关键词,都需要有对应的英文.但目前,在许多医学期刊里,这几个部分的英文表达及格式,五花八门,有些甚至完全违反了国家的相关规定,这种现象亟待规范.
作者:张桂祯;杨曦;张新颜;侯凯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方法 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经头颅CT及MRI检查,部分经腰穿脑脊波验证,临床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0例,均予脱水降颅压、止血、抗血管痉挛等治疗,统计分析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缓解天数,头痛激烈程度,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出现再出血甚至死亡的概率.结果 40例患者均出现程度不同的头痛,平均疼痛持续时间为11天,其中治疗过程中需维持服用止痛剂缓解症状的27例,出现血管痉挛表现3例,再发性出血2例,合并坠积性肺炎8例,合并脑梗塞2例,死亡4例.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高,临床症状重,来势凶险,出现脑血管痉挛、再出血等并发症的患者预后较差,致死、致残率较高.
作者:王俊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川芎嗪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采用川芎嗪、奥扎格雷钠治疗)和对照组(28例,采用丹参治疗),14天为一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为89%、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显效率为53%、总有效率为79%,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川芎嗪联合奥扎格雷钠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平天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我院是一所集疗养和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疗养院.自2006年起,护理部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分批组织护生到疗养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因此,对护生进行实习带教也成了疗养科室的一项重要性工作.随着带教工作的开展,逐步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使带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薛凌;李继铭;赵鑫;刘静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随着医疗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公民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护理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抢救等各环节的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作为临床护士,面对工作中潜在的风险,有效地防范护患纠纷,减少护理投诉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结合多年的临床护理体会,就此分析如下.
作者:方芳;陈永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痴呆的发病率不断增加.阿尔茨海默病(AD)是常见的痴呆类型,且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医疗护理费用多的疾病之一[1].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MIC)是近40年来综合研究形成的新概念,早由Kral提出良性老年性健忘(BSF,benign senescentforgeffulness)描述老年人年龄相关的早期记忆损害[2].20世纪80年代后期Reisberg提出了MCI概念[3]后,进一步研究提出MCI诊断可以帮助早期识别某些可能进展为AD的高危人群.许多学者认为MCI代表AD的极早期阶段.早期确诊MCI,可预防或推迟AD的发生.早期的MIC临床症状模糊且不明显,因此需要一些生物学标志以及影像学来帮助诊断.近年来关于AD患者脑脊液的TAU蛋白与Aβ42成为研究热点课题,相关因子是否在MIC阶段即出现具有诊断意义的改变,以及相关的影像学的变化,本文对此涉及的内容综述如下.
作者:李经晶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依托处方自动筛选系统( PASS)对医院内不安全注射行为进行干预的意义.方法 采取自身对照方法,考察药师应用PASS对“医嘱条”进行审核和干预,以及药师在操作现场对“医嘱条”护士执行情况即“医嘱执行”进行干预的效果.结果 干预组按预设条件,共筛选出“不安全注射”医嘱条152条,53种,“不安全注射”医嘱执行86条,22种.干预后组共筛选出“不安全注射”医嘱条31条,26种,“不安全注射”医嘱执行23条,19种.结论 临床药师依托处方自动筛选系统对医院内不安全注射行为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临床不安全注射行为的发生.
作者:雍小兰;胡婷婷;史惠卿;董朝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我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近年来老年人的比率呈上升趋势.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生理、心理、病理都与青年人有较大差异,常合并有心、肺、肾等重要器官疾病.胆囊结石多以急症就诊,加之老年人的反应性差,又合并有老年性疾病,诊治有一定困难,同时也给护理工作增加一定难度.因此,掌握胆囊结石的老年病人病理、生理特点,总结护理经验,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我们对500例老年人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何艳;刘俊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安氏Ⅱ类2分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畸形.长期以来,正畸界对此类错(牙合)是否需要拔牙矫治存在颇多争议,正畸医生对此类患者行拔牙矫治均十分慎重.本文就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是否需要采取拔牙矫治及影响拔牙的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蒋亚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